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班氏任俠

“那是爲何?”班超隱隱覺得,這肯定又是竇大人當年佈下的一枚閒子。

竇固道,“此兒非同常人,素有大志,其勇力智慧,絕非常人可比。奈何連坐獲罪,不得已才越獄……此兒阿翁阿母,向爲公主僕人僕婢,公主待其如親人……此子有過人之處,善易容,且手段高強,又足智多謀。爾可收留其人,讓其在軍中,定可助汝成功,彼亦可戴罪立功!”

竇固象下了很大決心一般,終於說出這一番話兒來。

班超明白了,原來這個胡焰是竇固夫人侍婢所生的兒子。竇固仁厚,從沒有忘了這個被逐出族門的遊子。或者,是公主有此心,想幫幫這個僕人之子。“將軍放心,如能相遇,吾一定引其入軍中。只不過,沙海茫茫,西域廣闊,城國衆多,吾未必能碰到此人!”

竇固長嘆一聲道,“汝不用找,胡焰會自己找上門的。當年此子因連坐之罪被逐出竇氏一族,老大人當年便對此子有過交待,此前公主也已有安排,……”

還真說中了,果然又是竇融大人當年即佈下的“閒棋”。只不過公主親自安排,還是讓班超嗔目結舌。竇固直言“此前公主也已有安排”,也就是此人一直與竇固、公主保持着聯繫,這更讓班超驚訝得說不出話兒來。

此子果真如此重要?莫非是斥侯?一個疑問,讓班超揮之不去。

竇固和夫人涅陽公主均是天下聞名的敦厚仁義之人,竇固年少時因與樑鬆之流廝混在一起,曾經受到過光武大帝的訓誡。從此,竇固一生謹慎,行事低調,再未做過一件過激的事兒。

此次竇固和公主竟然甘冒殺頭的風險,要搭救一個犯了連坐之罪的越獄逃犯。而這個逃犯,僅僅是自己僕人僕婢之子,這未免有點匪夷所思。

今上即位後,嚴治吏風,大臣莫敢有逾越者,竇固自然不敢愈規,這能夠理解。可胡焰事發在光武帝建武年末,光武大帝年間,涅陽公主深受帝寵,竇固也因此步步進身,從黃門侍郎一步步至中郎將、顯親侯和漢軍奉車都尉,可謂位高權重。以他二人之力救一個連坐刑徒,有那麼難麼?

看來這個胡焰不簡單,否則竇大人也不會費盡心機,命其伏隱於沙海,靜待漢軍出征之時。此人這不同尋常的經歷,也讓班超對他隱隱有了期待!

……

邊塞風寒,當天夜裡送別竇固後,班超回到別部大帳內,又將此行細節默默盤算了一遍。

即將踏上西域土地,讓他心潮澎湃。忽然思念起老夫人、師母、雁旋和鄧堯、馮菟和他的兒子們。忽然想起臨離開雒陽前阿母的囑託,便讓班騶拿出白絹,慢慢展開,只見絹上竟然是老夫人樊儇親手所書的《北征賦》一幅。

只一瞬間,人到中年的班超眼淚奪眶而出,他輕輕地念出了聲,“餘遭世之顛覆兮,罹填塞之阨災。舊室滅以丘墟兮,曾不得乎少留。遂奮袂以北征兮,超絕跡而遠遊……”

這首《北征賦》,正是阿翁班彪所作。班超睹物思人,不禁淚溼衣襟。

更始年開始的十年混戰時期,班彪帶着樊儇和夜玉從三輔出發,遠避涼州,至高平時寫下了這篇氣勢恢宏的《北征賦》,以紀述他在動亂中離長安至避亂隴右、河東的艱難行程,以及心憂漢室江山的悲涼心境。

此時,班超已經明白老夫人的意圖,也理解了竇固的一番良苦用心。

應該再沒有人能比班超更瞭解竇固的心事,他這是要讓班超在此次遠征大漠的軍事行動中建功立業啊。班氏家族與竇氏家族,分別是前漢和後漢帝國的望族,兩家淵源極深,累世情緣牢不可破。

看着《北征賦》,班超再一次淚溼雙眼。又回到了祖先雄起之地,又回到了阿翁征戰過的土地,又回到了自己生活過五年的大西北,在治觻城的童年歲月,祖先征服邊地情景,一幕幕,在他的眼前顯現。

班氏祖先原爲戰國時楚國的貴族,秦末戰亂,班氏始祖班壹爲避戰亂,從南方的楚地遷陡於樓煩(今山西省西北部)。樓煩鄰近匈奴,民風粗獷,善於騎射,戰鬥力彪悍。班氏居樓煩後,到前漢惠帝、高後時期,便已靠放牧“以財富稱雄邊地”,馬牛羊“數千羣”,成爲前漢邊地豪強。

