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儀服之禮

且說太子良娣選定後,太子似乎也反應過來了,又經容貴妃幾番苦心教導,便覺得此事是做得過分了。

他仔細思量,其實將沈家女刷下太子良娣之位,應該可以辦得更婉轉一點的,也不知道爲什麼會有內情傳了出去,朝官都道是太子堅決不肯納沈家女,這下等於是直接削了沈華善這個太子詹事的面子。

這樣想着的時候,太子覺得有些不好意思,對沈華善連日來是頗爲恭敬,對於他的說話,是沒有不聽的,也沒有再鬧騰什麼,這一段時間,東宮是十分平靜的。

過了一段時間,太子見沈華善並沒有在意沈宓落選太子良娣那件事情,再加上太子良娣快要納進東宮了,他沒有心情再在沈華善面前做低伏小,言行舉動之間,便又和以前一樣了,像以前一樣,是個有點自矜自傲的太子。

沈華善見太子前恭後倨,不免搖搖頭,覺得這個年輕人,有點犯傻,看來還是歷練得少,什麼事情都還不太懂。對着太子詹事,那就是要教導、輔助自己的人,怎麼能夠前恭後據呢?

只要一日還沒有登上那個位置,太子應該做的,都是拉攏臣下的心,聯結臣下的勢力,太子怎麼會反其道而行之?

要是惹惱了太子詹事,只須撂下差事,這東宮很多事情,就被動了。這些平衡勢力的做法,從來沒有人教導過太子嗎?在自己就任太子詹事之前,難道皇子所的師傅,都沒有教過這些嗎?

還是太子不懂?

一時間,沈華善也有些自省。覺得自己這個太子詹事做得太不稱職了。自然自己教導的有限,太子不太喜歡聽,那麼就另外請人來教吧!

於是他向長泰帝請旨道:太子不日納良娣,可以參知政事了。建議除了詹事府的官員,朝中重臣每日也抽一個時辰輪流教導太子,既讓太子熟知政事。也讓太子熟悉朝臣。

當然,這個朝臣必須規定三品以上。必須真的對太子有助益,要導太子知政事,引太子明事理。

這樣一來,教導輔助太子之責,就不僅僅落在太子詹事府官員身上的,也就是說,無形中沈華善的恩遇就削弱了。

沈華善這個建議一出。朝中重臣就對沈華善讚賞有加,這是獨樂樂不如衆樂樂啊!沈華善這個太子詹事是自弱其位啊。

因爲,按照沈華善的建議,每個重臣都有機會直面太子。當然,可以向太子灌輸自己的爲政方針、施政理論,自然,也就可以在未來皇上面前混個臉熟了,這就是個鍍金的好機會。

太子詹事沈華善竟然讓朝中重臣都有這個機會。這不是大度兩個字可以形容的啊!一時間,不少重臣對沈華善就多了幾分感激和親近。

就連長泰帝,見沈華善此舉,也龍心大悅。此舉,乃是太子提前熟知政事之舉。實則,也是爲太子將來鋪路之舉。

沈華善的庶孫女雖然已經落選太子良娣,但是他還這樣盡心盡意爲太子打算。由此可見,沈華善這個太子詹事,還是十分盡職的。

當沈華善爲侄子、國子監丞沈則儒求恩典外放時,長泰帝便欣然應允,准許沈則儒任西寧道滇州府長史,不須等今年考課考覈,只交接好國子監事務,即可赴任。

這算是看在沈華善爲太子盡忠的份上,又看在沈家女落選太子良娣的情況上,纔給的恩典。

總之,君臣兩相宜,臣臣兩相得,這一段時間的朝局,是平靜到不能再平靜。

轉眼間,就到了十月。十月,太子納良娣。

納良娣對於東宮來說,不是什麼大事,甚至可以說是個極其簡單的事,最大的作用,也就是讓東宮諸人提前適應一下太子、太子妃大婚的熱鬧罷了。

太常寺、禮部、少府監都在專心籌備着太子大婚的種種事宜,也騰不出手來處理這樣一件小事,因爲他們覺得,這樣的小事,根本就無須用到禮部。

總之,納良娣這個過程是極爲簡單的,也沒有宴會賓客這一說,到了吉日那一天,將兩個太子良娣從皇城側門擡進來,再從東宮側門擡進太子寢殿,然後晚上太子和良娣敦倫過後,這事就完成了。

