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帝幸三輔

陰曆十月十七日,漢明帝劉莊的御輦自都城雒陽出發,順着官道只到陰曆十一月初七駕臨長安。

視察了前漢未央宮和甘泉宮、上林苑等遺蹟,劉莊並命左馮翊郭丹、太尉趙熹爲代表,分別代表皇上至蕭何和霍光祠,敬獻中牢(注:即以一豬一羊爲犧牲),祭祀兩位彪炳史冊的兩位功臣。

他自己又帶着司徒李訢等三公九卿,親至漢高祖劉邦的長陵、漢武帝劉徹的茂陵,敬獻太牢(注:即牛、羊、豕三牲齊備,爲最高規格,一般天子祭祀天地社稷時才用太牢),祭祀大漢帝國的開國帝王漢高祖和開疆拓土、功在千秋的漢武大帝。

皇帝的車隊沿着成國渠邊的官道,自長陵至茂陵,穿越整個五陵原。

沿途各以城邑的世家大族和黎民庶人,均跪地相迎。在路過安陵時,班固和班超也夾在歡迎的人羣中。車隊經過安陵之下,車隊緩緩停下,劉莊面向高高的皇陵,在車上手按橫木,俯身致敬。

班固和班超是史家子孫,皇帝的這趟長安之行,其帝王的威儀和對文治武功的渴望,給他兄弟二人留下了極其強烈的印象。

這是因爲,劉莊此次臨幸長安,是專程爲迎取飛廉並銅馬而來。

東漢時,涼州張掖盛產銅,涼州的冶鐵技術也達到相當的水平。永平二年(公元59年)三月,武威太守、南陽析候張江上奏章,已鑄飛廉並銅馬,並運至長安,準備進獻朝廷。劉莊接奏章後,迅速便明白了張江的意圖。

當年伏波將軍馬援遠征交趾後,曾將銅鼓鑄成駿馬進獻給光武大帝,以爲名馬標準。光武大帝大喜,遂專門下詔,命將此馬放在宣德殿下,以作爲名馬的標準。先帝是通過這一形式,明確地告訴衆臣,天下雖安,忘戰必危!

張江爲河西軍將領之後,其父曾爲河西大將軍麾下越騎校尉。張江子承父業,也曾爲張掖長,後因戰功被劉莊拜爲武威太守,封南陽析候。長期戍守河西的張江,決定參照馬援將軍進獻銅馬的做法,進獻銅雀和銅奔馬,希望這位勵精圖治的年輕皇帝,能將目光投向比河西更遠的漠北和西域。

他以河西馬獨特的對側步爲姿勢,以涼州產肅肅鳥爲原型,秦時飛廉(注:即風神)爲姿態,鑄成銅雀和青色銅奔馬各一尊,大小也完全仿照伏波將軍,即馬高三尺四寸,圍四尺五寸,喻意爲“乾坤輪迴,小弱勝強。”

以劉莊之智,自然很清楚張江的意圖。

永平元年,應北匈奴強烈要求,漢匈在邊境重開“互市”(注:即邊境貿易市場),匈奴人以馬匹、皮子爲主要貨物,交換漢朝的絲織品、糧食和豐富的手工藝品。邊境貿易從始自終呈現一邊倒的格局,漢朝豐富的物產大量輸入匈奴各部。

巨大的貿易逆差,讓北匈奴各部很快便支撐不下去了。

虧空太多,入不敷出,北匈奴官民對漢朝的富庶豐沃已經眼紅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互市做不下去了,各部已經無物可換,於是匈奴人便動手搶。搶了一個又一個市場,也就搶黃了“互市”,後來便發展到越境搶劫、洗掠邊塞各郡。

雲中、上谷、五原、北地、武威各郡,每年都要爆發數十起小股匈奴人越境搶劫事件。劉莊不得不改變先皇劉秀削減邊郡郡兵的國策,恢復沿邊各郡郡尉之職,並重設郡兵,每郡二千至五千人不等,以打擊小股匈奴部民們的寇掠。

小股騷擾不行了,匈奴各部便在單于的默許下,開始大規模寇掠漢朝邊郡。兩年來,每年都要發生幾十起邊郡被寇掠事件,導致沿邊漢民人口被虜掠,田地、牧場、房屋被毀,財物被洗掠。邊民不得不大量向內地遷徙,田地大量拋荒,塞北一片蕭條。

邊地生靈塗炭,愛民如子的劉莊早已經忍無可忍了。他看着張江的奏章和附帶的畫像,知道這是長期鎮守邊塞的邊將,通過這種獨特的方式,在啓示他應效仿漢武大帝,重振大漢雄風,擊破北匈奴對大漢帝國北方邊境的威脅。

雖然國力尚未恢復,此時的漢朝還不堪大戰。但劉莊第一時間便決定,自己親自臨幸長安,專程迎取銅馬、飛廉。

在五陵原,劉莊祭奠了長陵、茂陵和蕭何、霍光祠後,君臣纔來到京兆府,看到了張江進獻的銅雀、奔馬。他佇立在銅馬、銅雀前半晌無言,忽然對轉身對太尉趙熹、司徒李訢道,“速傳朕旨意,着司空府、將作大匠在宮城上西門起平樂觀,以安置飛廉、銅馬!”

