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礦區事

噴吐着白色煙霧的蒸汽機車於礦山內轟鳴着,數平方公里的礦場內,盤旋鐵路於雪地中甚是顯眼,雖是天空下着大雪,可這露天煤礦中卻是一片熱火朝天的模樣。

露天礦內,幾輛蒸汽鏟正不停的將煤炭鏟裝入列車,若非那蒸汽鏟噴吐着煙霧,唐浩然甚至會產生一種錯覺——身處21世紀的錯覺。

“大人,這四臺蒸汽鏟是公司從美國引進的比塞洛斯蒸汽鏟,可以自動剷煤、並將煤狀上一旁的煤車,像這樣的一臺0.48立方的蒸汽鏟,一剷下去,便可以剷出半噸煤……”

跟在大人身邊的鄺榮光於一旁註意到大人似乎對蒸汽鏟非常有興趣,便不無得意的說道。

“大人,全世界咱們應該是第一次用蒸汽鏟挖煤的,一臺蒸汽鏟,一個小時可以鏟裝30噸煤,一天工作一個半班,十六個小時,差不多等於200個工人的工作量,雖說蒸汽鏟的價格高達近萬元一臺,而且在使用時蒸汽鏟的軌道旁邊,平行鋪設出煤用的鐵軌,用小機車牽引煤車,看似不便,可這四臺蒸汽鏟卻相當於上千名工人的工作量,如果改用2立方蒸汽鏟,單機工作率至少能提高4倍以上……”

聽着鄺榮光的解釋,唐浩然又豈不知機械的力量,遠遠的看着那蒸汽鏟在蒸汽機的帶動下,鋼索拖着剷鬥將炸藥炸鬆的煤塊裝上列車,唐浩然便直接問道。

“既然如此,那爲什麼不引進更大的蒸汽鏟?”

“大人,那兩立方的美國人還沒造出了。這四臺蒸汽鏟有兩臺是舊貨,只有兩臺是新造的,最晚的一臺直到大同江冰封前才從美國運過來……”

提及蒸汽鏟的購買,鄺榮光顯得有些無奈,這蒸汽鏟沒有定貨美國公司自然不會生產。而對於他來說,相比於美國人制造的不及1立方的蒸汽鏟,礦山需要的是更大的蒸汽鏟,這卻又是美國公司暫時無法提供的。

“如果咱們要更大的蒸汽鏟,就需要向美國公司支付研究費,而且對方還無法保證交貨期。所以,現在就只能進口這種小型的,公司計劃今年再進口十五臺,以用於礦山生產,但美方的開價確實太高了0.48立方的需要9600美元。差不多就是一萬多兩一臺,1立方的需要17650美元……”

之所以將蒸汽鏟引進礦山,是因爲勞工不足的原因,儘管整個礦區有近十萬勞工,但其中卻有6萬徵發的朝鮮勞工,他們的使用受役期限制,至於擴大國內勞工,又面臨着諸多的問題——特區亦需要大量的勞動力。面對勞動力不足的困擾,鄺榮光選擇了其曾在美國爲之驚歎的蒸汽鏟,不過那是在運河工地上。幸好運河工地與露天煤礦並沒有太大的差別,在美國技術人員的指導下,這座礦山迅速成爲這個時代全世界最“現代”化的礦山。

“美國人的開價太高?”

瞧着那正在運行的蒸汽鏟,唐浩然笑說道。

“我看這蒸汽鏟的結構並不怎麼複雜啊!咱們現在造的蒸汽機還不過關,不過咱們造電動機可是世界一流的,這樣。今年引進的時候,同他們談談。連技術一同引進了,實在不行就把他們的工程師挖過來。讓他們給咱們設計新型的蒸汽鏟,我看這蒸汽鏟總是在鋼軌上走,總是有些不便,如果可以的話,咱們可以改進一下行走裝置,比如給他裝上履帶……”