卻就是這樣的一件小事,也出了岔子,充分讓沈華善知道詹事府的辦事不周全,也讓他充分了解到一個年輕人的犯渾,雖然這個事沒有造成什麼影響,卻讓沈華善頭疼不已。

這個岔子就出在太子納良娣時所戴的頭冠那裡,就一頂小小的頭冠,卻讓詹事府的官員嚇得臉色煞白,就連沈華善當然也不例外。

大永立國二百餘年,是有一套完整的儀禮規範的,具體就體現在皇室、朝臣、百姓的衣食住行之中,尤其是體現在吉、喪、祭、悼等大事中。

太常寺和禮部就是專爲了實行、管理這些禮儀而存在,行每事須遵每禮,不然,就是違禮。輕者會受譴責,重者會被問罪,尤其是皇家禮儀,代表着大永的典範,更是不能有半點差錯。

雖然兩百多年是一段很長的時間,儀禮在每代根據不同的情況略有調整和更改,但是總的來說,這樣一套儀禮規範是穩定和嚴格的。

比如關於太子之服的禮制,《大永大典》中就有詳細而嚴格的規定:“凡皇太子之服:袞冕,垂白珠九旒,以組爲纓,色如其綬;青纊充耳;犀簪導;玄衣、裳,九章,每章一行,重以爲等,每行九……侍從皇帝祭祀及謁廟、加元服、納妃則服之。……”

總之,大永倡導的是“不學禮,無以立!”,而守禮最基本的體現就在穿對衣服戴對頭冠,先朝就有官員因爲朝服問題而被問罪的。

衣裳雖小,而禮制實大,這一點,是大永所有官員的共識。

上述的那套太子袞冕。太子在冊封典禮的時候就穿過,他很喜歡這套袞冕,當時穿上它的時候。感覺威嚴盡顯,也深刻感受到自己已經是大永的皇太子了。再不是十二皇子所那個默默無聞的小皇子。

因此,太子對那套太子袞冕有着特殊的感情,尤其是那頂九旒冠,他最爲喜歡。九旒輕搖,可以給他帶來無限的想象,彷彿透過九旒冠,他可以睥睨天下蒼生。

對九旒冠有這樣的感情。太子自然就很想再次戴一戴了。到了納良娣的那一日,太子看着禮部準備的三樑冠是極爲不滿意。試來試去,總是覺得渾身不自在。

想了想,他便對貼身內侍何德說:“這三樑冠本太子戴着實在難受。你去庫房給我拿來九旒冠。今天就戴那冠吧。今天是喜日子。那頂冠好看,本太子戴着也舒服。”

何德恭敬地領命前去了,帶着兩個宮女翻找了東宮庫房,將九旒冠給太子給準備好了。

何德自小就進宮,一直在冷宮當差。是在東宮大換血之後才被補充進東宮的。因爲他老實忠直、背後又沒有別的勢力牽扯,才被調到太子身邊當內侍。

在皇宮這個地方,老實忠厚、沒有實力其實還有另外一個直白的形容,那就是不得主子信用。不得主子信用的內侍,也就沒有機會去各宮見識世面。也就沒有眼力去知曉每事代表的意義。

所以,他雖然老實忠厚,卻見識微薄,根本就不知道九旒冠、三樑冠所代表的意義。這個老實人自然就按照太子的吩咐找來了九旒冠,此事也沒有告訴詹事府的官員們,就這樣給太子戴上了。

恰好太子舍人張棻那天拉肚子起不了身,沒有在東宮當差,其餘內侍爲了太子納良娣的事在各處奔走,也沒能仔細看看太子穿戴的事宜。

就這樣一通流轉錯失下來,詹事府的官員、禮部的官員都不知道太子將三樑冠換成了九旒冠。

當太子換好吉服笑意盈盈地踏出寢殿的時候,詹事府的官員一看:我的娘,太子怎麼戴着九旒冠?這不是娶太子妃,而是納太子良娣,太子應該戴着三樑冠的啊!

是禮部的人失職了還是太子犯渾了?負責管理儀服的東宮內侍到哪裡去了?負責監督東宮儀服之禮的官員去哪裡了?怎麼會出現這麼明顯的差錯?

少詹事邱盛年等官員在慌亂之餘,忙不迭地給太子更正過來,少不了一番驚嚇流汗。

可是當他們看見太子戀戀不捨地看着那九旒冠時,邱盛年的心裡巴涼巴涼的,覺得頭頂有幾隻黑烏鴉在飛過:難道是沒人跟你講過九旒冠就只能戴那麼幾次嗎?隨皇上祭祀、冊封、謁廟、納妃,數來數去,也就是這幾個場合了!

此事也被火速上報到沈華善那裡,邱盛年將太子那“如望美人之遠去戀戀不捨”的眼神也描述得極爲精準。這樣簡單直白的錯誤都能犯,說實話,邱盛年對太子感到無比佩服!

