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日,凌晨一點不到,顧祝同登上了“北京”號大型巡洋艦。
此時,航母戰鬥羣裡只有兩艘大型巡洋艦,即“北京”號與“天津”號,“柏林”號在三月份回國,接受定期大修,並且會在維修期間更換部分設備,增添一種新式高射炮,即剛剛研製成功的八十毫米高射炮。
對現役戰艦進行定期維修與改造,是保持與提升戰艦戰鬥力的必要工作。
當然,根據實戰需求研製新式武器也是提升戰艦作戰能力的有效辦法。
早在對日作戰的時候,中國海軍就發現,現有的防空火力網存在一個巨大的漏洞,即一百二十毫米高射炮與四十毫米高射炮之間,存在防空缺口。實戰中,一百二十毫米高射炮主要攔截五公里之外的敵機,而且主要作用就是打散敵機編隊,讓敵機無法以集羣的方式發起進攻。問題是,四十毫米高射炮的最大有效射程在三公里左右,因此在三公里到五公里之間存在火力空白。
雖然理論上,四十毫米高射炮的射程達到了六公里,但是在實戰中,幾乎只能攔截三公里內的敵機。原因很簡單,四十毫米炮彈飛行到六公里之外的時候,誤差已經很大了,難以形成彈幕。
一九四零年底,中國海軍就委託瀋陽兵工廠、武漢兵工廠與南昌兵工廠,開發一種中等口徑的高射炮,填補大口徑高射炮與小口徑高射炮之間的火力空白,完善艦隊防空網,而這種高射炮的口徑應該控制在七十毫米到一百毫米之間,主要是當時已經在研製電磁感應近炸引信了,而該引信最多隻能配備到七十毫米以上口徑的炮彈中,而口徑超過一百毫米,高射炮的射速就難以提高。
最終,由南昌兵工廠開發的八十毫米高射炮獲得海軍青睞。
有趣的是,當時海軍有更好的選擇,即直接從德意志第二帝國引進八十八毫米高射炮的海軍型。
這種高射炮,在中德軍隊中裝備了數萬門,而且不僅僅用於防空。經過改進之後,還是主戰坦克最有力的坦克炮。此外,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早就採用了這種高射炮,並且將其配備在了新式戰艦上。
更重要的是,八十八毫米高射炮早就實現了全面國產化節來自書河**
海軍沒有采用八十八毫米高射炮,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海軍一直在努力統一艦炮的口徑,並且提出了艦炮口徑的基本標準,而此舉的主要目的就是簡化後勤保障,提高軍隊的作戰效率。當時,海軍選擇了七種標準口徑,即戰列艦主炮的三百八十毫米,大型巡洋艦主炮的二百八十毫米,防空巡洋艦主炮的二百四十毫米,輕巡洋艦主炮的一百五十毫米,驅逐艦主炮與高平兩用炮的一百二十毫米,小口徑高射炮的四十毫米、以及機關炮的二十毫米,其中就只欠缺中等口徑高射炮的標準。顯然,在一百二十毫米與四十毫米之間,八十毫米是一個較爲理想的尺度。二是八十八毫米高射炮已被陸軍採用,而海軍又一直沒有與陸軍統一火炮口徑。比如陸軍重型野戰跑的口徑爲二百毫米與一百七十毫米,與海軍同等級艦炮的口徑完全不同。如果選擇八十八毫米高射炮,就得采用陸軍的口徑標準,那麼也就得在後勤保障上聽從陸軍的安排。三是八十八毫米高射炮來自德意志第二帝國,而且在中德軍火貿易制度化之後,中國每生產一門八十八毫米高射炮,就需要向德意志第二帝國支付一筆專利費。雖然不用直接出錢,而是從軍火貿易中扣除,但是最終總會造成國家資源浪費,自然比不上採用自行研製的高射炮了。
有趣的是,南昌兵工廠在研製八十毫米高射炮的時候,大量借鑑了德軍八十八毫米高射炮的優點。
這也沒什麼好奇怪的,南昌兵工廠是國內生產八十八毫米高射炮的最大廠家。
到大戰結束的時候,南昌兵工廠總共生產了近三萬門八十八毫米高射炮與坦克炮,其中還有五千多門返銷到了德意志第二帝國。
當然,爲戰艦配備八十毫米高射炮,算不上是最大的改進。
一九四二年初,武漢兵工廠完成了電磁感應近炸引信的研製工作,並且順利通過了海軍的驗收測試。
雖然根據戰後披露的消息,當時的電磁感應近炸引信還不夠可靠,測試中只有百分之六十的起爆率,比海軍提出的百分之八十差了很大一截,但是測試表明,這種引信能夠把大中口徑高射炮的作戰效率提高十倍以上。
更重要的是,武漢兵工廠還同步完成了近炸炮彈的研製工作。