因爲礦山中有一臺如馬車一般的鋼輪蒸汽鏟正在工作的原因,唐浩然自然想到了後世極爲常見的履帶式挖掘機,工程車輛採用履帶性能遠高超過輪式,現在研製液壓挖掘機在技術上自然不甚現實。但研製礦山中常用的“電鏟”卻很現實,只是將蒸汽鏟的動力換成電力罷了。

“現在蒸汽機功率也不大,挖掘力小,鬥容也小,動作也不會很快;需要加煤加水,還需要不斷鋪設軌道,整體的效率是可以說是很低的,現在機器局已經可以製造400馬力電機,這個功率還可以進一步加大,這是蒸汽鏟無法相比的。而且還可以採用全迴轉機構,這樣他的工作範圍就能更大一些,將來非但這裡可以用,築路、築港都能派上用場……”

儘管中國的人力極爲廉價,但作爲一個機器迷的唐浩然自然不會放棄機器,更何況機器取代人力原本就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而且即便是現在,這蒸汽鏟相比於人力都有成本優勢,更何況是將來。

“是,大人,如果用電力的話,也許可以考慮將這礦區裡的機車都換成電力,這運煤車和蒸汽鏟一樣。加煤加水總是會對生產造成一些影響……”

電力,與任何一個國家或者地區不同,隨着公司自造的蒸汽輪機的成熟,發電成本的下降,現在公司更願意採用電力,而非蒸汽動力,更何況前者大多數設備都已經實施了國產,而無須用真金白銀進口。

“這個你們自己覈算一下,公司的資源要做到共享,如果這裡不需要這些小機車,可以考慮往鴨綠江兩岸的林業公司那邊派過去,伐木也需要小型機車運輸木材……”

對於唐浩然而言,他最不能接受的便是資源上的浪費與閒置,在大學未畢業時,他曾在某國企實習,在那裡資源上的浪費與閒置簡單達到無法想象的地步,而北洋礦業公司在這個時代亦是某種程度上的“國企”,甚至在未來,北洋礦業將會主導全中國的礦業發展,有很多事情必須要從一開始便加以控制,除去嚴格的制度約束之外,適當的提醒亦是極爲必要的。

離開礦場後,唐浩然並沒有立即離開礦區,而是前往礦區附近的居民區,儘管所謂的居民區最初也是以木棚爲主,但是經過一年的發展,當初的木棚已經完全爲樓房所取代,那些樓房並不是後世常見的小區樓房,準確的來說應該是一片三層高的紅磚式兵營建築,筒子樓的結構非常簡單,有些類似後世的學生宿舍,這些樓房是在特區南浦水泥廠投產後開始興建的,極少使用鋼材,從而使得其建築成本頗爲低廉,現在這種樓房以及以其擴展的“四臥”家庭住宅正在特區內以及礦區推廣着。

無一例外這些建築都是是北洋建築公司承建,並由公司統一租給工人,在這些紅磚樓的社區間還散佈着一些商店、飯店,不過大多數商店大都是北洋員工消費社的企業,與商業繁華的特區不同,在礦區員工消費社是工人的主要消費場所,憑着統一購貨以及空船、空車運輸等便利,使得消費社的物價稍低於市價,雖是如此,公司依然能夠從中利豐厚的利潤。

相比特區顯得有些熱鬧的社區,礦工生活區顯得有些冷清,甚至很少看到婦人或者孩子。

“大人,現在定居礦區的工人並不多,95%以上的礦工依然住在單身宿舍中,他們在下班之後,往往會回宿舍睡覺,所以小區內並不怎麼熱鬧……”

作爲地方事務廳廳長的鐘俊成覺察到大人臉上的疑惑,連忙解釋了起來:

“哦?仁川那邊可不是這樣啊!”

