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0章 荒謬的爭論

昆州大捷的消息,着實讓京兆朝堂震動。這種震動,當然是無比喜悅的。

在此之前,京兆朝臣飽受煎熬,不知道西寧道的局勢會怎麼樣,不知道大永朝堂會不會受影響。

如今天放光明,昆州竟然取得大捷,三十萬西燕敵軍幾乎被殲滅,這個天大的勝利,令京兆朝臣喜不能禁。

昆州大捷傳到京兆的時候,已經成爲一個傳奇了。在朝廷官員收到捷報後不久,京兆百姓也知道了這個事情。碧雲驄現世、東風助火攻、士兵死守城這樣的事情,在大永百姓中口口相傳。

隨着西寧道更多的彙報傳回來,關於文鎮、昆州大戰的更多細節也被披露出來。

文鎮失守,五萬安西府兵遇害;嶺南衛接到昆州的告急,提前出兵,是以能擊退敵軍;趙鈺罡、謝同甫通敵叛國,被憤怒的西寧衛士兵殺死,等等這些,就是兵部尚書鄭棣恆在宣政殿上的彙報。

西寧衛、嶺南衛、西寧道局勢,這些都是彙報至兵部的。

“皇上,昆州大捷乃是天大的勝利!嶺南衛和西寧衛抗敵有功,昆州刺史沈則敬護城有功,臣以爲當下令獎賞,以安士兵的心,以示功賞之明。”

彙報的最後,鄭棣恆這樣說道。作爲兵部尚書,鄭棣恆很清楚,西寧衛和嶺南衛能夠擊退三十萬西燕敵軍,是仗了天時地利人和,這樣的勝利,世難再有。

沈則敬和袁煥兩個人,在西寧道立下的功勞太大了!

“啓稟皇上,關於昆州大捷,臣另有一本要奏。昆州的確是守住了,可是文鎮五萬安西府兵都沒了,西寧衛何有功?依微臣所見,嶺南衛也功過相抵。”

在鄭棣恆奏言之後。左良哲出列,這樣說道,持的,是和鄭棣恆不一樣的意見。

“侍中大人何處此言?昆州守住了。西寧道守住了,三十萬西燕敵軍被殲,這就是西寧衛和嶺南衛的功勞!”

鄭棣恆冷言說道。西寧衛和嶺南衛守住了昆州,這天大的功勞任何人都不能抹殺!

“若不是西寧衛士兵打開文鎮城門,文鎮何以失守?嶺南衛沒有接到兵部的命令,就擅自離開嶺南道,這可是十二萬士兵!大將軍沒有接到命令,隨意帶兵出道,這就是大過!昆州是守住了,但是嶺南衛違反了軍法!敢問趙大人。?何爲軍法嚴明?!”

左良哲的聲音也很冷硬,這樣反駁說道。

何爲軍法嚴明?嶺南衛沒有接到兵部的命令就擅自出動,左良哲說的是實話。但事出有因,西寧衛和嶺南衛守住了西寧道,這就是鐵錚錚的事實!

“嶺南衛事急從權。嶺南衛大將軍袁煥當機立斷,對局勢作出準確的預判,這是一衛大將軍的責任和擔當。嶺南衛是保疆衛國所在,他們是因爲局勢危急,才前去西寧道救援。難道侍中大人以爲,嶺南衛見危不救,以致西寧道失守。以致大永遭損,這纔是嶺南衛應該做的事情?”

鄭棣恆一點也不鬆口。的確,大永有軍制,但是行軍打仗之事,突發的狀況太多了,主將判斷形式靈活行事。不然也不會有“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這樣的話語,嶺南衛疾馳救援,這和軍法是沒有衝突的。

“然則,鄭大人以爲。一衛主將和士兵,可以隨意離開駐紮地?不管有沒有兵部的調令,都可以?那麼朝廷要兵部何用?那麼各衛大將軍有何管制?長此以往,空會再出一個蔣博文,再出一個隴右衛!”

