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華美篇章

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

……

1908年12月17日是中國新聞史上舉足輕重的日子,這一天有一張新的報紙宣告誕生——這便是《帝國日報》。

中國雖然不像西方那樣很早就具有現代意義上的報紙,但也有自己傳統的新聞刊載——邸報。自近代以降,隨着歐風美雨的日漸侵蝕,租界商埠的紛紛設立,外國報紙逐漸到中國生根發芽,中國近代意義上的本土報紙也日漸興盛,到20世紀初葉,幾乎所有省份都有報館開辦,有的甚至有10餘家。

在這樣的形勢下,爲應付日漸活躍的新聞界,帝國也嘗試改變,在本年3月14日,中國有史以來第一部新聞法——《大清報律》宣告出臺。在很多歷史學家眼裡,《報律》所承載的內容是可笑的,如最爲人所詬病的那一條即是“不準刊登‘詆譭宮禁之語,淆亂政體之語,擾害公安之語’”,甚至諷刺其爲“麒麟皮下露出馬腳”。

可是,從無到有,從粗糙到精緻,從不完善到完備,從小心翼翼到大大方方,本來就是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硬要超脫這個階段,用所謂的缺陷、弊端、保守、封建殘餘來進行概括,只能是評述者的無知——你見過有人諷刺學步兒童那跌跌撞撞的腳步麼?

不過,《帝國日報》堪稱是精品中的極品,常數中的異數——這是由皇帝親筆題寫報頭名稱,由康有爲擔任報紙總編、梁啓超和楊度擔任主筆的報紙,是唯一面向全國發行的報紙,也是唯一不需要新聞審查的報紙——發行前一天的晚7時,皇帝在上書房便能看到明日的稿樣,便於及時更改。

報紙的投資背景則更爲顯赫,創刊號上赫然刊登有報紙的股份說明。本報社總股本100萬兩,其中:

皇帝50萬兩;皇后5萬兩;慶親王奕劻2萬兩;醇親王載灃2萬兩;肅親王善耆2萬兩……幾乎所有最顯赫、最重要的大臣都列名其上——一句話,如果你沒有在這個股份名單中找到某人的名字,那就意味着他還不是核心決策圈的人物。

幾乎與此同時,各大列強在華開辦的報紙都以醒目的標記祝賀《帝國日報》的開辦,認爲這昭示了帝國自我革新,順應潮流的決心,“不獨是中國新聞史的劃時代里程碑,亦是中國政治發展史的重要基點……”

創刊號的內容同樣震懾人心。

頭版通欄是帝、後御容照,雖然是因黑白照片再經油墨印刷而顯得不十分清晰,但皇帝的神采奕奕,皇后的雍容華貴卻第一次深刻地留在中國普通民衆的心裡——任何一個出得起價格的小民,都可以掏錢買一張這樣的報紙回去瞻仰。上面不僅有御書,有御容,甚至還有上諭——99%以上的中國人不曾有過機會進行觀瞻,但現在卻十分容易。

內務府和民政部曾擔心有人會買回去對報紙大加損毀,會有大不敬行爲,曾數次上書制止,但均爲皇帝爽朗的笑聲所拒絕:“即便是刊登朕照片的報紙,亦只是報紙罷了,小民閱後如覺不甚滿意,可擦桌子,可包雜物,即便扔地上踩幾腳也沒什麼了不起。”

皇帝顯然低估了他在民衆中的影響力,除了極少數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人羣外,大多數人對報紙以及報紙刊載的內容持有異常恭敬的態度,甚至還有士紳專門在家裡成立了供堂,將報紙頭版裝裱在鏡框裡,以便每日瞻仰、請安。報紙的售價並不便宜,標明售價爲大洋5分(相當於2.5斤大米),但除了最初幾張因報童不識貨而原價賣出外,其餘幾乎每一張報紙都是溢價的。從1角,3角,乃至於喊到了1元都不愁銷售。甚至幾個月以後還有人從外埠趕來,不惜用30個大洋交換這樣一份創刊號。

