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唬得一愣一樣的

許望秋非常熱情的跟到場的電影人握手,嘴裡說着客套話,好像跟對方很熟似的。現場衆人主要是電影圈的,導演、演員、影評人都有,還有一些電影圈之外的,比如畫家、作家、音樂家等。藝術是相通的,接觸一些其他門類的藝術,在創作的時候可能更容易獲得靈感。

對到場的畫家、作家和音樂家之類的,許望秋都不怎麼了解,甚至沒聽過,但到場的演員和導演,他基本上都知道,就算沒有看過他們的電影,也至少聽說過他們的名字。

在場衆人基本上看過《鋤奸》,他們都被這部電影獨特的風格,以及新穎的手法所震撼。現在導演就在眼前,他們按耐不住內心的好奇,不住向許望秋提問,問電影成本,問拍攝手法,問《鋤奸》的細節。本來《歌劇紅伶》和讓-雅克-貝奈克斯纔是今晚上的主角,但許望秋一來,就把風頭搶光了,沒人關心《歌劇紅伶》和貝奈克斯。

貝奈克斯站起一邊,看着被衆人簇擁着的許望秋,臉上寫滿了無奈和尷尬。

現實就是這樣殘酷,萊昂納多跟黃曉明站在一起,絕大部分記者一定無視黃曉明。

除了問《鋤奸》相關問題,在場衆人對中國也特別感興趣。1968年五月風暴爆發時候,在場不少人都參與其中,而五月風暴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中國影響爆發的。60年代中國是很多法國年輕人心中的革命聖地,類似於三四十年代中國年輕人心中的延安。法國年輕人讀《語錄》,穿中國綠軍裝、頭戴綠軍帽,連法國版的《花花公子》都刊登了穿綠軍裝、戴綠軍帽、手持紅寶書的模特照片,導演戈達爾更是拍攝了很多向中國致敬的電影。

作爲五月風暴的參與者,在場很多人對中國現在的情況都非常好奇,紛紛問中國現在的情況,問運動的相關問題,也問中國電影現在的狀況。

許望秋肯定是揀好的說,不該說的都不說。如果現場都是導演和演員,那到無所謂,但現場有影評人。要是他們把許望秋的話添油加醋發表在報紙上,那就可能惹出麻煩來。

講到中國電影現狀的時候,許望秋有些得意:“在運動時期,中國的電影事業受到了一定的抑制,電影產量比較少。運動結束後,電影人的創作熱情得到了釋放,產量逐年遞增,去年故事片的產量突破了七十部。觀衆的觀影熱情也得到了空前釋放,紛紛走進電影院,去年中國電影的觀影人次是271億,每天有超過七千萬的觀衆走進電影院。”

此言一出,現場想起了一片抽氣聲,甚至有人驚呼“上帝啊”,他們都被“全年觀影人次271億,每天觀影人次超過7000萬”這個數據嚇到了。要知道現在法國電影一年的觀影人次不到2億,中國的觀影人次是法國的一百多倍,這個數字簡直太恐怖了。

有人忍不住道:“你們中國觀衆也太喜歡看電影了吧?”

許望秋笑道:“是的,觀衆非常喜歡看電影。只要遇到喜歡的電影,人們會成羣結隊的走進電影院。就拿我的《鋤奸》來說,到現在觀影人才已經超過五億,最終的觀影人才會超過7億。”

現場衆人再次被許望秋的數字驚呆,一部電影七億人次,相當於法國電影四年觀影人次之和,這也太誇張了吧!有製片人扳着手指頭算,如果自己的電影要是七億人次,能夠賺多少錢,甚至開始盤算如何進入中國市場。

娜塔莎-金斯基驚呼道:“上帝啊,那你一定賺了很多錢。”

許望秋笑道:“我們國家的票價非常低,而且國家組織了專門的放映隊,爲農村觀衆免費放映,平均下來,電影票不到五分錢;而且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拍電影跟其他工作沒有太多的差別,我們是不可能像你們那樣獲得高收入的。”

娜塔莎-金斯基對社會主義國家的電影制度完全不瞭解,其他人也大多不清楚,只有波蘭斯基微微點了點頭,他是在波蘭成長和成名的,波蘭是社會主義國家,電影制度跟中國是差不多的。

許望秋繼續講:“我們國家電影雜誌有幾十種,其中銷量最高的是《大衆電影》,去年《大衆電影》創造了單期銷量960萬份的紀錄,這應該是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記錄,不可能再有電影雜誌達到這個銷量。”

現場衆人被這個數字驚得目瞪口呆,要知道在歐洲不少國家,全國人口都沒有960萬。娜塔莎-金斯基驚得舌頭都縮不回來,忍不住驚呼:“全世界第一,絕對是全世界第一!”

