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陝甘

習歷二年七月二十日。劉浩然在山西河津渡口過黃河。卵舊…安的河水卷着數不清的黃沙一路南下,再看看兩岸被洪水沖刷地千溝百壑的黃土高原,劉浩然站在黃河西岸翹首看了許久。

“黃河清,聖人出!”就像中國歷史上聖人絕少,黃河也很少清過。中原王朝歷朝歷代在這條脾氣暴戾的母親河上耗費了巨大的精力和物力,但是往往只保得一時安寧,河水氾濫時時發生,給中原百姓帶來了巨大的損失。

從現有的資料來看,歷朝歷代對於治理黃河有兩種策略,一是傳統的堤防治水,二是分流治水。堤防治水很好理解,就是在黃河兩岸修築河堤,防止河水氾濫。或許是這種治水方式寄予太多的期望。可是事實上黃河的堤防累累毀壞,三年兩決口,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開始對這種治河方式頗有微詞。?? 帝國的榮耀181

東漢明帝曾下詔書:“左堤強則右堤傷,左右俱強則下方傷,宜任水勢所之,使人隨高而處,公家息童塞之費,百姓無陷溺之患。”換句話說,就是不要堤防,任由洪水氾濫。這樣大家你好我也好。

宋太祖趙匡胤面對嚴重的黃河水患也曾下詔書:“夏後治水,但對言導河至海隨山淡川,未聞力制端流。廣營高岸。自戰國專利。埋塞故道,以小妨大,以私害公,九河之制遂駐,歷代之患弗餌。”他在盛讚大禹治水的同時,對堤防這一治黃措施多加駁斥,好像黃河氾濫就是因爲採用了堤防堵制而沒有采用疏導的治水方式。

宋神宗則說得更妙。“河決不過一席之地,或東或西。若利害無所較,聽其所趨如何?水『性』趨下,以道治水,則無違其『性』可也。如能順其所向,徙城邑以避之,復有何患?大有黃老順其自然,不爲而治的味道。

所以西漢賈讓提出了治河三策,上策改道,中策分流,下策纔是堤防。他的這種思想在南京水利營造方面頗有影響,不少這方面的專家提出拓寬大清河、黃河、淮河,用河渠把它們連起來,讓黃河下游分三支入海,減少中下游決口氾濫的可能『性』。

想着這些紛爭不休的治河策略,劉浩然心裡『亂』如麻,在這個時候他恨不得自己是學水利出身的。不過有一點劉浩然是知道的,黃河氾濫主要是由於它河水中含沙極多,到了河南一帶,河水變緩,泥沙慢慢沉澱,所以造成河牀越來越高,最後變成了懸河,河汛一至,稍不小心便是大水氾濫。

所以說治理黃河的關鍵在泥沙,下游耍想辦法儘可能地把泥沙排走,而且還要設置泄洪區以防萬一。最重要的是上游必須防止水土流失,儘可能地防止各支流從黃土高原把泥沙帶入黃河。

“要多種樹呀!”劉浩然嘴裡喃喃地念道,但是他心裡有幾絲猶豫,徘徊許久,終於有了點定計。

來到長安,陝西布政使郭景祥帶着陝西省布政司、長安府等大小官員早就等候多時了。

根據這裡的初步統計,劉浩然知道陝西目前統計出一百三十四萬餘人口,估計全省人口大約是兩百萬出頭。

另外一系列的農耕工作也在有條不紊地進行着,抽調到北方數省的大小官員都是經過挑選的,都算是是能吏,而且又多在江南任職多年。『操』持這些事情非常得心應手,讓劉浩然大是放心。

所以劉浩然重點放在兩件事上,第一件事是如何在陝西和暫時由陝西代管的甘肅部分地區進行封山造林,最大可能減少水土流失,這可是件功在千古的大事。

他與郭景祥等人連開了十幾天會議。首先花了一番力氣向這些“古人”講清楚了水土流失是怎麼一回事。又有怎麼樣的危害。在這些臣子們終於搞清楚了水土流失的危害『性』後,劉浩然對陝西省的政策進行調整。首先,河道堤防的後面進行植樹造林,不管大小河道,堤防上面不能植樹,只能鋪草,後面的空地卻要大肆種樹。陝西全境全部進行封山造林,對於百姓們日常必需的柴禾和木材,劉浩然要求進行枝末截取和輪伐,也就是柴禾只能取不影響樹木生長的枝末,並大量推廣麥種等其它作物的使用,木材則進行輪期砍伐,儘可能控制數量和不影響樹木

