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1章 超級轟炸機

次日清晨,李雲翔就過來叫醒白止戰,然後帶着白止戰去了機場。

見到那幾架體形龐大的重型轟炸機的時候,白止戰開始還沒反應過來,直到來到轟炸機旁邊,真正感受到了其龐大,他才猛然認識到,這是迄今爲止見過的,至少翼展與長度等尺寸最大的飛機。

雖然也只有四臺發動機,但是比過去的四發轟炸機明顯大了一圈。

“這是‘神鵰’?”

在白止戰提出疑問之後,李雲翔只是點了點頭,沒多做解釋。

沒錯,這就是綽號“神鵰”的“重轟-5”型轟炸機,也是帝國陸軍航空兵在大戰期間獲得的第三種4發重型轟炸機。

對這種轟炸機,白止戰知道得並不少。

“神鵰”的研製工作在大戰爆發之前就已開始,而且由賀鵬飛的公司自行投資,承擔了全部研製風險。

當時,慫恿賀鵬飛掏錢研製“神鵰”的人當中,就有白止戰!

爲了獲得陸軍青睞,拿到批量生產的訂單,也是爲了博眼球,“神鵰”在立項時的性能指標訂得極爲離譜。比如載彈量至少都要達到9噸,作戰半徑至少要有3000千米,最大飛行高度得超過10000米,飛行速度超過每小時500千米,配備數門20毫米機關炮,還要在駕駛艙等關鍵部位鋪設裝甲。

這麼先進的轟炸機,別說在當時,即便是現在,也未必造得出來。

首先就得解決發動機的問題。

其實,在研製初期,或者說概念設計階段,頭號難題也就是欠缺合適的發動機。

在前幾版設計當中,全都採用6臺發動機!

原因無二,即便採用還在研製階段的,而且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夠量產的2000馬力級風冷發動機,也需要6臺,才能夠讓“神鵰”達到主要的設計指標。如果只用4臺發動機,就必須降低載荷或者縮短航程。

在大戰爆發前,陸航肯定無法接受採用6臺發動機的轟炸機。

其實,即便在大戰爆發之後,陸航對6發轟炸機也不太感冒。

雖然在理論上,6臺發動機能提供更大的安全冗餘,但是也意味着更復雜,轟炸機的完備率更低。

此外,還得考慮採購價格與裝備維護成本。

6發重型轟炸機的造價比4發轟炸機至少多出40%,可是通常情況下,作戰效率跟4發轟炸機差不多。

關鍵還有,只有不到10%的超遠程轟炸任務是4發轟炸機無法完成的。

總而言之,6發轟炸機的效費比太低。

即便戰時不存在經費的問題,也必須考慮綜合成本。

製造成本過高,或者維持與使用費用過高,都意味着無法大規模量產。

正是如此,在大戰爆發之後,“神鵰”在獲得軍方投資之後,其主要設計方向也確定了下來。

在只用4臺發動機的情況下,首先得確保3000千米的作戰半徑,其次是保證至少6噸的正常載彈量。

至於其他性能指標,都可以商量。

即便到了這個時候,關鍵還是發動機。

在主要行能指標確定下來的時候,能夠獲得的最好的風冷發動機,也就2000馬力,產量還少得可憐,而且要優先滿足海軍的艦載機。關鍵是,這種專門爲艦載機研製的星形風冷發動機也不夠強勁,還存在輸出功率隨高度增加而快速衰減,無法滿足轟炸機長時間高空飛行的致命缺陷。

當時,能夠獲得的其實是1800馬力的老式發動機。

顯然,如果只是使用1800馬力的發動機,那麼“神鵰”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在載彈6噸的情況下獲得3000千米的作戰半徑。

就算採用全鋁結構,綜合性能也就比前一種重型轟炸機,綽號“飛馬”的重轟-4型稍微好一點,不會有本質提高。因爲造價肯定下不來,所以肯定不可能取代“飛馬”,獲得大批量生產的機會很渺茫。

不要忘了,電解鋁並不便宜,使用鋁結構的轟炸機肯定極爲昂貴。

正是如此,在大戰爆發之後的一年多裡面,也就是獲得軍方撥款,正式成爲軍方的裝備項目之後的大約一年時間裡,“神鵰”都處於概念研製階段,主要就是等待發動機,以及想辦法降低生產成本。

有幾個設計版本甚至用木材取代了鋁!

