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帝國憲法

一天兩項御案獲得通過後,《帝國日報》予以了龐大道。雖然按照章程規定,國會在進行討論時記者是不得參與其中的,但帝國此時並沒有完善的新聞法,參與國會的人員亦沒有接受“無可奉告”一類的培訓,只消記者稍微追問幾句,場內所有的情況便一清二楚。

當然,就議題本身而言,公開之後取得的效果更好,更有利於深入人心的探討。林廣宇便也不準備追究有關的“泄密”責任,否則,作爲《帝國日報》的最後審定者,他完全有權力將有關報道拿下。

但放行歸放行,皇帝的指示非常明確,責成政學院立即起草一部新聞法,在原有的報章管理章程上進一步細化深化,今後如有媒體或者當事人再敢隨便泄露國家機密,報紙封館、人員追究責任。

對帝國政治改良進程中所涌現的點點滴滴,歐洲列強給予了極大的關注,各國大使、公使紛紛撰寫報告,向政府和外交大臣彙報中國政治中出現的新局面,《泰晤士報》、《宇林西報》等知名媒體予以了全程報道,其熱衷的態度甚至不亞於中國本土媒介。

對大清國號改爲“中華帝國”後,因爲不涉及到利益關係的調整,各國依照慣例表示了祝賀,只有日本除外。日本公使對外交大臣樑敦彥提出了抗議:“貴國所稱中華帝國,稱貴國爲天下中心,難道以蠻夷視周圍友邦乎?”

對日本而言。中國兩字所蘊藏的意義不僅僅止於一個簡單地名詞,在其背後有着深刻的正統情節。中國原來是“天朝上國”,自稱“中華”自無不可,但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國勢日衰,早已經失去了天朝上國的威風與地位,而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特別是通過日清、日俄兩場戰爭的勝利一躍而成爲世界列強後。其心態儼然以“中心”自居。對帝國號稱中華倍感感冒——這也是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以“支那”這個明顯帶有貶義的詞語稱呼中國的內在原因。

面對日本人的胡攪蠻纏。樑敦彥顯得不卑不亢:“中華者,系中國自古以來自稱謂。中華二字,顧名思義,系華國之中,華國之中爲中國,華國之邊緣自古爲夷狄,日本一貫號稱不屬華國。何必計較夷狄?倘若貴國計較夷狄,是不是要先承認貴國首先爲華國之一部分呢?”

伊集院的牙齒咬得嘎嘎響,卻又無法反駁,只能再冒出一句:“貴國遽改國號,未與友邦協商,太過匪夷所思。”

“5000年來,鄙國改朝換代不知凡先商量了地?”樑敦彥強壓住火氣。“美利堅原爲英國殖民地。後來獨立,不知是否與貴國事先商議?”

“日支兩國文化相近、脣齒相依,彼此關係特殊。與他國關係自然不可同日而語。”

“那麼,朝鮮與鄙國文化相近、領土相接,彼此關係自古特殊,與他國關係同樣不可等閒視之,日韓合併之舉貴國倒是事先並未照會鄙國……”樑敦彥反脣相譏,諷刺日本吞併朝鮮。

這是註定沒有結果地交涉,伊集院只能悻悻然歸去。

有了第一天地熱鬧與經驗,隨後幾天對其餘各項御案的討論進入了愈發激烈的過程。

第三號御案系政府官員任職年限,梁啓超指出,中國官員自古以來除非出現不能勝任本職或者本人告老還鄉的情況,任期一律終身——但這顯然有悖於天倫之道,按照皇帝的旨意,應該仿行憲政國家實行退休制度,按照官員品秩的不同設立相應退休年限。

“正一品者,年滿70退休;從一品、正二品者,年滿65休;從二品、正三品、從三品者,年滿60退休;正四品至從七品者年55休;正八品以下年滿50退休。”當然,退休年齡的規定雖然是一刀切地,但同樣允許例外,“若總理、協理和各部大臣以該員年富力強,職責重要,報請聖上同意後容許遞延,遞延一次不超過2,每人遞延不得超過2,,據。”

對這個制度的規定,雖然出乎各位重臣

,但正如皇帝所料想地那樣——任何一個大臣即便心滿,也不願意給皇帝留下人老猶戀棧的不良影響。更何況這個退休年齡的制定基本符合帝國職官的任職情況,以往確實有一部分重臣過了70在職場拼殺,但無論精力也好、能力也罷,都極大地衰退下來、於事無補,何必自討沒趣。

對資政院議員而言,這番任職年齡的限制只針對政府官員,議員任期卻可終身,這便給他們提供了一種優越感,雖然也有人提出要辯護一番,但主流意見特別是新銳派對年老之人把持朝政地固有癥結早已種下,提議表決自然是極力贊同。

與退休制度相輔相成地是年金制度,楊度朗聲說道:“官員年老致仕,除皇上欽賜優容外,別無他物,以至於生活困難,不得不仰仗積蓄,部分官員貪污腐化固然有其道德不檢點之因素,但爲身後事考慮、爲子孫事考慮亦是重要原因。皇上一貫體恤臣下,先既已仿效西洋各國設立退休制度,則養老金制度亦一併遵照執行。”