連出門打獵的時候,都有騎兵儀仗。每出獵,必鑼鼓喧天,紅旗招展,人喊馬嘶,氣勢非凡。班氏家族從班孺開始,就成爲世代爲官、書香門第和儒學世家。

班氏在樓煩的崛起是個謎,史書並沒有專門記載,但《漢書》裡也留下了蛛絲馬跡。據《漢書》記載,班孺爲人“任俠”。班孺是班壹之子,在民風豪放粗獷、匈奴時常寇擾的西北邊境地區,“任俠”二字揭示了班氏崛起的全部奧秘。

所謂“任俠”,即重承諾、講義氣、輕生死、扶弱凌強、見義勇爲。“任俠”流行於春秋戰國時期,是墨家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墨子·經上》說,“任,士損己而益所爲也。”“任,爲身之所惡以成人之所急。”

春秋戰國時期的墨者,自成體系,自有社會理想,參與諸國縱橫。墨者多武功高強、身懷絕技之士,卻不甘爲統治者驅使,不甘爲功名富貴出賣自己,寧願走向民間,獨來獨往,在亂世替天行道。或隱姓埋名,或長嘯狂歌於市井酒肆,驚世駭俗,無視家法國法,特立獨行,視權力財富如糞土。

秦漢以後,墨者迅速消亡。司馬遷在《史記》說“俠以武犯禁”,一言道出墨者消亡的真相。“任俠”雖然擁有武力,但俠的武力又觸犯統治者的禁忌,因此,便被或逮捕、或殺戮、或收買,或孤獨地走向民間、走向江湖、走向荒野草澤。

雖然班氏後人滿門史學大家,是真正的書香門第。但班氏的祖先班孺,確實是一個武功高強的西北俠士,他憑武功,讓一個“外來戶”慢慢成爲樓煩豪強大族。熟諳史學的班氏豪族,之所以沒有隨“俠士”一起消亡,是因爲二世祖班孺審時奪勢,即時實現了由地方土豪到朝廷命官的轉變。

第二十一章 事戒不虞第十二章 班勇出世第九章 威服於闐第三十二章 樓蘭綠洲第三十二章 冤家路窄第二十七章 班昭出嫁第八章 洞中歷險第十三章 孝武陵前第十二章 縫合屍首第三十四章 西池顱觴第十三章 劫後餘生第四十章 三輔事變第二十五章 一念之間第九章 罰充蘭臺第十一章 女中豪傑第一章 艱難抉擇第十一章 爲將之要第三十五章 癡人說夢第三十一章 兩心相映第二十一章 瑤臺煙雨第三十九章 初見寒菸第十九章 虛驚一場第二章 頑強不息第十六章 胡茄響處第四十三章 魚兒心機第一章 玉門定策第十六章 血腥立威第二章 漢宮暗潮第二十七章 從天而降第十五章 氐池林氏第三十九章 河西往事第十三章 局勢惡化第七章 天心難測第三十一章 竇固開府第九章 推行新政第十三章 人馬過刀第二章 王者斧鉞第十八章 引敵入甕第十四章 智斬東吾第四章 染指隴右第四章 于闐大捷第十一章 古典戰爭第十四章 絕境生存第二十六章 蘭臺偶遇第二章 苦盡甘來第三十章 榻前較量第二章 蒲類建國第七章 羊同古國第十三章 死生相隨第二十七章 耿恭悒亡第三十九章 認祖歸宗第六章 千古賢后第十四章 土崩瓦解第十八章 御賜金匾第七章 安鵲傳信第二十一章 事戒不虞第二十六章 生死邊緣第三十二章 促漢內亂第十一章 被困雪山第十章 再撐一會第二十四章 楊終發難第二十章 家有才女第四十七章 計取堅城第三十七章 洞房花燭第十八章 單于南下第三十九章 亡羊補牢第三十六章 父女論戰第十六章 帝國誓言第十五章 氐池林氏第三章 玉門重地第十九章 因敵於糧第十六章 納履決踵第一章 驟遇宋母第四十五章 物歸舊主第四十一章 如虎添翼第八章 洞中歷險第二十三章 老謀深算第九章 弩支重地第二十一章 抽薪之策第二章 背後一刀第二十三章 燭下美人第一章 馬氏驕奢第二十五章 一念之間第二十五章 大勢已去第八章 匪夷所思第二十二章 溫宿易主第二十五章 一端累金第三章 左地戰場第二十六章 一下莎車第十七章 宰予晝寢第二十五章 迂腐蠢儒第二十一章 生不逢時第二十三章 鄧女閱典第二十四章 戰端再起第二十六章 雪寒風狂第二十章 羣起參奏第十四章 耿恭自薦第一章 風瀟瀟兮第十三章 池中潛龍第二十七章 班昭出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