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朝議

軒然大波!

幾乎是北洋大臣行轅代呈的摺子剛一呈到廷中,頓時引起了一片譁然,原本就在昨日,這京中的一些清流還在那裡拿着唐浩然擅改衛隊服制一事準備上奏彈劾其,可未曾想一事未了,又來一事,相比於衛隊服裝之事,這事只把衆人驚了個五雷轟頂,以至於半晌不知作何答。

廢君罷臣!

雖說那朝鮮不過是藩國,那國君不過只是小王,至於那臣也是小臣,可從古至今大員於藩國辦差豈有廢君罷臣的,

專橫跋扈如此這還得了!

不單清流言官們心潮澎湃,紛紛痛斥其“不臣”,就連同當初薦唐浩然辦新政的翁常熟,這會也連忙與唐浩然撇清關係,生怕引火燒身似的,於廷中辯稱與其無關,只差沒說出,打從知道其到了朝鮮,知道這着棋被太后和李合肥下沒了,便把那人當了棄子的話。

“哎,這唐子然啊,實在是太過莽撞了……”

幾乎是剛一回府,當着學生的面,翁同龢便在開始抱怨起來,因爲會考的關係,他的得意門生張謇、張元濟等人業已抵京。

“季直,當初你所提善後六策,現在可好,讓他唐子然背旨而爲了!”

瞧着恭坐着的張謇,翁同龢不禁搖頭苦嘆道。現在他最擔心的就是會有人把朝鮮一事與他聯繫上,還好那些清流言官彈劾時,只是指着唐浩然,還在他有意無意的引導下,有着要把火朝李合肥身上引的趨勢。

虧得當初,在唐浩然去臺灣不成後,覺察到李合肥的“陰謀”後,便與其劃清了關係,如若不然,這把火沒準會被李合肥燒到自己身上,唐浩然果然是少不更事,不堪一用。

“老師,學生有一事不明!”

曾隨吳長慶往朝的張謇,從翁同龢那裡得知唐浩然於朝鮮赴任時的“大膽妄爲”,因對朝鮮局勢的瞭解,使得他與老師以及朝中言官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更何況早在多年前,他便已提出六策。

“唐子然於郊迎時,拘其君罷其臣,說到底也是爲了維持我大清與朝鮮之宗藩,現今朝鮮局勢如此,非如此不可挽回,朝廷理應……”

“哎,季直你啊!”

搖搖頭,翁同龢看着張謇目中略帶着些可惜。

“你以爲只有你看着這般如此對國家的好處,可這朝中辦事又豈是僅因於國之利?”

脣角輕擡,翁同龢似乎想到自己主持的戶部對北洋海軍以及淮系每歲銷賬時的百般刁難,現在他還需要一個更穩妥、更適當的理由,去徹底的從根上打擊他李合肥。若是爲國事計,他又焉不知艦隊於中國之用。

可在他眼裡,這中國還是大不過於李鴻章的私怨,至於那些清流,他們總需要借事顯出自己的存在,用彈劾他人標傍自身的清高,也就只有唐浩然那個二百五自己找出那麼多理由來,即便是翁同龢自己也覺得他這事做的有些過了,若非當初唐浩然由他舉薦於皇上,只怕他摺子不知都遞了多少了。

老師的輕嘆,讓張元濟看在眼中,他連忙轉移話題道。

“老師,那朝中現在準備怎麼善後此事?”

現在事已經出了,如何善後纔是最緊要的,張謇也同樣把目光投向老師,朝廷不會命令唐浩然放還朝鮮王吧!

“這,軍機處今個召李鴻章進京,洋人那邊都像炸窩似的,英德俄美日一個個的都到總理衙門要求解釋……”

儘管於李合肥私怨極深,但翁同龢卻依然不得不承認一個事實——於國朝,除了他還真沒人能對付得了那些洋鬼子。而他倒也想看看,這李合肥準備怎麼收拾唐浩然留下來的爛攤子。

“老師,那仁川那邊的水師,會撤回來嗎?”

張謇連忙急問一聲,若是水師一撤,那這事可真就……

“這,怕還得等他李合肥來了才知道!”

