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皇子婚事

三皇子巴拉巴拉說了一大通,見庾璟年根本沒有反應,不滿道:“喂,你怎麼不理我!”

庾璟年“嗯”了一聲,看了他一眼,才淡淡地道:“你不是最討厭老大的嗎?小時候在尚書房,他可沒少欺負咱們,最近這幾年給咱們下絆子的,也沒少了他一份。辛辛苦苦弄到手的山參就這麼送了給他,你不心疼嗎?”

“我當然心疼了!”庾邵淵一手拽着馬繮,一手捂着胸口,作出一張怪臉,“我都快心疼死了!”

庾璟年嗤之以鼻:“多大的人了,還跟個孩子似的做怪臉!”

庾邵淵一副十分受傷的樣子:“要不是跟你在一塊兒,我會這樣嗎?結果你還不領情!”

庾璟年掉過頭去,根本不理他。

庾邵淵催馬跟了上來,道:“你以爲我真的把老大做過的那些齷齪事兒全都忘了嗎?要不是父皇喜歡咱們兄友弟恭這一套,我才懶得和他演戲呢!要不說咱們這些皇室子弟,還不如做個世家公子來得痛快,不說別的,就說咱們的婚事吧,裡面牽扯了多少彎彎繞繞!太子妃出自弘農楊氏,老大那位則是吳四姓的陸氏,現在輪到我了,要是讓我自己選,我一定選一個沈三小姐那樣聰慧的女子……”

庾璟年聽他幾次三番說到沈沅鈺,不知道怎麼的,心裡就有一陣不舒服。

庾璟年淡淡地道:“……先不說她和郗傑有了婚約,就是沒有,你也絕不可能娶到她作你的正妃!”

庾邵淵有些不服氣:“爲什麼?難道我連郗傑那小子也比不上?”

庾璟年一字一頓地道:“皇上是絕對不會容許你和蘭陵沈氏結親的!”

庾璟年繼續道:“太子妃弘農楊氏在江北雖然是首屈一指的大家族,可南渡時間較晚,在我大晉根基很淺,遠不能和‘僑四姓’相比。大皇子妃出身的吳郡陸氏雖然在三吳地區影響廣泛,可在朝中軍中也只是屬於二流士族而已。相比較,皇上肯鬆口讓你在太原王氏這個準一流的門閥之內挑一個皇子妃,已經對你格外優容了!”

皇帝對於他們幾位皇子,還是多有防備的。三皇子想到這裡,不由心裡微微一寒!

三皇子吃了一驚。其實這些事情,三皇子早就考慮到了,他吃驚的是,這番話是從庾璟年的口裡說出來的。

“這些話是誰說給你聽的?”

“自然是我自己想到的!”

庾邵淵一拍手,嬉皮笑臉地道:“安仁!你長進了!”

“區區小事兒,我會想不到嗎?”庾璟年臉色一黑。

“小時候,我倆陪着父皇一起用膳,你最喜歡一道青椒炒鱔魚,結果那一頓飯就只吃這一道菜,別的一口都不肯動。父皇叫你吃些別的你都不肯,氣得父皇罵你是倔驢子,一根筋!”

“那時候咱們人小力弱,在校場習武,對戰打不過老大,可是你卻死活不肯認輸,被他打得鼻青臉腫,可每回對練,你還非得要和老大配對,整整三年,後來連老大都怕了你了!”庾璟年小時候的確就是這麼偏執。

“這樣的事兒,我隨口都能說出一籮筐。那時候真怕你長大了還是這樣一根筋,不知道變通。好在你現在跟着我,受了我的影響,越來越聰明,也知道動腦子思考問題了,哥哥總算是不用再擔心你了!”

庾璟年的臉色黑得跟鍋底似的了,“都是什麼時候的事了?還拿出來說!”

庾邵淵見他都快惱了,忍着笑道:“好好好!咱們不說從前的事了,不說從前的事了!咱們說說今天的事。今天沈府後花園的那場戲,很有意思吧?”

