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永曆十一年(六)

接下來的日子裡,徵求陳凱認同的書信在揚帆起航,徑直的送到了廣州城的諮議局,由一衆瓊州府籍的議員向陳凱轉交。隨後,回信同樣在波濤中遠行,渡過了驚濤駭浪,最終返回到了瓊州府城的粵海商業同盟分部的議事大廳之中。

“撫軍老大人是支持咱們發展造船業的!”

首倡的會員振臂一呼,衆人亦是爲之振奮,哪怕是那些根本就沒打算參與其中的會員,見得陳凱一如既往的支持,同樣免不了如此。

陳凱在信中對於他們能夠看到更遠的未來是感到欣慰的,尤其是建造歐式艦船的打算更是得到了陳凱的讚賞。用陳凱的話說,泰西諸國在航海技術上已經超越了中國,這是海貿的巨大利潤驅使。最直觀的,泰西諸國的船比中國的船更大,且更加適合遠洋航行,這是長久的經驗積累所致,所以想要趕超就須得學習,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而達到新的高度云云。

陳凱的文字中洋溢的是對走向海洋的憧憬,這是他們在之前並沒有想到的,因爲從最開始的初衷,他們的目的就是藉助於造船業這個新的利益增長點的出現,從而提升對棉紡業靠天吃飯的風險的抗打擊能力。

回信在會員間傳閱,書寫着這些文字的同時,陳凱的腦海中浮現的卻是很久很久以前,一次他與鄭成功之間的對話,以及那一次對話過後,又過了很久之後鄭成功對他們當時都存在質疑的一個問題的完整解答。

“那一次談到的關於大明戰船較小的問題,我專門查閱了記載,也向忠勇侯他們詳加諮詢過,問題其實是出在了對手上。

“對手?”

“是的,對手,確切的說是倭寇。從三寶太監下西洋以來,大明海疆一片祥和,再加上北方針對蒙古韃子的軍事防禦側重,長此以往,使得水師廢弛,到肅皇帝時戰船十不存七,十足大量逃亡,等到倭亂一起,沿海各省就全然是一個有海無防的結果。那段時間,大明確有重新整頓海防,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俞龍戚虎,尤其是前者,十分重視發展水師,在家父主持閩粵沿海海防之前,俞家父子可以說是一手打造了閩粵兩省的水師。”

俞大猷一生先後出任過浙江、福建、南贛、廣東、廣西等五個省的總兵官,在廣東、福建期間,曾主持大力重建水師。嘉靖抗倭期間,俞大猷與戚繼光配合,往往是俞大猷憑水師、戚繼光以陸師聯手對敵,倭寇無論多麼大的聲勢,在俞龍戚虎面前日常性的滿地找牙。

等到俞大猷死後,倭亂已經不再是東南海防的主旋律了。歐洲殖民者的襲擾,尤其是荷蘭人曾幾次三番的對福建沿海及澎湖列島下手,除了萬曆三十二年的那一次是當時的福建總兵施德政令都司沈有容設法將其逼退以外,此後皆是俞諮皋在與荷蘭人交鋒,從銅山、廈門,到澎湖,海戰、圍城、攻城,從未少過,最終迫使荷蘭人放棄澎湖,轉而經營臺灣。

俞家父子長期在閩粵沿海出任水師高級軍官,對明王朝水師廢弛的重新恢復是稱得上勞苦功高的。倒是,俞大猷動不動就被彈劾,俞諮皋好容易把荷蘭人折騰明白了,又碰上了大玩家鄭芝龍,結果落得個被革去世襲軍職的處罰,只能道一句武運不佳。

“俞武襄在世時,當時大明水師主要的對手還是倭寇。倭寇侵襲,其目的歸根到底是劫掠二字。是故,倭寇往往駕駛着輕便迅捷的中小型艦船,迅速突入近海登陸,而後分散劫掠,作爲防禦方的水師是很難有效阻攔的。”