李鴻章剛回到京城,就直奔海軍衙門先見過了醇王,然後又於總理衙門見了慶王,接着倒是沒有面聖,而是讓帝黨咬牙切齒的看着其據着懿旨,直接進宮去見太后的貼身太監安德海投了貼,慈禧太后依着慣例在寧壽宮接見了李鴻章。

拜見禮節完畢,慈禧就急忙令李蓮英賜坐,然後神色急切地問道:

“李鴻章,這事是怎麼了,朝中現在是吵翻了天,洋鬼子那邊成天圍着總理衙門討說法,就連皇上也到我這,讓我這個不問朝事的婦道人家給拿個主意,這唐浩然是怎麼辦差的,讓他去朝鮮鞏固藩蘺,結果卻捅出這麼大的婁子來!”

慈禧豈能不惱,當初是他李鴻章出的主意,讓他唐浩然去的朝鮮,她豈不知那會李鴻章的心思,是招攬那唐浩然,朝鮮畢竟也是北洋代署着,原道着只是一個人罷了,便許了他,結果誰曾想到,就是這麼一個人出了這麼大的亂子。

於慈禧來看,這唐浩然未免也太過跋扈了,過去朝臣們說袁世凱專橫跋扈,他李鴻章還護着他,可現在同這唐浩然比起來,那袁世凱可卻全是個乖巧人兒了。他便是再跋扈,也沒有廢君罷臣啊。

李鴻章一聽,心裡頓時明白,太后這邊是着實惱了,於是連忙應聲說道。

“這唐浩然跋扈如此,理應召其歸朝,嚴加斥責!”

原本還以爲李鴻章爲護着唐浩然的慈禧聽着這話,不由的一愣,心裡尋思道:這李鴻章今個是怎麼了?難不成他當真要召唐浩然歸朝?或許慈禧心裡也贊同召其歸朝,問其責、去其官,可衆所周知,當初皇上那邊本來是想讓唐浩然去臺灣的,是自己插了一句話,把他踢到了朝鮮,現在他唐浩然在朝鮮捅了這麼大的婁子,若是問起來責來,旁人豈不會把這屎盆子扣在自己身上?

雖說心下惱着唐浩然的跋扈,可這會慈禧卻又不得不謹慎起來,再說,他李鴻章就不明白,召其入朝,可不是爲了斥責唐浩然那麼簡單,若是爲這事,又豈會用得着招他進宮問話。

太后的沉默看在李鴻章的眼裡,他立即明白太后在擔心什麼,說到底是在擔心她自己,擔心帝黨衆人會拿此事說事,那些清流只知彈劾又豈知太后這邊的面子無論如何都得保全。

早在接到電報時,便已經想通一切的李鴻章知道,太后召自己來,可不是爲了追究唐浩然的責任,而是想保住自己的面子。

這唐子然啊!

這心機算的,一下子便卡住了朝廷,甚至就是自己未嘗不是如此,只不過相比之下,自己更多的還是欣賞,而朝廷這邊,尤其是太后這邊,那可真就是爲了面子。心道着唐浩然的運氣,李鴻章又接着說道。

“雖理應如此,可現在朝廷萬萬不可召其歸朝!”

“李鴻章,那你說說,爲何不能召其歸朝,他都捅了個這麼大的婁子,若是天下臣子都如此般,這大清國,還成何體統!”

縱是這會李鴻章說的是自己的心裡話,慈禧也要做做樣子。

太后的問讓李鴻章連忙答道。

“這唐浩然確實跋扈,可若是究其事由,卻與朝鮮局勢有關,朝鮮君臣受人蠱惑日久,其自立之心早不可奈,其在電報中言爲鞏固藩蘺,只能斷然行此之策,廢其君重立新君,以親我大清之大院君爲攝政,如此可保藩蘺於不失。”

“可洋人那邊,我聽慶郡王說,洋人那邊可都要吵翻天了,俄國人、美國人還有東洋人,可都不省油的燈!”

