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跌宕起伏

雖然帝國海軍還有2艘專職旗艦,但是分配給東望洋艦隊的那艘,一直留在那球港,只是在一年一度的艦隊對抗演習的時候纔會離開碼頭,載着艦隊司令官,以及100多名參謀官兵出海活動幾十天。

因爲艦齡超過了30年,所以帝國海軍不再對其進行現代化改造。

特混艦隊的旗艦依然是司令官坐鎮指揮的航母。

戰後幾十年裡,帝國海軍艦隊編成與戰術體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大體上經歷了三次變革。

第一次變革發生在大戰結束之後。

大戰後期,第一代噴氣式戰鬥機就已誕生,還被迢曼空軍派上了戰場。因爲戰局在協約集團掌握之中,戰略優勢也極爲明顯,加上噴氣式戰鬥機的航程偏短,所以沒有得到帝國的重視。

直到大戰結束,在空軍成立之後,才裝備了第一種噴氣式戰鬥機。

短短几年之內,也就是在新曆110年前後,噴氣式戰鬥機就淘汰了空軍裝備的所有活塞螺旋槳戰鬥機,統治了天空。

只是,海軍沒這麼幸運。

雖然在戰後研製的噴氣式戰鬥機,解決了很多性能缺陷,比如說“戰-1A”,即帝國空軍裝備的第一種噴氣式戰鬥機,作戰半徑達到了700千米,後來的改進型在攜帶2具副油箱之後超過1000千米,但是與活塞螺旋槳飛機比,噴氣式戰鬥機還存在一個非常突出,對海軍航空兵來說完全無法忽視的問題。

着陸速度太大,允許的最小速度遠遠超過了活塞螺旋槳飛機。

空軍的戰鬥機,可以在長度超過2000米的跑道上降落,因此着陸速度快一點,不算是大不了的問題。

海軍的艦載戰鬥機,就沒這麼幸運了。

因爲飛行甲板長度有限,所以艦載機的着陸速度得足夠的低。

對大戰期間建造的航母,尤其是幾十艘“行省”級大型航母來說,這個問題顯得尤其的突出。因爲飛行甲板受到艦體長度的限制,沒辦法延長,所以就算這些航母在戰後陸續接受了現代化改進,用上了斜角甲板,着陸區的長度也不夠,必須對艦載機的着陸速度做出嚴格限制。

這樣一來,低速性能糟糕的噴氣式戰鬥機根本沒法上艦。

結果就是,在帝國空軍,乃至全球空軍都進入,或者即將進入噴氣時代的時候,帝國海軍航空兵依然在使用活塞螺旋槳飛機。

帝國海軍的影響力,在這幾年跌到了谷底。

因爲活塞螺旋槳戰鬥機性能太差,沒法確保艦隊制空權,還一度出現了“航母無用”的論調。

這個時期,帝國海軍唯一能夠依靠的,也就是在大戰期間累積下來的家底。

艦載戰鬥機不夠好,只不過航母有幾十艘!

關鍵還有,海軍同樣能夠從技術進步當中獲益。

隨着爲了搭載噴氣式艦載機,也是帝國海軍在戰後設計建造的第一種航母,即帶有濃烈試驗性質的“帝都”級建成服役,在新曆112年的年底,帝國海軍艦載航空兵也進入了噴氣時代。

緊接着就是長期壓抑之後的井噴。

在新曆112年,第一艘“行省2”級完成代號“契約”的現代化改進,把直通甲板換成向左傾斜11度的斜角甲板。此後發幾年,除了因爲受損提前退役的3艘,剩下的23艘“行省”級與“行省2”級都接受了類似的現代化改進,換上了斜角甲板,從而具備了搭載與使用噴氣式艦載機的條件。

與此同時,空氣動力學也在飛速發展,加上性能更先進,可靠性更高的航空發動機,大量性能先進的噴氣式戰鬥機陸續問世,之前很多無法克服的技術難題,也在工程師手裡逐一得到解決。

到新曆119年,最後一艘“行省2”級完成現代化改造,加上新建的大型航母,帝國海軍總共擁有36艘攻擊航母。

此外,還有27艘反潛航母,17艘能搭載固定翼艦載機的兩棲攻擊艦。

這個時期,帝國海軍簡直是如日中天!