“倭寇的戰法如斯,而大明水師當時的艦船規制尚且多是400料的大船,速度上本就不及倭寇的輕便小船,再加上吃水深的問題,在沿海往往是碰上了倭寇也絕難追得上。如俞武襄就曾有過駕駛大船追擊,結果眼睜睜的看着倭寇從淺水區從容逃走的例子。”

“於是,從那之後,爲了有效堵截已發現倭寇船隻,大明水師只能把大船改小,從最早的400料改成200料,後來還不行,就繼續改小,到最後就都是150料、100料的中小型戰艦了,大船也就是9到10丈的福船和廣船。”

“但是,這樣的戰艦對付倭寇卻恰恰好用。不光是在航速和吃水上不再吃虧了,王師的戰艦上裝備有一門四五斤炮子的發熕及少量的佛郎機炮,再加上一些碗口銃、火磚、火逑、火箭之類的武器,倭寇本就是隻是海盜,以劫掠爲生,日常對付的都是平民百姓,所以手裡往往也就是些在日本稱之爲鐵炮的鳥銃,以及一些竹弓,王師就重新得到了優勢……”

明朝的航海發展史在最開始的時候便達到了巔峰——鄭和七下西洋這即便是在後世也是多有被學者研究的課題。這些研究,不光是僅限於國人,許多外國的學者也有過涉獵,其中陳凱依稀記得有位英國皇家海軍的退役潛艇艇長就曾寫過一本關於鄭和下西洋先於歐洲人發現美洲和澳洲的書籍,在當時的中國互聯網上很是火過一把。

由於寶船和相關記錄在後來遭到了反對派的焚燬,寶船的規格、形制以及諸多問題都存在着爭論的謎題。但是,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當年的那支艦隊確確實實的進行過遠洋航行,不僅限於傳統意義上的南中國海,更是跨越印度洋,抵達紅海和非洲東部。

巔峰過後,即是沉淪。不過,在當時的大明水師,沒有了寶船,但卻依舊是以着400料的戰船作爲主力,威震海疆。只是承平日久,再加上北方邊患,水師廢弛就不可避免了,等到嘉靖朝的倭亂大爆發,大明水師以及東南沿海的衛所兵就更是手拉手着、肩並着肩的成了中國軍事史上的笑話。

接下來的俞大猷時期,大明水師靠着改小戰船以應對倭寇的威脅,到後來確實有效的遏止了倭寇的橫行。但是到了後來,倭亂去了,本土的海盜憑着更早的接觸到西方的火器和戰艦,一度成爲了大明水師的強勁對手,其中如林道乾、曾一本、林風、朱良寶之流更是名噪一時。

這其中,又以曾一本實力最爲強大。其人擁有戰艦數百艘,兵卒數萬人,稱得上是汪直與鄭芝龍之間在中國海上承上啓後的大海盜。曾一本擁有一支由東莞大烏尾船組成的主力艦隊,這些烏尾船載重均在萬斛以上,換算爲後世的計量單位便是在380到400噸之間。如此,明軍曾經爲了對抗倭寇而改小的戰艦就荒誕的遭遇了被海盜以大欺小的尷尬。

爲了剿滅曾一本,明朝沿海29縣在半年之內建造了24艘長15到17丈,船體覆蓋有一層鐵甲的封舟戰艦,此外還有一百多艘大福船,已然是繼鄭和下西洋之後最強大的一支海上作戰力量了。

再後來對手就換成了荷蘭人,面對擁有更強海上實力的海上馬車伕,明朝水師並非是固步自封,在戰艦上亦是進行了必要的升級,開始出現雙層甲板炮艦和單層甲板炮艦,並且在側舷裝備西式火炮10到30門。如當時的英國人彼得*芒迪就曾在珠江口遇見過一艘載炮28到30門的明軍雙層甲板炮艦和一艘載炮10到12門的單層甲板炮艦。

等到了天啓崇禎年間,與歐洲殖民者之間的爭衡日趨激烈,明軍的戰艦也在繼續升級。按照《兵錄》的記載,當時的雙層甲板炮艦已經升級爲下層甲板載紅夷炮8門,千斤炮和五百斤炮22門,上層甲板載佛郎機炮、百子銃等小型火炮30門的規格,全艦火炮數量已經達到了60門。

