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北洋大臣

在官船即將抵京的時候,坐在船艙中的李鴻章卻是一副心神不定的模樣,心裡反覆思索着最近一段時間京中之事。

現在京城裡什麼事最熱鬧,恐怕當數辦新政,自打從皇上把唐子然那部《盛世危言》刊送於地方督撫起,衆人便猜出了皇上的心思——皇上要辦新政。

皇上要辦、這翁常熟也要辦,可辦的目的是什麼?無外乎借新政之名行以斂權,這斂的不僅僅是朝廷的權,怕他翁常熟惦記的還有疆臣的權。

這事怎麼辦?

這辦新政是皇上一門心思的熱勁,雖說太后那邊明知道皇上的心思,可畢竟不能讓外臣看笑話,這意味着太后至少不會在明面上反對,若是在明面上反對,只需稍有表示,怕醇王那邊就主動勸翁常熟放棄這個心思了。

可太后那邊到底是什麼心思?

想到自皇上親政以後,太后的“退讓”只使得李鴻章琢磨不透太后的心思,便是先帝那會,論心機手腕,怕也趕不上太后,現在於這風頭上,太后召見自己又是什麼意思?

“這事難辦啊!”

李鴻章忍不住在心裡嘀咕着,就他本意而言,他自然希望這大清國能行以新政。

李鴻章做了幾十年的官,什麼人的閱歷都比不上他深,揣摩入微,平素雖不肯冒昧,可做了幾十年的糊裱匠,東糊一塊、西補一塊,不是他不得其法,而是因爲有些事情他不能去做,現在有人願意去做,他自然樂意看那人去做,他比誰都清楚,這大清國早就到了非變不可的地步了,甚至在他看來,變法和維新,是清國最後的機會了,能改變一下,總比坐在這兒等死好。

可這事是那麼好辦的嗎?

唐浩然這個人,他倒是知政之人,現在按其於書中之間,推行新政當先於一地試行,待試行有所成之後,去其弊擇其利再推行全國,這倒不失穩妥老成,若是有朝廷支持,沒準還真能辦成了。

可若是他辦成了,又豈能爲自己所用?想到自己費盡心機方纔把其挖至京城,正待熬鷹的時候,卻被翁常熟拉了過去,李鴻章又豈能心甘,更何況他焉不知盛宣懷這段日子在慶王那裡使的花招,若非如此,慶王那邊又豈會不顧及自己的面子。

再者就李鴻章的私心來說,他自然希望由自己主持大清國的新政,而不是由那位所謂的兩朝帝師去主持,那種人能辦成什麼事情?

可若是唐浩然於一地辦成了新政,豈不就全成了翁同龢的功勞?進而令其盡享新政之名,從而於未來得掌新政?

李鴻章的眉頭微鎖,雖是精明如他,這會卻也陷入了左右爲難間,一方面,他心知大清國需要不是他過去那般左右糊裱,撐出個樣子來,這時局需要大清國辦新政,而另一方面,他卻又無意讓翁同龢之流主持新政,那羣歪和尚能把那經完全給念歪了。

而之所以支持唐浩然,甚至爲其請權,與其說是爲唐浩然,倒不是說是爲自己,這段時間,自從一衆言官請行新政後,連地方上的心思亦開始浮動起來,張之洞也動了同樣的心思,現在他張南皮倒是輕鬆,唐浩然雖說離開了湖北,可卻給他留下了一年近三百萬兩銀子的禁菸局,再加上海軍衙門的兩百萬兩專款,湖北一年能弄出六七百萬兩辦新政。

府中的幕僚們亦倡言直隸籌辦新政,以免新政之名盡爲他人所得,可這新政就是那麼容易辦的嗎?

“新政不容易辦!”

賢良寺內,張佩綸看着李鴻章靜靜的吐出一句話來。

“正是因爲不容易辦,所以纔要讓他人去辦!”

張佩綸的話讓李鴻章深以爲然的點着頭,別說是現在,早在二十年前,他便考慮過辦新政之事,可考慮了幾十年卻依然只是一個想法罷了。

而之所以考慮了幾十年依未能成,就因爲開辦新政的阻力,別說是新政,即便是最簡單的土地重新造冊,每每提及亦遭這樣那樣的阻力以至未能成,原本以爲做了大官,便能辦大事,可官做到他這個地步,顧慮只會越來越多。

“他唐浩然去辦,反倒於咱們有利,無論是他試行田畝地稅也好,亦或是開辦新式學堂也罷,縱是現在京中清流在翁常熟的運作下,雖是一致,力主操辦新政,可歸根到底,那些清流之中大多數卻完不知洋務之重,待到唐浩然於試行新政後,稍有差池清流諸人必定羣起而攻之,屆時即便是翁常熟亦很難護之,而以唐浩然淺薄資歷,出任一省巡撫,原就有人不滿,這新政……”

搖着頭,張佩倫無奈的苦笑下。

“荃帥可記得當年左季高舉辦電報之事?”

