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順之者昌

南詔,陽苴咩城,王建正在指揮手下將士,挖南詔王的祖墳。周圍聚集了很多當地百姓,在甲士們的監視下觀摩現場。

將士們挖得很起勁,揮汗如雨,推石擡棺的時候,號子聲綿長有力。

可比起指手畫腳、議論紛紛,不時大聲叫好、喝彩的圍觀百姓來,他們的熱情就顯得不夠看。百姓們雖然沒有親自動手,但都是面紅耳赤激動不已的模樣,好似吃多了大補之物,恨不得親自下場練練手。

王建對百姓們的反應很滿意,這說明此舉深得人心,連帶着,他對自己挖墳的決定也很滿意。

其實在場的百姓,大多都是漢人。南詔自從成氣候以來,就不停侵擾大唐邊境,降而復叛,臣而復攻,可惡至極,蜀中與嶺南深受其害,不僅糧食、財物損失慘重,人口也被擄掠極多。

之前這百十年,大唐因爲國力衰弱,每每只能擊退南詔進攻,雖然也有大敗他們的時候,但從來就沒有兵進南詔境內,也就不能徹底打垮他們,這就導致南詔野蠻習性不改。

這回王建在蜀中大敗南詔軍,陣斬南詔王隆舜,而後趁機兵進南詔,殺人可是毫不手軟。

數月間,唐軍兵鋒所到之處,南詔本地軍隊屍橫遍野,血流成河。一切敢於手持兵刃,面對大唐將士的南詔人,都成了唐軍刀下亡魂。以至於十萬大山日夜鬼哭不絕,淒厲至極。

直至王建攻佔王都陽苴咩城,手刃隆舜之子舜化貞,隆舜建立的所謂“大封民國”,也就徹底滅亡。

而今,唐軍已經攻佔南詔全境,

鐵橋城,會川城,劍川城,水晶府,麗水城,弄棟城,銀生城,通海城,善闡府,盡數插上了唐軍旗幟。

不僅是這些城池,王建還派遣修士帶領精銳,清理各個高山大寨,盤踞於此的南詔人不是臣服、被遷出大山,就是被從世間抹去。

依照王建的性子,他恨不得在每條河流中央,每隔千步都插上一面軍旗。以宣示唐軍赫赫聲威,震懾南詔野人,讓他們永世不敢再犯大唐。

征服南詔後,王建的所作所爲,手段可稱殘忍。

他的行爲,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滿,這其中就包括剛剛到來的宣慰使張文策。眼下張文策站在一旁,眼見甲士們刨人家的祖墳,臉色就很是難看。

他身旁一名身着青色官袍的官員,正在低聲跟他說着什麼:“如今南詔全境已經盡在王師掌握,可蜀王還是沒有停止殺人。前些時日,蜀王下令修士帶領軍中精銳,在各地大索羣山,將山中寨子裡的頭人都抓了出來。

“而後便讓他們將山民遷出深山,到王師修建的大小城池定居,那些頭人但有微詞,或者是不遵從命令,就被蜀王當場格殺,寨子裡的人也被大肆屠戮。

“現在莫說南詔王族沒有一個活人,就連十萬大山裡的野人,也被他殺了大半!再這樣下去,只怕我們跟本地百姓的仇恨會過深,對日後的長治久安十分不利。”

張文策越聽面容越是陰沉。

當年中原大戰前夕,他還只是衛縣縣令,因爲修建防禦朱溫北上的河防工事,動用了大量錢財,短缺了給上官的孝敬,差些被上官害死。

後來得到李曄賞識,戰事剛起就升任衛州刺史,主管河北三鎮軍隊的糧秣輜重運輸與分配,差事辦得漂亮,戰後步步高昇。

如今雖然跟三省六部的頂級大佬不能相比,但也是李曄麾下的得力人物,不時還能得到李曄召見。

這回李曄之所以派張文策到南詔來,做宣慰使,主持戰後重建事宜,就是聽說王建在南詔殺伐過重,已經有些不滿。

張文策沉聲道:“陛下三令五申,對征服地區的百姓,不宜苛責過甚,可蜀王竟然挖人家的祖墳!這哪裡是王師能幹的事,這般倒行逆施,我看他是在報私仇!”

大家都知道,蜀王還是蜀中諸侯的時候,就跟南詔王不對付,被對方趁虛襲擊,蹬鼻子上臉過,很是屈辱,如今大仇得報,如此對待南詔,自然是報復心作祟。

張文策當即上前,拱手見禮,而後對王建道:“蜀王攻佔南詔,平地亂賊,本是顯赫大功,我等敬佩不已;可蜀王不顧朝廷戰後撫民敕令,殺伐過甚,引起本地民怨,如今還刨人家祖墳,實在是讓下官難以......”

“南詔刁民野性不改,昔日他們臣服皇朝時,朝廷難道不曾優待?可結果如何?這些人賊心不死!對這些蠻夷,就不能仁慈,只有長刀纔會讓他們畏懼,只有殺得他們膽戰心驚,他們纔會規矩!”