通欄以下,卻是比御容更爲震撼的內容——由張之洞擬稿,以皇帝名義刊發的《罪己詔》。

這是皇帝向天下認錯的文字記載,就這樣堂而皇之的展現在衆人之前,取代了原先遮遮掩掩、欲說還休的姿態。皇帝的態度很誠懇,一方面回顧了過去34年來的治國曆程,痛陳“誤國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殤氣運者在一莽字,害百姓者在一躁字”的嚴酷事實,對34年來帝國的大政方針進行了根本性檢討與道歉——雖然明眼人都知道絕大多數方針並不是皇帝所做出的,但他依然大度地將所有責任攬在自己身上——“萬方有罪,罪在朕躬”;另一方面,《罪己詔》再一次宣示了“大權統於朝廷,萬機決於衆議,庶政公諸輿論”的決心,重申了“世有萬古不變之常經,無一成不變之治法”的認識,明確表示要根本上“改弦易轍”,“與陳腐弊惰病截然斷絕”,特別注意“廣行新政,加緊立憲”,號召“廣開言路,踊躍獻策”——允許官民通過信件或電報向報社自由表達意見且不受追究(但詆譭朝政,誹謗他人,陰謀顛覆者不在其列)。

《罪己詔》之下,卻是上諭九條,同樣舉世震驚,大意如下:

第一條:明歲改元,稱維新元年,大赦天下;

第二條:髮辮藏污納垢、妨害衛生,有礙健康,去留與否由人民自主決定,巡警、新建陸軍一律留短髮——衆人這才愕然發覺,御容中皇帝腦後的辮子早已不翼而飛;

第三條:編練禁衛軍,以蔭昌爲總辦大臣,馮國璋爲會辦大臣領總教習,良弼爲會辦大臣領御前統領,載濤爲考察大臣,領軍、皇雙俸,軍俸同新建陸軍,皇俸由內帑開支;

第四條:新建陸軍內部但以軍禮爲最高禮節,全甲冑之禮,準廢除跪拜;

第五條:皇室用度務必從簡,暫以2000萬兩爲常數,10年不變,10年後若國家財政仍未好轉,仍然不變,今後但有賞賜恩封,概出內帑;

第六條:今後內帑每年贊助海軍軍費150萬兩,用於鞏固海防;

第七條:爲獎掖學術,特將京師大學堂改名帝國大學,內帑出資50萬兩設立獎學金,用於資助品學兼優之學生,專設“遊美學務處”,撥皇室賜園清華園爲辦學館址;

第八條:蘇州、江寧、杭州三大織造局劃歸地方辦理,准予商辦,大內今後但有購置,一律公平交易——劃撥地方後,內務府可以精簡大量與織造事務有關的人員,而織造局所製造之精美織品亦可予民用;

第九條:自維新元年始,但按內務府條例,各地原有進貢物品一律依減、免、停原則分別辦理,切實減輕民衆負擔,皇室今後但有所需,一律公平購買——進貢制度的廢除使得地方除一大害,上下其手之弊病亦爲之大大減輕。

創刊號第二版爲重要政聞,大量的官員任免與施政方針刊載其上,擇要敘之:

着免去溥頲禮部尚書、榮慶學部尚書、于式枚法部侍郎之職;

任命榮慶爲禮部尚書,原學部侍郎嚴修升任學部尚書,伍廷芳爲法部侍郎,唐景崇爲學部侍郎;

改陸軍部爲國防部,以鐵良爲尚書,王英楷、薩鎮冰爲侍郎;改軍諮府爲總參謀部,以王士珍爲參謀總長,哈漢章、譚學衡爲參謀次長;

恩准政聞社重新開設,法部主事陳景仁官復原職;