伴隨着戰艦升級的便是鑄炮,明廷應對滿清威脅的同時,在南方也鑄造了大量的火炮用以裝備水師。陳凱的炮隊之中有兩門不怎麼起眼兒的十二磅炮,一門是崇禎二年鑄造的,另一門則是崇禎十七年鑄造的,唯獨與其他火炮不同的是,這兩門紅夷炮都是鐵炮,而非慣常的銅炮。(注)

發展並沒有停滯,只是相較那個擁有各式商船1萬6000多艘,商船總噸位在58萬噸左右的荷蘭而言,仍舊是不值一提的。甚至,就算是與坐擁150以上的商船,40艘戰艦的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相比也是勝算寥寥。因爲,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的商船是當時被稱之爲東印度船的亞哈特船,排水量高達2000噸。而那支乍看上去小的可憐的艦隊,亦是由那等聲名卓著的蓋倫船組成,排水量300到2000噸不等。

如此大的差距,當遭遇了那場後世爲廣大歷史和航海愛好者所稱道的料羅灣海戰之時,作爲亞洲東部最爲傳奇的海上大玩家,也是明王朝最後的海上長城,鄭芝龍乾脆玩起了小船羣起而攻之的戰法。這在遠海是基本上可以說是可笑的戰法,但是到了沿海卻發揮了難以想象的效果。

一句不得已而爲之,這是鄭成功當時留給陳凱極其深刻的印象。不過,對於鄭成功而言,由其主持鄭氏集團的這些年來,水師的規模在不斷地擴大,但是在戰艦的形制上卻顯得有些固步自封——大多,就還是與鄭芝龍時代的戰艦差不多大小,多了一些更大的艦船也多是用歐洲商船改造而成的。這樣的艦隊,在遠海碰上了海上馬車伕,其勝算更多的還是要看老天爺,但是在近海卻仍舊能夠稱雄於世,不僅與西方殖民者有着對話的權利,更是將清軍水師壓得沒有任何喘息的機會。

這樣的固步自封,並非是鄭成功缺乏遠見,而是對於如今的鄭氏集團而言,抗清纔是第一要務。所以,鄭成功在陸師的投入從來是毫不吝惜的,而水師這邊,只要能夠在海上封死滿清,能夠憑海貿養活大軍,那就已經足夠了。再進一步的提升,那畢竟是要投入大量資金的。

“滅亡了韃子之後,背靠大明,有着豐富的人力、物力、財力資源作爲依託,再與紅毛、佛郎機爭鋒,當可達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這,既是鄭成功所想,亦是陳凱如是看來的。原本的,陳凱就是打算等到消滅滿清之後再支持鄭成功發展海軍,鄭氏集團和他正在培育的粵海商業同盟就可以成爲現成的利益集團,用成噸的黃金白銀來淹沒反對者的聲音!

只是,到了這一次,粵海商業同盟內部卻自發的要開始發展造船業,這無疑是一個好消息,爲此陳凱除了支持以外,自也不可能會有其他的態度可言。

“撫軍老大人說了,會先期以廣東貿易商社注資白銀兩萬兩協助,而且並不要求造船廠的主導權,由咱們自行經營。他老人家只有一個要求,那就是他要在驅除韃虜成功之前看到咱們的造船廠裡能夠建造出可以遠洋航行的大海船,真正不輸給泰西商船的大海船!”

這是肯定,亦是鞭策。會員振臂高呼,在座的那些原本就有意參與其中的會員們無不是振奮不已,就連那些本沒有想法的也出現了或多或少的心癢。

有了這一封書信做底,他們立刻就行動了起來。選址、僱傭工匠和工人,打通原料渠道和官府的關係,這些事情他們之前有着經營棉紡工坊的先例在,自是一個駕輕就熟。這其中,首倡的會員卻將那些需要統籌管理的事務交卸給了他人,而他卻登上了一艘海船,與那個在瓊州等了多時的船主一起踏上了前往呂宋的航程。

“唐兄,此去呂宋,切莫記得不可張揚,只說是去採購香料的,斷不可提及其他事情。”

“這是爲何?”

