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_第453章 不知疾苦

後世著名學者竺可楨曾論述過,說唐朝溫暖期,氣候溫暖潮溼。然而,薛朗一點兒都沒感覺到,即便到了春天,他仍舊覺得乾燥。

這幾日,朝議的議題是各部門整年的工作計劃和目標等,民部侍郎這官不大不小的,也需要他位列朝議。

每年的這個時候,朝廷都要議一個議題——

突厥南下!

突厥頻繁騷擾,造成很大邊患。輜重、糧草耗費嚴重,去年,爲了減少饋運花費,幷州總管長史竇靜奏請在幷州屯田。與突厥的問題,成了朝廷每年都需要花銷的地方。

聖人道:“前些時日,有人給朕上疏,言道,突厥之所以進攻關中,乃是因爲財富、人口都集中於長安,提議若是把長安焚燬,不再爲都,突厥便不會在攻打長安。來人,拿地圖來!”

巨大的地圖被人扛上來,平鋪在地上,聖人執着一根手杖,指着地圖道:“此乃長安,這一片便是關中地區,這裡是突厥人的草原,往年,突厥常從這裡、這裡、這裡進攻我大唐,長安毗鄰邊關,地處不利。若突厥騎兵長驅直入,則長安危矣。衆卿家以爲如何?”

衆人圍着地圖看了一陣,太子道:“如今天下,內外皆不平,所謂襄外必先安內,爲國祚綿延,遷都實有可取之處。一國之都城,乃是人心所向,若都城安穩則國祚穩,人心所向,也能讓朝廷騰出手來安內。只要天下平定,方可有餘力與突厥一決雌雄,則突厥再無可慮之處!”

齊王立即跟上:“臣附議 !”

聖人點點頭,看向衆人:“卿家們呢?”

蕭瑀站出來,道:“臣反對!遷都非小事,牽涉到的人力、物力非同小可,請聖人三思。”

好幾個大臣也站出來表示了反對之意。裴寂出列道:“稟聖人,臣以爲遷都勢在必行!突厥常年擾邊,邊民困苦,朝廷花費輜重、糧草、軍力無數,又因都城長安毗鄰邊關,需要花費的就更多,若是都城遷往腹地,則再無被攻陷之慮也,朝廷也能騰出更多精力與物資來平定內亂。內亂平定之日,便是突厥滅亡之時!因此,臣亦附議!”

太子、齊王、裴寂的贊成,給了聖人很大的信心,面上表情都好看了許多,剛出徵回來不久的秦王面沉如水,直接

出列道:“臣反對!”

太子眼角抽了抽,望着秦王,面色深沉。秦王纔不管那麼許多,徑直道:“狄戎之患,自古有之,陛下以聖武龍興,君臨中夏,精兵百萬,所徵無敵!如何能因有突厥擾邊就欲遷都避之?此舉貽四海之羞,爲百世之笑乎?”

秦王話音還未落,早就聽不下去的薛朗立即舉起笏板,啪啪啪拍個不停,表達自己的支持的意思,心中有句媽賣批很是想講!

秦王不爲所動,而是直接拜倒,誠懇而又堅定的道:“彼霍去病不過是漢廷一將,猶立志滅匈奴,臣居藩王之位,願假數年之期,爲陛下把繩索套於頡利勁上,致之闕下。若臣做不到,遷都也爲時未晚!”

薛朗繼續拍笏板,拍完了也出列道:“臣支持秦王!華夏立國上千年,從未聽說過有爲了避胡人而遷都的,敢問聖人,可是我大唐要開千古未有之先例嗎?恕臣直言,百年之後,後世青史,會如何評價此事?請聖人三思!”

聖人摸着鬍鬚,頷首:“秦王與薛朗之言,大善!”

太子建成一笑,問道:“昔日樊噲以十萬之衆,橫行匈奴,秦王之言,莫不是與之相若之?”

秦王昂然道:“形式各異,自然用兵不同。樊噲小豎,何足道乎?”

太子只是笑笑,沒再說什麼,只是,笑容中似乎帶着深意。不過,秦王似乎沒在意。

薛朗心中一嘆,道:“聖人,臣非是領兵之將,不知平突厥要幾年,只是,臣知道建一個長安需要數代之功。長安,周文王之時,築建之,史稱豐京,後來武王建鎬,合稱豐鎬。到得漢廷高祖時,把都城從櫟陽遷都於此,史稱長安,喻意長治久安之意。前朝文帝定都於此,稱大興城,聖人登位,改稱長安。數代營建方有如今盛況,非一朝一日可成。遷都容易,聖人詔令下即可,然而,就如蕭內史所言,其中花費的人力、物力該如何計算?”

衆人若有所思。薛朗頓了頓,繼續道:“首先,物力!遷都之後,新都城的營建,城池營建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然後,聖人的宮室、衆王公大臣的家宅,這些花費,從何出?前隋煬帝之教訓猶在眼前!”

衆人一驚,聖人也所有所思。

薛朗繼續再接再厲,道:“

還有人力!都城新建,肯定需要遷徙大量人口。即便新都城附近有大量的土地,但是,爲民生及安穩計,只能挑選無主的荒地。一塊荒地,即便再肥沃,也是生地,也需要最少一兩年的耕種,方纔能成爲一塊熟地。生地與熟地之間,產量是有差距的!請問,這一兩年的糧食缺口,朝廷從哪裡補充?遷徙過去的居民士要吃飯的,不能餓肚子 ,若因此發生什麼暴亂,誰能負責?誰又能負得起這個責任!叫我說,上疏之人,不過是譁衆取寵,不過腦子便把疏奏寫了,知道疾苦二字怎麼寫嗎?焚燬長安……說得容易,燒了建新城的錢財花費,是不是他全包辦了?若是,那聖人再考慮遷都也不遲!”