林。

對於陝西乃至甘肅地區,劉浩然給予的農耕政策是不鼓勵開荒,鼓勵百姓們在荒地荒山上多加植樹。然後允許有計劃的砍伐成才樹木,加以販賣,誰種植誰收益。不過收益時間可能會能漫長,這需要官府有決心加以控制,並加以錢糧上的補貼。

陝北、甘肅東部包括河套、寧夏的區則放棄農耕恢復計劃”改爲受控制的定居放牧,並在這些地區的工上多加植樹。在歷史上。寧夏、河套、甘東以及祁連山地區都是草原連天、綠樹蔥鬱的地方,自從中原王朝對這些地區大加開發。大量移民耕種和本地居民由放牧轉爲耕種,使得草原和樹林逐漸消失。變爲耕地,最後開始沙化,劉浩然必須阻止這一情況的進一步發展,並將生態環境還原回去。

現在是最好的時機,經過多年的戰『亂』,陝西等地方的人口銳減,封山造林,退耕還林和棄耕爲草都不會影響到現在百姓們對耕地的需求。渭河流域等關中地區的耕地足以養活兩三百萬人口。

對於這個計劃,郭景祥頗有微詞:“陛下,農乃國之根本,陝甘土地肥沃,改耕爲牧,退耕還林,恐不利百姓們的生計。”

“郭先生,陝甘地處黃河上游,這裡多開耕地,則樹木草被難活,大雨一下,泥沙則隨洪入河,最後匯至黃河,奔流至河南山東,造成河水氾濫。一旦洪災,河南、山東、安徽、江蘇皆動,損失不可計,得不償失

“陝西退耕還林,改耕爲牧,產出的羊『毛』等物品可在陝西多製爲呢絨製品,此物收利不少大明背卓着強大的海外貿易能力,絕對能夠在這些產品代蔣最大的附加值,也就是可以消過商貿爲陝西從海外獲的收益,以彌補農耕上的損失。?? 帝國的榮耀181

“陛下,現在戰事平息,百姓們安居,人口將會不斷增長,屆時對耕地要求會越來越多,不知那時將如何處置?”

“移民,向外移民!”劉浩然毫不猶豫地說道,“爲了長治久安。封山造林、退耕還林、改耕爲牧必須執行下去,陝西必須變作山林蔥鬱、草原遍地的地方,防止泥沙流失,所以陝西省的人口總數必須被控制。”

人口增長,自然就會土地需求增大。另一斤,世界的明朝中後期,陝西人口劇增,大力開荒耕種之後,水土流失嚴重,沙化加劇。加上天氣變化,結果連年旱災,百姓們民不聊生,最後只得造反求活路,最後讓大明朝覆滅。

“移民?”郭景祥有些想不通了。河北、河南、山東都是從他處往裡面移民,陝西怎麼要往外移民呢?

“對,移民,可以向北移民,向西移民,向東北移民。我們將竭盡全力打敗北元,佔據他們肥沃的草原。然後從陝北等地遷居牧民過去。還有東北,地域廣袤,土地肥沃。但是卻被諸蠻族佔據,我們必須大加移民,增加人口,增強對那裡的控制。還有西邊,我們更應該以人口遷居加以對那裡的控制。”

“陛下,僅此我陝西一省行此國策嗎?”

“不,郭先生,治理黃河是天下一盤棋,除了陝西,山西西部和各支河流域,甘肅,青海地區都要逐漸施行封山造林,退耕還林,改耕爲牧。將來這一政策還將延續到江南長江、淮河流域,依然要執行封山造林,退耕還林。”

劉浩然知道人類歷史的發展,人類在工業革命中獲得迅速發展,也嚴重破壞了大自然,最後終於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於是又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來恢復大自然。劉浩然既然知道這段歷史,自然希望避免這段彎路,現在的大明已經佔據歷史的制高點,當然可以玩一下將來國內搞環保,對外搞“污染”的那一套。

