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大軍直下河北(上)

軍隊挺進的速度非常快,好的讓高俊懷疑自己以前是不是高估了蒙古人,太平軍這次出動了四個整營的兵力,包括本部兵力和目前代管的部隊,再加上騎兵營,總數超過萬人,沿着既定路線飛速推進。

路線是事先偵察好的,太平軍本身就有許多河北流民,這次選擇的路線就在運河旁邊,本身也是太平軍幾度走過的地方,士兵們,對這裡相當熟悉,所以行軍沒有一絲一毫的停頓。

路線主體位於滄州西部,剛好隔開東邊大片難於行軍的沼澤,但是,這條路線很容易遭到蒙古軍隊的進攻,如果在西南方向的蒙古主力突然撤軍回來,向高俊發動猛攻,很有可能將太平軍截作數段,趕進蘆葦蕩中,那樣情況就非常糟糕了。

然而,高俊選擇的時機很好,木華黎眼下根本抽不出機會來,彭義斌也得知高俊這邊發動了策應性進攻,爲了支援友軍,更是不惜血本的與敵軍連番惡戰,牢牢的拖住了蒙古人。

不過,前鋒部隊也是立下汗馬功勞的,最靠前開道的一個營是馮達,而馮達手下又有一名軍使主動請纓,要做全營的先鋒。

此人率領軍隊白天趕路,傍晚紮營,等到全營大軍趕到的時候,本營的營地已經全部安排妥當,而這個時候,本營的軍兵在幫助後面的大軍紮營,全軍穩穩的收入營中。而這個都在拂曉前繼續前進,白天一路行軍作戰,在全軍的前面做開路先鋒。

“不知是何人驍勇如此?”,高俊聽聞馮達的彙報,有些驚訝。

“可別誇他,就是那個兩頭冒尖的夏伯陽,郎君要是誇他幾句,他還不得美上天,指不定又要捅多大的婁子呢……”

有些事果然不能說,話音剛落,一名騎手急匆匆的闖進轅門,帶來了先鋒部隊的急報:太平軍前鋒已經遇上了敵軍,夏伯陽即刻率領部隊衝入敵陣,將千餘敵軍全部驅逐,已經控制了運河沿岸地區,準備北上將陵縣。

“這人果然夠勇敢,但是太魯莽了,對手可是他人數的十倍,這個時候胡亂發動衝鋒,不是太平軍的好作風,這次勝利不能算數,也不給他記功!”高俊有些不滿意,但是對夏伯陽的驍勇善戰還是很欣賞的:“這個人適合衝鋒陷陣,但是要找個人給他帶上轡頭,我記得,現在和他搭檔的是平高勝吧,日本人最古板,適合幹這樣的活,回頭我就給他足夠的權力,讓他牢牢的拴住夏伯陽。”

馮達還在思考高郎君爲什麼知道日本人是古板的,但是高俊已經轉移了話題,開始詢問馮達對於在河北作戰有什麼心得體會。

這是個非常開放的……沒有正確答案的問題,回答的一個重要技巧就在於能否揣摩詢問者的心思,馮達對此一清二楚,高俊是打算讓他留在河北了,這次詢問的真正問題是:你留在河北打算怎麼打仗?

“我記得當初還是在野狐嶺旁西軍營的時候,太尉那時常給我們軍兵講課,我聽太尉講過先賢的一篇文章:所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蒙古人在野狐嶺已經全殲官軍,趁着咱們太平軍還沒立旗子的時候四處征討,如今打下這般廣大的地盤,佔據了天時。

河北都是廣闊平原,便於騎兵馳騁,所以,我軍難以與敵軍野戰爭鋒。但是這一帶同樣河渠密佈,前宋曾經在這裡修過溏濼,如果能善加利用的話,足以在此生根發芽。在地利上,我與蒙古各執牛之一耳。”

馮達嘴裡突然冒出來這麼一句文縐縐的詞,讓高俊嘴角微微翹起一下。

“既然天時已失,地利各佔一半,那我軍能夠指望的就是人和,要挑動當地百姓的抗蒙情緒,讓丁壯加入軍隊,武裝起來,對抗蒙古鐵騎。”

這個回答,基本在高俊認識的框架之內,不過他還要打破砂鍋問到底:“說具體點,我給你留下一個營的兵力,再加上代管的兩千人,在一年半之內,你有沒有把握將整支軍馬發展到萬人以上——我要的可都是像咱們正軍一樣的精兵強將。”

“我已經胸有成竹!”在過去一段時間,馮達按照高俊當年的辦法,連續走訪了許多隊伍中的河北士兵,又從圖書館借來了大量資料,與手下的參軍們仔細研究商討,終於形成了一個初步的草案:“想要在河北堅持下來,我看最好的地方還是信安周邊這一片水網縱橫之地,而要想抵擋蒙古人的侵襲攻打,首先要建立多層級的網絡。以堅固的城池和高溝深壘爲核心,在周邊地區廣泛的佈置探哨和游擊隊,幫助我窺伺敵軍動靜,騷擾敵軍,他們的家屬也都集中到咱們根據地內生活,這一地區收穫的糧食也應該送往我們的城池之內以供養軍馬,敵軍要是膽敢來收稅,就趕出去,要是來進攻,就打出去。”

“打出去,這話我喜歡,但如果蒙古派出兩三萬軍隊來攻打你的根據地,你打算用什麼招數把他們打出去?”

