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陸航軍官造反

吃午飯的時候,申普與朱華聖才把他們在本土艦隊整訓時的所見所聞娓娓道來。

開始那個話題,也就是“轟炸”,還得從李雲翔投奔海軍的事情說起。

在上次大戰結束後,有人用“杜黑”這個筆名發表了一系列與空中作戰有關的文章,最後還整理成了一本名爲“制空權”的書籍。事後才查到,根本沒有“杜黑”這個人,這些文章也不是出自一人之手,是來自以李雲翔爲代表的,一大幫在戰爭期間立下赫赫戰功的陸軍航空兵的高級軍官。

他們做這些事情的目的,就是要讓陸軍航空兵獨立出來,效仿當時的西方列強,成立單獨的空軍。

不管是在報刊上面發表文章,還是整理成書籍,全都是在爲成立空軍造勢。

爲了證明成立獨立空軍的必要性,或者說是空軍存在的價值,李雲翔等人從一開始就極力鼓吹“大空軍”。

說得直接一點:空軍得以轟炸機爲主,而且能用轟炸機單獨打贏一場戰爭。

“大空軍”就是“戰略空軍”的前身,或者說“戰略空軍”的理論就是由“大空軍”發展而來的。

只是,在那個年代,根本就沒有人相信空軍能單獨打贏一場戰爭。

最多能裝幾百千克炸彈的轟炸機,能夠幹什麼?

陸軍那些重炮,一枚炮彈就有幾百千克重,一門重炮能在一天打出上百噸炮彈,一架轟炸機一天能飛幾次?

此外,陸軍也肯定不會讓航空兵獨立出去,成爲一個跟自己平起平坐的新軍種。

海軍這個死對頭就夠受的了,再來個空軍,不是給自己找麻煩嗎?

在陸軍那裡碰壁後,這些空軍派軍官還打起了海軍航空兵的主意,試圖從海軍這裡分上一羹。

結果,自然不會好到哪裡去。

得罪陸軍,又招惹海軍,不被踩死那纔是怪事。

李雲翔是個幸運兒,因爲他是大戰期間的戰爭英雄,娶了一個跟當今聖上有親戚關係的老婆,還認識了白止戰,在陸軍混不下去之後,拿到了海軍的任命書,在海軍航空兵實現再就業。

當時跟他一起鬧事的那些陸軍航空兵高級軍官,大多沒有落到好下場。

其實,像李恆嘉與杜康這些跳槽來海航的陸航軍官,都是託了李雲翔的福,或者說有李雲翔開了先河,當其他軍官跳槽到海軍的時候,陸軍航空兵沒有理由阻止,或者說不能強行留人。

流失人才還只是一方面。

被稱爲“陸航軍官造反”的這次事件,對陸軍航空兵造成的更爲嚴重,或者更加深遠的影響,是讓陸軍高層在建設航空兵的態度上變得更謹慎,採取了一些過激,甚至可以說是偏頗的應對措施。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重點發展戰術航空兵,嚴重忽視戰略航空兵。

雖然陸軍給出合理解釋,還讓媒體爲自己洗白,試圖證明重點發展戰術航空兵跟“陸航軍官造反”事件沒關係。比如說,民間的“速度競賽”爲發展戰術飛機提供了沃土,使得小型飛機的性能迅速提升,也更加引人矚目。又比如,陸軍在大戰後推行的軍事改革,打造以裝甲兵爲核心的機械化部隊,要強大的空中支援做後盾,而且戰術航空兵本身就是機械化戰爭的組成部分。

只是,這些解釋都掩蓋不了最核心的問題。

陸軍並不想失去航空兵,哪怕需要爲此把航空兵閹割掉,或者說讓航空兵成爲一條腿走路的瘸子。

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三年多前,也就是新曆96年的時候。

隨着軍備競賽再次開始,國際局勢變得越發的兇險,陸軍的高層也認識到,只是戰術航空兵肯定不行。

發展了十多年,當初很多無法克服的技術難題,比如性能更出色的發動機,都已經成了貨架上的產品。飛機的製造工藝,大型飛機的設計方式都有十足進步,不再存在無法克服的困難。

此外,轟炸機的巨大軍事價值早已體現了出來。

在戰後的幾次局部戰爭當中,轟炸機在戰場上大放異彩,作戰能力與戰場價值得到了軍方的肯定。

要往根本上說,還跟工業生產力有關。

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新曆95年,帝國在水電資源豐富,相對較爲安全的西南地區建造了全球第一個,以電解鋁爲主的工業基地,爲電解鋁的大規模工業應用打下了基礎。按照當時規劃的產能,五年後的新曆100年,電解鋁的產能將達到30萬噸,並爭取在新曆101年達到50萬噸。

那個時代,電解鋁第一用途就是製造飛機,而且主要就是重型轟炸機!