聽到劉浩然如此龐大的一個計劃,郭景樣已經意識到陝西只是這斤,計劃的一部分和試點,也意識到劉浩然的決心,只是他心裡還是有些想不通。

“郭先生,古人早就教誨我們要天地人合一,順勢而爲,如果我們只是爲了一時口食之貪,肆意向山林土地索取無度,老天爺會報復我們的。”劉浩然看出郭景祥的顧慮。苦口婆心地勸道。這次他拿出了中國古人奉行的天地人合一的思想。的確,中國古人,尤其是文人,以“樂於山水”爲享受,對保持自然原態有一種從心底的喜歡,相對歐州人來說,他們對“改造大自然”也不是很熱衷。只是農乃國之根本,郭景祥還沒有看透到環境保護和農耕之間互利的關係。而且在這今生產力落後的時代,必須靠大開荒地,以田地數量來彌補單位產量低下的

“郭先生,你擔心什麼我知道,天下之大,你還擔心我大明子民沒有耕種之地嗎?”劉浩然心裡還希望通過國內耕地限制,迫使百姓們向外移民。按照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人口基數,要是方向對頭。不要說全世界,全亞洲都已經被中國人佔滿了。只是中原王朝歷朝歷代治國的策略是將百姓死死約束在土地上,不讓他們外流,所以百姓們被窩在一處,人口迅速集中增長,土的慢慢地變得不夠用,加上土地兼併,使得矛盾激化,結果造成內『亂』,給了北方遊牧民族可乘之機。

幾經猶豫,郭景祥雖然心裡還有意見,但是勉強接受了劉浩然的新國策,只是這一國策耗時巨長,一時半會是急不來的。

劉浩然與郭景祥等人協商,先派遣得力官吏和農牧研究所、諸農業大學等專業人士趕赴陝西各地。『摸』清情況,再製定詳細的政策。

第一件事初步解決,劉浩然便提出了第二件大事,那就是如何處理西北人口衆多的回回,也就是穆斯林。

經過數百年的發展,穆斯種在西北地區獲得長足的發展,加上元廷原來廣袤的疆域和“征服”使得很多中亞信仰伊新蘭的穆新林回回遷居西北,甚至向中原發展。

劉浩然決定對穆斯林採取兩種方式,對於已經被漢化的穆斯林,也就是丟失了本民族語言文字,改用漢字和漢文化,僅保持宗教信仰的穆斯林,劉浩然將其定位爲回回,採取拉攏方式。對於這些回回,劉浩然準備將其分散遷居,以“大分散。卜集中”的方式將他們全部遷居到漢人集中地地區,使得他們從西北的多數人口變成少數人口,再以周圍的漢文化加以“侵蝕”讓儒家思想好好薰陶一把他們。

當然了,對於這些回回,“宗教自由尊重宗教風俗”等政策是要提的,反正中國曆來是宗教政策非常自由的,佛、道小穆斯林、基督教、猶太教、摩尼教等宗教都可以在中國土地上找到一席之地。但是劉浩然表面上實行“宗教自由”但是骨子裡還是推行儒家爲主、中華傳統思想獨一的政策。不管你信什麼教,你的子女總要上學吧,那麼學校裡教得全是中華傳統思想和文化。劉浩然已經爲大明確定了官方語言,那就是漢語,其它任何語言,包括蒙文、藏文等其它文字,官學等官方和正常生活中你是看不到了,只集在國史館、大學等專門的機構看到。

對於那裡還有自己的文字文化的穆斯林,劉浩然毫不猶豫採取打壓政策。大明遲早是要向西發展的。那麼這些穆斯林就只有兩個選擇,第一,接受華夏文明,成爲回回,接受官府的安置和管理;第二,你必須向西退去,回到你穆斯林的勢力範圍去,到那裡你想怎麼活都是你的事情,到了大明的地盤就就必須服管制,膽敢作『亂』反抗,你先問問明軍手裡的槍炮再說。

劉浩然知道歷史,西北幕來就因爲

“亞 ,小順識宗教問題搞得動『蕩』不安。他必須藉着大好時機把這裡見 。對於其它殘酷的宗教政策,劉浩然已經夠寬容了。宗教自由,允許你信仰自己的宗教,但是你不能對大明的主體文化和思想產生衝擊和危害,你必須成爲這個主體下的一個小分支。

按照這個政策,郭景祥等官員開始對陝西境內和代管的甘肅地區回回進行人口統,計,然後再根據其他各省的人口統計,按照一定比例分散安排下去。所以,陝西省最先遷移出去的可能是那些回回。不過這個工程不比封山造林工程小,也需要長時間的『操』持。?? 帝國的榮耀181