……

創刊號第三、四版則集中刊登了各省發來的請願書,分列直隸、奉天、江蘇、浙江、四川、湖北、湖南、廣東等各省,原文刊登,除少數主張待9年預備立憲完成後再開國會外,其餘均要求儘快召開,甚至要求3年內就要召開。

《帝國日報》創刊號的發行對輿論造就了極大的衝擊,雖然第一天的發行面僅限於京城,但它的影響力卻是散佈全國各地——各地的報館爲了吸引眼球,招攬讀者,甚至不惜專門發行號外予以全文轉載——在版權法還未出臺的時代,這種行爲非但不會受到追究反而值得鼓勵與肯定。

創刊號的衝擊是全方位的,自從報紙刊登了軍機大臣領民政部尚書善耆笑容可掬地接受直隸士紳要求早開國會請願書之報道後,原本在京城浮動異常的不同輿情迅速消逝,緩行派偃旗息鼓,取而代之的是對九年籌備綱要的期盼與熱烈。

躁動於母腹之中的《預備立憲九年籌備綱要》即將迎來破繭化蝶的時刻,爲了羽化那一時的光明與輝煌,它已經壓抑了太久,委屈了太久,但終於迎來了它的新生——1908年的歲末,老大帝國完成了她的華麗轉身!

1908年12月29日,上諭:“《預備立憲九年籌備綱要》既衆議一致贊同,准予刊印,待朕宣誓太廟後詔告天下。”

同日,欽天監記載:……五星出東方,利中國!

第一卷完,敬請期待第二卷《席捲大江南北》!

;

第85章 軍歌嘹亮第61章 近代要素第73章 革新兵器第94章 趁勢改革第12章 千鈞一髮第82章 劍指廣州第76章 校閱大典第18章 職官考試第89章 殺氣逼人第45章 若有所思第91章 禍水旁引第87章 表面功夫第93章 步步緊逼第74章 創新思路第15章 步步進逼第8章 改弦易轍第48章 沉着應戰第68章 規劃編成第3章 決不退讓第17章 蓋棺論定第84章 睚眥必報第37章 爭吵不休第75章 人心惶惶第4章 陰謀詭計第40章 革故鼎新第45章 若有所思第84章 睚眥必報第37章 狗急跳牆第6章 驚心動魄第2章 浴雷重生第58章 帝國憲法第33章 以退爲進第4章 陰謀詭計第21章 偉大母愛第53章 帝國國會第73章 明修棧道第49章 同仇敵愾第28章 心亂如麻第1章 獨闢蹊徑第9章 以暴制暴第95章 制度改良第6章 驚心動魄第91章 強力彈壓第47章 針鋒相對第64章 痛下決心第39章 平地驚雷第38章 不歡而散第34章 排除干擾第85章 軍歌嘹亮第30章 原來如此第35章 虛虛實實第96章 皇位繼承第96章 各有招法第21章 雙管齊下第24章 走出陰影第37章 爭吵不休第50章 廢兩改元第52章 維新重寶第22章 勢在必然第14章 謀定後動第81章 密謀方案第86章 猝然發動第6章 寧缺毋濫第29章 音若沉雷第47章 過於輕敵第6章 寧缺毋濫第56章 中外同理第88章 控制局面第23章 內外有別第68章 彌留之際第55章 左右爲難第4章 東亞角逐第87章 表面功夫第57章 御案九件第78章 借力打力第43章 鹽政改革第73章 明修棧道第24章 兩全其美第13章 英魂不滅第96章 皇位繼承第49章 同仇敵愾第71章 國造機槍第25章 山窮水盡第91章 禍水旁引第93章 步步緊逼第4章 智困梟雄第57章 推心置腹第43章 風雲際會第16章 緊鑼密鼓第23章 深明大義第71章 利益交換第38章 動之以情第59章 錦囊妙計第21章 另闢蹊徑第72章 校場展示第62章 另有用意第33章 各顯神通第87章 表面功夫第36章 當頭一棒第28章 深謀遠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