向衆人科普了一通中國電影的現狀後,許望秋道出了自己此行的最大目的:“這次到戛納電影,我帶來了新片《獵鷹》。這是一部商業大片,不過在電影中還是嘗試了一些新手法,以及新技術。電影在25號上映,如果你們到時候有空,歡迎你們參加電影的首映禮。”

娜塔莎-金斯基年齡跟許望秋差不多大,不過已經在電影圈摸爬滾打好些年,被不少導演強迫拍了很多完全不必要的裸戲。她知道一個年輕人要在電影圈揚名立萬有多困難,儘管許望秋來自社會主義國家,但在她看來不會有太大區別。在聽到許望秋的邀請後,她第一個表示:“沒問題,到時候我一定會出席電影的首映禮。”

阿蘭德龍跟皮爾-卡丹是朋友,就算看在皮爾-卡丹的面子上,他也肯定會捧場。更何況許望秋是特呂弗都爲之驚歎的導演,而且還如此年輕,很可能會成爲雷伊、黑澤明那樣的大師。他笑容滿面地道:“我一定到場,我簡直迫不及待想要看到你的新片。”

其他人也紛紛表示,到時候一定會到場。《鋤奸》太出色,太讓人震撼了,他們都對許望秋這部新片十分感興趣。許望秋說了,他在電影中嘗試了一些新手法,以及新技術,他們都對此非常好奇,想要看許望秋作了哪些嘗試。

拉着許望秋聊了好一陣,在場衆人才想起《歌劇紅伶》和貝奈克斯纔是今晚的主角,於是,他們回到正題,開始跟貝奈克斯討論《歌劇紅伶》。

跟普通觀衆對《歌劇紅伶》的追捧不同,在場不少人對這部電影並不認同,尤其是影評人。他們認爲這部電影還是追求娛樂和觀賞性的電影,沒有上升到藝術層面:“電影影象效果出色,視聽效果很好,大量運用紅光和藍光,使電影迷幻味道十足,頗有新浪潮神韻,但說到底都還是觀賞電影的精緻產物,缺乏藝術性。”

“電影中充滿了多好萊塢商業片的拙劣模仿,情節胡編亂造,在邏輯上根本就說不通,是一部非常失敗的電影。這樣的電影竟然大受歡迎,說明如今的觀衆是多麼的愚昧。”

“這是一部批着藝術皮的娛樂片,儘管有藝術的皮,但終究是娛樂片,有着懸念的情節,火爆的場面,吸引一下眼球,僅此而已。我沒有看到導演的藝術追求,看到的只有他對商業的妥協。”

支持貝奈克斯和《歌劇紅伶》的也有,波蘭斯基不怎麼待見新浪潮,在他看來拍電影娛樂觀衆和教化觀衆都沒有錯,沒有孰高孰低的區別。因爲這個觀念,他被戈達爾大罵“滾回你的好萊塢去”。

波蘭斯基覺得衆人對貝奈克斯和《歌劇紅伶》的批評有些過了:“我覺得電影不錯,電影的兩條線,第一條男主角和歌手是典型法國藝術片風格,而捲入黑幫糾紛,被黑白兩道追殺是好萊塢商業片風格,能將法國藝術片和好萊塢商業片在一部電影中融合,這是非常困難的,能做到這種程度非常了不起。”

夏布洛爾跟裡維特、特呂弗、戈達爾及侯麥並稱“新浪潮五虎將”,不過他是最早放棄新浪潮理念,迴歸商業電影的新浪潮導演。因爲他不但是導演,而且是投資人,他發現新浪潮電影知識分子紛紛叫好,但觀衆大部分是一頭霧水,根本看不懂,大批觀衆逃離電影院。他覺得如果觀衆都不看電影,那電影很可能會完蛋,於是,他開始迴歸商業片。在迴歸商業電影后,夏布洛爾遭到了很多抨擊,但他沒有退縮,沿着自己認爲正確的道路繼續前進。

