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覆被左小右忽悠瘸了。
自從被左小右一通忽悠之後,慕容復就散盡家財,聘請了大量的船匠,打造可以遠洋的大船,有左小右提供的圖紙,兩艘巨大的遠洋艦耗時五年,終於成功打造出來。有了這兩艘遠洋艦,慕容復就收買了一批較爲忠義的武士,並帶着一批能工巧匠漂洋過海,跑去美洲完成自己的建國大業。
臨走前,慕容復緊緊握住左小右的手,感激無比的道:“左兄,日後慕容復若建國成功,定不會忘記左兄的大恩大德。”
左小右拍拍慕容復肩膀,看着和慕容復一起登船的王語嫣、阿碧,笑道:“一路順風。”
慕容復就這樣離開了神州大地,踏上了征服美洲之路。
不過慕容復到了美洲那邊,就知道什麼叫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慕容復攏共就帶了兩千多人過去,這麼點人要想發展成宋朝這樣人口數千萬的國家,沒有幾百年很難做到。而且那邊的土著還處於石器時代,像樣的建築完全沒有,要想建設成一個城市,談何容易。
不過也好,慕容復有了目標和希望,總比他以前做着不切實際的復國夢,最終卻被逼瘋好得多。他唯一沒想到的就是王語嫣對慕容復是真愛,寧可拋棄家鄉一切的榮華富貴,跟着慕容復遠渡重洋,重新開始。
左小右對她刮目相看了。
隨着慕容復的離開,天龍的劇情基本被清理的差不多了,剩下的問題就是把華夏大地這塊地方統合好。
左小右最討厭的就是分裂,分裂肯定沒好事。只有統一,只有統一的時候纔可以依靠龐大的國力來嚇阻敵人的覬覦。
大象爲什麼沒有天敵?還不是因爲大象的體型過於龐大,獅子老虎灰熊都不敢招惹嗎!左小右要做的就是把目前處於分裂狀態的國家整合起來。
在這個世界待了二十多年,左小右也歇夠了。此時靈鷲宮已經控制了周邊各國的權貴帶頭人,左小右只需要一一接收,就可以完成統一大業。
首先要統一的就是北宋,北宋重文抑武的政策在和平時代當然沒問題,但在亂世就是取死之道。不過北宋的經濟發展的的確不錯,先拿下北宋財富,纔有錢去建設四方。
就在這一年,左小右正式出山,隨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取代了趙家政權,完成了對北宋政權的接替。
感謝宋朝重文抑武的政策,雖然皇帝換了人,但沒有兵權,就沒有人能在地方搞武裝分裂,所以只用了短短三個月,左小右就完成了對北宋的掌控,順便改國號爲華。
在這之後,左小右用了三年時間訓練新軍,然後發兵攻打西夏。
西夏夾在華遼之間,地盤太小,而且逍遙派總部靈鷲宮可以和華國一起夾擊西夏。
遼國目前正陷入內戰狀態,無暇他顧,所以只用了短短一個月時間,左小右就率軍殲滅西夏,將西夏併入了自己的地盤。當然靈鷲宮所在的回鶻也一併成爲華國領土。
這樣一來,華國和遼國的領土徹底接壤,中間不存在任何國家。但左小右剛剛打下一大片地盤,文武百官都興高采烈的等着分位子,新地盤也需要治理,所以左小右暫且休養生息了十年。
這十年,左小右除了消化新地盤,就是埋頭髮展國內的民生經濟。打土豪、分土地當然是第一位的,按照後世的經驗,左小右將所有的土地收歸國有,個人只有使用權,而沒有所有權。然後左小右把這些土地分給了那些底層的農民們。國內的乞丐,除了那些缺胳膊斷腿,實在沒有自理能力,或年老體弱的人之外,全部都要回家種地,不允許你在國內乞討。
這樣對國家當然很好,但是對丐幫來說可就要了親命了。左小右一個政策,直接把百萬之衆的丐幫弄得灰飛煙滅,喬峰這個乞丐頭子也就成了擺設。