左良哲緊接着說道,語氣咄咄逼人,死咬住嶺南衛提前出兵違反軍法這一點,始終認爲嶺南衛有大功,也有大過,端看皇上如何處決了。

“若是照侍中大人的說法,西寧衛和嶺南衛保衛昆州,反而不算有功的話,豈不是寒了天下將士的心?長此以往,何來護國死戰的兵士?!”

鄭棣恆不管左良哲位高權重,仍是狠狠地剃了左良哲一眼,心裡將左良哲罵了個狗血淋頭。

在鄭棣恆的心中,像左良哲這樣的文官長居朝堂,從來沒有帶過兵打過仗,也不知道戰場上的兇狠,根本就不知道生死局勢是怎樣的,卻總想着抹殺別人的軍功!

宣政殿中的朝臣,聽着左良哲和鄭棣恆的爭論,都覺得他們說的都有道理,一時也不知道偏幫哪一方。

隨即,戶部尚書、鴻臚卿等人都出列附議左良哲的話語,還有殿中丞等五品的官員,都是力撐左良哲的話語。

左半朝的影響力,在此時就有充分的體現。

鄭棣恆聽着朝臣的附議,心中彷如有冰水在不斷澆着。他忍不住看向了殿中高坐的景興帝,想看看皇上會有什麼反應。

“西寧衛和嶺南衛功過,容後再說。兵部尚書,劍南衛和關內衛是否匯合了?隴右道可有最新的局勢消息?”

景興帝將話題轉到隴右道上。他一臉沉靜,顯然不想就西寧道的問題多說。這就是所謂的帝王之術,當朝臣有爭議的時候,平衡緩後,是景興帝一貫的做法。

他這麼做,就是說明了他和朝臣的想法是一樣的,認爲左良哲和鄭棣恆兩個人說的都有道理,懸而難決,就只能押後。

朝堂此時,爲了西寧衛和嶺南衛的功過各執一詞,若是沈則敬和袁煥在殿上,定會覺得此景荒謬可笑。

他們在西寧道死戰,有八萬餘的士兵在對敵中沒了性命,他們守住了西寧道,保衛了西寧道百姓,保住了大永的邊疆,這就是他們做的事情,可是京兆朝堂的君主官員,在做什麼呢?

在爭論西寧衛和嶺南衛的功過,在商量西寧衛和嶺南衛的賞罰。若不是他們守住了西寧道,京兆朝堂此刻定驚惶不已,怎麼會有這樣的空閒時間?

君王威嚴,朝臣傾軋,他們守護着的大永朝堂,就是這樣的朝堂嗎?

沈則敬和袁煥此刻不在京兆,這個問題,他們當然是無法回答的。不過身在宣政殿中的鄭棣恆,在聽到“退朝”的唱令後,心中覺得涼涼的。

退朝之後,景興帝並沒有回紫宸殿,也沒有去坤寧宮看睿皇子,反而去了太液池畔,消暑散步。

漫步在太液池畔,景興帝心中想的,也是西寧道的局勢。左良哲和鄭棣恆所說的,都有道理,對於西寧、嶺南兩衛的功過,景興帝也難以決斷。

就在此時,太液池旁垂柳蔭叢中,傳來了幾個內侍的談論,他們的聲音有點大,景興帝都聽到了。

“碧雲驄現世了,祥瑞之兆竟然在昆州出現了。先帝當時在隴右道沒有捉住碧雲驄,沒想到沈則敬竟然騎着碧雲驄了。”

“是啊,碧雲驄乃是祥瑞之兆,怎麼會對一般人俯首低背?”

“還有那突起的東風,助長了火勢,看來真是上天都在幫昆州啊,還是上天都在幫沈則敬?”

這些,就是內侍在談論的話語。對於昆州的大捷,普通人關注談論的,肯定是碧雲驄這樣的傳奇事,穿鑿附會之言,普通人都能說得頭頭是道。

沈則敬的名字,伴隨着昆州大捷,傳遍了大永,內侍自然也知道沈則敬。

王者歸身、天命所歸,這就是這幾個內侍所表達的意思,雖然沒有說出口,但是景興帝和他身後的內侍都清楚。

“放肆,是哪個在妄議朝中之氏?皇上在此,還不前來請罪!”唐密看着景興帝勃變的臉色,連忙喝道。

那幾個內侍躲在樹蔭中,並沒有見到景興帝一行,直到唐密這樣大喝,他們才知道闖禍了,臉色也慘白不已。

其實昆州、碧雲驄、沈則敬,是宮中內侍和宮女都在討論的,怎麼偏偏就是他們說的話被皇上聽到了呢?

