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 吹響號角

(書書網 shushu.com.cn 提供文字章節) 川浩然端坐在御書房的情肅穆地看着年裡的必餅,繼下則坐着李善長、馮國用、丁德興、王侍堯、葉綜溫、劉存禮、薛祥、徐達和薛顯等人,各人的神情雖然都不一。書.書.網但是都顯得肅正,整個御書房裡瀰漫着一股讓人壓抑的氣氛,使得坐在一旁的劉煥翼覺得有點不自在。

第二次西征案昨日在資政院獲的通過。這一次提出議案的是以平社爲主的北方資政大夫們,藉口也是相當堂皇,通過西征打擊蒙古四大汗國一察合臺汗國,以剪除蒙古殘餘勢力對大明西部邊疆地區的威脅。

大明將蒙古人的祖地和王庭佔據。可以說是與蒙古人四大汗國結下了不死不休的仇恨。大明不會也不屑與蒙古人殘餘勢力講和,直接開打就是。而蒙古四大汗國,窩闊臺汗國已經被併入欽察汗國和察合臺汗國,伊兒汗國自從不賽因死後。諸王爭立,汗國分裂,已經名存實亡。而且從地理位置而言,對大明西部邊疆有威脅的是欽察汗國和察合臺汗國。

這兩個。汗國,欽察汗國由於對外不斷進行掠奪戰爭,內部又互相爭鬥。開始走向衰落和瓦解,地方勢力開始擡頭。而察合臺汗國早就分裂成東西兩部,與大明接壤的東察合臺汗國已經成了豆腐渣,現在完全是各地地方勢力在支撐着。現在這兩個曾經橫行一時的汗國正是勢衰之時,大明此時不趁機要他命,更待何時?

不過當平社提出該議案之前,爲了保證該議案能夠順利通過 劉浩然特意召開了一次宮廷宴會,宴請了李善長、馮國用、羅復仁、王侍堯、劉基等各會社的領袖人物,隱晦地向他們提出自己對該議案的支持。

有了皇帝陛下的表態,各會社再有什麼小算盤也必須嚥到肚子裡去。如果誰不識趣。不僅會令皇帝陛下產生反感,估計還會被扣上“同情蒙古殘餘勢力”的大帽子,到時會社勢力肯定會遭到打擊。儘管現在皇帝陛下很多事情不願意出面,但是下面願意跑腿和落棄下石的大有人在。

“現在甘州、沙州、肅州、瓜州已經囤積了三百五十萬石軍糧,這已經足夠七十萬大軍兩年期間所用。看來西邊的準備工作已經做得很完善了。

”劉浩然終於擡起頭說道。 李善長和馮國用相視一眼,眼光在王侍堯的身上飄了一下。皇帝陛下這句話頗有深意,準備工作不僅僅是軍糧輻重的準備,還有北方數省的“工業體系”的完善。王侍堯等業社在皇帝陛下的支持下,打着爲西征做準備的旗號,與平社密切合作,在短短兩三年時間裡完善了北方數省的輕重工業體系。這不僅意味着可以支持西征軍輻供應,也可以在戰後迅向西邊傾銷各種商品,這纔是最重要的。因爲誰都相信數十萬明軍一旦西征,勝利是不可避免的,關鍵是如何從西征中獲得最大的利益。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這次西征一旦成功,獲利最大的將是平社,他們不僅將從經濟上獲得巨大的利益,而且由於西征的大後方就是北方數省。書.書.網調動的兵力無論從直接參戰和提供後勤支援和保障,北方數省都是出人出力最大的。屆時成功後一番論功行賞,這些人少不得要進官加爵,使得平社極大地增強了政治資本和話語權。

而業社在此前兩三年對北方數省的經濟突擊建設,與平社建立了良好的同盟關係,此後一段時間,只要沒有直接的利益衝突,在大明朝堂上同進退是沒有什麼問題的。而且由於北方數省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工業體系,誕生了數以十萬計的勞工體系,這一羣體歷來都是業社的根基和堡壘戶,有了這一強力支持。業社不僅實力大增,而且也算是在北方數省紮下了根。

就算是仁社,由於西征的“準備工作。也獲利不少,不少經過湖北的直道、兩湖四川的配套工業體系都讓仁社進一步鞏固了自己的勢力範圍。唯獨勝社和一直韜光養晦的德社算是沒有在西征這道盛宴中撈到什麼實質上的好處。因此李善長和馮國用纔會如此神情複雜。