李鴻章如何不記得電報一事,當年他與左宗棠,都是繼曾國藩之後朝中重臣。他們的意見,甚至可以影響到朝廷中樞的具體決策,可謂是地方督撫大員中數一數二的人物。而當年垂簾的慈禧似有意若無意地搞政治平衡,故而兩個人並不相得。

當年在盛宣懷爲自己暗暗籌劃,意圖建立電報線路時,胡雪巖也向左宗棠提出了極其相似的方案,當時胡雪巖探知盛宣懷的舉動後,抓住左宗棠正從軍機大臣、總理衙門行走轉任兩江總督、南洋通商大臣的良好時機,向左提出應該搶先設立電報,壓一壓李鴻章的風頭,還進一步細說了電報的政治、經濟意義,認爲如果開設電報,定能形成源源不斷的新財源。

щшш⊕ ttκΛ n⊕ CO

一可以做點實事開創財源,二可以順便打擊一下老對手,這樣的好事哪個不肯做?左宗棠立刻具折上奏,備言設辦電報、自強興國之利,希望朝廷能允許他在兩江境內架設電報線路,開展電報業務。

李鴻章得知後自然大怒,被人搶了頭功的盛宣懷也是一肚皮無名火,但他冷靜下來一想,便轉怒爲喜,併爲李鴻章講出一番道理來,以爲,左宗棠這次上書,表面上是先拔頭籌,奪了李鴻章的面子。但實際上,當時不管是百姓還是官場,對於電報這種新發明都是持否定態度的。不少王公大臣和各地督撫都認爲電報將會“驚民擾衆,變亂風俗”,在大清國官場氣氛中,敢爲天下先的先驅往往變成先烈。

左宗棠跳出來這麼一大聲疾呼,守舊派肯定會大加攻訐,短時間內必不能成事,盛宣懷於是爲李鴻章謀劃:不妨就讓左宗棠去當這個先鋒,趟這渾水,等到左宗棠和守舊派鬥得兩敗俱傷、師老兵疲之際,我們再拿出更可行的方案收拾局面。前人種樹,後人摘果,豈不快哉。

左宗棠和反對者在朝堂之上各執一詞,爭執不下,而太后則被這些人吵得煩了,索性各打五十大板,將電報一事擱置不議。左宗棠一場辛苦毫無所獲,怏怏地奔赴兩江上任。

思極往日之舊事,李鴻章深以爲然的點頭說道。

“幼樵所言極是,那以你之見,今日當如何?”

“荃帥,其實這事也簡單,既然他翁同和敢爲天下先,就讓他爲去,等到諸清流因臺灣新政自相殘時,翁同和自顧不暇時,咱們再和過去一樣,一舉把這新政奪過來,”

作爲李鴻章的女婿,深得李鴻章信任的張佩綸,談得自然要比旁人要深的得多。

“就像咱們現在對待他張南皮一般,捧他,他不是想奪知洋務的名聲嘛,咱們就捧他,他辦鐵廠也好、紗廠也罷,咱們就可勁的捧他,這捧的越高,將來摔的自然也就越歷害,這臺灣的新政也是,翁常熟既然敢爲人先,別的不說,單就是這份氣魄,咱們都得捧着他,把他捧得高高的,等到了關鍵的時候,再把板子一抽,我就不信摔不死他!”

張佩綸的一聲冷言,不僅未讓李鴻章感覺不適,反倒是深以爲然的點頭說道。

“摔死也好,摔不死也罷,到時候……”

不死也得掉層皮下來!

想到自“甲申易樞”以來,翁同和以及一衆清流對自己的百般打壓,李鴻章心底那陣莫名的魘氣便涌上心頭。

“到時候,不單新仇舊恨能消,沒準……”

張佩綸的聲音微微一壓,盯着李鴻章說到。

“還有機會能讓恭王他們重新出山……”

張佩綸的話讓李鴻章的眉頭一跳,只輕應一聲,自甲申年太后藉口對法國戰事不利爲由突然發佈懿旨,將以恭親王奕訢爲首的軍機處大臣全班罷免,這國朝便一日不如一日,以醇王一班爲首的新軍區不過是一些不諳國際事務、不懂國內政情的官僚,新軍機處的特點是對太后惟命是從。

恭王既倒,使得深受恭王倚畀的李鴻章略感孤立,爲了能保住自己的權力版圖,唯有不斷擴充淮系北洋實力,積極投身於洋務運動便是其中的措施之一,以洋務新政作爲鞏固權力和地位做法,頓時引起帝師翁同龢的不滿,加之往日舊怨,使得雙方明爭暗鬥多年,甚至可以說,是現在帝后黨爭的根源。

他們以爲自己是後黨之人,可若非帝黨一味相攻,自己又豈會投靠醇王,趟這池子渾水!恭王,若是恭王能重新出山的話……念及往日與恭王等人的合作,李鴻章如何能不懷念過往。

“易中樞以駑馬,代蘆服以柴胡。”

張佩綸冷嘲着軍機處諸人的庸懦,然後繼續說道。

“這些年,若不是靠着水陸師撐着底子,再加上帝黨諸人奪權的心思,沒準,太后早都把心思動到咱們身上了,若是不早作打算,這大清國的朝廷只怕真容不下咱們!”