當然,主要指的是數量。

比如在36艘攻擊航母當中,沒有一艘的滿載排水量超過7萬噸,具有劃時代意義,被帝國海軍寄予厚望的“陳炳勳”級還在船臺上建造,至於更加強大的“薛遠征”級,連設計都沒完成。

當時的帝國海軍其實是大而無當。

針對這個問題,帝國海軍發起了戰後第一次編成與戰術變革。

主要就是針對航母。

最主要的問題,就是航母的戰鬥力不夠強。

拿“帝都”級來說,這種滿載排水量超過6萬噸的大型航母,只能搭載80架飛機,載機數量反到不如大戰期間的大型航母。如果需要艦載機執行打擊任務,就無法搭載太多的反潛巡邏機。因爲執行攻擊任務的艦載機佔用了飛行甲板,所以就算裝上幾架反潛巡邏機,也未必能派出去執行任務。

解決辦法也很簡單。

1艘航母不夠,那就把幾艘航母編在一起,根據不同的作戰要求,在一支戰鬥羣裡面編入數艘不同類型的航母。

顯然,這是一個非常突出的變化。

在此之前,爲了保持戰鬥羣的一致性,往往把同一個級別的兩艘或者三艘航母編在一支戰鬥羣內。

按照新的編制體系,通常情況下,一支航母戰鬥羣裡面,將根據作戰強度,比如可能遭遇的威脅,編入1艘到3艘攻擊航母,以及1艘或2艘反潛航母。如果執行對地打擊任務或者支持陸戰隊發起兩棲登陸作戰行動,需要爲地面部隊提供支援,還可以編入1艘到3艘兩棲攻擊艦。

如此一來,一支戰鬥羣最多有8艘“平頂船”,可搭載約400架固定翼艦載機。

像這樣一支航母戰鬥羣,在當時能夠打垮幾乎任何一個對手!

即便是面對西陸集團與北孤集團,也只需要調集3支航母戰鬥羣,就能獲得絕對的制海優勢。

當然,問題也非常突出。

“滿編”狀態之下的航母戰鬥羣,需要約30艘護航戰艦與保障艦船,得由近3萬名海軍官兵來駕馭這些艦船。如果把後方基地的人員也算上,維持一支滿編航母戰鬥羣,差不多需要10萬名官兵。

在大戰之後的和平時期,這是不可承受的沉重負擔。

按照這個編制體系,如果帝國海軍按第一輪軍事改革的安排,把兵力縮減到120萬,在扣除了非戰鬥人員之後,最多隻能維持7支航母戰鬥羣。當時的帝國海軍,需要18支航母戰鬥羣來維持全球部署。

其實,這也是帝國海軍在建造航母的時候,一直求“大”的關鍵所在。

雖然航母造得越大,配置官兵就越多,但是綜合看,1艘大而全的航母所需要的官兵肯定比2艘小點的航母少,而且掩護1艘大航母需要的護航戰艦也更少,即大航母對人員的需求反到少得多。

關鍵還有,把航母造得更大一些,也是時代的需求。

這裡,就是帝國海軍在戰後搞的第二次編成與戰術變革。

這次變革同樣由艦載機開始,即艦載機性能的提升,要求海軍必須建造性能更好的搭載平臺。

在新曆120年之前,超音速時代就已到來。

可惜的是,海軍再一次落伍。

到新曆121年,也就是“陳炳勳”號建成交付,帝國海軍航空兵才進入超音速時代,當時只有“陳炳勳”級能夠搭載帝國海軍裝備的超音速艦載戰鬥機,其他的航母,都因爲飛行甲板尺寸太小,或者是彈射器的功率不夠,或者是機庫高度太低,都沒法搭載與運作這種新式艦載戰鬥機。

