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入侵現實

哈維爾發現,他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自從聖丹斯……不對,自從他開始進入“上帝之城”劇組、自從他撰寫博客以來,所有事情都已經變得不一樣了。

兩個星期之前,“紐約時報”的總編輯專門給他打了電話,意思是讓他把自己的個人博客演變成爲“紐約時報”官方授意的博客;三天前,“紐約時報”又一紙調令下來,將他從里約熱內盧調回了紐約,重回總部。

一切都發生得太快了,總覺得像一個夢。

哈維爾知道,“紐約時報”是看到博客現在的超高人氣,所以希望能夠開拓疆土。對於“紐約時報”來說,根本不需要花費一兵一卒,就可以收穫他已經經營了小半年的成熟博客,坐享其成,即使後續失敗了,承擔責任的也是哈維爾,對於“紐約時報”影響並不大。兩週之前,哈維爾的私人博客每天的瀏覽量已經達到了六萬人次;而兩週之後的現在,每天瀏覽量已經突破了十萬人次。

怎麼看,“紐約時報”都穩賺不賠。

放在哈維爾面前有兩個選擇:離開“紐約時報”自立門戶,依靠博客的超高人氣成爲自由撰稿人;回到“紐約時報”,離開社會部進入娛樂部,重新開闢事業領域。

最後哈維爾選擇了後者,原因很簡單——博客作爲新興媒體,未來的發展依舊任重道遠,而他進入陌生的娛樂部,幾乎沒有任何根基,自由撰稿人的道路荊棘密佈。但如果他是帶着博客進入“紐約時報”的娛樂部,他就可以取得相當優渥的籌碼,不需要真正的從零開始。

哈維爾是一個聰明人。

抵達“紐約時報”位於紐約編輯大樓的全新辦公室之後,哈維爾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博客開始瀏覽昨天的回覆。“上帝之城”就是他轉職進入娛樂部之後的第一份正式工作。

很快哈維爾就露出了驚訝的表情,昨天他發佈的那篇來自紐約網友克洛伊-摩爾的評論已經登上了門戶網站雅虎、美國在線的實時熱點榜首位置。這篇評論才發佈不到十二個小時,就已經吸引了八萬瀏覽量和五千多條評論,火熱程度幾乎讓人瞠目結舌。

“‘上帝之城’從各個角落、各個方面完爆‘紐約黑幫’,毫無爭議地!

飽滿的鏡頭、利落的剪輯、精彩的劇本,身兼導演和編劇的蘭斯洛特用他驚人的天賦,講述了一個深刻而冷酷的故事,描繪了一個個生動而飽滿的角色,絕對是近年來最完美的電影,沒有之一。

‘上帝之城’看起來是沒有任何希望的,彷佛整片區域都被籠罩在無止境的殺戮之中,那弄得化不開的黑暗深深地籠罩着這片區域,冷酷無情而點到爲止的敘事更是讓電影透露着一種冰冷。但,恰恰是這種剋制,給我們留下了無限的思考空間:爲什麼小霸王會想要稱王稱霸,爲什麼小鬼頭幫會重蹈覆轍,爲什麼班尼和帥奈德會死於非命,爲什麼警/察對這裡也無能爲力,爲什麼少年三俠的命運截然不同,爲什麼在故事的最後是阿炮走出了上帝之城?

電影看似沒有給出任何清晰的答案,但其實所有答案都隱藏在電影之中了。細細地品味,我們可以發現蘭斯洛特充分利用了全部一百三十分鐘,通篇幾乎沒有任何一個廢鏡頭,幾乎每一個畫面都是精心設計、潛心造詣的,那龐大的信息量蜂擁而來,讓我們在觀影過程中根本無法思考,只能被動地跟隨着電影前進。但是當電影結束之後,強烈的反思餘韻蜂擁而來,卻可以引發無限思考。

是教育的缺乏導致的災難嗎?是貧窮和罪惡導致的災難嗎?是冷漠和生疏導致的災難嗎?也許不是,也許都是,但至少可以確定的是,這是命運,但也不是命運,因爲選擇權從始至終都在自己的手裡。帥奈德選擇過,班尼選擇過,阿炮也選擇過,就好像阿毛、阿夾和阿呆都曾經選擇過一般。

更爲可怕也更爲深刻的是,如果他們都有選擇,那麼他們又爲什麼選擇了這條路,是因爲更容易嗎?還是因爲其他原因?

