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三章 惡性循環

就像以往的蜀王府,不就是以賣寫有蜀王府標記的燈籠,給那些蜀中沿江而下的商賈,以方便他們逃稅。蜀王府與那些商賈合則兩利,但對於朝廷來說損失卻是巨大的,這不是典型的損公肥私還能是什麼?更何況,做這種事情的可不單單蜀王府一家。

範劍的家族,是江北最大的商賈,可按照他的話來說,每年流進範家的金山銀海,根本沒有人去徵收一文錢的稅。但這稅雖說不用繳,可不代表那些商賈,真的可以省下稅賦錢。單單一個範家,每年便要拿出三成的進項,來打點朝中自上而下的各級官員。

別看每任襄陽知府上任時,都要首先去範家拜訪,姿態放的極低。可範家每年該上供的錢物,卻是一文錢都不能少。範家雖說不怕一個四品知府,可萬一那個傢伙私下動一些手腳,到時候總歸還是一件麻煩事。再說,做到四品官員的,誰知道背後站着的是誰?

若是不打點到,誰又能知道那些官員背後的人,會不會給範家找麻煩?那些官員手黑的很,整人的手段也多着呢。再說,誰又能保證範家在外面做事的人,一點毛病都不被人給找出來?有錢能使鬼推磨,打點好了也給自己少找點麻煩。

而每年範家用來打點官員的錢物,即便是按照前唐定製的商稅標準,也要比範家每年該繳納的稅賦多得多。也就是說商賈那裡不是不收稅,更不是真的一點都收不上來。只不過,是這些這原本應該進入國庫的錢,最終都進了私人口袋而已。

還有那個桂林郡王府,除了每年海外通商的利潤,上繳朝廷三成之外,名下其他的產業居然是一文的稅都不用繳。無論是遍佈兩廣的土地,福建、江南東西路、湖廣的茶園,還是幾處大的瓷窯,還是遍佈江南的織坊都不用在繳納一文錢的稅。

甚至只要打着他們桂林郡王府的旗號,貨物運輸沿途的關卡,連常例都不敢去徵收。至於那三成的利潤,朝廷也從來都沒有查過賬,更不知道到底究竟該收多少。人家每年說多少、繳多少,朝廷便收多少。

所以這個所謂的三成利潤,真的佔桂林郡王府,每年海外通商進項多少,恐怕除了桂林郡王府,也只有天知道。但有一點黃瓊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這個錢,絕對比桂林郡王府繳納給朝廷多。因爲這個數額,從開國到現在已經百餘年未變。

但桂林郡王府,這百餘年產業不算私下的,朝廷還不知道的產業。單單就明面上的,卻不止翻了一番。其與番商每年的貿易額,也不可能百餘年來一直都沒有增加。所以,對於桂林郡王府每年上繳的這三成利潤,到底是不是真的,黃瓊壓根就半點都不信。

而且就黃瓊所知,不僅僅那個桂林郡王府,眼下朝中很大一部分官員,其所出身的家族,本身就是商賈大戶,或是大地主家庭出身。這些人出來做官,也就意味着他們家名下的所有土地,無論有多少頃地,哪怕遍佈幾個府,都是免徵錢糧的。

只要他們活着一天,哪怕致仕了,他們家名下商鋪的常例,也不會有人去收,這是滿朝都知道的一個潛規則。蜀王一個表面上空殼子王爺,一串燈籠都可以讓蜀中順江而下的商船隊,在沿途各個關卡一文錢不用繳納,都可以暢通無阻。更何況,一個還在位上的官員?

要是這天底下的各個關卡,都能秉公執法,恐怕也就沒有官官相護那一說了。誰也不傻,去向在任官員名下的產業收錢,不僅是一份不是一般得罪人的差事。更何況,你收人家的稅錢。人家就不會向你名下的產業,同樣去收稅錢?

別人致仕,你落井下石。可人在官場,誰都早晚有致仕的那一天。誰都不希望自己對別人做的同樣事情,最終落到自己身上。尤其是官職做到越高,一般名下產業也就越多。所以大家都是心知肚明,沒有人會去觸碰這個忌諱。這樣一來,僅有的那點商稅也很難收上來。

比如,眼下那位中樞門下平章事的相爺,家裡面就是江南的有名大絲綢商戶。家裡不僅在嘉興、平江、鎮江三府,有三十多萬畝的桑園、茶園,以及上好的水田,號稱江南東路最大的地主。而且不算土地,家裡面只是絲綢織機,就足足上萬臺。

他們家的絲綢,雖說不敢與桂林郡王府爭奪市場,可在江北卻是大有市場。當初於明遠在黃河上,扣留的商船隊中販運絲綢的船隻,至少有三成以上是他家名下的。而那些打着他名義的商船隊,便是那位世家子弟出身的虎牢關同知,也不敢上前去收本應該收取的常例。

