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村莊(下)

何志也點點頭:“山東地區已經成了沸騰的熱鍋,蓋子馬上就要蓋不住了。”

距離現在最近的一次括地正是在山東。金章宗的承安五年,尚書賈鉉佩金魚符,行省山東,大量劫奪漢族農民的耕地交給軍戶耕種。也正因爲如此,山東地區成爲了金朝末年矛盾最深、積怨最重的地區,當金朝的力量顯著減弱之後,這裡即刻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和民族仇殺活動,猛安謀克們被殺的人頭滾滾。

這場著名的起義就是紅襖軍大起義,義軍以金朝在山東統治的直接代表——官吏和軍戶爲目標大加討伐,縱橫山東三府四鎮十六州,就連北孔的老巢也放了一把火。劉二祖、彭義斌等豪傑趁勢而起,割據一方,在宋、金、蒙古三者之間縱橫捭闔。劉二祖甚至一度稱帝,國號爲漢,在山東、河南交界處大有權勢。

但是紅襖軍運動缺乏明確的目標,鼠目寸光的南宋政府又對其缺乏支持,以至於起義軍遭遇了金朝、蒙古、南宋的輪流打擊。最終起義成果被李全這樣的野心家所篡奪,起義軍成了李全在三國政府之間討價還價,博取富貴的籌碼。他在南宋、蒙古之間首鼠兩端屢降屢叛,直到被南宋方面除掉。李全之子李璮投靠蒙古,在忽必烈後期發動反叛,失敗後投水自盡,終結了紅襖軍運動。

“必須改寫這樣的歷史。”高俊心想。

傍晚前到了陽谷縣,高俊和何志也又頗有興致的進城逛了一圈,這縣城居然還真有一條紫石街,兩個人興致勃勃的騎着騾子進了紫石街,老遠就看見一個婆子倚在自家門前,頭上還插着朵花。

“王婆?王婆?”高俊試着叫了兩聲,那婆子看了高俊二人一眼,疑惑的問:“郎君們是和老身說話?老身不姓王,原本姓潘。”

“哦?”想起今天中午十字坡的教訓,高俊趕緊翻身下騾子,向潘婆討口茶喝。

“郎君們別嫌棄。”潘婆笑呵呵的端來個粗陶茶壺,倒了兩碗淨水,高俊急急喝了,問潘婆:“潘婆這茶鋪隔壁是幹什麼的?”

“這不是茶鋪。”潘婆還是笑呵呵的。“我家是做炊餅的,租的這小樓居住,我丈夫姓西門,裡外都知紫石街西門家的炊餅。”正說着,一個身材短小的五旬老漢挑着擔子回來了,那潘婆連忙上去迎接,兩位老人很是親密。高俊、何志也趕緊上去幫忙。那老漢聽說這是兩位郎君來討水喝,連聲說失禮了,不合拿這點淨水,正當取酒與郎君們。

高俊連忙拒絕,那老漢與婆子哪裡肯依,就要爲高俊布酒,兩人推辭不得,只好各喝一杯,老夫妻也陪了一杯。

“郎君莫怪我等無禮,西門老漢我無兒無女,我大嫂(指潘婆)家也沒什麼親戚,就一個遠方侄子偶爾捎帶點東西……不說也罷。難得有個客人來這裡,小老兒無狀,強請喝了兩杯,郎君不要見怪,不要見怪。”

聽得高俊心裡也十分感慨,從懷裡摸出中午沒送出去的半兩銀鋌。“相見即是有緣法,這點心意,送於二老做棺材本錢。”

“這不行不行……”西門老漢和潘婆一起推辭,堅決不收,又是一番推讓,眼見城門就要關閉了,高俊無奈的把銀鋌往桌子上一扔,掉頭就跑,早就做好準備的何志也也不落於後,兩個人牽着騾子一路狂奔到城門外,氣喘吁吁地互相看了看,不約而同的大笑起來。

“多好的人啊,不能讓他們被戰火波及。”

“保護他們,這是我們的義務。”

“是責任。”

“是使命。”

……

城外紮營一夜無事,第二天早上,也就是陸路出發的第四天,高俊得知今天中午就會路過押剌百戶的第一個村莊。

從趙汝凡主持的數據統計上二人發現,押剌百戶並不只是一個村莊,而是六個。百戶官所在之處、也是最大的莊子叫做小山墩堡,東南西北各有一個女真屯寨,原本都有複雜的女真語名字,這些年女真人都不會女真語了,乾脆簡化爲東寨西寨南寨北寨。此外,小山墩堡附近還有人單獨住,都是紇石烈端的驅口,叫做驅口寨。

如果不出意外,今天中午早些時候就能到達北寨,下午能到達小山墩堡。

要到押剌百戶了,高俊心裡還真有些緊張,倒不是“近鄉情更怯”,而在於根本就沒來過這裡的高俊會不會被熟悉的鄉親們看出來馬腳。

無論想或者不想,該來的還是要來的,當天快到中午的時候,探馬高興的回報:北寨的村民們已經知道了百戶返回,都聚在村口等待呢。北寨共有三十六戶軍戶,驅口還不計入,周虎就是北寨人。