這個時候,左小右出面,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終於將喬峰收歸麾下,由喬峰出任摧城軍的領袖,統領天下願意加入軍中的武林人士,以待未來討伐四方,早日完成天下一統。
此時的喬峰年近五旬,但習武之人就是年紀越大,武功越高,此時的喬峰絕對是人生之中的巔峰狀態,降龍十八掌已經修煉的出神入化,威力無匹,由他統領這些桀驁不馴的江湖中人再合適不過。而且左小右對喬峰承諾,二十年之內,一定會完成天下一統的輝煌使命,到那時他就是國公。
男子漢大丈夫,生在世間自當建功立業,光宗耀祖,封妻廕子,喬峰的養父母雖然剛剛過世,但他卻已經娶妻生子,所以爲了自己的妻兒,他也要搏一把。
就這樣,在左小右徹底將新地盤消化之後,就以喬峰率領的摧城軍作爲先鋒,舉全國之力討伐遼國。
經過十年的休養生息,統合力量,華國的國力早已不是遼國可比。雖說遼國的騎兵部隊威力巨大,但左小右在過去十年已經完成了對軍隊裝備的更新換代。
雖說槍械什麼的因爲工業力量不足,並沒有裝備全軍,但差一點的連弩卻已經裝備全軍,而古代騎兵最怕什麼?不是什麼長槍兵,而是實打實的弓弩兵。
想一想,當騎兵還沒有接近的時候,漫天箭雨就將他們射了個稀里嘩啦,這仗還怎麼打?
當年一統天下的秦國就是依靠秦弩一次有一次打退了匈奴,把匈奴趕到了老北邊,然後修築長城,讓他們的南下侵略之路變得無比艱難。
這一次,左小右將改良後的連弩裝備全軍,只用了十萬連弩部隊,就在國界線上把百萬遼國騎兵射了個稀里嘩啦。隨後大軍北進,直搗黃龍,不足一月,就攻破遼國都城,俘虜了遼國皇帝,遼國皇帝舉國投降,就此遼國滅亡。
現如今華國的領土面積已經超過了一千萬平方公里,而且北邊已經完全沒有遊牧民族了。到了這個時候,華國周圍就只剩下了一個大理。
對付大理當然簡單,左小右只是派出一個使臣,三言兩語就讓大理段家放棄了與華國的對抗,將大理併入華國。
當然左小右對段家還是相當不錯的,因爲段家人喜歡當和尚,左小右就在大理境內修建了不少的寺廟,讓這些大理皇族一個個去寺廟裡當住持。就這樣,大理兵不血刃併入華國,華國就此完成一統天下的偉業。
統一之後,左小右以其豐富的經驗開始了全國大發展,工業發展當然是第一位的,教育業、農業、醫藥業、商業等等並行發展,在左小右的治理之下,整個華國都呈現出欣欣向榮之景。
當然左小右並不滿足,他知道東邊還有些島國需要征服,但爲了把損失降到最低,左小右還是決定先把軍工業發展起來,至少要在全軍裝備了槍炮艦船之後再對這些島國發動進攻。華國人的命可比那些島國人精貴多了。說實話,如果不是‘歷史使命’作祟,左小右真不想把那些‘醜八怪’和‘侏儒’收入麾下。
要改良這兩個人種,沒有幾百年真夠嗆。
這並不誇張,歷史上的宋朝時期,日本人就專門帶了一幫老孃們跑到這邊來借種,泳衣改良他們自身的品種。甚至在二戰時期,依舊有日本人把中國的男人抓到日本去配種。所以日本人其實算不得單一的種族,他們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甚至是祖宗裡就傾注了不少中國人的骨血……
即便經過一千年的改良,現代的日本人依舊比中國人醜很多,可見宋朝這個時期的日本人種有多次。
當然,另一個島國的醜八怪更是奇醜無比,土地也貧瘠的可以,左小右總覺得收下這兩個島國有點虧。不過算了,大不了把那些太次的統統殺掉,然後移民一批人過去。
反正左小右要的只是地盤,留島不留人也沒什麼不對。
華國的一切都在順利向前發展的時候,左小右也完成了一件大事,就是立後立妃。
