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着金軍的兩面攻勢,帝國一師在一開始處於被動的情況下很快緩過勁來,頂住了金軍凌利的攻勢。羅夫康決心對深入帝國一師的金軍組織起反擊,打算對分割帝國一師的拓善跋和阿里札部來個“反分割”,派部切斷深入金軍的後路,殲其一部。
在光禿禿的黃土高地上觀察戰情的邁卡威,眼見兩部金軍攻擊受挫,無力取得更大的戰果,爲了避免楔入帝國一師的拓善跋和阿里札的部隊遭受不必要的損失。邁卡威當即下令拓善跋和阿里札迅速撤出戰場,返回原地。邁卡威的及時撤退令羅夫康的反擊落了空。在金軍的撤退號聲中,拓善跋和阿里札率部且戰且退,擺脫了帝國一師官兵的糾纏,撤了出去。
在側翼的金軍部隊的撤退,大大緩解了羅夫康身上的壓力。同時羅夫康也不敢有任何大意。側翼的金軍是撤出了,但羅夫康不能確定他們是不是真的撤了。羅夫康下令嚴密監視撤出金軍的動向,右翼的部隊要全天候戒備,隨時做好敵人來襲的準備。
在帝國一師右翼的部隊是撤了,但正面的阿勒兒的金軍依舊對帝國一師的前頭部隊保持強勢的前凸態勢,零星的戰鬥不斷。在祭出的兩把尖刀的攻勢受挫後,金國君王邁卡威傳話給阿勒兒,“在帝國部隊未發動反擊前,你部繼續保持進攻的狀態;帝國部隊向你們發起進攻,在敵人的壓迫下,你們先期可予以反擊,做出力不能敵的且戰且退狀。然後在適當的時機逐次後退,引誘敵軍追擊,誘使他們進入我方預伏的地點”。
在無法分割帝國一師的情況下,金國君王邁卡威沒有放棄殲敵一部的設想。邁卡威令阿勒兒的金軍引誘帝國一師的先頭部隊出擊,在預定的地點設下伏兵,打算分割包圍突出之敵,一舉將其殲滅。邁卡威令回來的拓善跋和阿里札的部隊在預定的地點的一側埋下伏兵,堵截前來的帝國的部隊。
在得知側翼的金軍真的撤回去後,羅夫康令帝國一師恢復陣形,按部就班地向前挺進,照原計劃對當面的阿勒兒的金軍展開壓迫式的進攻。阿勒兒見帝國一師全軍壓了上來,令費朗、莽泰和藤山率部邊打邊退,頂一下,頂不住退下來,然後逐漸脫離與帝軍的戰鬥,開始向北撤退。
在阿勒兒的金軍逐步退卻下,羅夫康的帝國一師穩步向前。在前進的過程中,羅夫康不斷督促帝國一師各部密集靠攏,穩紮穩打,尤其是前鋒部隊不可急進,並且嚴密注視着部隊右翼一側的敵人的動向。當羅夫康得到當面的金軍開始向北撤退時,羅夫康命令先頭部隊不可追擊撤退之敵,按原計劃穩步推進,“違令者無論作戰成敗,一律嚴懲不殆”。
羅夫康謹慎穩重的作戰打法使帝國一師各部在向北前進中井然有序,前後部隊沒有出現鬆動的跡象。金國君王邁卡威見羅夫康的部隊在金軍撤退部隊的引誘下沒有冒然出擊,一直以密集型的陣形穩步前進。戰機遲遲未現,使邁卡威想分割包圍敵人一部的企圖化爲了泡影。現在對邁卡威來言,要想阻止羅夫康的帝國一師向淩河城靠近的唯一辦法就是與帝國的大兵團進行正面對決。只是邁卡威認爲這麼做金軍戰勝帝國軍隊的勝率不容樂觀。
金國君王邁卡威認真考慮過金軍與帝國一師正面決戰的事,只是面對着滾滾而來的帝國兵團,邁卡威感到以現有能用來對付帝國軍隊的金軍,兵馬人數並不佔優,因爲還要留一部分用來監視對付淩河城的鑲紅旗軍和弗玻裡聖的鑲白旗軍。一旦邁卡威集中金軍全部兵力與羅夫康的帝國一師開戰,羅夫康部騎兵人數甚衆且戰鬥力強,金軍必然陷入與羅夫康部的苦戰中。這時如果三旗軍傾其主力趕來參戰,支援羅夫康,三旗軍和羅夫康的部隊集中全力攻打金軍,二十萬人的龐大部隊,金軍必然吃不消,抵擋不住落敗而逃。這畫面太慘,邁卡威不願多想。邁卡威可以再從米里斯提派出一部分金軍前來參戰,不過即使金國動用全部兵馬與帝國的北方部隊決戰,金軍也未必能佔多少便宜。何況,邁卡威並沒有充分做好與帝國北方部隊決戰的準備。
羅夫康在帝國一師行進中遵循的穩紮穩打的穩步推進的戰術打法確實令邁卡威一時無從下手,被迫不得不與帝國兵團正面對壘——這是金國君王及將領最不願看到的。
羅夫康知道金軍鐵騎的戰鬥威力,知道金軍將領戰勝敵人的拿手好戲,也知道自己部隊的戰鬥能力。羅夫康認爲,帝國一師大部隊在增援淩河城守軍的行軍途中,只有密集靠攏,穩紮穩打,用重兵集團滾進的方式與金軍作戰纔是最有把握戰勝金軍的方式。因爲帝國一師出征部隊兵力甚衆,金軍的兵力沒有把這麼多帝國部隊包圍消滅的能力,更何況,北方還有人數不菲,戰鬥力頗強的三旗軍。
