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此消彼漲

顧祝同擔任國防部長之後,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調整軍隊發展規劃,特別是裝備項目。

對顧祝同來說,這可以說是最簡單的事情了。別忘了,早在二十多年前,顧祝同在海軍參謀長的位置上就做過類似的事情。不同的是,這次顧祝同的身份是國防部長,而且負責統籌管理全軍的裝備項目。

當然,顧祝同在管理裝備項目時,有一個非常突出的特點,即重視高技術裝備。

事實上,這也在外界的預料之中。

擔任國防部長之前,顧祝同在航空航天部長的位置上推動了載人登月工程,把宇航員送上了月球。此後五年,顧祝同還在國民議會中擔任軍事委員會主席,專門負責審批軍隊的裝備項目。

更重要的是,在此期間,顧祝同深刻認識到了技術的重要性。

此外,他還是退役海軍大將,而海軍本身就是高技術含量軍種,擁有比陸軍將領更加敏銳的眼光。

可以說,在擔任國防部長之後,就有人預測,顧祝同會發起新一輪軍事改革。

只是,發起軍事改革並不是重點。

一九八二年,顧祝同正式提出了“國家戰略防禦系統”的概念,倡導建立包括地面、海洋、天空與外層空間的防禦系統,並且以此爲本土與盟國提供全面的戰略保護,應對潛在的戰略威脅。

說白了,就是用高科技鑄造一面堅盾。

這個概念一提出。立即就引起德意志第二帝國的高度關注。

要知道,在七零年代中期,中德已經在戰略方面形成均衡局面,即雙方擁有的戰略武器都足以摧毀對手,甚至足夠把對手摧毀數十次。更重要的是,雙方都建立起了可靠的第二次戰略打擊力量。也就是說,即便遭到對手突然襲擊。也有足夠的實力給予對手毀滅性的全面報復。

在此基礎上,中德形成了“恐怖平衡”。

這就是說,雙方都沒有可能在下一場全面戰爭中取勝。哪怕發動出其不意的襲擊,也不可能徹底打垮對手,而對手的全面報復。將使發動戰爭的一方失去贏得戰爭的可能,也就失去了發動戰爭的理由。

說得簡單一些,中國與德意志第二帝國在各自擁有上萬枚核彈頭的情況下,就像兩名手持長槍,卻沒有穿鎧甲的騎士,即便能夠用長槍捅死對手,也同樣會被對手幹掉,因此雙方都不敢動手。

問題是,如果其中一方有了鎧甲,均衡局面就會被打破。

也就是說。如果其中一方獲得了足夠強大的防禦能力,至少能夠抵消掉對手反起戰略反擊所構成的威脅,那麼在必要的時候,就很有可能扣下核扳機,向對手發動出其不意的戰略打擊。

顧祝同要搞的。就是打造一副堅固的鎧甲。

當然,也可以說成是盾牌。

顯然,不管顧祝同的設想能否實現,僅僅是這個設想,就足夠讓德意志第二帝國當局坐臥不安了。

更重要的是,顧祝同說過大話嗎?

在他擔任航空航天部部長的時候。幾乎沒人相信,中國能夠在短短四年之內把第一名宇航員送上月球,可最終卻恰恰相反。要知道,中國是在航天技術落後於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情況下,率先實現了載人登月行動。

在構築國家綻露防禦體系所需的技術中,中國幾乎都擁有明顯優勢。

顯然,德意志第二帝國當局在進行戰略衡量的時候,肯定會把顧祝同的個人因素考慮進去,即相信顧祝同沒有說大話。

當然,“國家戰略防禦系統”要到一九八四年纔會正式上馬。

在一九八二年到一九八四年的兩年間,中國國防部的主要工作是進行技術論證,即確認當前的技術能否使該工程由設想變成現實。

兩年的技術論證,得出了一個關鍵結論,即建立“國家戰略防禦系統”所需的主要技術在未來十年之內都能達到實用化程度,其中包括定向能武器、電磁能武器、高精度制導武器等。

正是如此,中國軍方在一九八四年正式啓動了“國家戰略防禦系統”的工程建設工作。

主導此事的,依然是顧祝同。

按照中國國防部在一九八四年十月公佈的“國防藍皮書”,“國家戰略防禦系統”將在十五年之內建成,形成基本防禦能力,然後再花五年到十年進行完善,從而獲得全方位的戰略防禦能力。

當年,中國國民議會批准了與該項目有關的十多個專項撥款。

顯然,德意志第二帝國坐不住了。

如果中國擁有了一面堅不可摧的盾牌,那麼中國就擁有了全面戰略優勢,甚至會因此獲得發動先發制人戰略打擊的決心。

說白了,如果德意志第二帝國不在該領域趕上中國,十五年之後就將喪失戰略主動權。

對冷戰中的一方來說,這意味着全面失敗。

要知道,如果中國不再畏懼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戰略報復,就可以肆無忌憚的使用手裡的核武器進行戰略威脅,即便中國並沒有藉此發動全面戰爭,也能夠在各個場合讓德意志第二帝國做出戰略讓步。

顯然,這就意味着德意志第二帝國將喪失與中國抗衡的資本。

對德意志第二帝國來說,唯一的選擇就是奮起直追,即便不能超越中國,也至少應該追上中國,不能讓差距拉大。

結果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國在一九八四年底通過了一份特別撥款,爲啓動其國家防禦系統工程投入了八百六十億帝國馬克的啓動資金,重點資助基礎科研項目,爭取在五年之內取得重大突破。