作爲左小右在這個世界的代言人,巫行雲當仁不讓,被左小右立爲華國皇后,母儀天下。不過左小右並不是隻立了巫行雲這一個皇后,而是立了兩個皇后。
稱呼方面也不同,一般立兩個皇后,無非是東宮皇后和西宮皇后的差別,但左小右卻弄了個內皇后和外皇后。
巫行雲就是所謂的外皇后,專門爲左小右處理江湖武林方面的事,這也算是巫行雲的老本行,交給她,左小右很放心。
另一個皇后就是內皇后,也是左小右從一開始就想好的人選——阿朱。
以阿朱的性情爲人,由她來統領後~宮,再合適不過了。阿紫這個瘋丫頭也只服阿朱,在阿朱被立爲皇后的時候,並沒有任何不滿。
至於阿紫和四劍侍,則被立爲貴妃。
其實很多人雖然聽過嬪妃、才人、昭儀、昭容之類的稱呼,但對這些稱呼的等級並不瞭解。
比如嬪妃這個詞,其實嬪和妃是兩個概念。
嬪,原意爲宮廷女官;多指皇帝的妾,侍從。亦可作動詞,帝王女兒出嫁之意。妃,原意爲配偶,多指帝王的妻,位次於皇后;亦指太子、王、侯的妻。
左小右雖然立了華國,但是宮廷制度還是延續了宋朝制度。
宋朝的後宮制度和隋唐差不多,除了皇后之外,依次有——
四夫人:貴妃、淑妃、德妃、賢妃。正一品。
九嬪: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正二品。
婕妤九人,正三品。
美人九人,正四品。
才人九人,正五品。
寶林二十七人,正六品。
御女二十七人,正七品。
采女二十七人,正八品。
還有六尚各司,分管宮內車馬服飾。
唐玄宗開元年間,對妃嬪稱號另作更改:
三夫人:惠妃、麗妃、華妃。正一品。
芳儀六人。正二品。
美人四人。爲正三品。
才人七人。爲正四品。
尚宮、尚儀、尚服各二人。正五品。
其餘各司各典的女官爲六品至九品。
宋朝差不多沿用了這種制度,左小右也延續了下來。從中也可以看出皇帝有多爽,難怪古代會有那麼多梟雄爲了天下打來打去,因爲只要打下天下,成爲天下之主,就可以名正言順的把天下最美的女人弄進後宮玩弄。
站在動物學的角度來說,雄性最終的目的就是讓自己的血脈延續下去,而要延續血脈,就一定要有超過其它雄性的實力,最強的那個就可以得到延續血脈的資格。
動物如此,人也是如此。人王和猴王、獅子王等等沒什麼區別,都是靠着武力趕跑其他雄性,然後獨霸雌性的強者。
不過左小右雖然延續了宋朝的宮廷制度,卻並沒有大肆的收羅天下美人,天下美人多的是,但最好的都已經被他得到了,之所以還保留宋朝的宮廷制度,也不過是爲以後留條後路。
未來會打很多仗,天下男人死的太多,女人比男人要多了很多,所以一個男人娶幾個老婆的情況會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存在,作爲華國的最高統治者,左小右當然要爲天下萬民做出表率。他一口氣立了兩個皇后,五個貴妃,就是在未天下人做表率。
至於爲什麼不繼續充實後~宮?給出的理由也不過是當今天子是個重感情的人,只有他真正喜歡的女人才有資格進入後~宮,所以以後要想讓天子的後~宮充實起來,就只能讓天子遇到自己喜歡的才行。
這樣一來,左小右倒是給民間留下了一個重情重義的形象,再加上國家在他的治理之下越來越強盛,左小右的聲望可謂高到了一個極致,以後誰要是想造反,可要掂量掂量。別還來不及造反,就被自己招來的兵卒幹掉。
左小右在完成立後、立妃的大事之後,天下又過了十年的太平日子,而這一年的春天,左小右見時機成熟,終於發動了東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