“指揮司這邊是否已經定下作戰序列?”劉浩然繼續問道。

“回稟陛下,作戰序列已經制定完畢,總計需要調動6軍五十六個,步兵團,十二個重炮兵團,四十五個騎兵團,六個工兵團,武備軍四十二個步兵團,四十一個騎兵團,二十六個轄重團。6軍從和寧、西安、東京、北京四個衛戍區調集。武備軍從和寧、益蘭、嶺西、集寧、三江、遼寧、河北、山西、陝西、甘肅、青海、河南、順天府、承天府十二備兩府抽調。只待陛下御覽欽準。6軍部和都指揮司便可下達作戰指令。”徐達馬上回答道。

“這次西征兵力龐大,而且全部爲火器裝備,各兵種協作和後勤要求非常高,指揮司有沒有這方面的準

“回稟陛下,爲了便於指揮。都指揮司和6軍指揮司建議在團、師兩級編制上增加一級戰時指揮體系軍。兩司的初步設想是以三到五個。師配若干重炮兵團等配屬兵種爲一個軍,可分爲步兵軍和騎兵軍,做爲一個突擊集冉,可獨立進行一場大規模的戰役。軍部設參軍處、輻重處等配置扣構,一統一指揮和後勤擡重供應,初步編制已經定製。此外都指揮司和6軍指揮司建議設立後勤輻重調度指揮部,對西征的後勤插重進行統一調度指揮和管理。”

劉浩然不由點點頭,大明對西征已經準備和推演了近十年了,收集的情報可以說是非常詳盡,都指揮司和6軍指揮司裡西域地區的沙盤可謂是詳盡到了一山一水,一兵一卒。兩司的參謀官對西域地區的情況瞭解比當地貴族還有許盡。而且經過二十多年的展,大明軍隊的作戰方式越地“科學化。”數十上百萬人的兵棋推演不是什麼大事。因此。大明指揮司對此次西征光走進攻方案推演就進行了六次,最後確定了一個最完善的方案,而相應的各種配置方案也是非常完備。對於這一點,劉浩然沒有什麼好擔心的。

“此次西征,路途遙遠。書.書.網耗力巨大,牽扯廣遠,聯希望諸位要同心協力,各司其職,不能在任何一環出任何問題。”劉浩然嚴肅地說道。

衆人也是心中一諜,他們都知道皇帝陛下的習慣,一旦他在話語中用上聯這個詞,就意味着他這個表態非常嚴肅,如果誰要是當兒戲,後果非常嚴重。

“臣遵旨衆人趕緊神情肅穆地表着。

“此外,聯決定此次西征御駕親征

劉浩然話一說出來,衆人不由爲之一驚。儘管這次西征皇帝陛下將御駕親征已經是公開的秘密了。但是現在親耳聽到卻是另外一回事。

“陛下,我大明大軍武盛海內外,西域跳樑小醜難擋雷霆一擊。陛下萬金之軀,如有小恙,就算是將西域夷爲平地也難消一二劉基先開口道,自從江南學派被雷霆一擊打下去後,他和宋謙等人便沉寂下去了,很少表什麼言論。而且與劉浩然的關係也淡了下去,每次都是謹守爲臣之道,沒有以前談笑風生,指點古今的默契。

“伯溫的擔憂我明白,不過這可能是我最後一次上戰場了,我歷此戰,我恐留一生遺憾。我不僅是大明皇帝,還是大明軍人

劉基聽到這裡,便低下又不再言語。他知道,劉浩然御駕親征不僅僅是表面上說的這麼簡單,裡面還有更深的原因。

李善長和馮國用不由又互相看了一眼,心裡暗暗地舒了一口氣,這一次,皇帝陛下是站在他們這一邊。

李善長等勝社成員,雖然在治理民政方面頗有功力,但是相比之下思想和手段都保守了些,不僅無法靈活運用新經濟之力手段,更跟不上大明日新月異的經濟展。李善長第二次組閣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處理大明出現的各種經濟問題,這些經濟問題可以說前朝歷代都沒有出現過,就算是李善長天縱英才。對應上也是有點舉手無措。因此,李善長第二次組閣期間出現了不少失誤。加上由於其淮西派與大工商業主的良好關係,政策有一定的偏向性。引起朝野上下的不滿。