不過這兩件大事都是建立在明軍對西北軍事行動勝利的基礎上,傅友德和徐達正在加緊對甘肅北元殘部進行進攻。

首先是退守盤踞在甘南秦州一帶的李思齊部。擴廓帖木兒已經逃到甘東地區,他重新在甘肅靈州今寧夏靈武立帳扯旗,幾個月過去。各路殘軍彙集在他的旗下,又聚得五萬多兵馬,與李思齊遙遙呼應。

不過李思齊卻不服擴廓帖木兒的管。他們兩人原本就有仇隙。李思齊原本是察罕帖木兒的把兄弟,曾經爲其出過大力,算是擴廓帖木兒的父輩。可是擴廓帖木兒上位之後,對於這位“叔父”甚是無禮,李思齊不由大怒,於是便不聽從其命令。在陝西自成一派。擴廓帖木兒也大怒,加上李思齊掌握着一支不小小的軍事實力,其中不乏察罕帖木兒的精銳舊部,擴廓帖木兒也想將其收爲己用。

於是,擴廓帖木兒調兵與李思齊大打出手,雙方激戰了一年有餘,不分勝負。這時元太子已經憑藉擴廓帖木兒的力量『逼』死了孛羅帖木兒,重回大都,並與元帝“和好。”開始猜忌其權柄甚重的擴廓帖木兒,藉着這個機會將擴廓帖木兒奪職,自己總制天下兵馬,並拉攏李思齊,防範擴廓帖木兒。

後來明軍北伐,元軍兵敗如山倒,李思齊也退據秦州,但是與擴廓帖木兒的仇恨已經結下,是不可能一時化解的,所以兩支元軍殘部是各自爲戰。

針對這一情況,傅友德和徐達制定了相應的戰略,先打擴廓帖木兒這最具威脅『性』的一支。但是在表面上,傅友德和徐達調兵遣將,擺出全力剿滅李思齊部的勢態,對擴廓帖木兒只是防範,以『迷』『惑』其。

明歷二年七月,北元朝廷在上都大敗,元帝又一次逃遁的消息傳到靈州,元軍將士人心晃動,很多人開始自謀出路。有大將脫脫不花因、哈麻刺等人遣人暗中嚮明軍請降。願爲內應。

駐紮在環慶防禦的徐達收到這個消息,秘密調集了一萬五千輕騎,日夜趕路,奔襲靈州元軍大營。

擴廓帖木兒當時正在帳中讀書。忽然外面喊殺連天,明軍在內應的接應下突入營中,四處燒殺。擴廓帖木兒料知內外有變,急忙推案而起。連靴子都不及穿齊,光着一腳跑出帳外,跨上一匹馬飛逃。倉促之間,手下只有十八騎跟隨。擴靡帖木兒北渡黃河後,一直逃回到漠北哈拉和林。其所控制的陝西、甘肅一帶,皆被徐達率兵佔領。

擴靡帖木兒一敗,李思齊就成了孤軍,他思量許久,在走投無路的情況只好接受了傅友德使者的勸降。舉軍歸附明軍。至此,北元在西北的殘部基本被清除。

劉浩然留徐達繼續在甘肅一帶巡防地方,編練軍隊,召傅友德入長安。協商西北下一步的策略。

聽完傅友德對西北情況的敘述,劉浩然決定暫時放棄繼續西進的計戈。一旦西進,不僅需要優勢兵力,更需要牢靠的後勤保障。現在陝西、甘肅部分地方初評,還不是很穩定。北邊又受到北元的威脅,一時無法支持一場大戰役,只有治理好地方,消除北方的威脅,西進纔有可能。

“二哥,西北現在已經打成這樣了,一時半會不會改變,你現在的任務是靖平地方,編練軍隊,就地軍屯

“陛下,陝西、甘肅地方複雜,民風彪悍,的確花費一番心思,我和徐達商量過,至少要一年時間纔有可能將這裡和降軍收拾好

“一年?”劉浩然心裡盤算着北方的戰事,一年時間估計北邊和東北都不會有太多的變化,只會繼續進攻,擴大戰果而已。

“二哥,你可以多花些心思在南邊。”

“陛下,你是指巴蜀?。

“對,現在北方收復,逐漸穩定。我軍已對巴蜀僞夏形成包圍之勢,該做好準備了。

傅友德在心裡盤算了一下說道:“陛下,只要給我一年時間,我就可以在不影響陝甘防務的情況下聚得十萬精兵,隨時可聽從調遣。”

“一年時間?”劉浩然有些猶豫,他當然迫切想將巴蜀之地收入囊中。但是現在明軍北伐幾乎把家底打空了,而且主力盡在北方一線,南邊僅僅維持自保,怎麼樣才能配合傅友德對『毛』蜀進行征戰呢?

