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留羣島,基斯海軍航空站。
夜幕落下之後,平時爲大型巡邏機服務的西北勤務區裡面是燈火輝煌,上百名地勤人員正在忙碌。
不過,並不是海軍航空兵的地勤人員,全是空軍的官兵!
此外,停在這裡的也不是巡邏機,而是兩架隸屬於空軍,外形非常怪異的飛機。
綽號“暗夜鳳凰”的“偵-333”型高空高速偵察機。
要說的話,帝國空軍對“偵-333”的存在一直諱莫如深。
早在十多年前,也就是在紐蘭空軍的SR-71A“黑鳥”問世之前,就出現了帝國空軍也在研製這類空高速偵察機的傳言。只不過,帝國空軍一直都沒有承認,還對這種依靠高度與速度來對抗防空系統的偵察機提出了質疑。道理很簡單,偵察機的性能再出色,也肯定不如防空導彈。
顯然,實際是另外一種情況。
紐蘭空軍靠SR-71A大出風頭的時候,帝國空軍也在研製高空高速偵察機,只是遇到了技術難題。
配套研製的發動機沒有能夠通過測試驗收!
要說的話,這是空軍司令部的鍋。
當時,帝國空軍的頭號項目並不是偵察機,是代號“霹靂”的“雙三”轟炸機。
按空軍提出的要求,在航程、載彈量等指標達到戰略轟炸機標準的前提下,“霹靂”還要擁有3馬赫的飛行速度與3萬米的升限。在最後的設計方案中,將爲“霹靂”配備4臺大型渦噴衝壓複合發動機。
其實,這就是後來說的變循環發動機。
至於研製難度,自然是不必多說。
帝國空軍忙活了十幾年,至少投入200億金元,最後也就製造了3架用來進行技術驗證的原型機。
這種原型機的空重超過了100噸,最大起飛重量接近300噸,載油量高達160噸,配備4臺最大加力推力爲160千牛的渦噴衝壓複合發動機。只可惜,沒有達到空軍提出的性能指標。雖然在22000米的高度上,飛行速度能達到3馬赫,但是升限才24000米,沒達到30000米。
關鍵還有,“霹靂”的經濟性實在太糟糕了。
即便按照最樂觀的結果估計,“霹靂”的造價都高達“轟-9”的5倍,而且最終有可能再翻一番。
此外,燒掉160噸燃油之後,“霹靂”只能把20噸彈藥投擲到6000千米之外,而在同等情況下,“轟-9”只需要120噸燃油。關鍵是,“霹靂”沒辦法使用外部掛架,也就無法搭載大尺寸彈藥。
當然,最爲要命的還是勤務性能。
直到下馬,配套研製的發動機都沒有能夠通過測試驗收,而且預估的使用壽命只有可憐的100個小時。
哪怕“霹靂”的機體設計壽命也不長,只有2000小時,僅爲“轟-9”的三分之一,可是配備壽命僅100小時的發動機,而且是4臺,也意味着在全壽命週期內,更換髮動機的費用將超過轟炸機自身的價格。
何況,這種發動機很不可靠,也沒人知道能在什麼時候達到成熟狀態。
3架技術驗證機在封存之前,差不多3年裡面,總共才飛行100多個小時,大部分時候在地面嗮太陽。
原因就是,發動機的故障率實在是太高了。
要說的話,其實就是發動機太不靠譜,所以“霹靂”纔在造出3架原型機之後,被空軍束之高閣。
一起完蛋的還包括配套的發動機。
問題就在這裡。
高空高速偵察機項目所採用的發動機,其實就是爲“霹靂”研製的發動機,只是根據實際需要做了適當的調整。
其實,在最初階段,空軍搞的不是偵察機,而是截擊機!