結果就是,在通過了並不嚴格的海軍驗收之後,武漢兵工廠從三月份開始,就啓動了近炸炮彈的生產線。
一切順利的話,六月底這中炮彈就能提供給作戰部隊。
因爲八十毫米高射炮還沒有推廣,所以武漢兵工廠最先生產的都是一百二十毫米近炸炮彈。要到一九四二年底,在絕大部分戰艦都配備了八十毫米高射炮之後,八十毫米近炸炮彈纔會量產。
當然,這也與炮彈的研製難度有關。
因爲電磁感應近炸引信沒有做到小型化,所以要裝進口徑更小的炮彈裡面,在製造方面有很大的難度。比如,最初的八十毫米近炸炮彈的彈頭覆銅厚度就比常規炮彈薄了零點五毫米左右,而這點差距導致八十毫米近炸炮彈的可靠性大大降低,甚至因此出現了炸膛等危險事故,在投入部隊使用後飽受詬病。
只是,技術進步是誰也阻擋不了的。
“柏林”號回國維修改造,讓航母戰鬥羣少了一艘大型巡洋艦,只是補充了一艘防空巡洋艦,所以防空力量並沒削弱。
問題是,防空巡洋艦根本無法與大型巡洋艦相比,至少在執行制海作戰任務的時候,兩者有很明顯的區別。這就是,大型巡洋艦上的二百八十毫米艦炮有很強的威力,特別是在使用新式炮彈的時候,已經接近了戰列艦級主炮,對一些防護較爲薄弱的戰列艦,有着足夠大的威脅。
事實上,中國海軍一直在想辦法提高二百八十毫米艦炮的威力。
早在大戰爆發前,中國海軍就獲得消息,美國正在秘密設計一種配備了三百零五毫米艦炮、也就是十二英寸艦炮的超級巡洋艦,而這也就是後來鼎鼎有名的“阿拉斯加”級大型巡洋艦。
顯然,美國的超級巡洋艦在火力上超過了中國海軍的大型巡洋艦。
說直接一點,美國海軍在確定“阿拉斯加”級大型巡洋艦的主炮口徑時,肯定參照了中國海軍的大型巡洋艦,並且要求超過中國海軍的大型巡洋艦,所以才直接選擇了戰列艦級主炮。
當然,這麼做也能節約不少研製經費。
對中國海軍來說,爲寥寥無幾的大型巡洋艦研製一種更大口徑的艦炮,顯然有點得不償失。再說了,當時“北京”級即將完工,也沒有可能更換口徑更大的主炮,自然沒有必要研製一種全新的大口徑艦炮。
中國海軍的應對措施是研製新式炮彈。
對中國海軍來說,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只是在具體實施之後,中國海軍立即認識到了研製新式炮彈的重要性。
說白了,中國海軍大型戰艦的主炮口徑本來就不大。
不說大型巡洋艦,即便是戰列艦,也比不上敵對海軍的戰列艦。比如,美日海軍在戰前就裝備了配備十六英寸主炮的戰列艦,而中國海軍的那五艘戰列艦,僅僅配備的三百八十毫米主炮。
顯然,只有研製新式炮彈,才能提升戰艦的炮戰能力。
正是有了現實需求,所以中國海軍在大口徑炮彈領域,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戰前,中國海軍就向幾家兵工廠發出了標書,要求開發新式炮彈,在不增加艦炮口徑的情況下,大幅度提高炮彈的威力,特別是穿甲能力。最終,武漢兵工廠與瀋陽兵工廠的投標書獲得海軍青睞。武漢兵工廠提出的是用高強度材料,比如鎢合金來製造彈頭,以此提高彈頭的穿甲威力。瀋陽兵工廠的方案更加超前,提出了“次口徑穿甲彈”的概念,即縮小彈頭的直徑,提高彈頭的單位面積動能密度,達到提高穿甲威力的目的。最終,海軍同時採納了兩家的設計方案。
相對而言,武漢兵工廠的設計概念最容易實現,技術難度也最小。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即中國是全球第一大鎢儲備國,江西就有好幾座儲量達到世界級的鎢礦。
有趣的是,首先開發出來的不是三百八十毫米新式穿甲彈,而是二百八十毫米穿甲彈。
原因也很簡單,在戰勝日本海軍之後,中國海軍用繳獲的“霧島”號做了測試,證明現有的兩種三百八十毫米炮彈依然有足夠的威力。隨後,在中國陸軍攻打到本州島,佔領了神戶與大阪之後,中國海軍還繳獲了停在船臺上的“大和”號與“武藏”號,並且獲得了一批還沒有使用的裝甲鋼板。在運回國內進行測試後,證明海軍的三百八十毫米輕彈依然能夠在大約一萬二千米的距離上,打穿“大和”號與“武藏”號的主裝甲帶,因此也就有把握打穿美軍新式戰列艦的主裝甲帶。
也就是說,現有的兩種三百八十毫米穿甲彈並沒過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