相比之下業社等精英則在這方面如魚得水,遊刃有餘。這兩三年。業社在劉浩然的支持下接過了內閣關於“經濟建設”方面的主導權。而且幹得非常出色。儘管觸及了大工商業主的利益,但是也爲其帶來不少好處,更引起各省和地方勢力派系的好評,一時間,推業社入主內閣的呼聲也彼此起伏。這其中除了涉及大明新老勢力交鋒,也被很多人看做是其他派系向大明政壇老大一勝社淮西派起挑戰,因此李善長等人承受了巨大的壓力。

但是劉浩然表示要御駕親征。就無疑向天下各派系和勢力隱晦地宣佈。他支持勝社內閣,至少在西征完畢支前,皇帝陛下希望勝社繼續領導內閣。

分析原因很簡單,業社雖然入閣呼聲很高,但是真要是將內閣交給他們,沒有皇帝陛下在後面撐腰力挺。是萬萬玩不轉的,畢竟業社這幫人與勝社李善長等人相比,資歷威望相差甚遠。李善長等人沒有皇帝陛下的力挺,照樣可以將各部各省指揮得團團轉,換上王侍堯,估計就會有人不服了。而這個關鍵時刻,皇帝陛下卻要去御駕親征,這意味着什麼,意味着皇帝陛下不打算這個時候力挺業社等人上位。

不過李善長和馮國用等人也知道。這個時候皇帝陛下力挺自己這一系,也走出多方面的原因。李善長等人雖然搞“新經濟建設”不行。但是搞後勤保障,穩定後方卻是熟門熟路。 當年劉浩然在定遠起軍。下江南,佔集慶,止陳友諒,北討張十誠,平定江接着揮師北伐,北,不真是有李善長等人在後方苦心經營。這也是劉浩然對李善長能力的一種肯定,在西征這個敏感時期,他不希望出太多的問題。

王侍堯等人也想明白了這其中的關節,他們自己也承認,在這種時玄,自己的確無法做到像李善長那種定海神針般的作用。不過皇帝陛下此前已經跟他們深談過一次,不僅交待了在西征期間他們應當注重的事項,也暗示他們做好準備,待到西征完畢,御駕回來之後就接手內閣,進行經濟新改革。

“此外還有一件事。希望在西在之前辦妥,聯建議將禮部裁撤。”

劉浩然此話一出,衆人先是愣了一下,然後各自用日光與同伴交流起來,揣摩其皇帝陛下的心思。

禮部原本的職責是管理全國學校事務及科舉考試及藩屬和外國之往來事。不過大明學校教育和學考的事情由學部掌管了,政考和司法考試則由吏部、法務部和都察院聯手負責。藩屬和外國事務由外務部掌管。而祭祀的方面的事情,皇家的祭祀則由內務局和中都留守府接管了。國家祭祀則由戶部和庶務廳接管。禮部現在最關鍵的職責就是對邸報新聞和文化宣傳等方面的監管。原本屬於皇帝陛下最器重閣部之一。怎麼突然說要裁撤了呢?

“大明一直強調權利與責任,而言論自由就屬於大明國民的權利之一,過於監管恐有損民權。而今萬事皆備,人心安定。禮部也當裁撤了。”劉浩然緩緩說集了自己的理由。

衆人轉了轉心思,很快便明白皇帝陛下的用意。此前皇帝陛下搞出一套新政治體制和執政理念,當舊有的體制和傳承格格不入,除了大祭皇帝至高無上的君權之外,控制大明輿論宣傳的禮部也功不可沒。此新思想、新體制在輿論爭戰中每次都佔據上風,禮部可以說是充當了“金牌打手幫兇”的角色。現在新思想已經在大明佔據了主流,新政治經濟體制也在大明實行了十幾年。已經根深蒂固,禮部也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陛下,那禮部的職責如何分擔?”李善長拱手冉道。

“聯的設想是這樣的,各省的邸報只需到各省布政司戶務廳登記備案,如走出省行,則需到戶部設制司報備登記,符合條件者即可。”

戶部設制司是專門負責大明“民間機構”的登記管理,包括政黨會社。業社、勝社當初也走到設制司登記備案過的。

“陛下,那如何進行管理?”