洋人,纔是慈禧最擔心的事情,這外事不可輕啓的道理,有過“北狩”經驗的她比誰都清楚。

“唐浩然於電報中言道,俄國人有英國人牽制,至於美國,非利益直接受損,國會絕不準軍隊外派,至於公使之威脅,不過只是虛張聲勢,而東洋人……實力不濟,不足爲憑!”

瞧着太后的臉色,李鴻章小心翼翼的說道:

“所以,以臣看來,可現在若是朝中把他召回來,那朝鮮的局勢不定會亂了什麼樣子,尤其是現在閔妃死於亂民之手,其廢王焉不懷恨在心?以臣之見,不若令其以駐朝大臣出任朝鮮統監,這樣一來,倒也可安穩朝鮮局勢,至於洋人那邊……”

看了眼太后,李鴻章又說道。

“這駐朝大臣享有全權,這是在唐浩然之前的事了,既然如此,那不若就把這與洋人交涉的事兒,完全交給他,臣與中樞於一旁策應着,先按他的法子來,若是能穩下洋人哪,就許他繼續辦朝鮮的差事,畢竟,如若輕易易人,只恐天朝顏面有失,”

“可他這也太過跋扈了……”

雖說自己的臉面緊要,可想到一個當臣子的竟然廢了朝鮮君王,慈禧的心裡卻有些不放心,這可是恆古未有之事啊!就像清流們說的那樣,這當臣子的現在於朝鮮便如此跋扈,那將來還是得了?

可再怎麼着,這自己和朝廷的面子總是得顧着。

“太后所言極是,這唐浩然,雖說心是爲了朝廷,可跋扈如此,如若不加以懲處,又焉能服衆?以臣之見,朝廷可一面將朝鮮的差事交給他,一面亦可嚴旨斥責,去其大臣之職,暫委其統監,令其戴罪報效,如此一來,既表明朝廷在此事上不反對,亦向洋人表明了態度,留下回旋的餘地,待到他日朝鮮局勢穩定,即召其回朝,”

“李鴻章那以你的意思,這朝鮮的事情,都委給他唐浩然了!若是他再於朝鮮若出什麼亂子來,又該如何?”

雖說李鴻章的建議讓自己暫且保住了面子,可慈禧卻知道其中的後患。若是到時候他唐浩然辦不成差事,那面子可不還是得丟嘛!

“太后,那唐浩然固然於朝鮮行事跋扈,可想來他這也是爲了報效太后對他的信任,受寵若驚下,心想着爲朝廷辦好差事,決不敢辜負太后的提挈之恩,說到底,也是爲了朝廷。”

李鴻章也是在官場上混了多年的人了,對慈禧太后的意思當然明白。

“現在朝廷認可了他辦這件事,讓他全權操辦,想來他必不敢負太后與朝廷的期許,必定全力辦好此事,若是他能辦好此事,那於國朝也是太功一件,唉,說起來慚愧。臣辦了這些年的外事,論對西洋的瞭解,還是不如他唐浩然,翁中堂爲國薦賢之功,實是讓臣汗顏。”

把朝鮮的事情推了個乾淨的李鴻章,這會總算是長鬆了一口氣,總算是把事推了個乾淨,原本的從出了這個事端之後,李鴻章便急欲把自己與唐浩然撇個乾淨,可若是論接手者,有比翁常熟更合適的人選嗎?

而他這般一點,慈禧頓時明白了他話中的意思,於是便淡淡一笑。大清國的事情從來都是這樣,有了功勞大家都要分,碰着麻煩,唯恐避之不及,別說做臣子的如此,縱是她這個太后,碰着事了,也是想把事推給旁人。

“李鴻章你也不必自謙,翁同龢是有舉薦之功,可到最後能收拾得了這婁子的,還是得你李鴻章。”

慈禧的話並沒有讓李鴻章心裡生出得意來,心下頓時明白,這事自己撇不清,

“臣一定盡心辦差,絕不敢讓朝廷爲難,一定聽從太后的吩咐,有什麼事太后儘管吩咐,卑職唯命是從,就是爲太后而死也不足惜。”