張文策話還沒說完,王建就冷冷打斷了他,佈滿肥肉的臉上滿是怫然不悅之色。

張文策自然不同意這番話,還想開口,王建頓時大怒,“你們這些文官,就知道滿口道德文章,全然不知經世致用是怎麼回事,有什麼資格質疑本王?你一介四品官員,也敢在本王面前大呼小叫,還不滾!”

這番喝斥,頓時讓張文策漲紅了臉。不甘受此大辱,他轉身就走。

到了官衙,張文策越想越氣,憤恨難平。蜀王如此囂張跋扈,絕對不能姑息!他叫來隨行的親信,讓他們蒐羅蜀王不遵朝廷號令的證據,打算好好參對方一本。

這不查不知道,一查張文策大吃一驚。

王建殺的人之多,遠超他之前的預料,這已經是公然違反朝廷指令。不僅如此,張文策還發現,王建殺人之後,就將南詔王族和山寨頭人的錢財,全都裝進了自己的口袋,還將他們的妻妾美眷,全都納入了自己宅中!

“蜀王這是要什麼?!這般行徑,與強盜何異,這是要壞我皇朝社稷!”張文策心驚膽戰,連忙擬寫奏摺,附帶各種證據,派遣大修士加急送回長安。

數日後,一紙詔書到了王建面前。

李曄命他即日班師回朝。

王建得到詔書,半刻也不停留,翌日就帶着五百親兵,踏上了歸程。

張文策雖然參了王建,但對方畢竟是大軍統帥,離開時他還是帶人出城相送。

原本張文策以爲,王建會對他非常惱恨,少不得要發一番火,他已經做好了唾面自乾的準備。

但兩人見面的時候,張文策意外的發現,王建並沒有任何怒氣,反而面帶笑容,態度親和的感謝張文策相送。

臨行前,馬上的王建回頭對張文策笑了笑,說了一句讓張文策摸不着頭腦的話,“本王該做的事,都已經做完,接下來就看宣慰使的了。”

張文策心頭一動,想問什麼,王建已經策馬離開。

離開陽苴咩城三十里後,胸中憤懣難平的王牧,不服氣的對王建道:“殿下,那張文策實在是小人,竟然背地裡向朝廷告狀,完全無視殿下征伐南詔的功勞與艱辛,真是不當人子!”

王建瞥了王牧一眼,對方是他的侄子,也是他的心腹,淡淡道:“張文策做的,正是我想讓他做的,他有什麼錯?”

這句話讓王牧嗔目結舌:“殿下,這......”

王建呵呵一笑,“南詔這塊地方,跟別的地方不同,山川密佈交錯縱橫,所謂窮山惡水多刁民,本地百姓野性難馴,不下重手清理,殺一殺他們的銳氣,他們是不會臣服朝廷的。

“殺人太多,自然不是好事,但這個惡人我不做,難道還要戰後撫民,宣示朝廷仁德的張文策來做?他是要治理這塊地方的,謀得是長治久安,這就必須要施恩。

“如今他攆走了劣跡斑斑的我,那些在我刀鋒下朝不保夕、瑟瑟發抖傢伙,也會對他有一份感念之心,往後他的差事辦起來,就會順暢很多。我已經給他打好了底子,那些山林中的野人,都被我圈進了新建的數十座大小城池,日後管理起來就很方便。

“張文策只要不傻,就不會讓漢人與本地百姓對立,只需令他們圍繞城池雜居,加上政策得當,很快彼此就能融合。屆時,就算山林中還有野人,想要出山鬧事,那些得了好處的本地百姓,也是不會同意的。”

王牧沒想到王建的所作所爲,竟然還有這樣的深意,一時之間驚訝得說不出話來。

好半響,王牧苦澀道:“可是這樣一來,殿下就有麻煩了。征服南詔,本是顯赫大功,現在殿下不顧朝廷詔令,大肆殺人,搜刮財富,搶奪美人,還掘了南詔王祖墳......

“只怕回去之後,必然被文官攻訐,很難受到封賞。你的良苦用心,大義付出,估計難被世人認可。而且這平定南詔的軍功,也算是白立了......”

王建轉頭奇怪的看着王牧,“我要軍功做什麼?”

王牧頓時一臉詫異。

王建悠悠道:“我已經是蜀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封無可封。若是立下大功,你讓陛下給我什麼?中書令?尚書令?那樣的位置是我能坐的?”

王牧這才反應過來,原來王建平定南詔後的所作所爲,還有自污的用意,爲的就是求一個功過相抵,不用朝廷封賞的局面!

王牧訥訥道:“可是岐王......”