“要是有人不臨陣脫逃,會更有意思一點兒。”

庾邵淵忍着笑:“那個王雅芙買通了沈府的一個小廝,誆我去後花園。這點兒小伎倆也想騙過本王的眼睛,哼!我不用猜都知道這必是太原王氏的詭計,便將計就計,讓你幫我去做個見證。若是落水的是王菁,我自然順水推舟下去救人!只可惜,卻是那個王雅芙!”

桓淑妃和三皇子,更想娶的是太原王氏祁縣這一支的王菁,倒不是因爲庾邵淵更喜歡王菁這個人,太原王氏兩支都勢力相差不大,可是比較起來,卻是祁縣這一支人才更加出衆,王國瑞及其子侄頗有幾分經國濟世的本領,將來頗可以作爲庾邵淵爭奪皇位的臂助。

庾璟年微微一震:“若是王菁設計害你,你也願意娶她爲妃?”

“你以爲我像你一樣的睚眥必報,不過就是一個王妃,不喜歡娶回來供在那裡就是了。到時候挑揀些門第差、顏色好的,充入內宮裡不就完了!”庾邵淵不以爲然地道。其實他這樣說並不爲過,這個時代的男子,絕大多數都和他是一樣的心態。

庾璟年也並沒有覺得他說的不對,不過他性子彆扭,若是找一個不對路的正妻,整日朝夕相對,想想都會讓他覺得難以忍受。總算要找一個情投意合的才行,不然還不如不娶呢。

庾邵淵道:“好在設計的不是她!那個王雅芙心機深沉,這樣的女人娶進府裡,絕對會家無寧日。”王雅芙落水之事他們早就通過豫章公主和庾之瑤之口得到了完整的八卦消息。

王雅芙將落水之事嫁禍王菁,實在讓人齒冷!

庾邵淵神色一肅,鄭重道:“正好趁着這個機會,將王菁定下來。”

庾璟年眉頭微微一皺:“皇上看中的是王雅芙,看中王雅芙的原因則是因爲他的父親王宏志大才疏,且並沒有什麼野心,就算當上了你這個東海王的老丈人也不會狐假虎威,干預朝政!你有什麼辦法,能夠說服皇上?”

這番推心置腹的話,也只有庾璟年敢和庾邵淵說得這樣直截了當。

“別人沒法說服父皇,你卻可以!”庾邵淵笑道。

“我?”

“只要你把今天在沈家後花園看到的告訴父皇,父皇自然不好意思再叫我去娶王雅芙,而他老人家又早就放出風聲,叫我在太原王氏挑一個正妃,現在滿京城的人都知道了,他老人家金口玉言,總不會言而無信吧!”

庾邵淵哀求道:“好兄弟,你行行好,一定要幫哥哥這一回。”

按照三皇子所說,若是庾璟年真將這件事告訴了皇上,三皇子十之八、九能夠得償所願。只不過這麼做頗有一點兒逼宮的意思,皇帝會作出讓步,可是對於進言之人,卻難免心中有所齟齬。

庾璟年想起皇帝對自己有如親子,就有一點兒猶豫。

庾邵淵繼續打親情牌:“好兄弟,安仁,哥哥能不能娶到稱心合意的王妃,就全着落在你的身上了。你可不能不管哥哥啊。大不了,哥哥忍痛把那匹你垂涎了許久的大宛寶馬讓給你!”

“……父皇對你那般好,就算是心裡不痛快,頂多在別的地方磋磨你一下,罵上你兩句,他是絕對捨不得動你的!”

“……好吧,哥哥再出一次大血,把那對得自北燕的孿生姐妹花饒給你,你都這麼大年紀了,還是一隻童子雞,說出來當哥哥的都替你臊得慌!”

庾璟年臉色青中發紫,牙縫裡擠出一個字來:“滾!”

