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戰爭的代價

“弗雷德爾瑞克-桑德斯沃街71號,在靠近烏爾特斯洛沃溼地的位置。”

坐上法國產的老款沃興小汽車,黛娜急切而忐忑地給開車前來接應的中年男子報出從前的詳細住址。

這位“曼麗姨媽的侄子”——前德國黨衛隊保安處潛伏在哥本哈根的情報人員,不慌不忙地點了點頭。對於這個地址,他應該不會感到陌生,因爲在不久之前,林恩就已經委託安德里指派下屬情報人員前去探察了情況。遺憾的是,在德軍佔領期間,那條街有一多半房屋都被清理出來挪作軍事用途,1945年後又被用來收容從東部戰線撤下來的德**民,情況相當複雜。戰爭結束後,只有一少部分原居民重新遷回舊址,而他們也不太清楚昔日的鄰居們現居何處。

對於這些情況,林恩之前就對黛娜如實相告,只是她仍祈盼林恩能夠帶她回一趟哥本哈根,因爲她相信家人只要依然健在,遲早會回到哥本哈根,哪怕更換了住址,也是有機會再重聚的。

歐戰結束過了大半年,哥本哈根市內秩序井然。由於沒有發生過地面戰鬥,大多數街道和建築物都保持了原有的模樣,但一少部分因炸龘彈、失火或其他情況受到破壞的房屋靜靜矗立在某個角落裡,提醒人們這座城市在殘酷的戰爭期間並非世外桃源。

車行二十多分鐘便抵達了黛娜所說的那條街道,相比於市中心區域,這裡的建築頗顯古樸陳舊,那些披掛着丹麥國旗的旗杆,過去幾年恐怕一直是用來懸掛德國旗幟的。

當汽車最終停在71號,一棟兩層樓的尖頂房屋前,車上之人集體選擇了沉默。和周邊兩棟建築一樣,它儼然屬於廢棄狀態,門框上不見了門板,窗戶上也沒有玻璃,從外面往裡看去,房間裡四壁空蕩。

重回故土,黛娜的裝束顯得低調而深沉。在巴黎買的時裝款棕色漁夫帽,邊緣下拉到了齊眉高度,略略低頭就遮住了半張面孔;雙排扣的淺褐色風衣很長,下襬只露出小腿到腳踝不超過10公分的部分;紅褐色的襯絨單鞋樣式簡單復古,配着一雙樸實無華的黑色長毛襪,整個人看上去並沒有明顯的亮色。

她獨自推門下車,在街邊擡頭仰望曾經的居所,這裡算不上富人區,但也不是貧民窟,稍加修葺並重新粉刷裝潢,在丹麥首都屬於中產階級的小康居所,然而曾經的幸福和溫馨在這絢爛的陽光下卻全然不見了蹤影。

林恩跟着下車,以一種看起來從容自然的目光審視周圍的環境。街道上的行人大都自顧自的走路,偶爾投來一瞥,臉上也都是劫後餘生的淡然。近處門前,兩個年邁的老嫗靠牆而坐曬着太陽,她們好奇地打量着林恩和黛娜,口中喃喃相語。

黛娜終究沒有步入這空無一人的房屋,她看到那兩位老嫗,轉過身走了過去。這時候,她們也認出了昔日的鄰家女孩,瞪大眼睛顯得非常驚訝。

走到老嫗跟前,黛娜彎下腰,用林恩聽不懂的丹麥語和她們交談,其中一人伸手曳住黛娜的白皙細嫩的手,滿目滄桑、搖頭嘆氣地說着什麼。看着這一幕,林恩心生無限感慨:戰爭可以是軍人展現才華、縱橫疆場的機會,對平民而言卻意味着苦難、離別、煎熬和恐懼。如若帝國的重新崛起還需再戰,他已然覺得於心不忍,也許正因爲這種民心所向,意識形態對立的東西方兩大陣營在二戰結束後才免於新的戰爭。

看黛娜還在和老嫗說話,林恩從口袋裡摸出在荷蘭購買的香菸,剛打着打火機,忽然聽的宛若晴空霹靂的轟然一聲響動,地面雖然沒有震感,耳膜也沒有受到強烈刺激,但林恩的經驗清清楚楚地告訴他,這是常規爆龘炸物的爆炸!