這下,中德對抗再次在外層空間打響。

按照中國國防部在當時公佈的資料,理想的防禦系統應該建立在外層空間,最好在敵國頭頂上方建立起防線。說得簡單一些,就是把用來對付戰略彈道導彈的防禦武器直接部署在敵國領土上方的軌道上,在敵國發射的戰略彈道導彈還沒有離開大氣層、或者是還沒有重返大氣層之前就將其擊落。

顯然,這需要在航天領域投入足夠多的財力。

一九八五年,中國進行了六百多次航天發射,並且正式啓動了“重返大氣層航天航空平臺”項目,也就是後來的航天飛機研製工程。這一年,德意志第二帝國進行了五百多次航天發射,而且着手研製超大型運載火箭。一九八六年,中國的航天活動超過一千次,而德意志第二帝國則達到了九百次。一九八七年,中國進行了一千四百多次航天發射,並且在當年年底讓第一架航天飛機進行了非載人航天飛行,德意志第二帝國則在當年完成了超級運載火箭的試射。一九八八年,中國的航天發射達到巔峰,全年總共進行了二千一百六十八次,而德意志第二帝國則在當年超過中國,總共進行了二千七百五十七次,雙方在冷戰中的航天競爭達到白熱化。

顯然,瘋狂的航天發射,意味着瘋狂的燒錢。

對雙方來說,這就是在比拼財力,看誰的資金雄厚。

必須承認,德意志第二帝國在這幾年裡表現出來的實力,確實讓人歎爲觀止,不過這更多的是迴光返照。

說白了,德意志第二帝國正在快速消耗由危地馬拉戰爭所帶來的紅利。

中國在危地馬拉戰爭中遭受的失敗,並沒有在第三次中東戰爭中獲得彌補。在七零年代的後幾年裡,中國進入了戰略收縮期,即由戰略進攻轉爲戰略防禦,降低財政開支,減輕國民負擔。這一政策,在一九八零年達到巔峰,即中國在遭受了經濟危機打擊之後,已經難以維持原有的戰略優勢。

只是,進入八零年代,隨着經濟危機過去,特別是新的金融體系確立,華元的主導地位不但沒有被削弱,反而獲得加強,中國在經濟上已經走出低谷,其戰略防禦階段也正式宣告結束。

相反,在七零年代,德意志第二帝國進入了戰略擴張階段。

更重要的是,德意志第二帝國在戰後黃金時期積累了大量財富,國家基礎建設也在此期間得到大力發展,因此其經濟實力出現了暴發性增長,在七零年代後期,其相對國力達到了冷戰時期的巔峰。

根據中德雙方的官方資料,在一九七九年,德意志第二帝國的經濟規模達到了中國的百分之六十,工業規模爲中國的百分之七十,重工業更是達到了中國的百分之八十,比大戰結束之前均有百分之百以上的提高。

經濟實力的增長,也導致了野心的增長。

在顧祝同提出“國家戰略防禦系統”概念的這一年,也就是一九八二年,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戰略擴張達到巔峰,即不顧聯合國絕大部分成員國的堅決反對,出兵巴爾幹地區,入侵南斯拉夫。

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本意是要一勞永逸的解決歐洲最後的戰爭根源。

可惜的是,德意志第二帝國此舉等於是引火燒身。

中國尚且沒能在危地馬拉戰爭中全身而退,德意志第二帝國又怎麼可能在被稱爲“歐洲火藥桶”的巴爾幹地區取得勝利呢?(未完待續。。)

第456章 軍事冒險第270章 載譽而歸第169章 輕敵的後果第40章 列強幹涉第68章 不放棄第461章 虛驚一場第154章 結局已定第487章 四道防線第167章 關鍵調整第474章 各有所第553章 衆口紛紜第458章 激戰第239章 從容應對第276章 爾虞我詐第240章 關鍵情報第271章 攻守易勢第178章 毫無顧慮第568章 登陸成功第399章 欲蓋彌彰第11章 最高效益第410章 引狼入室第36章 狼子野心第591章 化敵爲友第167章 前奏第326章 炮擊戰術第189章 撤退與追擊第281章 潛艇警戒線第336章 勝利在望第225章 撤與戰第108章 一網打盡第100章 拖家帶口第66章 走向戰爭第457章 天降神兵第104章 撤退第164章 簡單戰術第1章 新皇登基第3章 帝國之路第418章 進佔英國第609章 國防部第412章 勞師遠征第129章 破交與反潛第222章 再攀新高峰第104章 撤退第113章 轟炸機貿易第134章 首敗第104章 傾國豪賭第147章 最後的機會第485章 加勒比海第473章 全體出動第62章 勝負未定第629章 反睦成仇第189章 蘿蔔與坑第84章 大禍臨頭第21章 大清首輔第472章 海上鷹眼第240章 關鍵情報第136章 守財奴第6章 整裝待發第206章 閃擊戰第158章 不可不戰第153章 錯失良機第563章 兩手準備第101章 躲躲藏藏第276章 爾虞我詐第375章 不是秘密第118章 急流勇退第213章 難以揣摩第486章 預警機第203章 勢在必行第191章 輪替作戰第44章 你追我趕第118章 勝券在握第10章 海軍起航第549章 糧草先行第206章 閃擊戰第68章 倒計時第61章 中興干將第95章 參戰陰謀第171章 殊途同歸第64章 機會與挑戰第481章 討價還價第454章 南下第180章 成功抓捕第79章 偷襲第204章 中東戰爭第82章 預料之外第156章 撤退第420章 新挑戰第146章 按兵不動第33章 一意孤行第173章 極限攻擊第144章 窮途末路第65章 生存競賽第46章 聯軍第548章 獨木難支第2章 大國角力第230章 嘗試第41章 載譽而歸第215章 聲東擊西第408章 最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