就好像美國針對伊拉克的戰爭,伊拉克真的擁有大範圍殺傷武器嗎?戰爭真的無法避免嗎?反對恐怖分子真的除了以暴制暴就沒有其他辦法了嗎?甚至說……恐怖份子真的就在伊拉克嗎?到底是沒有選擇,還是美國政/府希望做出這樣的選擇。

這不由讓我想起了電影的結局。

這就是一部完美的電影,我唯一的問題就是電影太短了,它依舊不足以讓我深刻地領略蘭斯洛特那豐富而廣闊的思想世界,透過他的視線去看待這個世界,別有洞天。”

克洛伊對“上帝之城”的讚賞是毋庸置疑的,最重要的是,她以一個普通觀衆的視角對電影進行了深入解讀,對最近一段時間批評“上帝之城”的觀點做出了有力的回擊。特別是最後部分對戰爭的引申,徹底引爆了網絡上所有人的爭論。

短短十二個小時之內,這篇文章就成爲了網友評論活動開始以來,受矚目最高、受回覆最熱的一篇,作爲親眼見證這一切的當事人,哈維爾比任何人都更加震驚,他原本以爲已經足夠了解網絡的力量,但現在卻再一次被刷新了極限。

哈維爾不由開始思考:當初蘭斯建議自己撰寫博客,這是巧合嗎?

由克洛伊引發的網友爭論戰僅僅纔剛剛拉開帷幕而已,伴隨着時間的推進,事情越演越烈,哈維爾博客的關注度直線上升,但美國最著名的晨間新聞節目“今日”對這件事進行報道時,終於達到了巔峰。

不僅僅因爲博客作爲一種新興媒體,正在展示自己的力量;更因爲一部電影所引發的討論狂潮,刷新了所有人的固定認知。人們所看到的不是過去半年時間裡,哈維爾博客影響力的緩慢攀爬過程,而是“上帝之城”上映之後,短時間之內一夕爆紅的瘋狂和火熱,這一切都使得“網絡”變得神秘莫測起來。

由於博客的強大影響,“上帝之城”這個發源起因受到的矚目再一次升溫,而身兼製片人、導演和編劇三職的蘭斯破天荒地成爲了焦點,由傑-雷諾(Jay-Leno)主持的“今夜秀”向蘭斯發出了邀請,邀請蘭斯作爲特邀嘉賓錄製一期節目,聊一聊“上帝之城”,聊一聊博客,聊一聊戰爭……

這是所有人都沒有預料到的走向,對於一部獨立電影來說,能夠受到主流媒體如此強力的關注,這是破天荒的頭一遭。即使是當年創造了無數歷史、至今已經躋身經典殿堂的“低俗小說”也沒有受到如此待遇。

更何況,邀請蘭斯的還是“今夜秀”——當今脫口秀最頂尖的存在,唯一一檔能夠和“奧普拉脫口秀”相抗衡的談話節目,即使播出時段是在深夜,也依舊能夠吸引平均六百萬的收視人數,從各個方面完爆大衛-萊特曼的“深夜秀”。

這一切都使得“上帝之城”的發展曲線堪稱神話,幾乎所有人都沒有料想到,這部葡萄牙語電影在北美居然吸引瞭如此多關注。不管“上帝之城”的最終票房將落腳於何處,這都可以稱得上是宣傳策略歷史上的一次奇蹟,而蘭斯作爲導演更是頭頂着“天才”的光環一夜成名。