先表了番忠心,李鴻章又話話一轉,繼續說道。

“可臣覺得,現在臣最好還是置身之外,臣可以先好言安撫各國公使,而將交涉之事完全交由駐朝大臣,這前陣子日本人不是逼着咱們認同這“駐朝大臣的全權”嘛,既然有此全權,若各國再於我交涉,恐有違例於先之嫌,至於朝鮮那邊,只需水師照常宣慰即可!這樣東洋人也就有了忌憚。”

雖說明知道太后的意思,但李鴻還是婉言駁了回去,朝鮮的差事,辦到這份上,無論成也好敗也罷,現在都不是什麼功,於朝廷來說,爲了面子,至少眼下還不會直接召回唐浩然,可將來啊……誰也說不準,現在朝廷這邊都想把事推給自己,自己可不能當這個冤大頭,且看他唐子然如何過得各國那一關吧。

李鴻章的婉言拒絕之意,慈禧又豈聽不出來,不過,現在最緊要的倒不是他與翁同龢的那些齷齪事,這御臣之道就是在於此,絕不能讓朝臣們抱成了團兒。至於朝臣們的齷齪心思,自然也是不值一提的。

“這事,我看就這麼着吧!”

慈禧並沒有回了李鴻章的拒絕,李鴻章這般提也有他的道理,現在朝廷置身事外,也倒是個理兒,至於其中的齷齪心思,暫且先不問了。

李鴻章聽太后認同了,頓時放鬆了許多,隨即又接着說道,

“若太后,沒其它的吩咐,那臣就先退下了,現在洋人還都等咱們的回覆哪!”

慈禧一聽李鴻章這麼說,隨即立即吩咐道。

“洋人那邊你得好生安撫好了,至於他唐浩然,先依你說的,嚴加訓斥一番,再估且讓他先領着朝鮮的差事吧,看看他能不能把這事給好生了啦。”

(今天雖說更新晚了點,可是一個近五千字的大章,幾乎等於加更了……提前求下月票,不出意外的話下個月上架,還望大家給無語留兩張月票,拜謝,還請各位大大繼續支持無語,帝國的朝陽讀者交流羣:150536833)

第367章 軍國之患第39章 求援第14章 殺雞給猴看第148章 事務新官第184章 遼陽戰役(三)第327章 去向第338章 倫敦的決斷第270章 外交第237章 全面展開第107章 夜幕中的上海第190章 不列顛治世第52章 基礎第9章 田野上第336章 別無選擇第88章 何人第94章 倫敦的雨衣第92章 東亞風雲 下第177章 許可第27章 名正言順第11章 四策(上)第30章 問題第205章 說客第137章 北洋之心第7章 在海上第326章 兄弟第257章 等待第4章 練兵先練官第259章 天涯第152章 杭州義第290章 屠場第112章 秋山的選擇第92章 改變第27章 “難民”第163章 叔嫂第51章 “行家”第248章 憂慮第145章 山路第35章 臺北第154章 杭州義(下)第85章 機器局第373章 雖遠必誅第333章 德意志第159章 開啓大門第4章 禍害第310章 浪潮第8章 朝鮮王第208章 炮壘第82章 講武堂第119章 威脅第25章 北國第230章 交給上帝第199章 奇襲(下)第92章 東亞風雲 下第70章 辯論第50章 海上之事第100章 擇才第110章 大海在召喚第143章 討個明白第82章 根基(下)第203章 新官上任第109章 遠東第22章 雪夜長街第15章 工地第17章 藉機第25章 蠅附事大第43章 八旗新軍第353章 豐年第46章 取捨第236章 雙英第153章 從海底出擊第367章 軍國之患第69章 緣何第376章 鐵釘第33章 風雲微動第62章 時局如戲第64章 變革第110章 大海在召喚第53章 北洋衙門第90章 下南洋第280章 勒梅爾大海戰(三)第372章 何以應對第274章 出擊第104章 向着大海第50章 海上之事第352章 劃時代的驚駭第168章 珍珠港第146章 抵達第171章 旅順口(下)第156章 公私難分第26章 日子第209章 氣數第193章 斷絕第206章 墳墓第184章 求月票第27章 “難民”第122章 父子第79章 演習第168章 珍珠港第2章 三寸不爛且混飯第20章 內外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