庾邵淵被罵了一句,卻裂開嘴嘿嘿傻樂。以他對庾璟年的瞭解,庾璟年肯罵他,就是說明已經答應了他的請求。

烏衣巷沈府。

三太太和沈沅鈺剛剛把王雅芙送上馬車。王雅芙醒來之後一口咬定是王菁推她入水的,王二夫人勃然大怒,當即就要找王三太太理論,好在沈沅鈺早一步把王三太太和王菁送走了。

王雅芙哭得梨花帶雨,楚楚可憐,在沈府主子面前好一番控訴王菁的狠毒。沈沅鈺冷眼看着,也並不戳破她的謊言。

王雅芙在沈府呆了一個時辰,身子好了一些,王二夫人就把她帶走了。三太太帶着沈沅鈺到老太君的房中稟告這件事的最終處理結果。

老太君畢竟是上了年紀的人了,應酬了一天,她也累了。正躺在羅漢牀上的大迎枕上假寐。顧氏陪侍在一旁。

三太太簡明扼要地把事情的前因後果說了一遍,老太君嘆息了一番,道:“這件事出在咱們家裡,咱們不能不管,不過這畢竟是太原王氏的家事,咱們涉入太深也不合適,如此處理最好。”

三太太道:“多虧了三丫頭安排王三太太帶着王菁小姐先行離去,要不然還有得吵呢!”

沈沅鈺連忙謙遜道:“侄女並沒有做什麼!”

老太君看了沈沅鈺一眼,露出慈藹的笑容:“三丫頭是個機靈的,老大媳婦、老二媳婦都不在,你幫着忙裡忙外的,也着實辛苦了。”

顧氏聽見老太君這樣稱許沈沅鈺,心裡就有幾分不自在。“老祖宗,三丫頭是個好的。不過四丫頭和五丫頭跟着忙活了這大半日,也是出了大力的。”

沈沅鈺不由有些無語,顧氏連這麼一句表揚的話都要斤斤計較,真是越老越回去了!

老太君就瞥了她一眼,不鹹不淡地道:“她們出了大力,我自然也是看在眼裡的。”

顧氏不由訕訕的。

沈沅鈺垂下頭,佯裝看不見。又說了幾句也就告辭出來,卻在門口碰見了匆匆趕來的沈沅璧。

第123章 鋸嘴葫蘆第96章 惡有惡報第213章 桃林私會第61章 姐妹爭夫270296第40章 裁決不公第82章 交換條件第39章 顛倒黑白第75章 燈會猜謎第167章 周氏榮光第196章 蜜裡調油第83章 帝王心術第151章 柳暗花明第52章 安撫妹妹288272第169章 癡心妄想第43章 郡主教女第106章 守城妙計第91章 成功翻盤267第6章 跋扈妹妹第120章 化險爲夷第115章 親密接觸第84章 下毒謀害第192章 再生事端284第244章 欲蓋彌彰第149章 共度難關268第135章 沐九公子第96章 惡有惡報第139章 果斷拒絕第98章 二姐議親第46章 進獻賀禮第127章 面見太后第175章 落胎栽贓第141章 情敵見面第226章 因禍得福289第250章 龍舟賽事第208章 阮氏落水第23章 玉林大師第212章 終於圓房第104章 險象環生第117章 出手療傷第121章 婚事有變第81章 女子大才第219章 罰入家廟第213章 桃林私會294255第38章 姐妹相爭第148章 軒然大波第48章 扭轉局勢第218章 趁亂私逃第109章 三哥外室第55章 主持公道第219章 罰入家廟第204章 家長裡短第78章 刺殺風波第196章 蜜裡調油第52章 安撫妹妹第138章 北燕公主258第41章 後園色鬼第86章 打草驚蛇第178章 連環詭計第106章 守城妙計297第146章 渣爹後母第22章 峰迴路轉第198章 三朝回門第89章 初次進宮293第197章 真相敗露第34章 目中無人第111章 殉情未果第205章 做張做智第178章 連環詭計第34章 目中無人第175章 落胎栽贓267第149章 共度難關第187章 將軍娶親第226章 因禍得福第45章 渣未婚夫第93章 故佈疑陣第197章 真相敗露第146章 渣爹後母第81章 女子大才第146章 渣爹後母第202章 王府做客第242章 事情敗露第158章 脅迫見面263第100章 試探情郎第138章 北燕公主第225章 請君入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