林恩驚訝地擡起頭,此時晴空萬里,並沒有戰火煙雲的一絲痕跡,轉頭環顧,卻見行人毫無驚慌之色,而“曼麗姨媽的侄子”——駕車的司機,順勢下車走來,附在林恩耳邊低語道:“是北部海灘周邊的排雷行動。”

林恩恍然大悟。儘管盟軍在戰爭後期並沒有直接進攻丹麥,但作爲常規防禦手段,駐守丹麥的德**隊仍在丹麥各處埋設了150萬枚地雷。與二戰期間德軍在法國、波蘭或是本土埋下的地雷相比,這個數子還算是小的,但在丹麥這樣一個面積僅有4.3萬平方公里的效果,如此數量的地雷想想就足夠恐怖。

最後對兩位老嫗說了些話,黛娜起身往林恩這邊走,像是個找不到回家路的孩子,表情是焦慮而失落的。

上車之後,林恩問她:“現在去哪裡?”

黛娜搖了搖頭,看來那兩位老嫗沒能給她提供有用的信息。

這樣的情況在林恩的預料之中,他對司機說:“先去你們安排的地方休息吧!”

“曼麗姨媽的侄子”一言不發地啓動了汽車。在第三帝國的鼎盛時期,黨衛隊在歐洲的情報人員和秘密警龘察人數超過十萬,而如今仍在堅守的還不到百分之三,留守丹麥的分部名義上擁有兩百多人,可安德里實際能夠聯絡到並且調動的只有十來個。因爲得不到當地居民的同情和支持,他們的境況比從前的地下抵抗組織還要糟糕,有限的資金呃裝備使得他們大多數時間都處於冬眠或接近於冬眠的狀態。此次安德里幫林恩他們安排行程,光是聯絡和確認就花費了不少時間精力,想要擴大範圍幫助黛娜搜尋家人就實在有些強人所難了。

汽車向東北方行駛了一段距離,來到了一座位於市區邊緣的獨棟房屋前,屋裡出來兩個年輕的男子,他們殷勤卻不多言地幫着林恩他們將少得可憐的行李拿進屋。客人們的房間安置在二樓,林恩和黛娜房間的窗戶靠海,站在窗前,林恩遙遙望見在海灘上忙碌的軍人。他們約有四五十人,大多數穿着德軍制服、戴着大耳沿鋼盔,旁邊還停了一輛類似三號坦克的東西。在這之前,林恩很難想象自己還能夠在1946年的歐洲——尤其是德國本土之外的區域看到這樣的景象。仔細辨認,那些軍人並沒有攜帶武器,其中還有幾個穿着英國制服的。

正好“曼麗姨媽的侄子”送了壺熱茶上來,從他口中,林恩得知戰爭剛一結束,盟軍就組建了一個由投降的德國士兵和工程師組成的掃雷部隊,並命名爲丹麥掃雷特遣隊。這堪稱第三帝國在歐洲最後一支成建制的部隊,人員囊括了陸軍、海軍甚至空軍的工程部隊及曾經的作戰人員,而它們制服上一切關於納粹的標誌都無一例外地被清除了,並增加了代表投降的白色臂章。這支部隊由丹麥官員負責指揮,他們通常穿着英軍的制服並以紅色臂章加以區分。據傳言,“丹麥掃雷特遣隊”吸納了數千名德軍官兵,大多數情況下,他們必須依靠手工排雷,僅有的重型掃雷裝備爲幾輛經過改裝的掃雷坦克和半履帶式裝甲車。這爲數不多的車輛來自於投降部隊,並在醒目的位置被漆上了“掃雷部隊”的標識。

爲了排清地雷,丹麥方面在英美軍隊的協助下搜尋了所有在戰爭中倖存下來的參與了地雷埋設計劃的德**官,以便在地圖上標出戰爭期間埋設地雷的地點。幸運的是即使是在戰爭末期,嚴謹的德國人仍然在戰爭檔案中記載了幾乎每顆地雷詳細的埋設地點。在德軍的大多數的雷區裡,地雷的埋設方式是非常有規律的,這爲戰後的掃雷行動提供了便利,但是在少數野外地區,地雷的埋設方式卻很複雜,特別是海岸地區,由於地雷隨着海水和沙子的漂移,清除操作是非常困難的。

