第314章 實戰,即是訓練!
記者?
下面的都愣了一下。
老曹發出了靈魂質問。
“這個地方怎麼會有記者?來山上幹什麼,打游擊?”
郝成斌瞪着眼睛上前猛地拍了拍他:
“打什麼遊擊,人家來採訪方淮的!我趕緊先下來通知你,人馬上來了,人家央視的記者,你特麼別亂說話!”
霧草。
大家習慣性的摸了摸領子的位置。
沒有風紀扣,只能先把衣服拉鍊拉到頂,再翻下來。
方淮更是麻愣。
“央視記者來採訪我幹毛?我一等功還沒下來呢!”
郝成斌恨鐵不成鋼,指了指水面:
“水災!剛纔隔壁採訪的記者,你救的那兩個老人,剛纔被人家採訪了!想找伱瞭解情況。”
方淮這才明瞭。
害。
每逢大事採訪,總得整點奉獻人民的好人好事,充實一下思想教育板塊。
咱國家英雄是多,但大多數,都是默默幹事的,說實話,真正的大英雄,大多采訪不了。
就像那首歌:不需要你認識我,不渴望你知道我。
就像那些永存在四川,“不完全統計”裡的戰士。
就像…唐家山的事,少說上百家媒體想採訪自己,連漢旺遇到的黃記者都多次給他發短信,說記者同行想要他的聯繫方式,問能不能給。
但到目前爲止,沒有任何採訪找到過他詢問具體細節,金旅長的採訪,他也從沒在任何報道上看到過。
但,上面的領導,都知道。
這年頭,羣衆的眼睛都在前黑板,還沒有個人自媒體這一說,把控是十分嚴格的,很多事沒有定好對外的調子之前,根本沒有一家媒體敢炸刺,啥記者都一樣。
大媒體自然知道上層風向,小媒體,則看大媒體的風向。
任何時代都需要英雄。
這也是方淮曾在車上想過的問題:國家如何讓人民脫離自利本能的。
所以,大家還是能看到很多生活中的英雄。
今天,他無疑也要成爲其中的一個。
“我說,曹指導,有記者來,咱這救援方式,是不是改改?”方淮計較了一番,道。
“啥意思?”曹毅和郝成斌都迷了。
方淮露出個老壁燈的笑容:
“體現專業啊!你出發前不是心心念唸的嘛!平時你要想讓央視記者拍你訓練,除非你有個當首長的爹,但今天,可是個機會啊。”
曹毅聽到這話,臉上也賊了起來,湊近了道:“你有招?”
方淮看了看十來米外那些百無聊賴的被困人員,又觀察了一下那房子,點點頭:
“20米繩三條,腰帶,D型鉤,多拿點,帶點吃的喝的,拿幾件迷彩服過來,還有一套摺疊帳篷。”
曹毅立馬明白了他的意思:“橫渡?”
方淮點了點頭:“橫渡。”
曹毅撓頭:“這麼急的水,這裡還有兩三米的崖,怎麼橫渡?”
方淮搖了搖頭:“橫渡不準確,不涉水,飛渡。”
曹毅不禁陷入了沉思。
這年頭的消防橫渡訓練,可還沒興起兩年,處於摸索期,也沒有那些五花八門的橫渡裝備,什麼繩上滾輪,壓繩器,橫渡揹帶等省力的東西,都沒有。
可以說,消防的裝備思路,還完全沒有打開,僅停留在“一個腰帶一根繩,揹着空呼去救人”的時代。
一切的操法思路,也基於此。
甚至有些方法發明出來了,根本就普及不了,因爲這玩意佈置場地,保護都特別麻煩,中隊一級不好練,容易出事,基本都是省級以上的比武纔會練。
練,也全靠臂力。
很多東西,都如此,給大家提供一個支點,讓大家靠臂力去放飛自我。
所以這年頭的消防員蠻力都大,因爲很多東西,就是靠蠻幹的。
“你還要帶一套三四十斤的帳篷包?!怎麼渡過去?而且就算你能爬上來,老百姓能爬上來?”
曹毅對這方面實在腦子空空,他想的橫渡,就是一個腰帶綁上安全鉤掛在繩子上,兩腳掛着繩子爬下去。
但下去容易,上來可就難了。
這傾斜度,能順着繩子爬上來,中隊的人都很吃力,別說老百姓。
有記者看着呢,別搞出什麼尷尬的場景來,怕是得不償失。
方淮皺了皺眉頭,看着曹毅:“你真沒練過?三繩救援啊!”
“三繩?”
方淮頓時覺得跟這個許久沒參加過培訓的老曹沒啥話聊:“你叫何助理來!”
……
一聲發動機油門拉響,柴油發動機連接的照明燈組發力,周圍驟然明亮。
“把發動機蓋上!別淋了雨!”
“繩子拿來!”
“帳篷包分開裝,我和何助理一人背杆,一人背篷!”