按照議案的提議,官員俸祿被分爲級俸和職俸兩部分,級別即與官員品秩相對應的俸祿,品秩一經確定,除非變動,終身不易——退休後地大臣依舊保留品秩,職俸與職務密切相關,因職務不同而俸祿不同。官員在職期間,這兩俸一併發放,構成官俸,官員退休之後,依然按照其退休前最高級別發放級俸,以作維持。

當然,一旦涉及到發放養老年金,就有一個資金如何籌集的難題。皇帝也提出了針對性的解決方案:“現有官員自維新三年起,一律按照本人官俸之十分之一提留年金,以備退休後發放。每逢官員退休,則對其進行勘察,若無瀆職、違法、貪贓情節,則發放養老年金,先從本人提留年金部分提取發放,提取完畢後,由職官部從國家財政中提取發放直至官員過世,若該員不幸提前過世而本人提留年金部分仍未提完,則將剩餘部分一次性發放家屬,充作撫卹。

個人提留年金部分予以計息,按年息5計算,由財政部會同職官部統一建檔、結算,每年歲末覈對。年金制度從維新三年7月起執行,以前從未繳納過個人提留部分的官員若退休,則視作繳足,由朝廷統一發放。

除此之外,楊度還着重指出,皇帝認爲目前官員俸祿太低,各種非俸收入太多、太雜,有茫然不知所措之感。今後官俸體制改革將要大幅度提高官俸收入,減少俸祿之外的其餘收入,“務必使貪官無所遁形,使清官不至於爲生計發愁。”

皇帝明確指出,資政院議員任職期間即爲帝國服務,國家同樣要發給年俸以資使用。

端的是皇恩浩蕩,這份御案的提出博得了全場陣陣熱烈的掌聲,幾乎無一人表示反對,最後的投票結果也顯示了這一點,186票全票贊同通過。

當然,財政大臣載澤的臉是鐵青的,這意味着財政部想要平衡預算,控制財政赤字的難度又加大了,偏他有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與全體官員、議員對抗,箇中滋味只有自己體會罷了。

一路有驚無險,經過近5的討論,前面8項御案均獲得了第6,一,一,《中華帝國憲法》。

這份草案是在數年前通過的《欽定憲法大綱》上修改而來,歷經2多的風雨,可謂數易其稿,反覆推敲琢磨,政學院和修律大臣爲了憲法的文字與細節問題,反覆討論研究,終於拿出了現在這樣一個草案提交議會。

如果說楊、樑等人前面公佈的8御案都是在形式層面或者部分層面對國家體制進行有限調整的話,那麼憲法草案所承載的內容就是寄託了對帝國維新事業的總體戰略規劃與憲政改良的全局謀劃,如果不能形成一部凝聚統一意志、結構完整、條例清晰的帝國憲法,那麼無論皇帝在其他方面做出了多大的成就,就憲政改良而言,在整體上是不完整和全面的。

因此,憲法草案甫一推出,她的命運就爲全場所關注、所聚焦……

第40章 最後時刻第2章 浴雷重生第26 將計就計第30章 既往不咎第40章 最後時刻第70章 飯館說書第52章 狗急跳牆第20章 誘之以利第47章 針鋒相對第24章 走出陰影第50章 廢兩改元第51章 釜底抽薪第17章 蓋棺論定第47章 華美篇章第71章 利益交換第30章 語重心長第16章 緊鑼密鼓第92章 善後處理第37章 頭頭是道第33章 現成題目第37章 狗急跳牆第56章 弄巧成拙第12章 脣槍舌劍第3章 鐵廠之辯第95章 制度改良第18章 精兵強將第5章 錯綜複雜第51章 釜底抽薪第20章 咬牙堅持第8章 海雷神威第78章 借力打力第84章 睚眥必報第8章 箭在弦上第6章 寧缺毋濫第28章 體察聖意第83章 煞費苦心第1章 秘密佈置第31章 暴起發難第56章 弄巧成拙第97章 圖窮匕見第11章 血戰武昌第74章 創新思路第14章 各懷鬼胎第40章 殊途同歸第16章 內緊外鬆第63章 親王鬧事第73章 明修棧道第25章 因勢利導第84章 睚眥必報第34章 心有靈犀第39章 平地驚雷第28章 直言不諱第三十三章第97章 圖窮匕見第19章 火從天降第91章 強力彈壓第1章 獨闢蹊徑第39章 生死一線第53章 帝國國會第92章 善後處理第86章 猝然發動第52章 狗急跳牆第43章 鹽政改革第52章 維新重寶第12章 脣槍舌劍第62章 悲情訴說第27章 相互妥協第21章 出動新銳第96章 皇位繼承第44章 顛撲不破第40章 最後時刻第43章 鹽政改革第35章 以華制華第19章 推心置腹第36章 大義凜然第90章 危在旦夕第12章 千鈞一髮第19章 火從天降第32章 官制改革第38章 動之以情第52章 狗急跳牆第8章 海雷神威第70章 臺前幕後第64章 痛下決心第85章 事有反覆第25章 因勢利導第54章 國會大廈第57章 御案九件第59章 憲法草案第100章 新的起點第26章 徹底解決第59章 憲法草案第33章 各顯神通第75章 禁衛軍容第78章 借力打力第6章 寧缺毋濫第30章 既往不咎第39章 曉之以理第24章 兩全其美第98章 最後關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