“大人,仁川那邊有工廠,可這邊只有礦山,消費合作社只能安置那麼多婦人,因爲沒有紗廠之類適合女工工作的工廠,所以這裡不似特區可以爲家屬提供數量衆多的工作機會,大家自然也就不願把家人接到這坐吃山空了,”

聽鍾俊成這麼一解釋,唐浩然立即想到另一個時空中的中國,伴隨着“一五計劃”,亦於計劃實施地,興建了許多輕工類地方項目,其目的不正在於向女性提供工作崗位,從而調整男女比例嗎?

“這件事是我的疏忽,事務廳可以同公司協商一下,在這裡辦一些用女工的工廠,這男女比例不協調總歸是個問題!”

說話的時候,唐浩然卻注意到路邊似乎熱鬧了起來,離近了一看,唐浩然頓時明白了——這一帶大都是簡陋的娼館,無論是在特區亦或是平壤礦區娼館是極爲“興隆”的生意,因爲有太多的單身男工,而其中的**絕大多數都是朝鮮女人。

雖正值中午,但不時的可以看到不少工人進出其中,在經過娼館林立的街道時,瞧着那些站邊站着的朝鮮女人,唐浩然並沒有生出任何同情,有需求自然有市場,有許多事情並不是法律可以制止的,更何況對於地方事務廳而言,娼館交納的稅收都是一筆不菲的收入。

“大人,你看這……好像有點不一樣!”

突然,李光澤指着一旁的娼館輕聲說了句,同時掀開了厚厚的棉簾,透過棉簾唐浩然看到館中的一個朝鮮**手中拿着根菸槍。

煙槍!

只是看到那玩意,唐浩然的臉色頓時一變,臉色鐵青的走進去,門市房內被隔成一個個單間,隔着布簾可以聽到其中傳出的**聲,但更讓人惱怒的卻是其中傳出的煙味!

“這位爺……”

就在穿朝鮮服裝的店主迎來時,面色鐵青的唐浩然看着被掀開的簾子,可以清楚的看到一個眯着眼睛勞工正躺在榻上中,手拿煙槍對着燈火正抽着大煙正在那吞雲吐霧的享受着煙土……

強烈推薦:

第226章 內外第25章 局變第352章 劃時代的驚駭第186章 探究第123章 目標:本州第323章 南下第13章 背華之罪第131章 浮想第108章 北洋之憂第345章 法必責衆第244章 啓航第120章 紛亂第8章 撈一把第136章 取捨之間第78章 梅花第3章 壬辰之夏(下)第35章 信唐某第76章 衙門第344章 紛亂起第81章 根基(上)第174章 軍營新丁第343章 投機者第21章 授田第174章 激盪第48章 將離第370章 託雷翁事件第247章 私利第40章 命門第259章 天涯第29章 困局第203章 新官上任第155章 方案第52章 基礎第85章 機器局第39章 求援第66章 佈局第44章 根本第31章 特區爲何第219章 未來第32章 翁府話(下)第83章 謀變第139章 南望第25章 局變第228章 北洋無男兒?第3章 小事第67章 府中出納第32章 夢碎第370章 託雷翁事件第311章 革命之初第118章 潛伏第369章 金翅第236章 雙英第186章 探究第154章 杭州義(下)第126章 東洋的希望第165章 爭取時間第17章 紛亂第333章 德意志第8章 撈一把第31章 破滅第96章 日本的命運第79章 演習第165章 爭取時間第151章 尼古拉灣第236章 雙英第157章 國之忠臣第73章 工地第297章 覺醒之日第29章 賤骨頭第208章 氣數第82章 講武堂第140章 出航第42章 謀財第8章 一言非是用人道第85章 未來的基礎第18章 不簡單第369章 金翅第340章 用意第35章 信唐某第23章 樂事第213章 末日(中)第188章 三六九等第339章 無憂宮第134章 學習之道第7章 立世之基第99章 用心良苦第177章 陽謀之道第356章 未來第122章 濱江第347章 未來的選擇第111章 朋友第48章 引進第3章 壬辰之夏(下)第25章 局變第119章 日人之心第374章 太平洋上第58章 到海上去第164章 陰雲瀰漫第71章 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