正當所有人都把功勞歸結於“紐約時報”和派拉蒙影業時,只有很少很少的一部分人知道——比如說哈維爾-尤利爾和布拉德-格雷,真正的幕後推手只有一個:蘭斯洛特-施特雷洛。

蘭斯接到“今夜秀”節目組的電話時,他正在面對着一大堆資料發呆,“上帝之城”已經順利上映,所有的計劃都已經安排好了,剩下的就要等待大衆的反饋了,所以蘭斯必須爲混沌影業的下一步發展做謀劃。

由於蘭斯沒有經紀人,只有一個助理珀西,所以“今夜秀”是直接打電話給他的。當蘭斯明白了“今夜秀”的意圖之後,有那麼一秒的愣神,這是他意料之外的情況——雖然蘭斯計劃周全,但他從來不認爲“上帝之城”這樣一部非英語獨立作品能夠登上主流媒體的舞臺,借用網絡的力量更多還是希望能夠吸引更多觀衆走進電影院,爲票房做貢獻;可是現在,意外出現了,他居然獲得了登陸“今夜秀”的機會。

蘭斯也不太確定這是好事還是壞事。

媒體始終都是一把雙刃劍

,巧妙運用時可以帶來難以想象的正面效果,比如現在“上帝之城”所受到的關注;但一個不小心可能就引火**,比起利益至上的華爾街來說,無冕之王翻臉不認人的絕情和冷酷毫不遜色。

但蘭斯卻沒有猶豫,直接就點頭答應了。因爲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地知道,生活在好萊塢就等於生活在鎂光燈之下,即使是最低調的編劇或者攝影師,想要取得成功就必須與媒體打交道,這是必經之路。更何況,他不僅僅是導演或者製片人,同時還是混沌影業的掌舵人。他的選擇只有一個,從來如此。

“今夜秀”,這將是蘭斯與媒體交鋒的第一回合!

306 狗仔密探905 完美收尾506 牽線搭橋639 發行部門515 愚人節見623 羣起攻之855 劇本框架753 愛車狂熱212 讚揚風暴553 主動示好544 不同尋常077 掌聲如雷884 躋身經典238 心繫故鄉880 難以自已786 飽受煎熬264 另類主題1061 並肩而行672 荊棘之路263 倉促試鏡471 提名午宴516 廣告投放197 宣傳大戰473 無人問津719 點映轟動986 歷史舞臺469 步調加速472 善意提醒281 初次交鋒081 炮製焦點556 一出好戲837 家的溫暖771 表演氣場342 劇本探討531 怦然心動047 荷尖漸露911 抗議示威063 謊言陷阱600 大費周章553 主動示好045 機遇閃光660 艱難抉擇065 內心柔軟399 煥發生命1044 半場休息051 因人而異629 精疲力竭798 隱藏噱頭020 出離憤怒515 愚人節見720 偷跑評論757 一絲不苟354 勇敢面對714 水果硬糖113 魅力四射995 產權部門488 宿命對決362 新聞炸彈553 主動示好234 驚慌失措799 火爆異常735 自告奮勇411 加入宣傳891 熱度不減436 真實乍泄230 沉重打擊204 首映儀式088 風水輪轉831 奇思妙想634 羣起圍堵126 撕破臉皮225 張揚青春551 票房暴擊578 恢弘計劃1022 順風順水377 氣質轉換307 掩蓋秘密055 面紅耳赤769 勇敢告白225 張揚青春1007 兵行險招493 失之交臂265 火候不足523 殺伐果決1058 大獲全勝494 漁翁得利042 運籌帷幄164 因禍得福148 廣泛撒網418 水深火熱741 名模駕到521 心念百轉478 螞蟻撼樹150 頒獎季臨945 第七玩家569 茫然若失854 未知因素212 讚揚風暴675 退無可退485 獨自紅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