詔書發出,漢明帝命擇吉日,將飛廉、銅馬起運雒陽。而他自己,則取道河東郡,於陰曆十一月二十六日,才返回京城北宮。

皇帝雖然離開長安、離開五陵原了,但聖上親自來迎取飛廉、銅馬這一不同尋常的舉動,還是讓史家子孫班固和班超讀懂了皇帝的心思。居安思危,養精蓄銳,富國強兵,只待時機一到,朝廷對匈奴用兵,定將成爲國策……

尤其是班超,可謂深受刺激。他在暗暗期盼着,期盼着那青青的草原和茫茫的大漠,期盼着那個屬於他的輝煌時代,期盼着那個戰旗獵獵、金戈鐵馬、英雄倍出的偉大年代,更快一點到來。

只不過,當時班二公子的世界僅屬於那四頃田地和田舍中,嫂嫂已經生養了兩個小兒,可他卻連嬰兒的呱呱墜地需要伴隨着阿母的痛苦都不知道,他更不知道這個偉大時代的到來,更是伴隨着班家的無窮痛苦……

時間如同成國渠奔騰不息的流水,班超在五陵原農耕的日子,就這樣平平靜靜地流淌着。似乎日復一日,無窮無盡。然而,當時間進入到了永平五年(公元62年)之後,平淡了八年之的班家,再一次進入了多事之秋。

第十二章 囂張漢使第十章 又愛又恨第十三章 劫後餘生第二十四章 赤河被屠第十六章 傳見國王第十八章 起兵大計第二十四章 壯士末年第九章 罰充蘭臺第二十章 幽幽漢魂第十九章 悶殺死士第四十三章 偶得匪蹤第五章 于闐墨爵第十七章 書蘅失言第十六章 風雪孤城第四章 國士之謀第二十三章 鄧女閱典第二十二章 大禍將臨第十八章 名門之後第十二章 屯田藍圖第十六章 漢苑定策第十章 再撐一會第四十六章 妒火中燒第三章 血腥洗禮第二十一章 未雨綢繆第二十五章 果斷出手第十二章 魚邸有危第十三章 班勇出世2第三十二章 冤家路窄第二章 西池密報第四章 大漢副使第十八章 同病相憐第十二章 軍無戲言第十八章 風情文采第七章 天折將星2第十七章 附庸風雅第二十六章 于闐河畔第九章 秘襲魔窟第二十七章 人顱羽觴第十一章 古典戰爭第十八章 招搖誨盜第九章 秘襲魔窟第二十九章 博士鄧堯第十三章 黎弇自刎第十八章 心有靈犀第三十七章 洞房花燭第二十五章 防守反擊第十三章 津門血案第三十一章 山河依舊第二十六章 烏鞘嶺內第十四章 雨中愁悵第三十五章 無地自容第二十七章 名坊深處第二十九章 逾牆相約第十二章 軍無戲言第六章 市井人生第十四章 絕境生存第三十五章 班妤山下第十一章 爲將之要第三章 血腥洗禮第十五章 爲老不尊第十一章 艱難決策第十七章 隱秘戰線第一章 帝戲秦娥第三十五章 自接納采第十六章 胡茄響處第十章 兵發拘彌第六章 雷霆之怒第二十二章 大戰之前第九章 弩支重地第十七章 通風報信第七章 驚鴻一瞥第四十章 尷尬相會第二十四章 橫掃千軍第二十一章 驚弓之鳥第十五章 擊破石舂第六章 防範萬一第二十七章 除惡務盡第六章 市井人生第十五章 憐香惜玉第十七章 謀取鄯善第十三章 吾讓汝爽第十九章 不算醜事第五章 生死旅程第二十三章 燭下美人第二十章 陰陽相濟第十五章 分離最苦第二十三章 羣狼畢至第三十一章 客棧歷險第十三章 死生相隨第二十一章 封地桎梏第三章 左地戰場第五章 周公夢尋第三十八章 骨肉親情第九章 慘絕人寰第三十六章 截斷糧道第二十一章 初戰石亀第十五章 母儀西域第十五章 帝薨南宮第二章 除痾祛寒第四章 犬惹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