張佩綸的意思已經再明顯不過了,借“新政”爲名,於將來對帝黨清流施以致命一擊,再假清流反手擊以醇王,最終爲恭王復出造勢。

“荃帥,這次,咱們不單要支持他唐浩然辦新政,還應該捧着他……”

沉吟中,李鴻章默默的端着茶杯,整個人完全陷入思索之中,張佩綸說的確實有道理,若是恭王等人能重新出山,自己的日子便能好過許多,亦可輕易借北洋水陸師張目,可問題是……

“幼樵,可現在太后那邊……”

太后那邊還沒什麼動靜,這纔是李鴻章最擔心的地方,在這大清國沒有幾個人能猜出太后的心思,在辦新政這件事上,最關鍵的地方,豈是皇上支持與否,根子在太后身上,至於皇上那邊,和太后比起來,還差遠了。

“這……”

沉吟片刻,張佩綸的眉頭微微一擰,。

“若是說太后沒表態的話,便是不說醇王,便是慶王那邊估計都會上摺子反對了吧,可現在他們兩位卻都沒說什麼,沒準太后那邊已經許下了……”

“這纔是最讓人擔心的地方!”

稍加思索着,李鴻章道出了自己憂心所在。

“自從唐子然的那本《盛世危言》出來了,翁常熟一衆門生,便不斷爲其造勢,那一篇篇摺子,表面是辦新政,可實際上,卻是爲皇上特旨召見唐子然鋪路,可現在太后卻突然內旨差我進京,這事裡便透出了古怪來!”

作了幾十年的官,李鴻章早就就把這朝中之事研究了通透,尤其是那位太后,從同治那會全力任用湘淮,進而平定髮匪,再到後來以淮代湘,那個太后雖說讀書不說,可手腕和心機,便是他亦不能不謹慎應對。

現在這時候,把自己召進京,只恐怕……這事遠沒有表面那般簡單。

“太后,太后該不會是準備駁了這事吧!”

張佩綸的語氣顯得有些緊張,若是如此,那所有的打算可就前功盡棄了,甚至擱另一邊——盛杏蓀那邊也不好交待,雖說他是李鴻章的女婿不假,可這些年府中利益早就是盤根錯節,他又豈能坐視外人冒然闖進來?所以,在唐浩然這件事上,他與盛宣懷的利益是一致的,不過盛宣懷看的只是眼前之利,他謀的卻是將來的大利。

“不。”

斷然搖頭,李鴻章朝着窗外看了眼。

“太后斷不會爲此事駁斥皇上,讓外臣看笑話……”

可太后到底安的是什麼心思?

第297章 覺醒之日第14章 請教第371章 新聞事件第98章 新一代第256章 疑人不用第140章 出航第111章 餘波第184章 遼陽戰役(三)第51章 北洋軍械局第322章 初戰第27章 “難民”第15章 反應第18章 軍田第189章 風起第41章 嫁衣第196章 國境線第203章 李鴻章的浮想第58章 破勢第38章 路憂第57章 華之萬東第140章 出航第17章 藉機第43章 慈禧第93章 彼得堡的眼淚第109章 尊重何來第294章 南北激盪第120章 紛亂第12章 袁氏之心第203章 李鴻章的浮想第33章 風雲微動第18章 謠言第24章 合作第31章 破滅第274章 出擊第103章 軍艦第303章 末日第47章 武備學堂第49章 可用第152章 軍艦之爭第71章 經驗第6章 眼光第24章 盛氏之憂第138章 干涉第213章 末日(中)第10章 大連第17章 玩第88章 “偷雞”第45章 興業第56章 夜遇第267章 圖存第76章 道路第203章 李鴻章的浮想第39章 校長之勢第3章 小事第227章 鴻章第173章 義務第41章 碧雲寺第201章 激戰(下)第85章 機器局第1章 劫後餘生嘆數奇第116章 命運第81章 根基(上)第125章 面對現實第22章 士兵的野心第52章 基礎第33章 風雲微動第54章 清爲中否第372章 何以應對第255章 心思浮動第163章 叔嫂第226章 內外第238章 空談第82章 根基(下)第57章 湖南才第85章 機器局第140章 出航第179章 睦仁的希望第23章 樂事第163章 叔嫂第117章 統制第109章 尊重何來第360章 對與錯第210章 好天氣第78章 梅花第117章 邀請第107章 李合肥的憂慮第192章 李鴻章的心思第327章 去向第90章 下南洋第92章 東亞風雲 下第294章 南北激盪第4章 練兵先練官第305章 驚雷第300章 革命第30章 明治的希望第238章 空談第68章 融資第181章 重創第149章 戲法第123章 目標: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