內侍們跪在景興帝前,哆哆嗦嗦,不知道景興帝會怎樣處置他們。

景興帝倒也沒有怎麼責罰他們,只是和顏悅色地問了內侍們,是不是其餘的宮女和內侍,也都是這樣想的。

內侍們自然點頭稱是,還道他們出宮採辦的時候,聽到京兆的百姓們都是這樣說的。

景興帝聽罷,只微微一笑,原先勃變的臉色早已平靜下來了,最後也沒有問罪這幾名內侍。

這樣的景興帝,讓唐密心生怪異,皇上怎麼會不震怒?帶着這樣的疑問,唐密伺候着景興帝回到了紫宸殿。

景興帝甫回到紫宸殿,就聽見內侍彙報,道是門下侍中大人左良哲求見。此時左良哲前來求見,又是爲了什麼事?

左良哲前來求見,所爲的,當然還是在宣政殿上爭執的事情。這一次,他向景興帝的稟告,和宣政殿中的說辭,自然是不一樣的。

宣正殿中所說的,是嶺南衛提前出兵,是有違軍法軍制;這一次,他並沒有糾結這一點,而是換了一個說法,說了袁煥會提前出兵的原因,還向景興帝提交了幾封來自嶺南道的書信。

聽了左良哲所說的原因,再看了左良哲送上來的書信,景興帝的臉色,似乎更加沉靜了。

ps:

一更!感謝kssherry的平安符!

第520章 不臣第361章 和談準備第348章 有別第282章 均安樓之盟第59章 治水良人第472章 蔣博文反第481章 城破第161章 大理寺審訊第518章 夫妻重逢第13章 二叔家的“神棍”第13章 二叔家的“神棍”第62章 姑姑用意第78章 霜重秋色濃第402章 平亂之人第243章 千鈞之痛第365章 王室後裔第156章 背家譜第113章 哭靈小產第144章 道心所向第299章 密謀第223章 順勢而行第488章 奇策第202章 出事了!第239章 大換血第168章 人都到齊了第59章 治水良人第199章 少女情懷第112章 國有喪第246章 變故第498章 皇子出生第268章 心思第483章 天有哭第81章 蟄伏和危前第168章 人都到齊了第67章 朝暾宮之殤第111章 再相見 嘯三聲第3章 前因後情第527章 基石第254章 妄動第40章 天寧寺踏春第373章 見太后第491章 克敵之火第375章 連環局第160章 廬江榴花謝第433章 動天子第125章 給容嬪送死人頭第46章 第一次進宮第375章 連環局第117章 紅袖死第136章 叔祖來了第205章 一線生機第328章 應召進宮第156章 背家譜第371章 最終目的第176章 國之動第336章 斷子絕孫第438章 這個局有點大第383章 獻俘禮第315章 寇色第270章 放餌第52章 鎮遠公病重第516章 帶兵離開第314章 垂死第178章 背後之手第373章 見太后第307章 嬌客第24章 使團比試第121章 長泰帝隱聞第172章 移花接木第119章 沈家磨刀石第417章 高唱第506章 七大罪狀第267章 西寧官動第133章 匠人去向第503章 帝后第415章 宣傳戰第415章 宣傳戰第364章 埋伏第302章 狠手第217章 一個女人的怨恨第317章 覺醒第541章 遺策第430章 左氏血脈來換!第62章 姑姑用意第9章 新生第121章 長泰帝隱聞第316 章 金剛怒目第509章 國子監事件第532章 兩亂三死第420章 京兆有動第192章 誅九族之論第463章 沈家暗朝第220章 利器第82章 考第之危第203章 大難臨頭第111章 再相見 嘯三聲第414章 檄文第450章 北疆真相第513章 時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