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_第62章 論鹽

有了薛朗這嘴炮王做後盾,韓進不擔心有人找茬了。聽薛朗宣講了一遍流程,韓進提議把抄寫制犁工藝說明手冊的事情取消。

韓長史明顯比公主殿下和薛朗有生活經驗多了,韓進道:“異人犁與普通的犁,製造工藝其實大體相同,區別只是外形設計,如果是制犁的熟手來,只怕看一眼就能學會,故而,這道手續可以儉省。”

薛朗認同的點頭,公主殿下也沒意見,其他的環節,就公主殿下修書的時候,只邀請了官員,沒邀請工匠。

薛朗被這麼一提醒,也反應過來,現在可沒有知識產權保護,曲轅犁其實巧在設計,明白人看一眼就懂了,回去花費點兒功夫仿造一個,其實也不算難。把一切事情商議妥當,修補好計劃中有問題的地方,這件事情就算定了!

許多地方要韓長史配合統籌,韓進就先回去分派人手去了。馬三寶手頭也有事告退,薛朗也忙,不過,還有事情沒辦完,還要留一下。

薛朗想了想,還是直接朝公主殿下拱拱手道:“啓稟殿下,屬下有件事想求您。”

“何事?”

公主殿下關切的問道:“幼陽有何難處?儘可道來。”

薛朗不好意思的笑道:“就是那個……我院裡的鹽,又用完了!請殿下賜點兒來應付支用。”

柳女官噗嗤一聲,公主殿下莞爾:“只這等小事?”

薛朗哼哧道:“秀娘說府裡鹽的用度管的嚴格,已經用超過一次,還是如圭內侍官幫忙解決的,一月之內,連超兩次,不好意思,只能厚着臉皮求到殿下這裡了。”

公主殿下道:“無妨,從我的份例裡勻出一斗予你,可夠幼陽支用否?”

薛朗趕緊點頭:“不用一斗那麼多,兩三斤就夠用好久了!”

公主殿下點頭:“既如此,初雪,讓人給聽風院送三斤鹽過去。”

“喏。”

看初雪領命出去分派人。

“謝殿下。”

公主殿下隨意的道:“無妨!幼陽如若要一石鹽,我需花費一番功夫,不過區區數斤,只我的份例就能勻出來。”

薛朗好奇的問道:“聽說鹽是官營的,定價並不算昂貴,可是怎麼看着好像還缺鹽的樣子?”

唐朝的鹽價並不貴,在貞觀年間,不過十文一斤。直至玄宗以後,鹽價才漲起來,還是因爲朝廷漲了鹽的賦稅所致。這會兒的鹽價,雖然沒貞觀年間便宜,不過,相比起社會形勢來說,已經算便宜的了。

公主殿下看看薛朗,道:“種花家可是不缺鹽?”

薛朗點頭:“應該是不缺,屬下從小到大就沒聽說過哪裡缺鹽。”

公主殿下道:“看幼陽的做派,也不像是從缺鹽的地方過來的。”

難道是他的用鹽標準在古代看來太浪費了?

薛朗默默反省。

公主殿下一眼就看穿薛朗所想,道:“剛纔聽幼陽議賦稅,原以爲幼陽懂得,如今看來,幼陽成長的環境,與我大唐差異頗大,故而纔對鹽政一事不解。想來,阿柳也不甚了了吧?”

“殿下英明。”

原來柳女官也不懂。兩人一塊兒等着公主殿下解惑。

公主殿下道:“我大唐的鹽產量,如若只供應人口使用是儘夠的,只是,相比起人口的消耗,還有一大部分要用於畜牧,牲畜也是需要用鹽的;另外,醫藥、農耕、工匠們也有用鹽的地方,鹽的產量相比起其用途來,就顯得捉襟見肘,供應不足。是故閒時吃淡食,戰時、農忙才吃鹹食,就是據此而來。”

薛朗恍然,不管人還是牲畜,缺鹽就沒力氣。古代鹽的使用範圍比現代廣,但因爲生產技術和運輸的緣故,鹽的產量又跟不上,難怪要限制鹽的使用量。

聽到這裡,薛朗就懂了!薛朗問道:“既然產量跟不上需求,照理來說,鹽價應該高,朝廷爲什麼把鹽價定的這樣低?”

公主殿下道:“爲了薄賦,讓利於民,休養生息。

薛朗懂了:“殿下的意思是鹽價與賦稅有關?鹽價是控制賦稅的手段?”

“然也!”