關鍵就是,紐蘭空軍也在研製跟“霹靂”旗鼓相當的轟炸機,也就是同樣以下馬收場的XB-70“瓦爾基里”。
當時還有情報表明,迢曼帝國也在研製3倍音速轟炸機,只是稍微小一點,最多算是中型轟炸機。雖然這份情報不是很準確,即迢曼帝國與西駱沙研製的是飛行速度僅2.4馬赫的TU-22M,但是在當時,這些情報足夠促使帝國空軍研製一種針鋒相對的,或者說能追上這些轟炸機的截擊機。
不管怎樣,面對3倍音速轟炸機,以往的戰鬥機與截擊機的飛行速度都太慢了。
在這個問題上,帝國空軍與紐蘭空軍可以說同途不同命。
紐蘭空軍在研製SR-71A的時候,想要獲得的,其實也是截擊機,而且在研製階段一直以截擊機爲主。
只是,研製截擊機的難度實在太大了。
此外,在各國的3倍音速轟炸機陸續下馬之後,加上導彈的性能愈發先進,3倍音速截擊機已無存在必要。
結果就是,紐蘭空軍先放棄了3倍音速截擊機,然後利用已經取得的研製成果弄出了3倍音速偵察機。
必須承認,在這一點上,帝國空軍做得不夠好。
因爲發動機的研製進度太慢,所以在“霹靂”下馬之後,帝國空軍的熱情也一下跌到了谷底。
過了3年,在獲知紐蘭空軍在研製3倍音速偵察機之後,帝國空軍才翻出之前的高空高速截擊機項目。關鍵是,經過3年的積累,幾個關鍵的技術難題已經得到解決,發動機有了希望。
此後,也就有了“偵-333”項目。
雖然採用了正規軍用飛機的編號,但是這並不是真正的軍方編號,只是一個比較直觀的研製代號。
三個“3”代表就的是三項主要性能指標,飛行速度3馬赫,飛行高度3萬米,作戰半徑3000千米。
可見,至少在立項之初,空軍玩了借屍還魂的把戲。
說得簡單一點,當初讓“雙三截擊機”項目下馬的不是空軍,而是由論議兩院把持的國防預算委員會。也正是如此,在該項目下馬後,空軍還在爲配套的發動機破款,也纔有了後面的突破。
站在帝國空軍的立場上,飛得更快與飛得更高是永恆的目標。
關鍵還有,三倍音速截擊機所用到的很多技術,都有超前性,今後肯定能用在其他作戰飛機上面。
最有代表性的,其實就是渦噴衝壓複合發動機。
現在稱爲變循環發動機,而這種發動機是帝國空軍第五代戰鬥機,也就是“戰-20”的標配動力。很明顯,如果當時沒有投資研製複合發動機,帝國空軍獲得變循環發動機的時間至少要推遲10年。
說得直接一點,用一個不算太大的項目來推動各種尖端技術,是一筆很划算的買賣。
不止空軍,在帝國海軍,也有很多類似的項目。
此外,空軍熱衷於搞三倍音速截擊機,也是在爲第五代戰鬥機做前期探索,並藉此確定研製方向。
不要忘了,在研製“偵-333”的時候,兩種主要的第四代戰鬥機都已研製成功,並且進入到量產階段。按生產一代,研製一代的慣例,空軍在“戰-11A”投產之前就啓動了第五代戰鬥機的預研工作。
顯然,在那個時代,沒人知道第五代戰鬥機是什麼樣子,也才需要嘗試與探索。
可惜的是,這次明顯是眼高手低。
項目啓動之後不久,帝國空軍就發現,3倍音速截擊機不但研製難度很大,也沒有什麼實戰價值。
原因也很簡單,同樣由空軍主導的DK-10“神箭手”防空系統已經進入到定型階段,其設計指標是能夠攔截飛行速度在6馬赫以內的高空目標,射高30000米,射程在100千米以上。
此外,海軍主導的DK-9,最大射程達到了160千米,改進型超過200千米。
與這些防空系統比,3倍音速截擊機不止價格昂貴,用途接較爲單一,明顯不適合未來戰爭。
直到這個時候,空軍才正式確定,“偵-333”爲高空高速偵察機。
最初幾年,空軍的目的並不是要研製出這種偵察機,而是利用該項目套取經費。
後來用在“戰-20”上的很多先進技術的啓動資金,其實就是來自“偵-333”。
當然,這種掛羊頭賣狗肉的事情,在各軍兵種都很常見。
正是如此,帝國空軍才一直沒對外宣傳“偵-333”項目,甚至一再否認其存在,以免給自己惹上麻煩。
也就是在這幾年裡,紐蘭空軍完成SR-71A“黑鳥”的研製工作,還採購了幾十架。
直到8年之前,一架SR-71A“黑鳥”飛掠烏木島,帝國空軍才如夢方醒。
當時,部署在烏木島上的遠程系統及時發現了“黑鳥”,而且獲得了火控數據,甚至對其進行了持續跟蹤,卻一直沒能鎖定,或者說沒有獲得開火機會,全程目送“黑鳥”飛掠烏木島。
接下來的2年,“黑鳥”成了帝國空軍的夢魘。
基本上每一週,都會有1架“黑鳥”從阿留羣島或者霍努島上空飛過。
“黑鳥之災”的高潮在周涌濤出任帝國首輔的那年到來。
當時,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紐蘭空軍秘密部署在梵羅國東北地區的1架“黑鳥”突破了帝國本土西南地區的防空系統,然後深入帝國本土1000千米,飛到渝州上空之後才轉向返航。
此事,直接促成當時的文職首輔倒臺。
雖然在此之後,也就是在周涌濤的統帥下,帝國擺出了打全球大戰的態勢,逼迫紐蘭共和國從梵羅國撤走“黑鳥”部隊,還讓梵羅當局承諾不再爲紐蘭空軍提供支持,但是此事所造成的影響卻不可低估。說得嚴重點,這是第二次全球大戰之後,帝國本土首次受到實質的軍事威脅。
過去的幾十年,都是帝國去威脅其他國家!