“到了呂宋,唐兄就明白了。”

注:這兩門紅夷炮現今一門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另一門則收藏在廣州越秀山。

PS:前段時間事情繁雜,狀態也不好,上個星期筆記本又開始鬧彆扭,更新不好,抱歉抱歉。這些天,需要處理的事情大多處理完了,狀態也在調整,昨天修筆記本那邊的件兒也到了,送修完畢,今天開始恢復正常更新。

第九十章 落子無悔(五)第五十九章 合流(下)第三十一章 力從地起(一)第四十章 力從地起(十)第十二章 關門打狗(上)第四十三章 求變(四)第十三章 波及(完)第二十五章 加碼(七)第一百一十一章 鷗汀寨(下)第四章 交融第九十二章 舊事(四)第一百四十三章 見面禮(下)第二十二章 打蛇七寸(下)第一百二十二章 霧盡花開(完)第七章 永曆十一年(六)第九十一章 恍如昨夜(中)第十章 永曆十一年(九)第三十一章 魔鬼(上)第四章 意如何(上)第一百二十章 物是人非(下)第一百章 桂林之戰(上)第二百零八章 文官守城法(四)第一百二十八章 舊局(中)第六十三章 藏頭露尾(完)第二十三章 錢山之戰(上)第七十七章 遲到(一)第九十三章 舊事(五)第三十六章 各方(四)第八十六章 落子無悔(一)第六十七章 螳螂與黃雀(三)第六十五章 螳螂與黃雀(一)第二百二十二章 狗咬狗(下)第七十九章 英德(上)第二百三十五章 退(五)第一百八十九章 嫌隙第七十一章 填土第三十六章 一場戲(三)第四十三章 無恥之尤(八)第十六章 楸枰三局(二)第十四章 關門打狗(下)第二十五章 禮尚往來(下)第一百七十六章 掙扎(三)第三十章 加速(十)第七十一章 築基(三)第九章 在江西(四)第九十二章 質變時刻(下)第三十八章 無恥之尤(三)第一百三十八章 在遠方(三)(二合一大章)第三十八章 進寶(下)第十六章 佈局(上)第四十四章 求變(五)第一百二十一章 秋風(一)第一百一十三章 驅狼吞虎(二)第七十二章 築基(四)第三十三章 栽花插柳(八)第一百零六章 季孫之憂(完)第四十二章 無恥之尤(七)第五章 永曆十一年(四)第九章 在江西(四)第一百三十一章 陷阱(中)第九十章 恍如昨夜(上)第十六章 楸枰三局(二)第六十五章 相見(中)第八章 波及(三)第一百一十三章 織霧(七)第七十四章 理由第八章 在江西(三)第一百七十四章 掙扎(一)第一百六十九章 求活(一)第一百四十九章 亂象第八十三章 會獵第一百零四章 季孫之憂(七)第一百九十九章 寒梅(下)第十章 遺澤(上)第一百一十四章 驅狼吞虎(三)第三十二章 永曆七年的夏(下)第一百八十七章 回家(下)第五十章 追魂(三)第一百六十六章 狂飆(二)第三十七章 進寶(上)第四十二章 明日之血(中)第一百八十四章 活着第一百四十一章 在遠方(完)(二合一大章)第八十七章 追亡(上)第二百一十八章 夜火(上)第六十九章 暗度陳倉(下)第五十章 早春時節(五)第二十三章 錢山之戰(上)第二十八章 農工商(上)第一百零四章 再見(三)第一百二十二章 默契(上)第一百二十六章 三岔口(一)第九章 波及(四)第二十三章 錢山之戰(上)第五十五章 撕裂(上)第一百六十五章 狂飆(一)第三十一章 栽花插柳(六)第十九章 加碼(一)第三十章 栽花插柳(五)第一百四十一章 在遠方(完)(二合一大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