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_第424章 補救措施

薛朗正容道:“稟聖人,下面的人今晨把名單送來,臣在其中看到五姓七宗,關西六大姓,心中便有所覺,但臣於譜系並不精通,故而,去公主府請教了平陽公主,經公主辨別,這名單之上,十有八九皆是郡望世家,故此,特進宮稟報聖人。”

薛朗把前因後果說清楚。平陽公主自進宮後便不怎麼說話,先前因爲冒認國丈一事與太子有衝突後,平陽公主便跟薛朗通過氣,她不再參與議政。

薛朗理解她,自然願意尊重他的選擇,今天若不是事關重大,又不好向別人討教譜系的知識,以免消息走漏,不然,也不用把平陽公主牽扯進來。

不過,顯然聖人不瞭解其中曲折,居然詢問她:“平陽以爲呢?”

平陽公主道:“父親,幼陽既已發現問題,不如先問問他。”

聖人頷首:“我兒言之有理,幼陽,有何解決之策?儘可道來!”

薛朗略皺了皺眉,顯然也頗爲苦惱,道:“稟聖人,若說解決之策嘛,倉促之間,加之客觀條件所限,臣只有一個下下之策。”

聖人一怔,問道:“何謂客觀條件?”

薛朗只好先解釋了一下什麼是主觀,什麼是客觀,然後道:“世家郡望,數代積累,若論實力,一般的豪商巨賈也不見得比得上,在拍賣會這樣的流程上,天然就佔據優勢。何況,如今天下初定,也沒幾個比得上這些數代積累之家。另者,郡望世家多有姻親關係,若是大家都能遵守規則,以財力來競拍,那還有些操作的餘地。若是有人不顧操守,提前就聯絡好,刻意打壓拍賣,那這個拍賣就流於形式,打不成目的不說,還會有許多麻煩。”

衆人點頭,對薛朗的話表示贊同。薛朗續道:“但是,拍賣會是已經昭告天下的事情,不可能因爲這些原因就取消,否則,於朝廷的公信力來說,損失太大,得不償失!所以,臣有一策,請聖人定奪。”

“速速稟來!”

“喏!”

薛朗道:“不若把這次拍賣定爲暗拍!”

李氏父子幾個聽得一頭霧水,聖人問道:“何謂暗拍?”

薛朗:“聖人容稟。當初臣定下拍賣這個

辦法時,怕有人提前約定好,刻意壓價,造成不必要的損失,所以,拍賣的流程,並沒有對外公佈過,甚至連手下的人也未曾詳細的告知他們,只是讓他們做好各種籌備。”

拍賣會在唐朝是一個新生事物,除了薛朗,沒人聽說,也沒人見過。薛朗給聖人的疏奏,也只是寫了大致的流程,詳細的卻未曾寫過,只是口頭給聖人解說過拍賣會的形式和流程,在具體操作上,薛朗改了許多細節方面的東西。

如今,這些措施倒是歪打正着。薛朗道:“本來拍賣是大家一起競價,造成競爭的態勢,以達到擡高價格的目的。但是,鑑於現在的情況,臣建議把大家一起競價的形式,改爲暗拍。就是我們給出最低價格,然後讓大家把心理價位都寫在紙上,全部遞上來後由朝廷挑選,操作起來也方便些。”

太子立即道:“若是這般,等結束後這些人一對價格,不是就露餡了嗎?”

薛朗道:“所以,事急從權,也管不了君子還是小人了!臣建議臨時增設一個條件,除了價格外,還要聽各家的運營計劃,增加運營粉條作坊的細則,並且,一切解釋權歸朝廷所有,若有違反,一律取消資格!”

“……”

李家父子仨兒面面相覷,顯然已經聽懂了薛朗話裡未說明的意思,看薛朗的表情都頗有些古怪——

在此之前,他們都以爲薛朗是個耿直的人,現在才知道,他不是不懂權謀,只是不怎麼喜歡用權謀,這會兒定是被逼急了!

平陽公主微微一嘆,道:“這樣一來,有違幼陽做人處事之原則!”

薛朗道:“此時也顧不得太多了,先把問題解決再說。爲國家安危計,世家郡望的必須削弱,若任由他們做大,非國家之福!”

縱觀兩漢至今,但凡中央集權比較高的時候,老百姓的日子纔會好過些。兩晉是世家門閥勢力最盛的時期,普通老百姓簡直可以說民不聊生,所以,各種暴亂纔是那麼頻繁,那是因爲老百姓都活不下去了,而士族們卻醉生夢死、荒唐無稽。那是一個會做事不如會投胎管用的年代。

到了初唐,五姓七宗顯赫天下,隴西李氏出身的李唐皇族在面對五姓七宗

的時候,都嫌底氣不足。

薛朗細細說了自己的想法和打算,衆人聽得頻頻點頭,待定下計策,太子望了薛朗一眼,道:“父親,兒有一語容稟。”

“我兒儘可道來。”

太子道:“父親,幼陽所說削弱世家,勢在必行,這話兒也認同,但是,我朝初立,根基薄弱,如今 天下尚未平定,四海尚未歸心,正是要倚重世家之時,若於此時惡了與世家的關係,恐會動搖國本,危及大業!”