有了這些基礎條件,發展重型轟炸機也就水到渠成。

只是,一切得從頭開始。

在接下來的幾年裡,陸軍投資研製了好幾種雙發中型轟炸機,只是採購量始終控制在三位數。

主要的原因還是在自身,陸航內部存在巨大的阻力,衆多支持戰術航空兵的將領與軍官都反對發展重型轟炸機,認爲生產重型轟炸機,必然對對戰術航空兵產生影響,會導致資源緊張。

在戰爭爆發前,陸航的經費並不足以同時支撐發展戰術與戰略航空兵。

正是如此,賀鵬飛的乘風公司才一直沒有拿到訂單。

直到戰爭爆發,纔沒有了經費不足的問題。

沒有了經費的問題,採購一些重型轟炸機又有何妨?

再說,海軍航空兵就是名副其實的戰術航空兵,那麼陸軍航空兵要想有點特色,就只能另闢蹊徑。

這還要感謝李雲翔等人。

正是在李雲翔等前陸航軍官的推動下,海航這些年搞得有聲有色,大有引領發展潮流的趨勢。

關鍵還有,首輔直接對海陸兩軍的裝備研製與開發做了指示。

在航空兵方面,戰術航空兵由海軍來牽頭,戰略航空兵由陸軍來牽頭,只是根據各自的情況提出具體要求。

簡單的說,只要達到了性能指標,陸軍也得采購海軍的作戰飛機。

這樣一來,陸軍就能集中力量研製重型轟炸機。

雖然這種聯合研製的方式沒能夠推廣開來,因爲各自的戰術需求不同,海陸兩軍很快就分道揚鑣,但是在戰爭初期,動員還沒有完成,這樣的分工合作很有必要,能夠節省大量的寶貴資源。

此外,還能夠節約設計時間。

任何時候,能設計戰鬥機與轟炸機的,都是鳳毛麟角般的國寶級人才。

不過,憑藉雄厚的工業實力,戰前打下的基礎,帝國陸軍航空兵發展重型轟炸機的速度快得驚人。

至於戰術應用,那就更加不是問題了。

第144章 等待時機第195章 發飆第249章 一路狂飆第160章 接二連三第334章 全面鋪開第99章 半支艦隊第50章 破甲連弩第113章 內部矛盾第228章 被流放的戰將第325章 步步緊逼第46章 戰略要地第275章 齊頭並進第616章 利益最大化第35章 清理庫存第534章 靈活應變第236章 決心赴死第364章 一面倒第526章 絕望之餘第639章 新的威脅第405章 最大的戰利品第293章 老去的美男子第141章 一吐爲快第34章 蜂擁而入第343章 想當然的錯誤第250章 各爲所戰第338章 繼續前進第195章 全力以赴第180章 旁觀者清第389章 只欠東風第274章 人海戰術第559章 另有安排第364章 一面倒第330章 向前或向後第245章 明爭暗鬥第555章 西進第一槍第430章 回到艦隊第597章 盟友的價值第570章 壞消息第183章 獨門絕技第327章 備用方案第33章 流派之爭第163章 局勢明朗第450章 第一個準確判斷第533章 變通之法第457章 運氣成分第100章 新軍事學第577章 會師第113章 內部矛盾第316章 大戰局第251章 橫衝直撞第78章 護航作戰第27章 年終歲末第253章 攻堅利器第629章 命不該絕第227章 哮天第257章 糖衣炮彈第275章 齊頭並進第137章 現實難題第233章 各取所需第384章 最後一根稻草第47章 空中防線第277章 冤大頭第27章 年終歲末第272章 立體登陸第560章 虛晃一槍第69章 最後的機會第275章 齊頭並進第427章 快刀斬亂麻第108章 聲東擊西第440章 荒唐的命令第605章 新的消息第460章 俯衝撞擊第148章 第一份偵查報告第117章 攻心之戰第489章 戰術欺騙第445章 遲到者第281章 肺腑之言第546章 緊急返回第3章 風雲際會第247章 變化萬千第601章 空操心第611章 遠征在即第552章 兜底第132章 該出手時就出手第133章 不敢鬆懈第219章 南方爲重第176章 這是幻覺嗎第237章 遲到六天的情報第296章 總統的擔憂第305章 陸軍的主戰場第231章 陡生變數第198章 投桃報李第181章 萬事俱備第108章 聲東擊西第529章 新的想法第74章 全面退守第608章 標新立異第352章 超級說客第168章 鯨吞蠶食第535章 奮起直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