明軍的長江艦隊到是犀利,只是三峽河道狹窄,水流湍急,長江艦隊的炮艦巨船逆流而上多有難處。想來想去,劉浩然決定對巴蜀進攻以北邊的傅友德部爲主力,從湖廣等地調集少量部隊以爲策應,吸引夏軍的注意力,掩護傅友德部從北邊發起進攻。

處理陝甘事宜,劉浩然於八月出河南,在洛陽、汴梁東京巡視十幾日。然後一路南下,過南陽、襄陽入武昌,再至巴陵、長沙,然後入江西。在宜春調頭北上,入南昌,於九月底抵達九江,在那裡坐上長江艦隊巨船,順江而下,中途在太平、銅陵巡視十餘日。十月初十,上中都合肥祭拜祖先陵墓,事畢,於十月二十日回到南京。

看在老曾“百忙之中”依然抽時間碼字上,書友們,不要吝嗇你手的票票。!~!

第173章 孔廟與北方士族(一)第329章 華麗的初戰(二)第126章 朱元璋的音訊第56章 大內親軍第210章 兀魯回河(二)第93章 張定邊(一)第311章 皇帝的心思第223章 伐蜀(一)第275章 出巡之試點(二)第316章 第一次西征案第300章 事後(二)第12章 馮氏兄弟第167章 陳氏兄弟(六)第117章 細川賴之(二)第323章 在那遙遠的地方第153章 大明帝國第130章 福州(一)第245章 新式步槍、新式火炮和新技術(一)第319 泰西攻略第112章 中樞(三)第174章 孔廟與北方士族(二)第230章 羅貫中第300章 事後(二)第53章 火炮戰艦的初戰(二)第72章 江上血戰(二)第273章 出巡之上海第102章 安豐事件(二)第283章 嚴守慎第209章 兀魯回河畔(一)第298章 定(二)第78章 參觀第35章 戰東南(一)第47章 西線新動向第232章 平雲南(一)第197章 與基督國家的外交關係第48章 新式武器(一)第301章 事後(三)第102章 中樞(二)第257章 士兵王金貴(六)第223章 平雲南(二)第91章 科舉、國考(二)第225章 陳孝閔(一)第211章 兀魯回河(三)第219章 北方學派的出路第229章 梅花獎第187章 南洋之戰(二)第136章 列維希(二)第332章 天山(三)第226章 《明知論》(二)第184章 越陳第137章 朱元璋回來了第15章 清澗山(二)第252章 士兵王金貴(一)第103章 安豐事件(三)第301章 事後(三)第192章 家宴第189章 外籍軍團第86章 江州(五)第195章 教皇使團(二)第137章 朱元璋回來了第40章 龍鳳二年第91章 科舉、國考(二)第29章 殲滅水師第125章 方氏兄弟第191章 治政第154章 準備北伐(一)第37章 戰東南(三)第169章 石嶺關戰役(一)第59章 火槍與火炮(三)第268章 出巡之刺客事件第282章 錫蘭洋,我們的洋(一)第253章 士兵王金貴(二)第156章 準備北伐(三)第34章 鎮江第29章 殲滅水師第41章 治內政(一)第334章 誰輸誰贏?(二)第8章 憐我世人憂患實多第286章 錫蘭洋,我們的洋(三)第97章 最後一戰(一)第250章 四國之亂(二)第74章 當塗城外(一)第15章 清澗山(二)第247章 新式步槍、新式火炮和新技術(三)第50章 氣節第301章 事後(三)第229章 阿瓦國第311章 皇帝的心思第196 教皇使團(三)第82章 江州(一)第61章 信州戰役第143章 雜事繁多第275章 出巡之試點(二)第282章 錫蘭洋,我們的洋(一)第330章 天山(一)第172章 石嶺關戰役(四)第47章 西線新動向第118章 細川賴之(三)第113章 中樞(四)第199章 宮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