在某種意義上,幾個月之後,帝國出兵西蘭國,就與此事有很大關係,可以看成是在分散外界注意力。按照當時的傳言,西蘭國的叛亂很有可能是軍情局在幕後策劃,創造了出兵理由。
最直接的影響,也就是讓空軍加大了在“偵-333”項目上的投入力度。
因爲不再要求執行截擊任務,所以對一些性能指標做了調整,比如不再要求3000千米作戰半徑,只是不進行空中加油的最大航程不得低於6000千米,以3馬赫速度衝刺飛行的時間至少30分鐘。
當然,之前10多年的研究,發揮了關鍵作用。
關鍵,依然是經費充足。
俗話說的,有錢好辦事。
僅僅用了2年,帝國空軍就接收了7架“偵-333”的原型機,並且以極高的效率完成了全部驗收測試。
最終的量產型,其實就是一架大型戰略偵察機。
空重爲43噸,正常起飛重量爲88噸,最大起飛重量112噸,30000米高度時最大飛行速度3.3馬赫,28000米高度允許最大巡航速度3馬赫;實用升限爲32000米,最高升限爲330000米;最大航程爲7500千米。
爲了達到這些性能,匹配的是2臺最大推力220千牛的渦噴衝壓變循環發動機。
跟“黑鳥”比,“偵-333”纔是貨真價實的“戰略偵察機”。
在理論上,“偵-333”能突破當今的所有防空系統。
帝國空軍在4年內採購了86架。除掉6架雙座教練型,另外80架編爲了4個大隊,分別部署在4大戰區。
因爲性能極爲先進,所以獲得了“鳳凰”這個名字。
也就是在4年之前,即量產型開始服役後,外界才知道了“偵-333”的存在。
只是,帝國空軍始終都沒有承認。
原因也很簡單,“偵-333”的很多性能都超過了設計指標,到了一個未知的區域!
在測試飛行中,05號原型機在30000米高空飛出了3.5馬赫的最高速度,07號原型機則飛到了36000米。此後量產的03號在33000米的高度上,通過小角度俯衝,達到3.75馬赫的極限速度。
通過這一系列測試飛行,帝國空軍對“高超音速”與“中間層”有了全新認識。
要說的話,“偵-333”在服役之後的主要用途其實就是幫助帝國空軍,準確說是帝國軍方的科研人員去研究與瞭解這些未知領域。至於其本質工作,因爲偵查衛星的存在,反到變得不是那麼重要了。
因爲全都是絕密級別的科研項目,所以“偵-333”基本上都是在日落之後出動,並且在天亮之前返航。
爲此,有了“暗夜鳳凰”的綽號。
在紐蘭共和國參戰之前,就有一個小隊的4架“偵-333”部署在烏木基地,其實是臨時進駐。按照空軍的安排,主要是加強戰備訓練,確保在紐蘭共和國參戰後,能夠立即利用部署在該基地的“暗夜鳳凰”執行戰略偵查任務。關鍵是,帝國空軍給予厚望的軍事衛星已經遭到重創。
可惜的是,誰都沒想到,紐蘭軍隊竟然首先突襲了阿留羣島,而且重點轟炸烏木島。
直到現在,烏木空軍基地都處於癱瘓狀態。
至於派去的4架“偵-333”,其中的3架已經損毀,另外1架在開戰的時候恰好離開了烏木空軍基地,才得以保全。
所幸的是,基斯海軍航空站的受關注程度要低得多,而且有一條3000米甲級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