這種人哪怕是朝廷都真正的揭不開鍋了,估計也不會上書去收商稅的。別說朝廷開徵商稅,就是朝廷要將他們多餘的土地徵收錢糧。這些大商戶、大地主出身的官員,會第一個跳出來反對的。朝廷沒錢是朝廷的事,與他們沒有半點關係,反正他們誰也不指望俸祿過日子。

但若是有人要動他家族的錢袋子,你看他們會不會跳出來反對?眼下朝廷歲入緊張,節源開流是必須的。但這個開流,要分怎麼去開流。朝廷想要加賦,也只能去加那些普通百姓的稅。想要向包括他們這樣家庭徵稅,那是萬萬不可能的。

由雪後賑災一事引起,黃瓊想到了很多。這只是一場京城的小災,京兆府都拿不出錢糧來賑災。這其中除了部分官員不作爲之外,恐怕京兆府也是實在拿不出太多的錢糧來。窺一斑而見全貌,作爲天下首善之地,幾乎積累了天下近半財富的京兆府都如此。

下面的其他州縣,又該會如何?這還是小小的雪災,只要等雪融了便好。而且這場雪雖說對城裡面的貧苦之家,無疑是一場災難。可對於廣大農民來說,還算是一件好事。常言道冬天麥蓋三層被,來年枕着炊餅睡。但一場雪災都無力救濟,若是遇到大災又該如何?

都不用往遠了說,就是今年隴右、陝西二路的大旱,明年再持續一年又該如何?黃瓊知道,旱災與水災不同,旱災很容易是持續性的。少則兩年,多則甚至到三年。而且旱災之後,還極其容易發生蝗災。今年隴右的大旱是第一年,其實也是最好過的一年。

因爲至少百姓手中,或多或少還有一些去年囤積的糧食。災區的糧食缺口,未必就真的有那麼大。但一旦旱災持續下去,明後兩年其實才是最難熬的。若是朝廷賑災不及時,那纔是真正災難性的。可今年面對着缺口並不大的錢糧,籌措都如此困難。

甚至逼到皇帝,去宗室那裡打秋風的地步。這要是到了明年,如果災情持續下去。面對會更加龐大的糧食缺口,恐怕到時候會加難以籌措。別看今年的秋稅已經入京,江南、河北、山東諸路是大收之年,但那些糧食更多的都掌握在宗室、大戶、士紳的手中。

實際上,朝廷每年可以徵收的錢糧都是有數的。而隨着土地兼併的日益劇烈,落入朝廷每年的進項是越來越少。剔除需要必須保證的軍餉、黃、淮二河的河工錢,以及文武官員的俸祿等開支,又能有多少結餘來賑災?

就算黃河上游的隴右大旱,明年的桃花汛未必有那麼大。可誰又敢在這上面節省?在河工上省錢,不出事則罷,一旦出了事,那是真的要掉腦袋的。更何況,你不把河工錢備足,那些管理河工的官員,又豈會善罷甘休?

這馬上又要到過年了,邊軍與四大營、西京大營的犒賞,今年官員俸祿沒有開足的部分補發,來年年初的官員俸祿發放,諸軍的軍餉,恐怕剛剛入庫不久的秋稅,這一折騰又是所剩無幾了。尤其是軍餉,是萬萬不能拖欠的。皇帝不差餓兵,這是千百年來的規矩。

一方面朝廷入不敷出,一方面一方面佔據大量土地,還做着生意的宗室、官員、士紳一個個富得流油,這幾乎都成了惡性循環了。想到這裡,黃瓊有些頭疼的捏了捏自己的鼻樑骨。想起年後要入宮學習政務的事情,不禁長長的嘆息了一聲。

以自己那位皇帝老子的性格,想着從桂林郡王府手中,去搶人家吃了百餘年的獨食,應該也是被逼無奈的選擇吧。只是那位桂林郡王,真會如此聽話嗎?爲了一個自己都能看得透的虛名,將吃了百餘年的獨食拱手相讓?而且退一萬步來說,就算人家老實的交出來。

眼下的朝廷三省六部,外加這京城之中,大大小小的諸有司,上千名的官員,又有幾個真正有那個能力的人,能夠將這個活計接下來?科舉之中的明算科,因爲無人報考已經停了小二十年了。朝中眼下精通理財的官員,恐怕是寥寥無幾。

大部分的官員,除了之乎者也,或是子曰詩云之外,估計給他一個算盤都不會用。就這樣的人才儲備,能接的起一個市舶司。其實不用別人回答,對於這兩個問題,黃瓊自己就有答案。那位桂林郡王既不可能,也不會甘心真的爲了一個皇后的虛名,交出通商之權的。