公主殿下讚賞的點頭。

薛朗恍然。古代封建社會本質上來說是農耕文明的社會,小農型、地方性經濟爲主,經濟流通性不大。

作爲國家主體,要控制影響國家經濟發展,以及通過賦稅來調節、把脈國家經濟和國計民生,再沒有比糧價和鹽價這兩個人人都需要的東西合適的了。

糧還有個南北差異,北方愛吃麪食,南方愛吃米穀。這鹽可是不管東西南北,人人都需要的。難怪古代要鹽政官營。

唐朝的低鹽價,顯然是朝廷強行把價格定低,進而影響到賦稅的降低,進而影響到糧價,讓利於民,以得到讓百姓休養生息的機會。後來老百姓生活變好了,於是鹽稅也就相應的調高。

所以,鹽價便宜的唐朝並不是說不缺鹽,鹽是缺的,只是國家政策所致,鹽稅定的低而已。

薛朗明白了,不過,本着謹慎的原則,他並沒有貿貿然提出提高鹽產量的辦法。鹽價既然是關係一國賦稅的根本,就不能貿貿然去改變。特別是大唐剛剛建立,經不起那麼多的風雨飄搖。

特別是剛剛經歷了戰亂的民衆,幾乎沒有什麼抗風險能力。治大國如烹小鮮,牽一絲而動全身,薛朗說出來是很簡單,上下嘴皮一碰就完的事兒,可於國家、於民衆來說,是否是好事,薛朗還需要想一想。

就像王安石變法,王相公的本意肯定是好的,國家也是需要的,可是,民衆是否接受,是否適應於民情民生,王相公就沒考慮周全,變法失敗的結果,對國家的傷害,難以計算。

薛朗不想穿越一遭,反而成了歷史的罪人,薛朗想讓大唐變得更好,而不是變得更糟。

本着多調查纔有發言權,實踐纔出真知的原則,薛朗向公主殿下請教了許多唐朝關於鹽政的政策和規定,完了才拎着公主殿下給他的鹽回去。

(本章完)

第五卷_第455章 有成第六卷_第483章 以退爲進第五卷_第417章 機鋒第二卷_第95章 搶手的小狗崽第四卷_第392章 毛腳女婿第二卷_第67章 好禮不好收第七卷_第560章 防治之法第七卷_第591章 抗災第二卷_第135章 熱鬧的夜第三卷_第273章 如初第六卷_第499章 殤逝第二卷_第85章 師者第四卷_第391章 送禮需謹慎第五卷_第473章 求情第六卷_第492章 公主出京第四卷_第380章 意外的宴請第六卷_第504章 最清閒的年第五卷_第438章 深坐蹙蛾眉第四卷_第338章 趙郡王的禮物第四卷_第373章 倉惶無聲第七卷_第555章 坦然以對第五卷_第437章 天家第六卷_第497章 驚變第一卷_第35章 論刷上司印象的花樣方法第二卷_第108章 護佑安危第三卷_第245章 與太子飲宴第四卷_第352章 地理知識普及第二卷_第138章 喜報第二卷_第125章 葉卿入夥第三卷_第172章 聚餐第三卷_第186章 進展第一卷_第3章 葦澤關第三卷_第192章 聖人的親切關懷第六卷_第493章 補第一更第二卷_第147章 公主殿下的公文課第三卷_第152章 途中第二卷_第98章 人市見聞第二卷_第116章 論功行賞第六卷_第528章 論將第二卷_第75章 大海無量薛幼陽第三卷_第251章 暗傷第三卷_第158章 面聖第三卷_第182章 長安裡坊第四卷_第335章 籌謀前程第六卷_第492章 公主出京第二卷_第96章 心意第三卷_第173章 超級大“炸彈”第二卷_第96章 心意第二卷_第121章 求才若渴第六卷_第541章 念頭通達百骸輕第二卷_第145章 公主殿下套路深第五卷_第476章 論儲第一卷_第41章 聞香而來第四卷_第402章 悠閒假期第四卷_第292章 不聽話的嘴巴第七卷_第574章 阿柳現狀第四卷_第291章 來做個自我介紹吧第一卷_第51章 上下相得第四卷_第286章 各有內情兩不知第六卷_第511章 舊情第六卷_第482章 似曾相識第六卷_第509章 財帛利祿動人心第三卷_第202章 上班之後的第一個驚喜第三卷_第189章 評語第二卷_第72章 儀式第六卷_第536章 金星凌空第七卷_第546章 父女終相聚第二卷_第144章 紅薯宴客第三卷_第181章 任務完成度80%第六卷_第493章 補第一更第二卷_第74章 太極式推廣會議第七卷_第571章 薛朗其人第三卷_第166章 宣政殿朝議第三卷_第248章 暴露了?第三卷_第199章 長安行報告會第四卷_第378章 不作不死夫斯基第四卷_第334章 準備宴客第四卷_第398章 刷一波好感第四卷_第402章 悠閒假期第三卷_第174章 安頓第一卷_第10章 “編”出個未來第六卷_第518章 急診第二卷_第115章 畫風不同須謹慎第三卷_第198章 歸來初敘第一卷_第46章 試探第六卷_停電通知第七卷_第556章 人心變化第二卷_第88章 未起波瀾的手工皁第四卷_第407章 臨門第三卷_第170章 御賜宅邸第四卷_第289章 撩妹技能爲零的闊怕第二卷_第54章 論曲轅犁的利益最大化第六卷_第490章 畫技小成第二卷_第90章 意料之外的來客第五卷_第452章 新年新氣象第四卷_第411章 推廣之策第二卷_第107章 真正的精兵第三卷_第209章 勸退第四卷_第381章 差異第三卷_第181章 任務完成度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