從布蘭皇家空軍那幾種用木材製作的飛機來看,在大幅度降低造價的同時,主要性能並不算太差。

至於高品質的木材,對幅員遼闊的帝國來說根本就不是問題。

不說別的,帝國的極北地區幾乎全是原始森林。

當然,要治本,仍然得在發動機上下功夫。

直到現在,帝國的大型風冷發動機都沒有進入量產階段。

按照規劃,爲“神鵰”專門研製的2400馬力雙增壓風冷發動機,要在新曆103年的第四季度才能夠投入量產。

所幸的是,發動機的問題在迢曼帝國那裡找到了替代品。

迢曼帝國有一種最大功率接近3000馬力的發動機,即用在He-177雙發轟炸機上的DB610系列發動機。

這種組合增壓液冷發動機有很多問題,比如可靠性非常糟糕。

受此限制,He-177的產量一直都不是很高,而且使用範圍收到嚴格的限制。

可是,帝國陸航並無更好的選擇。

引進這種發動機的時候,在軍方的要求下,承擔生產任務的廠家做了一些調整,主要就是去掉第二級增壓系統,以此提高發動機的穩定性。由此付出的代價就是,發動機的輸出功率直接降低到了2200馬力,而且高空性能非常差,也就限制了配偶該型發動機的重型轟炸機的實用升限。

只是,200馬力的差距,以及高空性能大幅度縮水,其實都不算問題。

至少,這是一種能夠立即獲得的,而且暫時只有“神鵰”能夠匹配的大馬力發動機。

關鍵還有,承擔生產的是小廠家。

因爲大型水冷發動機的應用範圍非常狹窄,所以在決定引進許可證的時候,國內的大型發動機廠都以產能飽和爲由,拒絕了合作邀請,最終只能由軍方出面,把幾個小廠家組織到一起進行聯合生產。

爲此,軍方還專門派遣專家,爲廠商提供技術支持。

好處就是,不存在得跟其他發動機搶生產線的問題。

正是如此,在6月份的時候,“神鵰”獲得了陸航批准,正式進入到量產階段,而第一批的訂購數量爲500架。

爲了保證生產速度,第一批500架都沒有爲今後改裝做準備。

如果需要追加訂購,那麼從第501架開始,就得對機翼的發動機掛點做出調整,方便在今後換裝2400馬力風冷發動機。

現在,已經交付了的20架,全都在斯里蘭卡。

第3章 風雲際會第298章 三次機會第538章 有得有失第367章 初具規模第515章 舉棋不定第296章 總統的擔憂第305章 陸軍的主戰場第168章 主動後撤第450章 第一個準確判斷第209章 生不逢時第205章 宿醉醒來第133章 內在關係第509章 目標明確第139章 前出掩護第403章 重返腳趾半島第216章 信心十足第104章 長途奔襲第176章 尷尬處境第164章 巨炮之怒第119章 多嘴惹的禍第282章 內在因素第238章 騰挪折衝第422章 時間緊迫第69章 最後的機會第57章 先驅第16章 開幕之戰第14章 各取所需第26章 怪人第358章 趕盡殺絕第635章 兵變序 命運的交響曲第97章 迎難而上第79章 佯攻行動第405章 最大的戰利品第114章 懷疑上蒼第26章 三分天下第272章 賜婚第6章 傷亡慘重第289章 陸軍的備用計劃第410章 帝都風雲第17章 奇蹟第16章 開幕之戰第90章 絕對主力第512章 真相大白第198章 定調第200章 大起大落第108章 再接再厲第120章 打賭第121章 自力更生第12章 前線備戰第201章 交個朋友第142章 福兮禍兮第174章 迎頭相遇第74章 先發與後發第206章 誤打誤撞第47章 理想主義者第621章 隕落的統帥第173章 自找沒趣第42章 突然發難第100章 正式宣戰第625章 關鍵證據第576章 戰略欺騙第210章 中流砥柱第2章 接敵備戰第524章 計劃周全第228章 一廂情願第76章 臨時變更第553章 海軍基地第560章 虛晃一槍第354章 三大要素第489章 戰術欺騙第247章 變化萬千第59章 深謀遠慮第28章 風雲突變第144章 等待時機第143章 黃粱一夢第378章 登門拜訪第622章 逃亡首相第596章 勝利的煩惱第188章 空軍出手第577章 會師第631章 解脫第125章 突襲得手第125章 突襲得手第54章 南環計劃第151章 聲東擊西第212章 作戰平臺第267章 三方戰略計劃第173章 自找沒趣第493章 各持己見第341章 劉向真出手第82章 反擊行動第220章 左右夾擊第230章 別的可能第244章 油船挨炸第80章 失之東隅第70章 突突突第398章 全是佯攻第149章 迷霧重重第552章 兜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