沈華善聽了之後感到無比憤怒,拍着桌子大喝道:“難道沒有人給太子講過《大典》嗎?難道東宮內侍沒有人知道《大典》嗎?難道東宮儀服內侍沒有監督這些嗎?”

結論還真是沒有!沒有人給太子講過大永禮儀中最基本的《大永大典》,而現在在東宮當差的內侍和宮女,竟然沒有一個人懂得《大永大典》!

原先就說過,太子,上官景安,在被冊封爲太子之前,長於深宮,從未接觸政事,在他被冊立爲太子之時,尚未開府,自然就不瞭解這些禮儀制度,反正一切都有內侍、宮女打點。

而容貴妃在先期的時候,也只當上官景安是一般皇子一樣教養的,哪裡會跟他說什麼九旒冠和三樑冠的差別?

後期,容貴妃又爲上官景安謀劃這謀劃那的,一來二去的,竟然還真的沒有人對太子說過這些基本的禮儀之道。

而東宮的內侍和宮女之所以不懂,那就更簡單了!

長泰帝因爲高觀、李進建議太子營建鞠場之事,遷怒了東宮所有的內侍和宮女,因而東宮內侍、宮女大換血,新補充進來的都是忠厚、沒有勢力牽扯的人。

忠厚也就是辦事不靈活,沒有勢力牽扯就是不得主子重用見識少。這樣的主子和這樣的奴僕,當然就可以發生將三樑冠換成九旒冠這樣的烏龍事了!

沈華善想清楚了這個烏龍事,不由得哭笑不得,太子在換上三樑冠之後,倒是歡天喜地等待着太子良娣進來,可憐底下的詹事府官員是一片靜穆。

他們在詹事府等待着沈華善的訓話,看着沈華善黑如墨斗的臉色,這些官員都忍不住想摸摸額頭,似乎有冷汗了。

沈華善也想摸摸額頭,好險啊,心裡也感到一陣陣後怕。

好在先前的年長的皇子都失去帝心,被逐到偏遠的封地爲王了,後面的皇子又太小,不然十二皇子能不能坐穩這個太子之位還真是難說,這太子犯傻得也太厲害了!

早些日子前恭後倨的事情就不說了,現在竟然還鬧出換冠這樣的事情來,真是……真是什麼都說不出來了!

ps:

二更!上熱門圖推啦,請大家繼續支持……昨天羣聊得太歡快了,更新差點弄錯了!汗。

第483章 天有哭第276章 來者是誰第322章 歸心第196章 帝王心術第436章 宮闈波瀾第288章 朝徵第218章 斬盡第124章 丫鬟失儀第166章 沈家尚主第398章 天象現第52章 鎮遠公病重第546章 死脅第471章 國有瘡痍哀兵至第182章 代價第347章 本心第70章 卞氏之恨第516章 帶兵離開第301章 伏殺第234章 冊太子封王令第176章 國之動第391章 帝爲棋第79章 燕都棋局第413章 兩路叛軍第169章 情迷第97章 借一隅攬天下第213章 開始佈局第77章 救應南圖(三)第219章 圍絕第194章 不虛此行第291章 出手第273章 昆州三家第395章 拿卞家開刀第460章 這下壞了!第122章 測帝心第413章 兩路叛軍第216章 錯了!第440章 改元即到第48章 百官出動第479章 一觸即發第327章 變數第539 萬骨枯第370章 京兆血夜第416章 悲第72章 太子上官如初第434章 天子失德第295章 驚濤第285章 最好的時機第389章 書房有計第146章 太子薨第372章 妖孽出第167章 危險將起第423章 燕都之主第311章 前奏第415章 宣傳戰第341章 毒殺子第524章 陰險手段第13章 二叔家的“神棍”第57章 賑災之心第221章 全義第196章 帝王心術第162章 天理昭昭第126章 容家恩怨第317章 覺醒第478章 英雄前傳第258章 邊陲小鎮第284章 不能第208章 絕地反擊第126章 容家恩怨第393章 一彼一還第305章 奠第139章 餘字輩登臺第525章 攻心第168章 人都到齊了第180章 表字退之第495章 民心所歸第431章 準備反撲!第217章 一個女人的怨恨第112章 國有喪第57章 賑災之心第152章 春熙宮鬧鬼第62章 姑姑用意第259章 西風近第314章 垂死第249章 沈宓其人第336章 斷子絕孫第19章 返回京兆第458章 關聯第279章 謀兵第183章 原來是他!第32章 過年和元宵第376章 誰的人第206章 還有一局第85章 出事了第32章 過年和元宵第150章 奪嫡開始了第474章 有溫情第483章 天有哭第360章 首領第96章 鑑華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