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一百三十一 儘管如此,也不能阻擋郭鵬對王平的欣賞

臨近午飯的時候,郭鵬從太學內離開,出了洛陽城,向首陽山講武堂方向疾馳而去,很快抵達了首陽山講武堂。

此時此刻,武舉考試第一場已經結束。

郭鵬抵達的時候,參加武舉考試的考生都已經離開了——他們要趕快回去休息,養足體力,好應付明天的第二場個人軍事技能考覈。

負責主持這場考試的是參謀令戲忠和衛軍將軍趙雲,郭鵬抵達的時候戲忠和趙雲正在指揮考官們進行資料統計。

“考試情況如何?”

郭鵬上來就問。

“陛下?”

戲忠和趙雲一眼看到郭鵬來了,立刻行禮。

“回陛下,第一場考試合格者有一千八百三十六人,差不多有三分之一的人沒有完成考試,已經被淘汰。”

戲忠報上了一個讓郭鵬還比較滿意的數字。

郭鵬點了點頭,拍了拍戲忠的肩膀,又拍了拍趙雲的肩膀。 wWW •тt kΛn •C○

“幹得不錯,能有這麼多人通過第一場考覈,也算是不錯了,畢竟難度如此之大。”

郭鵬笑了笑,接着又開始詢問第一名的考生叫什麼名字。

趙雲遞上來了一張紙。

“回陛下,這就是第一名考生的資料,此人姓王,名平,字子均,年二十,籍貫原是益州巴郡,現在居住在關中,長安附近的藍田縣,而且似乎是個賨人。”

“王平?”

郭鵬結果趙雲遞過來的資料表一看,嘿,還真別說,又是一個熟悉的名字。

該說是緣分嗎?

那邊看到馬謖,這邊就看到了王平。

這個大字不識一籮筐卻擁有極強的軍事天賦的軍事天才。

諸葛亮時期,他就是諸葛亮倚重的人,多次和曹魏名將張郃交手,張郃就沒有在他手裡佔過什麼便宜,諸葛亮也很信任他。

諸葛亮去世以後,王平在蜀漢中後期肩負起了漢中防務的重要使命,吳懿去世以後,王平更是獨自鎮守漢中長達十年時間,一直到去世。

期間,他以三萬兵力擊退了曹爽十萬軍隊的進攻,粉碎了曹爽的南侵計劃,爲蜀漢北方防線的安穩立下大功,與鄧芝、馬忠並稱爲平安三侯。

他從未接受過正規的軍事教育,連文化教育都沒怎麼接受過,僅有的一點文化還是在軍隊裡擔任職位以後才學的。

但是他能靠着別人讀書給他聽來學習,與人交談不會失去中心思想,不會讓人帶偏,屬於學習能力很強的那一類人。

不過……

武舉考試也是要靠文化水平的,王平就算身體素質過關,個人軍事技能也過關,但是在文化水平方面……

他有多學習幾個字嗎?