秦王見狀,連忙道:“父親,兒以爲大兄此言差矣!我們是要倚重、借重世家,但是,也不能因此就忽視世家權柄過大所帶來的危害。居安當思危,預先做好準備,方纔是成事之道,否則,若任由世家做大,長此以往,尾大不掉,定會影響到朝廷與家國!”

兩人說的都有道理,一時間,聖人頗有點兒難以抉擇的感覺,望向薛朗:“大郎與二郎之語,幼陽以爲如何?”

薛朗道:“太子與秦王所言……臣覺得都有道理!但是,居安思危當時刻不忘,不能因爲事物好的一面就容忍、忽視它壞的一面。朝廷施政,當以引導爲主,引導出好的一面,用手段加以限制、破壞壞的一面。世家與朝廷,若真想長久相處,還是當加以限制纔是。動用這些手段,並不是要消滅世家,世家根深蒂固,影響巨大,我朝初立,正是安撫四海的時候,手段宜緩不宜急,所以,不若把太子與秦王的觀點綜合一下再定策,想來應該更爲合適。”

治大國如烹小鮮,對待別的勢力,不是一下子全部消滅纔是對的。世家士族在大唐根深葉茂,掌握着許多的社會資源,直接滅了他們……且不說其中的花費與需要消耗的戰力,以唐朝現如今的積累,敢這麼做基本上離亡國也就不遠了!

薛朗並不是要消滅世家,只是希望朝廷能從政策上限制世家,加強中央集權,這其實也是針對世家的保全之道。

所以,薛朗道:“稟聖人,我大唐如今剛立下國本,此時並不是削弱世家的好時機,臣建議耐心等上一等,待天下平定,四海歸心,方纔恰當其時!”

--------------------

補一更!

(本章完)

第三卷_第229章 善後第三卷_第230章 姐弟情深第二卷_第107章 真正的精兵第七卷_第587章 叮囑第六卷_第502章 長遠之計第四卷_第373章 倉惶無聲第六卷_第485章 思念入畫第三卷_第248章 暴露了?第六卷_第480章 安頓第二卷_第81章 法不外傳第二卷_第78章 爲了一致的目標努力第三卷_第195章 迴歸葦澤關第三卷_第199章 長安行報告會第一卷_第3章 葦澤關第四卷_第400章 舊友第四卷_第391章 送禮需謹慎第一卷_第39章 暗潮涌動第七卷_第553章第七卷_第585章 臨時主官第四卷_第405章 紅薯再獲豐收第四卷_第323章 兩情相悅第五卷_第422章 重大發現第四卷_第329章 結個善緣第四卷_第352章 地理知識普及第四卷_第308章 袒露心跡第四卷_第403章 論教育第二卷_第124章 疑惑第七卷_第584章 倒春寒第一卷_第48章 驚而不喜的答案第四卷_第340章 論好席糾的必要性第一卷_第18章 愉快的決定吧第四卷_第325章 聖人翹班打獵去第五卷_第424章 補救措施第一卷_第8章 醫者仁心第六卷_第487章 釋然第四卷_第319章 慈父心懷第四卷_第319章 慈父心懷第四卷_第397章 嘴炮技能發動第六卷_第529章 時局變化第三卷_第235章 戲言第四卷_第331章 黑豆有主第二卷_第127章 指點第三卷_第160章 三呼萬歲第一卷_第34章 心中的那個家第三卷_第272章 言和第四卷_第390章 下聘第四卷_第283章 貴妃萬氏第七卷_第591章 抗災第三卷_第245章 與太子飲宴第二卷_第65章 河東薛氏第一卷_第24章 論食材豐富的重要性第四卷_第351章 長安的春耕第七卷_第576章 開春第一卷_第15章 安頓第六卷_第537章 驚變玄武門第五卷_第415章 紛紛擾擾第七卷_第583章 再次參與朝議第一卷_第48章 驚而不喜的答案第二卷_第66章 保媒第五卷_第446章 禮成第二卷_第141章 聖人御使到第三卷_第255章 謎底第三卷_第156章 驛館等宣第四卷_第387章 豁然開朗第四卷_第306章 薛朗的生意經第二卷_第134章 與吃貨爲鄰第二卷_第81章 法不外傳第六卷_第485章 思念入畫第一卷_第40章 人生難懂是人心第一卷_第3章 葦澤關第四卷_第307章 盡心盡力第三卷_第156章 驛館等宣第五卷_第463章 六月天第三卷_第208章 情商缺乏症患者第三卷_第251章 暗傷第七卷_第570章 “農神”的傳說第三卷_第189章 評語第七卷_第563章 真意第四卷_第367章 專注和稀泥的聖人第三卷_第212章 解決之道第二卷_第85章 師者第七卷_第556章 人心變化第四卷_第296章 天下酒友是一家第七卷_第589章 新的任命第三卷_第179章 議定第六卷_第502章 長遠之計第二卷_第124章 疑惑第二卷_第118章 五月初五過端午第七卷_第551章 剖白與自省第二卷_第79章 移栽第五卷_第450章 新婚愉快第四卷_第365章 世間萬象第二卷_第137章 紅薯宴第二卷_第143章 來自公主的請教第二卷_第57章 牀弩登場第三卷_第222章 入軍營第四卷_第373章 倉惶無聲第三卷_第202章 上班之後的第一個驚喜第三卷_第180章 趕工第五卷_更新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