此後隨着技術進步,小型艦載機具備了超音速飛行能力,海軍的其他航母才具備搭載超音速艦載戰鬥機的能力。

只是,“陳炳勳”級開創了一個全新時代。

帝國海軍在這個時候把“航母戰鬥羣”改爲“航母打擊羣”,着重強調了艦載航空兵的進攻性質。

性能強大的“陳炳勳”級大型航母就是這次改革的物質基礎。

因爲尺寸更大,而且充分借鑑了前面幾級大型航母,特別是“帝都”級的經驗教訓,所以“陳炳勳”級依靠8萬噸的滿載排水量,獲得了在當時看來無與倫比的性能,比如強大的綜合作戰能力。

往簡單說,“陳炳勳”級其實是化繁爲簡,讓帝國海軍重新回到了老路上。

1艘“陳炳勳”級搭載的90多架艦載機,就能應付一場低烈度戰爭,沒有必要編入其他“平頂船”。

如果是執行高強度作戰任務,就讓2艘或3艘“陳炳勳”級組成特混艦隊。

當然,這還跟性能先進的艦載戰鬥機有關。

這就是大名鼎鼎的“戰-6”。

“戰-6”是帝國海軍的第一種雙發重型艦載戰鬥機,第一種多用途艦載機,第一種兩倍音速艦載機與第一種雙座艦載戰鬥機,還是第一種多用途戰鬥機,第一種在性能上全面超越同時代空軍戰鬥機的艦載機!

“戰-6”極大的簡化了艦載航空兵的編制體系。

在此之前,1個艦載航空兵聯隊至少需要5種作戰飛機,有“戰-6”之後,一下就減少到了3種。

如果不是海軍強調遠程打擊能力,而“戰-6”在執行攻擊任務的時候,作戰半徑比重型艦載攻擊機短了一大截,甚至能夠取代“攻-5”,讓帝國海軍在30年前就把艦載作戰飛機減少到2種。

要說的話,帝國海軍一直在努力減少艦載機的種類,因爲這是提高艦載航空兵作戰效率與降低後勤負擔的不二之選。

可惜的是,即便過了30年,航母依然要搭載3種作戰飛機。

因爲性能極爲出色,所以“戰-6”不止是統治了帝國海軍的航母甲板,還奪走了一直屬於空軍的出口市場。

在停產前,“戰-6”總共生產了5000多架,其中約3000架用於出口。

此外,帝國海軍退役的“戰-6”,也有很多被當成過剩物資,在進行必要改進之後,援助給友好國家。

空軍同時代的“戰-8”,總產量不到3000架,而且幾乎全都是自用。

只是,把航母戰鬥羣改爲航母打擊羣,強調艦載航空兵的進攻性,跟當時的大環境也有很大關係。

在“陳炳勳”級服役後不久,帝國遭受了戰後首次慘敗,輸掉了波伊戰爭。

雖然這場戰爭幾乎耗光了帝國的國力,大戰的紅利更是揮霍一空,帝國在此後被迫開始進行戰略收縮,但是在新曆130之前,負責維護全球利益的帝國海軍,仍然需要保持擴張的勢頭。

這不是在逞能,而是必須站出來撐起場面。

說得直接一點,如果樑夏帝國在波伊戰爭之後,就立即進行全面收縮,那麼在戰後建立起來的國際秩序必然會分崩離析,帝國的聲望必然遭受重創,甚至有可能在這個時候爆發第三次全球大戰。