在邁卡威的兩面割裂攻勢中領教了金軍鐵騎的厲害後,更加堅定了羅夫康穩紮穩打的戰術,羅夫康絕不允許任何一支部隊孤進急進冒進。在羅夫康一再命令下,帝國一師的部隊沒有被撤退的金軍所引誘,堅定不移地照既定的方針執行。金國君王邁卡威見羅夫康的部隊抱成一團,穩步前進,滾滾而來,像一顆堅硬的核桃,不是輕易啃得動的。邁卡威思來想去,終於做出了抉擇:全軍撤退,返回金都。
在命令全軍撤退之際,邁卡威還想再做一次努力,引誘帝國的部隊前來追擊,趁機殲其一部。但是羅夫康的帝國一師在金軍反覆引誘下始終不爲所動,沒有中招。就這樣,邁卡威的金軍在帝國一師的注視下漸漸脫離了戰場,向北遠去,回到了金都。
在金軍離開後,羅夫康一邊派出偵察兵偵探金軍是否真的離去,一邊率部繼續穩穩向前。帝國一師的出征部隊終於與淩河城的守軍會合了。而在得到金軍確已全部回到河內後,羅夫康和周賓等將領也如釋重負。這場帝金兩國爭奪淩河城的戰役至此結束。
帝國史中,把這場戰役稱之爲第二次淩河之戰[注]。第二次淩河之戰,被羅夫康稱之爲是他軍事生涯中“最複雜、最劇烈、最艱苦”的戰役。參戰的帝國軍隊有十八萬之多(包括淩河城和弗玻裡聖的守軍),金軍參戰的部隊也有近十五萬人。在戰役中,金軍傷亡一萬四千五百人,其中亡六千一百二十人;帝國軍隊傷亡一萬四千八百人,其中亡六千三百五十人。戰役以帝國一師逼退金軍而告終。
羅夫康率部出征淩河後,帝王及中央的官員們緊張地注視着羅夫康的帝國一師的戰況。誠如學相韓國誼所言,羅夫康沒有統率大兵團的經驗,淩河之戰會打成什麼樣還不好說。帝王四世明威俊認爲學相韓國誼說得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帝王明威俊此刻只能相信羅夫康,除此之外他別無選擇。這場戰役對明威俊來講十分重要,它不僅關乎羅夫康個人及出征將士的命運,還關係到帝國能不能一舉扭轉在北方的頹勢。這是一場證明羅夫康能力和帝國能否守住北方的戰役。帝王明威俊焦慮地等待着從前線傳送過來的消息,希望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直到羅夫康傳來的擊退金軍的捷報飛送到帝都,送到明威俊的面前,明威俊和中央的官員們爲此懸着的心終於放下了,心中頓時油生欣喜之情。
對第二次淩河之戰的評價,官方的結論是“帝國雄師擊退金軍,守住淩河城”。非官方機構對此的評論五花八門,有的機構出版的刊物評價這場戰役是“帝國保住淩河城,兩軍以平局收場”;有的機構出版的刊物認爲這場戰鬥中身爲統帥的羅夫康用兵過於謹慎保守,錯失可以擴大戰果的機會。也許帝國一師中有些將領會對羅夫康在這場戰役中的謹慎保守的打法頗有微詞,但是無人敢撼動羅夫康在帝國一師的地位。民間一些出版的刊物中則稱這場帝金兩國爆發的大戰“毫無亮點”。顯然,這“毫無亮點”指的是雙方並未發生大規模的對攻戰,多是些規模不大的戰鬥。但是從雙方統帥在謀略較量的層面上看,這場戰役卻是一場精彩的戰術對抗的經典之戰。
事後的評論總是顯得有點苛刻,就像後人點評埃西霍兵敗一樣[注],況且當時的戰況形勢是錯綜複雜,非親歷者不能深有體會。從戰略上看,羅夫康率部逼退了金軍,守住了淩河城,贏得了這場戰役的勝利。從戰役上看,兩軍傷亡相差無幾,羅夫康的部隊傷亡要略高於金軍。在兩軍實力難分高下,不分伯仲,處於均勢的情況下,一個疑問縈繞在了雙方將領的心頭上:誰能在戰爭中獲勝?
注:第二次淩河之戰:帝國史把埃西霍率部救援淩河城的戰役稱之爲第一次淩河之戰,與此相對應的是,羅夫康率部保衛淩河城的戰役被稱之爲第二次淩河之戰。
注:後人點評埃西霍兵敗的最主要原因是埃西霍在救援被圍的淩河城只帶了六萬人馬,後人認爲埃西霍帶六萬人馬救援淩河城處置失當,喪失了對戰情的客觀判斷,表明埃西霍只是一個防守型的將領,不會出外帶兵打仗。顯然,後人在點評埃西霍出兵救淩河城沒有充分考慮當時的戰況。一些人指出當時圍困淩河城的金軍只有六萬,埃西霍帶六萬人馬前去救援,是符合當時的戰情的,即埃西霍的部隊能得到淩河城和弗玻裡聖的支援,還有淩河城和弗玻裡聖的守軍可以依靠,埃西霍率六萬部衆逼退金軍並無不妥之處。只是埃西霍沒有想到,金軍會大部來援,從而導致了這一慘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