郭鵬想起王平賨人的身份,意識到王平大概是在當年他討伐劉璋的戰爭之中作爲戰俘被從老家遷移到關中去居住的。

劉璋曾經動用過一批賨人幫助抵抗魏軍,所以戰後,郭鵬讓樂進收拾賨人,把他們擊敗,活下來的賨人被整體遷移到了關中,填充關中人口。

王平或許就是在這個過程中從川蜀之地去到關中定居的。

如果是這樣的話,說不定王平還真的能多認幾個字。

因爲郭鵬爲了讓桀驁善戰的賨人儘快被同化,不僅把賨人打散了和漢人一起居住,從事農業生產,脫離半耕半戰的生活習慣,還讓賨人和漢人農戶一起接受識字掃盲教育。

這樣有助於儘快把賨人同化成真正的漢人。

以王平的天才,多認識幾百個字應該也不是難事,稍加努力,讀書對他而言應該也不是困難的事情。

不過僅僅只是認字,估計很難通過第三場考試。

第三場考試,要考驗軍事理論,考驗對兵法的理解和思考,需要寫文章,需要接受專業參謀們的審視,真的很難。

除非首陽山講武堂畢業,或者家學淵源。

而這兩點,王平和絕大部分武舉考生都不具備。

滿分三百分,就算其他兩場拿到高分,第三場考試的分數也很難拿到,那這樣的話總分只能在二百上下徘徊,肯定不能通過武舉。

說到底,科舉考試本來就該面對學子,而非普通百姓。

儘管如此,也不能阻擋郭鵬對王平的欣賞。

對於如此善於防守的軍事天才,郭某人還是相當上心的,未來帝國疆域擴張的差不多了,善於防守的軍事人才自然會登上主流舞臺。

笑了笑,郭鵬把這張紙交給了趙雲。

“子龍,等考覈結束之後,把這個人的分數和第三天的考卷交給我看看。”

趙雲領命。

“遵旨。”

從首陽山講武堂返回皇宮的路上,郭鵬很開心,對曹操和郭嘉說了不少他對未來的展望和想法。

他覺得在未來,太學和首陽山講武堂將會成爲非常重要的官員和武將的輸出基地,太學和講武堂會培養出無數名臣名將,源源不斷的爲魏帝國輸入新鮮血液。

然後他建議曹操和郭嘉也儘量讓自己適齡的子輩去參加科舉考試。

“正如這一次我讓阿珺去參加文舉考試一樣,明年我還要讓他去參加武舉,我要讓他和整個神州最優秀最有進取意志的一羣人才面對面比拼,面對面較量,看看到底是他比較強,還是旁人比較強。

這有助於讓他認清自己,認清自己的不足和優點,有助於他改善自己的不足,也能幫他揚長避短,我不需要他做官員,但是我要讓他認清自己,你們最好也這樣做。”

郭鵬認真的建議郭嘉和曹操,郭嘉和曹操自然也都認真地聽。

按照魏帝國的規矩,一人就算立下再大的功勞,最多也就蔭二子。

父親的功勞能讓兩個兒子躺在功勞簿上吃老本,已經算是不錯的了。

剩下的孩子就要另尋出路了。

當然了,以曹操和郭嘉這樣的身份地位還有權勢與功勞,想要給孩子謀取一個職位,郭鵬自然不會讓他們囿於科舉考試的束縛。

但是,他們也意識到,科舉考試第一次舉辦就有一萬多人蔘加,以後參加的人數說不定更多。

一旦以後所有官員、將軍都是靠着科舉上位,勳貴家族的子弟卻靠着門蔭上位,靠着祖先的功勞吃老本,不說爵位隔代遞減,怕是要讓人狠狠的鄙視啊。

察舉不就是這樣嗎?

大家都是靠着察舉上位,靠着察舉做高官,一旦你不是靠着察舉上位,自然就讓靠着察舉上位的大多數人瞧不起,鄙視。

士人官僚當年不就是這樣瞧不起那些不靠察舉做官的人嗎?

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風水輪流轉,以後官員要不是靠着科舉入仕,怕也是要讓人瞧不起的,這就非常尷尬了。