當德軍在戰爭期間的埋雷地點在地圖上被大致標識出來後,掃雷的工作就緊鑼密鼓地展開了。德國人先把地雷的埋設地點用醒目的標識標註出來,然後,再逐一確定地雷的類型和埋設方式。根據德軍的經驗,埋設在空曠地面下的地雷是相對比較容易排除的,但是排除那些埋在海岸上漂移的沙子或植被之下的地雷是非常困難的。由於地雷多是由木頭,塑料或玻璃等非金屬材料製成,所以探雷器基本不能發揮作用,因此德軍排雷人員只有用最原始的方法尋找並排除這些地雷,即匍匐在地面上緩慢地爬行,並使用刺刀逐一地尋找地雷。

在丹麥,德軍掃雷的程序通常是清除地雷旁邊的沙土,然後盡力排除它,如果遇到無法排除的地雷,就立即就地引爆它。當一個雷區被報告全部清除完畢後,丹麥人會讓德國人開着數量有限的戰車拖着鋼磙碾過雷區以檢驗是否有漏網的地雷,因爲排雷技術的限制,有大量的德國掃雷人員因漏排的地雷而被炸傷炸死。

這兩天吃壞了東西,胃寒、噁心、眩暈,今兒實在熬不住了,暫更一章,欠下的爭取明後天補上,大家見諒啊!

第35章 阻擊者第1章 亂世英豪第85章 在獄中第11章 看家本領第89章 奸詐的猶太佬第55章 亡命第37章 北國第117章 一個信念第88章 亂戰技巧第131章 瑞典攻略第76章 如果可以逆天第3章 戰火薰燎第51章 再見,基地第141章 精神摧殘第83章 勇者之路第96章 紅顏第76章 關口第9章 蘇式風暴第103章 終極狂潮第10章 應策第21章 傀儡軍團第60章 平民任務第59章 重回小鎮第127章 戰爭的代價第67章 近衛軍之戰第80章 貪食蟲第6章 流竄作案第27章 平民參謀第74章 鋼鐵防線第137章 柏林之鼠第50章 林恩的智謀第53章 輕裝傘兵第40章 近戰第40章 不存在的友誼第160章 目標“歐羅巴”第4章 質量PK數量第124章 金錢非萬能第114章 不巧也巧第75章 生命如夏花第62章 特別的演出第7章 河谷戰場(上)第17章 德國步兵團第8章 河谷戰場(中)第63章 聯合力量第158章 雨中飄搖第74章 鋼鐵防線第23章 非分之想第56章 角色第167章 無法阻止的災難(下)第57章 終點第135章 拯救第136章 領悟第8章 河谷戰場(中)第99章 分步走的戰略第16章 好心的笨蛋第43章 亂戰第5章 天空第114章 不巧也巧第129章 理想與信念第51章 網兜魚第145章 天雷殺第171章 倒計時第73章 沉淪魔第153章 戰勝恐懼第93章 逆勢第57章 圈子第133章 殺心第69章 染毒之箭第32章 細節決定成敗第65章 無力而爲第2章 奪城第79章 幸福之傷第149章 誰會是下一任?第83章 埃姆登的奇蹟第14章 傘兵末日(中)第9章 極度深寒第87章 冬季訓練營第10章 傷得起第28章 惡鬥(中)第64章 政治遊戲第116章 禍福全在一念之間第101章 軟弱的進攻第40章 有失有得第9章 蘇式風暴第39章 拒絕魯莽第115章 這算搶劫麼第102章 逆向思維第174章 閃光第2章 u-boa第36章 歸路第65章 假公濟私第86章 黃皮紅心第86章 好人第16章 戰火重燃第89章 重鑄國防軍之魂(下)第36章 歸路第73章 沉淪魔第32章 踐行者第56章 遇上我可不是好事第85章 海難,驚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