王建擺擺手:“岐王跟我不一樣。”

王牧很想問哪裡不一樣,王建卻搶先道:“你別問,問了我也不會說。該知道的時候,你們自然都會知道。”

說到這,王建取下酒囊,美滋滋的喝了一口,優哉遊哉道:“你看吧,此次回朝,陛下絕對不會申飭我,也不會讓那些文官對我發難。當然,軍功也是不會敘的。

“陛下英明神武、雄才大略,對我鐵血清洗南詔的用意,自然心知肚明;更難得是,陛下體恤臣民,胸寬四海,這也就註定了我不會吃虧。

“因爲這次的事,陛下會覺得有愧於我,所以你們這些跟着我征戰的舊部,必然被陛下大加封賞,榮華富貴、大好前程,那是唾手可得。

“你們隨我征戰多年,手足親朋死傷無數,我卻沒能成就大功業,你們之前處境也很尋常,如今能夠得到這些,此生錦衣玉食不在話下,我也算無愧於你們了。往後,我就算是做個閒散的富家翁,混吃等死,也良心安寧。”

王牧眼眶泛紅,哽咽道:“殿下厚恩,我等沒齒難忘!只是苦了殿下,要在史書上留下斑斑劣跡,有損一世英名.....”

“英名?我哪有什麼英名。就算有,那算個屁!”

王建仰天大笑三聲,旋即神色一正,“若不是碰到陛下,換了一個心胸稍微狹窄的君王,我王建焉有領兵出征,陣斬隆舜,大殺南詔,一雪前恥的機會?

“如今我大仇得報,屈辱得消,還幫着被擄掠到南詔的漢人出了口惡氣,人生快意,已經是古今罕有,不負此生!”

王牧看着王建仰天灌酒的豪邁意氣,眼中滿是欽佩之色。

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

他當然不知道,王建在蜀中稱王時,可不是這種坦蕩心態,那時候他滿腦子開朝立國的雄心壯志。

只是時勢比人強,如今他身爲人臣,要是沒有這種灑脫思想,只怕不是鬱鬱而終,就是造反被李曄殺掉。

“大勢面前,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啊......”喝了半天酒的王建,迷迷糊糊嘀咕了一聲。

第八十四章 溜了溜了(三更)第八十章 丟了多少節操第二十二章 決戰在即第九十章 有禮第七章 雜魚第五十六章 安王有令第二十一章 廢功第八章 以天下爲棋 換立錐之地(下)第九十五章 聖姬?岐王?(三更)第五十三章 寒簫第四十九章 攻守易行第十章 得定州第六十七章 事實就是事實第九章 驚變第七十章 最後的戰爭(4)第九章 風雲起曹州第五章 出手第六章 李克用的困境第三十九章 絕殺局(1)第二十六章 亂世(4)【第九更】第一百五十章 軍議第五十六章 安王有令第二十五章 妥協第三十章 羣賢畢至 風雲際會(4)第九十九章 平壤之戰(4)第四十三章 此間酒盡 再無故人(上)第六十七章 蜀軍之敗(上)第三十章 莫不是福星?第四十章 絕殺局(2)第四十八章 扛起就跑第十五章 慣於不惜死(已修改)第四十七章 再動要出事第四十章 花明(5)第一百章 戰利品與嫁妝第一百三十二章 攔截第五十九章 離長安第一百五十二章 逐中原而羣雄起(下)第三十七章 接我一劍第七十三章 上任(4)第十七章 我也想嫂子第二十八章 祖孫有三人 東望是長安第二十九章 妖族的依仗第三十章 你爲什麼不動第二十八章 驚天鉅變 背水一戰(1)第二十一章 答案第六章 練氣第六十九章 兄弟之情(第二更)第七十章 煽動情緒第三十七章 一個跑 一個追第五章 聯合第六十四章 城破第一百零九章 原初第十一章 不該第一百二十三章 三日五戰第八十一章 天子劍第四十六章 原來是友軍?第一百二十六章 不止於此第十四章 北上第六十一章 天下第一(二更)第十三章 逃竄(下)第八十四章 威嚴第十一章 順勢而爲第四章 相見(第三更)第一百二十五章 終點與起點第九十六章 高手(6)第二十章 真正的畏懼第三十七章 接我一劍第一百四十六章 王死第一百二十一章 金甲仙人第七十四章 三方齊聚第九章 輕輕鬆鬆(第三更)第一百二十四章 送我回去第九十七章 身份第一章 道不同第十七章 漠南之殤(2)第六十六章 四境平(2)第五十八章 勝負第五十九章 一年第七十二章 一刀一劍第九十五章 誰寫的命運第一百二十一章 硬拼第五十九章 離長安第六十六章 積累(二更)第七十三章 上任(4)第五十八章 俗人第六十二章 遇伏第九十一章 勝負已分(中)第八十六章 故人與故事(下)第六十三章 香消玉殞(第三更)第九章 驚變第五十五章 勝負第七十八章 爭鬥第一百一十九章 此謂之天理第十二章 所謂的長沙王第四十四章 撥雲見日第四十七章 力量的源泉第一百五十七章 福星第五十四章 沒有無能之輩第四章 安穩的與不安穩的第一百零一章 偶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