高俊聽得非常滿意,以至於他第一次用馮達的字號來稱呼對方:“叔至,看樣子,總管河北軍馬的事情是必須要交給你了,這次你一定要帶好趙永他們,與高陽公搞好關係,經常與河北的其他各路義軍聯絡。當然,也應該爭取將他們收編至麾下,但不要顯得太霸道,這件事確實困難,讓趙永幫助你。”

馮達對此早有心理準備,大大方方的接受了高俊的任命。而就在此時,太平軍前鋒已經窺探到了敵軍的主力兵團所在的位置。

既然是在敵後發動襲擾,那高俊的目的當然不是僅僅嚇木華黎一跳,他打算趁着蒙古主力分別在河北的西南西北,與彭義斌、靖安民這兩個難纏的傢伙交戰之際,迅速插入敵後,敲掉敵軍邊緣的一兩個兵團,削弱敵人的力量,迫使敵人取消對彭義斌和靖安民的進攻。

第十章 支援前突(下)第九章 李世昌遊說治軍,蒙古軍掣肘地道(上)尾聲第十四章 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下)第十章 支援前突(下)第二章 交兵黃河岸(下)第一章 醉中看劍,再動星文(上)第四章 臨安暗流 宿遷烽火(下)第八章 留客住(下)第八章 商業法令(下)第十九章 警備騎兵(上)第二十章 意離離(下)第十九章 李銘(上)第三章 撼不動的柱石(上)尾聲第二十四章 上下同欲者勝!(下)第九章 飛針走線(上)第八章 甕城守衛(下)第十九章 節鎮(上)第七章 願(上)第十章 顧留鎮保衛戰(下)第九章 沃州的援軍(上)第十七章 再度交兵,反敗爲勝(上)第二章 劉家渡突襲戰(下)第十三章 大練兵高俊衛山東,短言語潘正說西夏(上)第十五章 熬不過的非議(上)第七章 郭延嗣(上)第十五章 在穩當可靠的基礎上,爭取一切可能的勝利(上)第十四章 身體力行:宣傳之道(下)第二十四章 捷書飛上九重天(下)第二十二章 心念忉忉(下)第七章 血染邊關路(上)第十九章 勢窮力竭(上)第二十章 凱歌雍雍(下)第十章 全面穩中求進(下)第六章 大興府(下)第十三章 三縣合討賊(上)第十八章 洺州的反擊(下)第九章 鎬如雲,鍬如雨(上)第十四章 暗中人事忽推遷(下)第三章 調五味諸將論敵策,布七路馮達調軍兵(上)第十二章 鬥百草(下)董二十一章 廣開言路:治國不靠奴才!(上)第十八章 人口(下)第十九章第二十章 霸州的阻滯(下)第二十四章 諸神的黃昏(下)第十五章第十四章 餌與誘(下)第四章 白刃紛紛(下)第二十章 火漫山東(下)第九章 簾卷西山硝煙盛(上)第一章 交兵黃河岸(上)第十五章 血簿(上)第二十二章 心念忉忉(下)第九章 符金刀的標槍(上)第一章 紅襖起(上)第九章 秩序與混亂(上)第一卷 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上)第二十二章 出擊擾亂敵軍(下)第十三章 小鷹原(上)第二十二章 獨行劍再現淮陰郡(下)第十九章 俘虜法令(上)第六章 自杞的挽馬(下)第十章 愛情與瞭解 不一定關聯(下)第十四章 狂夫瞿瞿(下)第二章 殷有禎(下)第十八章 進與守(下)第六章 苦鬥岱宗(下)第十七章 段鍾(上)第二十二章 逃避(下)第十七章 浪淘沙(上)第十一章 鬥百草(上)尾聲第二十四章 解圍梁山(下)尾聲第十七章 進與守(上)第十三章 心殷殷(上)第八章 艱苦卓絕的守衛(下)尾聲第十五章 蔓纏藤絆(上)第一章 蔭下行夏啓牽情網,燈前對夏師彈箜篌(上)第九章 四邊擾(上)第七章 陰差陽錯(上)第二十二章 糧倉劫營戰(下)第十一章 鬥百草(上)第十七 跨戰線馮達獻良策,戰吳橋李銘立大功(上)第十九章 理學派再起北伐議(上)第十四章 狂夫瞿瞿(下)第十章 後遼的陷阱(下)第十五章 輕銳檢山林(上)第十七章 十面埋伏大將名(上)金朝末期的關河爭奪戰第二十二章 逃避(下)第一章 博州的大炮(上)第九章 牛馬(上)第四章 賈濟川提調忠義軍(下)第十二章 血稅(下)第三章 遲疑(上)第二十四章 降霹靂高俊申天罰,上和書嚴實求苟且(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