周圍的農田變了模樣,桑樹變得稀少起來——金朝法令,普通農戶十分之三的耕地種植桑棗,而猛安謀克戶只需種植十分之一便可,眼下已經進入了猛安謀克戶的土地。

果不其然,高俊遠遠的望見一座小小的村子,他現在才知道了爲什麼猛安謀克的村子,大多稱之爲堡、寨,這村子外面圍繞着一人多高的石牆,還有兩座望樓,雖然現在已經殘破不堪,但是依稀能夠看出當年的形制,這是專門爲軍事佔領而設計的屯墾軍的村寨。

但是如今,經過近百年的風雨洗禮之後,這座村寨已經褪去了軍事城堡的肅殺和威嚴,和其他農村已經沒有了什麼區別。數十名村民,尤其是婦女們提着酒肉,站在村口眺望着,焦急的等待他們的家人回來。

“他們回來啦!”小孩子們跑得最遠,看到了高俊的旗幟之後,有的歡呼的跑了過來,而有些人則高興地回去報告,有些認出自己孩子的軍兵們激動的叫了起來,離開隊列,跑去抱起孩子,激動的眼淚橫流。

“所有本寨出身的軍兵出列,單獨列爲一隊。”高俊清楚這種時候強調紀律,出醜的是自己,但是軍隊的威嚴還是要保持的,還是讓這些思鄉心切的人趕緊出來吧。

更難過的是另一部分村民,他們挨個的尋找着,卻始終沒有看到自己的親人。過一會兒,北寨村口已經是哭聲震天。

高俊實在不願意面對這種場面,這讓他也想起了自己的親人,所幸北寨的寨使還沒有忘記自己的職責,趕緊請新百戶下馬,來村子裡坐一坐。

第十章 勾腸債務(下)第十章 戰爭之路(下)尾聲第一章 殷有禎(上)第二章 令人疑惑的情報(下)第二十四章 法?理?情(下)第一章 一片山河好氣象(上)第十一章 陸娘(上)第十二章 信念破滅的瞬間(下)第二十四章 解圍梁山(下)第十三章 心殷殷(上)第二十三章 秋風烈烈(上)第十六章 漢人們的陰謀()下第十八章 潘彥真的詢問(下)第六章 東頭村(下)第二十一章 以膳代兵高太尉(上)第四章 路茫茫(下)尾聲第二十四章 虛景實情(下)尾聲第十六章 高舉正義之劍(下)第二十二章 住房(下)第十三章 小鷹原(上)第五章 號角復,烽堠舉(上)第十章 尋找道德,但別扔掉法律(下)第三章 爲了祖國(上)第十九章 馮叔至豪取堅城,鹹得不青田喪命(上)第五章 貨物(上)第四章 休假法令(下)第十二章 新?訊?文(下)第十五章 熬不過的非議(上)第十一章 高城落日隱悲茄(上)第八章 願(下)第二十四章 吏員(下)第六章 號角復,烽堠舉(下)第九章 飛針走線(上)第五章 揭秘利國寨(上)第九章 秩序與混亂(上)第八章 東真的遺產(下)第五章 書信頻頻(上)第十七章 潘彥真的詢問(上)第二十二章 洶涌澎湃的追擊(下)第十二章 鬥百草(下)第八章 木柝傳,金鼓振(下)第七章 民主國家兵工廠(上)第二十章 鹽糧事發,高畢相競(下)第七章 願(上)第三章 春曉曲(上)第二十一章 順與叛(上)第一章 詩人高唱而至(上)第四章 淚河在,血海涌(下)第七章 東真的遺產(上)第十五章 金鞭溪突圍戰(上)第五章 辛勞的家主(上)第十一章 紀念柳充國(上)第二十章 溏濼磐石馮叔至(下)第二章 連虜平寇,完顏珣的選擇(下)第十一章 磨刀霍霍(上)尾聲第七章 說不出的想法(上)第五章 抹不去的信念(上)第二十三章 吹不散的悲怮(上)第六章 散漫與果決(下)第八章 人心難測(下)第二十章 深情寄(下)第七章 鑄爐(上)第九章 山東的抗蒙根據地爲什麼能夠存在(上)第四章 李驍奇(下)第十三章 讓我們自以爲有共識(上)第二十一章 留守司(上)第二章 混戰泰西(下)第六章 書信頻頻(下)第十九章 梁山鏖戰(上)第十四章 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下)第二十章 反對(下)第十七章 我得則利,彼得亦利者,爲爭地(上)第一章 劉家渡突襲戰(上)第四章 步兵(下)第十五章 應將性命逐輕車(上)第七章 風蕭蕭(上)第三章 三州野戰(上)第二十三章 終舉義幟(上)第三章 李驍奇(上)第十一章 新?訊?文(上)第七章 萬壑千巖位置雄(上)第四章 鮑員外的野望(下)第十二章 兵貴勝,不貴久(下)第十八章 工?農?擇(下)第十三章 黑鴉與花帽(上)第十六章 控扼膠東(下)第十五章第二章 一片山河好氣象(下)第六章 倍則分之(下)第五章 散兵(上)第十九章 箭?斧?合(上)第九章 飛針走線(上)第九章 食鹽法令(上)第十二章 按部就班(下)第八章 失敗(下)第二十三章 魯南根據地的最後一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