就算表面上交出來,恐怕私底下也會做一番手腳的。想必以桂林郡王府百餘年來,在那些番商以及這方面積累的人才。在這方面做一些手腳,讓朝廷什麼都看不出來,簡直不要太過於容易。到時候,自己那位皇帝老子,搞不好會雞飛蛋打的。

而且就算交出來,恐怕朝中也未必有人能夠接手。市舶司是肥缺,這一點毋庸置疑。到時候毛遂自薦,或是彎門盜洞找關係,想要接手的官員未必會在少數。可真正有能力接下來,並保證朝廷徵收到朝廷想要稅錢的官員,恐怕一個都沒有。

想到這裡,黃瓊也唯有苦笑而已。老爺子如此做,實在太過於一廂情願了。現在若是想要從根本上,解決朝廷歲入艱難的事情,其實辦法真的很多。只不過,這阻力也要更大罷了。想要從那些既得利益者搶食,這困難不是一般的大,甚至堪稱虎口拔牙。

第三百二十九章 媚營掌使第三百五十章 堅持第二十一章 溫德殿外第四百零四章 朕要聽實話第八百七十四章 黃瓊的不滿意第三百五十五章 跟我姓黃第八百八十八章 有些頹廢的老爺子第八章 歷史轉了一個彎第五百一十一章 疑影重重第四百六十九章 開始了第九十九章 密摺第八百九十四章 用非常之人第一百九十七章 未必不是一個新的開端第一百一十四章 倔強的劉夫人第十六章 往事並不如煙(一)第四百二十一章 無眠的人很多第八百零四章 希望是個女孩第七百六十六章 猶豫第五百六十六章 此人着實該殺第一百四十九章 計劃周密第四百二十一章 無眠的人很多第四百零八章 棋道如人道第七十四章 皇帝心情很糟糕第八百一十一章 君臣有別第四百二十八章 翁婿初會第四百五十章 奇怪的拜帖第八百零三章 那打的就是寡人臉第二百九十四章 皇上老了第四百三十三章 爲君之道第二百一十四章 我不希望再有下次第四百零八章 棋道如人道第二百二十二章 範劍的歪招第六十七章 出宮散心第八百五十九章 放過紀王的原因第五百二十五章 沒良心的爹第五章 成長的歷程第五十九章 罪臣之後第八百九十九章 宏武皇帝第八百五十六章 真的那麼重口味?第五百九十九章 不爭氣的永王第七十七章 說的已經夠多第二百四十八章 震驚第五百八十九章 宜疏不宜堵第六百三十一章 爭執第八百三十五章 西北亂則天下不穩第二百五十五章 兄親弟愛?第三百六十七章 沒有人會一直包容你第七百六十三章 狗急跳牆的宋王第七百三十八章 刺客第二百七十一章 牛嚼牡丹第六百六十三章 齷蹉的辦法第五百五十九章 慎妃的韌性第八百零一章 難得有情郎第九百零三章 曹銳的打算第五百四十八章 無道第五百八十二章 大婚第七百五十二章 紀王妃的憤怒第四百四十六章 難回的年禮第七百七十四章 一頭霧水第六百二十三章 牛角號聲第二百四十一章 相信我一次第五十二章 陳瑤的勸說第八百六十一章 宋王妃第七百七十四章 一頭霧水第八百三十一章 他這是真的喜歡你第三百零四章 聖旨第三百三十六章 挫折感第六百七十三章 投其所好第二百零六章 考驗纔開始第八百五十九章 放過紀王的原因第三百一十章 藥醫不死人第三百六十六章 不如相忘於江湖第三百二十一章 補償第三百四十六章 該做的事情第四十八章 殺機第八十二章 男人的枕頭風第五百三十一章 說服朕第六百四十六章 決戰(二)第二百八十三章 何瑤的安全感第七百六十三章 狗急跳牆的宋王第五百一十三章 人品如官品第六百四十六章 決戰(二)第二百二十章 風雨系同舟第一百三十一章 小心爲上第十六章 往事並不如煙(一)第五百二十八章 心思複雜的黃瓊第四百九十六章 給臺階下第二百八十八章 清醒的很第四百零四章 朕要聽實話第七百四十五章 贊普後裔第六百二十一章 戰事起第八百八十九章 認清自己罷了第一百五十章 還是有所準備吧第七十一章 皇帝派去的災星第一百二十五章 賈權的觀點第七百二十五章 靠你們自己第二百二十四章 罪無可恕第三百五十九章 名師才能出高徒第三百二十一章 補償第六百二十九章 本王替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