現在見很多人抨擊貝奈克斯和《歌劇紅伶》,夏布洛爾堅決力挺:“電影不應該排斥觀衆,商業能讓這條路走得更長遠。你的《歌劇紅伶》拍得很好,觀衆很喜歡,在表現手法上也很有新意,充滿了創造力,顯然你作爲導演對電影是有思考的。我喜歡這部電影。”

新浪潮支持者聽到這話,紛紛反駁:“法國電影應該走自己的路,不應該拙劣的模仿好萊塢,模仿好萊塢只會讓我們失去傳統。”

“你自己誤入歧途,失去了藝術追求,爲什麼要讓年輕導演也走上墮落之路呢?”

夏布洛爾反駁道:“1958年法國電影觀影人次是3.71億,新浪潮開始後觀衆人數大幅下降,到了1971年只有1.75億,降了一半多。最近兩年人次略有回升,突破了兩億,但靠的不是法國電影,而是好萊塢電影。《歌劇紅伶》是一部深受觀衆喜愛的電影,導演也展現了自己的藝術追求,這樣的年輕導演明明應該支持,可你們卻拼命詆譭。你們口口聲聲反對好萊塢,可你們的所作所爲卻在讓我們放棄觀衆,把市場讓給好萊塢。如果有一天法國電影真的死了,你們這些人就是幫兇。”

許望秋沒想到現在國內關於商業和藝術的爭論甚囂塵上,法國也是這個情況。不過他知道夏布洛爾是正確的,現在歐洲國家的本土電影還勉強能抗衡好萊塢,但等到幾年後好萊塢完成產業升級,德國、意大利等國家的電影產業被好萊塢碾成粉末,從此一蹶不振。法國靠着國家政策保護,以及政府的高額財政補貼,勉強維持20%多的市場份額,苟延殘喘。

許望秋壓低聲音問皮爾-卡丹:“他們總是這樣嗎?’

皮爾-卡丹微微點頭:“從我加入這個沙龍開始,他們就一直吵個不停,已經吵了十來年了。”

第193章 火爆和無視第155章 態度問題第239章 忽悠第143章 大批判第261章 橫濱中華街第132章 十三號文件第六十九章 想法第268章 正式殺青第232章 秋爺第340章 練殺氣第210章 大師們的驚歎第312章 中關村第一人第288章 反響平平第122章 最後的準備第三十一章 方便麪第384章 電影節閉幕第261章 橫濱中華街第十章 家人第六十二章 預算問題第276章 抵達威尼斯第110章 狠角色第329章 正式開機第315章 吳天民的請求第二十四章 講講第285章 十戒律第五十八章 見趙單第382章 兩極分化第198章 馬克西姆餐廳餐廳第五十章 舌戰羣儒第376章 偉大的失敗者第133章 結算第380章 死亡第380章 死亡第七十九章 質問第143章 大批判第363章 電影雙週展第364章 交流第377章 首映第143章 大批判第220章 經紀公司第384章 電影節閉幕第153章 拍攝第109章 建議第十五章 購物第228章 公佈政策第302章 心如死灰第135章 承包第149章 正式開機第383章 告別第152章 袁合平驚歎第365章 焚稿第105章 反響第102章 揚眉吐氣第244章 簽約第279章 缺席開幕式第231章 答辯準備第252章 一週約定第360章 所長人選第269章 美國人抵制日貨第380章 死亡第240章 面子第五十二章 嘲諷全場第252章 一週約定第156章 一夜第八章 高考結束第154章 德間來了第302章 心如死灰第153章 拍攝第329章 正式開機第300章 西柏林首映第149章 正式開機第123章 正式開演第282章 後續影響第六十七章 回家第101章 開學第194章 參軍熱潮第185章 女孩第184章 東瀛行第363章 電影雙週展第264章 《少林寺》風暴第210章 大師們的驚歎第九章 果然了得第256章 表演第八十四章 放映第352章 蘆葦出獄第209章 特呂弗第270章 人才交流計劃第四十章 攝影風格第123章 正式開演第168章 買房第355章 彙報第五十七章 徐廠長第127章 會議通知第四十二章 女生樓下第154章 德間來了第266章 真正想拍的故事第252章 一週約定第315章 吳天民的請求第374章 電影宮前第八十九章 反響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