如果把超級霸權在全球範圍的對抗比喻成戰鬥,那麼在大部隊撤退的時候,必須得有部隊留下來斷後。

顯然,負責“斷後”的就是帝國海軍。

關鍵還有,帝國海軍進行的擴張,得受到嚴格限制。從總體上看,更像用來欺騙敵人的虛張聲勢。

對海軍的拳頭,航母戰鬥羣進行調整,無疑是最理想的選擇。

當時,帝國海軍大肆鼓吹攻擊性,誇大“陳炳勳”級的作戰能力,說是引導海軍的發展潮流,其實是在搞戰略欺騙。

道理也很簡單,帝國海軍的擴張勢頭只保持了幾年。

在新曆137年,帝國當局正式承認紐蘭共和國,並且與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帝國海軍的“擴張”正式宣告結束。

嚴格說來,早在10年之前的新曆127年,帝國海軍的實力就跌到了谷底。

其實,這也是帝國海軍在戰後遇到的第二個低谷期。

不管帝國海軍把“航母打擊羣”吹得有多麼的神乎其神,僅保留了15艘航母,就足以說明問題。

所幸的是,帝國海軍的努力並沒白費。

在某種意義上,帝國海軍在戰後的第二輪變革,其實是在爲第三輪變革做準備,更想是高潮到來前的鋪墊。

說得直接一點,第二輪改革的主要目的並不是要增強戰鬥力,而是要從戰後獨霸全球所產生的迷失當中走出來,以便應對全新的國際形勢,即在紐蘭共和國振興之後,帝國海軍獨霸全球的時代就已結束。

不管帝國海軍的高層怎麼想,都必須認真對這個實力相當的對手。

也就是在這個大背景下,帝國海軍在周涌濤上任後,也就是新曆的144年,開始了重鑄輝煌的第三輪變革。

第561章 顧慮成真第539章 必然的選擇第162章 暴露行蹤第55章 戰火重燃第299章 輪換部署第253章 攻堅利器第215章 擺開架勢第347章 自殺式攻擊第3章 風雲際會第194章 回帝都第201章 交個朋友第509章 目標明確第52章 禍根第18章 論功行賞第35章 組建團隊第565章 去向不明第207章 勝乎敗乎第211章 這就是兄弟第55章 快馬加鞭第200章 心裡話第528章 果斷出手第494章 等待消息第74章 先發與後發第170章 這可不止是運氣第132章 該出手時就出手第172章 死得悄無聲息第259章 有苦難言第161章 未戰先怯第253章 攻堅利器第138章 敗軍之將第369章 打探消息第255章 三杯茶第64章 衝鋒在前第598章 矛盾的根源第503章 騷擾襲擊第398章 全是佯攻第228章 一廂情願第511章 要害第426章 突出重圍第184章 無解之局第297章 及時雨鄭江明第176章 尷尬處境第438章 木已成舟第280章 披掛出征第313章 司令官就位第170章 癡人說夢第237章 各取所需第153章 春風得意第189章 乾着急第85章 長途奔襲第86章 千里眼第371章 陸軍的事第520章 順水推舟第262章 無可救藥第252章 摧枯拉朽第80章 飛蛾撲火第384章 最後一根稻草第98章 初來乍到第142章 福兮禍兮第388章 早有預謀第340章 片刻的猶豫第145章 超遠距離炮擊第612章 出征第408章 敷衍了事第572章 關鍵之戰第69章 最後的機會第313章 司令官就位第275章 齊頭並進第157章 舉棋不定第292章 大婚將至第234章 突擊空運第13章 遮斷戰術第318章 年輕人的眼界第138章 敗軍之將第89章 進退兩難第83章 三駕馬車第529章 新的想法第260章 軍事顧問第339章 遭遇戰第585章 立足點第420章 第三套方案第319章 第一個變故第372章 拖延爲主第210章 校長的點撥第269章 大皇子的心腹第248章 主力上場第136章 返璞歸真第285章 必須過的坎第381章 中流砥柱第177章 主次有別第482章 拉鋸戰第452章 絕境反擊第272章 立體登陸第300章 哥斯拉第4章 太空貓眼第53章 全線潰退第46章 戰略要地第364章 一面倒第271章 荒唐之事第252章 摧枯拉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