方淮跟何志軍溝通完,就到處安排着。記者旁邊的攝製組攝像機都端起來老半天了,記者幾次想找他說話,都被他打斷了。
“你好,我們是…”
“我們現在在救援,請你們等一會。”
方淮壓根沒給她報名頭的機會,只要她一開口,就打斷她,要是讓她把央視的名頭報出來了,還這麼不管不顧的,顯得有些不給面子。
記者有些尷尬。
但看他們準備工作做得挺複雜的樣子,也來了些興趣,開始給攝製人員使眼色。
攝像機,開始來回拉扯,一會拍拍這邊的準備工作,一邊拍拍對面。
錄製的過程,記者是不需要說話的,只需要在採訪時提一些問題,引導受訪的人說話就行了,電視上播放的鏡頭,也不一定有采訪記者提問題的過程,問題具體是怎麼問的,是由臺裡的主持人講解。
方淮那邊很快準備好了一切,跟何志軍再次小聲道:“要快,難度雖然不大,但要體現出咱們的速度,不能當救援,得當成訓練。”
真正的救援,不可能達到訓練的速度,訓練是要卡秒的,而實戰,一般都是比較慢的。
把訓練當實戰的真正核心含義,其實是反過來的:是要把實戰,當成訓練。
何志軍自信一笑,點了點頭:“放心,只要你快,我慢不了!”
方淮笑了笑。
不愧是各大比賽和集訓的常駐人員,那火藥味兒,說來就來。
把比賽融入生活,也是一種素質。
救援,很快開始。
方淮首先擔任了人工投石器。
用繩子把一塊大石頭五花大綁。
石頭小了,不行,克服不了太大的風阻,還纏不住繩子,他找那塊,十幾斤,這麼大的石頭,要不是不規則,手都捏不住。
隨後手電筒對着對面晃了幾下,吸引他們的眼神,對着他們揚了揚手裡的石頭,隨後往旁邊揮揮手,示意他們站開。
通過一些手勢能夠指揮馬戲團的各種動物的現象來看,可能手語纔是能夠實現全宇宙共榮圈的語言。
那邊的人堪稱秒懂,紛紛往旁邊讓。
方淮確定繩子規則地卷在地上,不會打結,隨後手握石頭,前衝一步,手臂,猛地一揚。
“走!你。”
大石頭帶着繩子,拉出一道長虹,跨過十來米的距離,看着勢若萬鈞,砸到了對面的一片泥土裡,卻沒有任何聲息。
簡簡單單的一拋,卻不是常人能做到的。
普通成年男性扔出一個五公斤的鉛球,能推出八九米就是非常好的成績,而且需要一個很大的衝刺距離和投擲手法。
這裡就一個兩三米見寬的小平臺,可沒那個條件。
方淮也就一步,手法也不甚專業,但那七八公斤的石頭,還帶着繩子,飛出十多米遠。
屬於那種肉眼可見的牛B。
攝影精準記下了這一幕。
就這一幕,還是他們的採訪對象創造的,這趟就沒白來。
確定石頭落地點,方淮對着對面指了指房子,手壁大幅度繞了兩圈。
對面立馬雙手抱着石頭進屋,找地方綁繩子去了。
從對面居然沒有先解繩子,而是直接抱石頭的操作來看…
好像也不是很聰明。
所以,兩邊繩橋搭建好的一刻,方淮還是使勁拉了拉,確定牢固性,隨後回頭,對着何志軍,有些猶疑地小聲道:
“一會你看着點繩子,萬一對面沒梆好,斷了,我得拉着這邊爬回來。”
何志軍想笑,憋住了,點點頭,帶上搶險救援手套,拉住了繩子。
方淮掛上對講機,背起帳篷包和一個裝着繩子食物和水的大包,墊起點腳,D型鉤掛住了腰帶扣和繩橋。
隨後…擡了個手。
張洋懸崖邊的神操作,再現了。
方淮甚至對山上面一些的張洋,用眼神甩過去一個瑞思拜,向“實戰就是訓練”的精神致敬了一下。
當然,沒有喊“好”。
旁邊的曹毅和郝成斌都在回頭捂臉,背部抽搐。
這個顯眼包,太不嚴肅了。
何志軍倒是挺捧場地喊了一聲:“出發!”
就這一聲,方淮騰空而起。
嗖嗖嗖嗖嗖…
什麼玩意兒飛過去了?
旁邊頗沒見識的記者,眼睛都瞪大了。
一口氣都沒喘勻,人都到繩橋中間了?
今天這啥情況?
這種速度,在消防專業救援部隊裡…應該也不是普通人…
吧?
不可能,絕對不可能,武警的繩類訓練她見過,要是人人都是這種水平,手裡有條繩子,什麼地形攔得住他們?
消防還不得被列入一線作戰部隊?
今天這是咋了?
我們這是央視一臺的《朝聞天下》,不是七臺軍事頻道的《軍事紀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