“管理?以後這些邸報就是商業機構,不需要進行特別管理,如是報道不實,有誹謗誣陷之嫌,當事人可向當地法司提供訴訟,一旦司法裁定,就可取消執照和進行相應處罰。”

劉浩然的意思很明白,以後邸報、出版社就是商業機構,只要符合一定的資金等機構開設條件,就可開張,怎麼經營,怎麼報道就是他自己的事情。至於它牽涉到誣陷和誹謗,則走訴詮程序,由司法部門裁決。如有邸報膽大到敢攻擊劉浩然本身,那麼自然會有法務部以國家公訴的形式找它的麻煩。

“新情況下必須適應新律法。可由惟庸、存禮等人牽頭,召集報業、法律等各方面人士,對大明邸報出版方面的律法進行修訂,我提議最好按照真實有限責任原則來制定。”說罷,劉浩然開始解釋這個原則的含義,只要邸報真實地報道了某事件和家人的言論就不算違法,至於它基於該事件和言論作出的某些推測和質疑,只要理論上是存在的。就不能說它是誹謗和誣陷,只有歪曲事實,將黑的說成白的,或者是選擇性“忘記”某些應該知道的事實和細節,造成誤導,那麼纔有可能構成犯罪。

胡惟庸、劉存禮等人都是執掌過禮部的人,他們對大明整個輿論界如何操作運轉都知根知底,加上報界和法律界人士參與,應該可以對大明相關的律法進行合適的修訂,而且劉浩然不是已經提出了相應的指導原則了嗎。

“臣記住了,下去後立即去辦。”李善長知道劉浩然在這個時候提出這件事,肯定是很有深意,心裡已經將其當做大事來看待了。

“聯御駕親征期間,由皇子煥翼監國,代聯出席資政院會議。”

“遵旨。”大家都知道,此令以下,基本就確定了皇子劉煥翼成爲皇太子的定局。

“好了,都指揮司會後立即下達作戰指令,三個月內,即明歷十九年五月十一日之前,各作戰和參戰部隊必須達到指定位置,否則以軍法

事。

聯定於四月十二日出南京城。趕赴西北戰場。”

“遵旨。”書.書.網 shushu.com.cn

第17章 定遠城外第249章 四國之亂(一)第57章 火槍與火炮(一)第39章 我們和了吧第58章 火槍與火炮(二)第282章 錫蘭洋,我們的洋(一)第324章 在那遙遠的地方(二)第329章 華麗的初戰(二)第286章 錫蘭洋,我們的洋(三)第294章 暗影第274章 出巡之試點(一)第247章 新式步槍、新式火炮和新技術(三)第304章 南掌(二)第89章 大事件(三)第276章 出巡之回京第315章 黃沙漫漫掩古道(三)第89章 大事件(三)第288章 錫蘭洋,我們的洋(五)第19章 目標滁州(一)第311章 皇帝的心思第27章 取太平第63章 準備第63章 準備第304章 南掌(二)第178章 冬第27章 取太平第296章 驚變(二)第339章 軒然大波第223章 平雲南(二)第331章 天山(二)第304章 南掌(二)第164章 陳氏兄弟(三)第11章 夜話第173章 孔廟與北方士族(一)第303章 南掌第137章 朱元璋回來了第201章 修改第一個五年計劃第197章 與基督國家的外交關係第293章 再亂(二)第193章 還得再熬一熬第119章 細川賴之(四)第24章 和州之戰(二)第269章 出巡之整軍第199章 宮內第204章 擴廓帖木兒(二)第174章 孔廟與北方士族(二)第8章 憐我世人憂患實多第262章 李存義第317章 太平派的定位第117章 細川賴之(二)第130章 福州(一)第263章 誰勝誰負?(一)第121章 授銜第124章 理學的未來第177章 暴雪行動(二)第90章 科舉、國考(一)第197章 與基督國家的外交關係第136章 列維希(二)第79章 安慶第325章 在那遙遠的地方(三)第15章 清澗山(二)第210章 兀魯回河(二)第269章 出巡之整軍第265章 出巡之出京第69章 當塗血戰(二)第29章 殲滅水師第167章 陳氏兄弟(六)第257章 士兵王金貴(六)第317章 太平派的定位第324章 在那遙遠的地方(二)第220章 越陳的覆滅第14章 清澗山(一)第189章 外籍軍團第324章 在那遙遠的地方(二)第49章 新式武器(二)第228章 海外戰略第七章第118章 細川賴之(三)第61章 信州戰役第29章 殲滅水師第193章 還得再熬一熬第51章 大婚第205章 漠北風雲第200章 醫療和社會保障計劃第59章 火槍與火炮(三)第39章 我們和了吧第54章 火炮戰艦的初戰(三)第227章 馬六甲第254章 士兵王金貴(三)第177章 暴雪行動(二)第105章 武昌(一)第59章 火槍與火炮(三)第73章 江上血戰(三)第209章 兀魯回河畔(一)第170章 石嶺關戰役(二)第122章 宋日關係第322章 帖木兒的擔憂第26章 渡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