“咳咳!”

聖人被說得滿臉通紅,咳嗽兩聲,白他一眼,道:“秦王、薛朗言之有理,此事就此作罷,永不再議!”

“聖人聖明!”

聖人勉強道:“今日朝議先到此,朕累了,退朝!”

聖人退朝,返回後宮,太子看秦王與薛朗一起,兩人一塊兒出宮,眼神閃爍,想了想,轉身朝後宮走去。

秦王沒注意太子的動向,而是笑吟吟叫住薛朗:“幼陽請留步。”

薛朗回頭,秦王笑道:“想不到今日又與幼陽不謀而合,真真讓人歡喜,幼陽最後所說之語,很是讓我出了口惡氣!”

說起最後說的那些話,薛朗心裡還有些鬱氣,氣哼哼的道:“本來就是,寫個疏奏是簡單,但是用屁股寫而不是腦袋寫,那就特錯特錯了!一座城市建起來,需要的花費無數,一把火就燒光了,也太不知道愛惜了!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最討論打完仗燒城的人了,太不知疾苦了!”

秦王臉孔一紅,神態略有些不自在,哼哧道:“幼陽言之有理!改日再請幼陽過府喝酒飲宴,世民先走了!”

說完,跟火燒屁股似的跑走。留下薛朗後知後覺的反應過來,貌似這位秦王,在攻破洛陽的時候,也放過火!

媽蛋!竟然當面嘲諷秦王了!唔……秦王應該不會記仇吧?

話說,魏徵當面駁斥他,他都不記仇,還誇魏徵……薛朗這個只是無心之失,應該更不會計較纔是!

薛朗這般自我開解一番,然後便放心回家了!

(本章完)

第五卷_第461章 謀算將來第一卷_第38章 制犁和熬油第二卷_第98章 人市見聞第四卷_第362章 江臨調職第二卷_第140章 何人平事第六卷_第520章 兩難第四卷_第320章 神秘訪客第五卷_第460章 論腹黑的闊怕之處第二卷_第107章 真正的精兵第三卷_第206章 陪客第三卷_第236章 意外之客第四卷_第312章 被人坑了第一卷_第39章 暗潮涌動第四卷_第309章 新官上任第三卷_第186章 進展第七卷_第573章 父親的心事第四卷_第335章 籌謀前程第七卷_第569章 “糧公”第七卷_第575章 敘舊第四卷_第356章 新科士子第四卷_第334章 準備宴客第二卷_第58章 所謂的奇花異草第一卷_第3章 葦澤關第二卷_第142章 來自二十石的震撼第五卷_第473章 求情第二卷_第112章 軍需官日常第七卷_第592章 聚衆府門第七卷_第553章第三卷_第248章 暴露了?第四卷_第370章 攔路喊冤第二卷_第124章 疑惑第三卷_第193章 聖人恩典第五卷_第442章 元正第三卷_第160章 三呼萬歲第四卷_第331章 再次無題第四卷_第319章 慈父心懷第二卷_第126章 隊伍初成第六卷_請假第四卷_第378章 不作不死夫斯基第七卷_第577章 災害連連第一卷_第13章 公主殿下第二卷_第119章 長兄之責第五卷_第427章 大勢所趨第一卷_第34章 心中的那個家第三卷_第212章 解決之道第一卷_第12章 出仕公主府第六卷_第518章 急診第四卷_請假條第五卷_第427章 大勢所趨第六卷_第529章 時局變化第四卷_第313章 化解與廣告第二卷_第149章 “經驗教訓”第四卷_第326章 閃亮登場第四卷_第283章 貴妃萬氏第三卷_第208章 情商缺乏症患者第四卷_第386章 所謂的兩相印證第一卷_第38章 制犁和熬油第一卷_第23章 小結第三卷_第218章 被髮好人卡第一卷_第2章 醒來世界變了第四卷_第380章 意外的宴請第二卷_第136章 不打不相識第四卷_第358章 無言的插曲第四卷_第350章 同心協力第四卷_第342章 相知第四卷_第327章 與秦王論政第一卷_第29章 初論政第四卷_第319章 慈父心懷第七卷_第562章 規勸第三卷_第151章 啓程第六卷_第508章 靠岸第一卷_第24章 論食材豐富的重要性第四卷_第294章 過年福利第七卷_第584章 倒春寒第三卷_第236章 意外之客第六卷_第498章 到達第四卷_第308章 袒露心跡第四卷_第283章 貴妃萬氏第五卷_第459章 探問第二卷_第55章 決議第一卷_第19章 寂寞的嘴炮第三卷_第210章 寒冬降臨第三卷_第177章 頡利入關第四卷_第290章 點歪的技能點第六卷_卡文請假條第三卷_第244章 花園散心第三卷_第167章 論經濟第七卷_第568章 晉封第六卷_停電通知第二卷_第86章 偷得浮生半日閒第三卷_第235章 戲言第五卷_第471章 深意第二卷_第59章 流產的四輪馬車第二卷_第105章 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第五卷_第449章 青青子衿第三卷_第160章 三呼萬歲第六卷_第482章 似曾相識第二卷_第148章 挖土豆第三卷_第208章 情商缺乏症患者第三卷_第271章 榆木疙瘩的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