靠着科舉入仕,要苦學,要苦練,無論文舉還是武舉,難度都很大,都不是輕輕鬆鬆可以搞定的,無一不是需要通過常年累月的艱苦學習才能得到成果的。

所以,這樣一來,自家子弟要是不爭氣,在科舉考場上競爭不過人家,那可就真的面子上非常難看了。

想到這裡,郭嘉和曹操也都覺得比較不爽。

一百七十八 誰招我入京八百七十九 于禁要回報郭鵬對他的信任四百三十六 壽春百姓盼大漢王師如久旱盼甘霖三百六十三 幸虧世人不識字一千二百三十二 把他斬了!八百二十九 縱使郭鵬舉十萬之衆來,願爲陛下拒之!九百八十一 大宛國很乖五十四 袁術沒有未來七百八十三 一個帝國的誕生二百二十四 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二百八十八 卿本佳人,奈何從賊九百三十二 郭某人要辦軍校六百八十四 魏軍在戰場上從來都是十分主動的六百七十二 董卓不懂經濟一千二百零一 皇帝陛下的禍水東引一千四百五十九 魏帝國是個騎在馬背上的國家一千三百零八 郭某人的生食禁令五百六十 碾碎你二百零七 加入聯盟一千零八十一 冀州貪腐案一千四百八十 對錯之間四百四十七 人,總要向前看一百零六 因地制宜一千三百二十七 真是好生的慷慨!好生的大方!一千一百五十三 蔡邕頓時感覺到自己身上的擔子重達千斤四百七十五 劉表註定無法北上三百一十二 萬事離不開數學一千三百三十一 郭陽死了一千零一十六 覺得我這個皇帝沒有必要存在嗎?一百九十 我去青州吧三百八十二 劉協漸漸產生了絕望的情緒九百六十七 天朝上國真不愧是天朝上國七百七十八 魏室山河之雄壯,必將遠邁秦漢六百一十七 郭子鳳的軍隊殺到漢中來了?七百八十八 宦官與特務一千一百二十一 張飛是個真將軍一千五百零六 郭嘉出動一千一百零七 我李典並不總是老好人!三十 你願意拜我爲師嗎二百五十四 郭鵬率軍入兗州一千四百四十七 毀滅性的影響六百八十七 騎兵革新一千一百五十九 曹仁真的非常憂慮一千二百八十五 羅馬皇帝要見王威一千零七十五 魏帝國已經完全做好了開乾的準備七百九十五 公子琮少而機敏,合當繼承使君之位六百零五 江東大亂一千四百五十六 諸葛亮原來真的簡在帝心?一千一百四十六 孤不僅要武功,也要文治一千一百六十三 曹休素來如此陰陽怪氣五百八十九 劉磐之死一千三百九十三 趙雲主動減少了自己出現在軍隊裡的次數一千四百七十三 也不知太上皇心中是何等滋味四百四十 我已經快要是個人了四百七十九 魏公一千五百零九 經濟危機的終結五百四十五 匈奴沒了,你可以成家了九百五十七 探索之路的盡頭,就是無窮無盡的寶藏一千零七十八 你們後勤不要停下來啊!一千三百五十七 我做夢都想做一個昏君、暴君一千四百四十九 時過境遷,換了人間一百八十四 董老哥啊,你可千萬要來啊一千二百二十一 郭某人不介意把南書房變成自己的影子內閣三百四十 郭某人滿臉都是森寒的殺意一千三百三十九 活字印刷與求是書屋六百一十九 劉璋大口大口的呼吸着蜀中甜美的空氣一千一百一十四 新的頂峰一百四十 郭府君的煩惱四百四十五 一切都會變得和過去不一樣一千零四十一 雍闓的囂張並非無緣無故一千四百五十二 諸葛亮提供的官方服務二百五十五 一路打,一路吞併二百六十五 挾天子以令諸侯三百七十一 我怎麼感覺我們好像中計了?三百五十五 天意五百三十五 別怪我七百八十六 曹魏的覆轍,郭魏不能重蹈四十四 重大的政治機遇七百零六 古典式逼婚一百九十七 董卓失去了對袁隗的畏懼三百九十五 徐州的抗擊袁術統一戰線一百三十一 趙雲感覺自己好像立了功一千二百八十九 魏帝國和羅馬沒有無法調和的核心矛盾三百七十五 郭鵬納妾一千零六十 你仔細捋一捋這其中的關節一千一百三十 郭瑾正在期待着那一天的到來一千四百五十九 魏帝國是個騎在馬背上的國家一千零六十七 諸葛亮很有想法五百七十二 郭某人再一次大限度的凝聚了人心一千零二十六 白虎觀會議一千五百一十八 郭承志不懂女人一千三百三十六 你也可以做開國之君一千四百七十二 你這次可把他得罪了九百五十二 曹休想當英雄一千五百五十七 如果魏國需要他做一個神,他就做那個神好了四百二十 天下再也沒有人可以抗衡郭鵬七百二十五 吳國將面臨來自郭魏政權疾風暴雨般的打擊一千三百二十五 郭嘉入宮一千五百四十七 太子妃的人選一千四百五十四 治大國,是需要死人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