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深化軍事改革(上)

麥子一天天的長了起來,正是農忙時節,民兵們都各自要顧家,太平軍正處於根本無法向外界投射力量的時期,正好專注於改革,在去年就定下了軍改的方針,今年要一一付諸實施。

從隊開始,太平軍開始實行三三制改革,一個旗掌管三個都,而一個營只掌管三個旗,這樣下來,原本至少要掌握20個都的營現如今只剩下了9個步兵都,所需要的指揮官能力也大大下降,高俊的夾帶裡面雖然也沒什麼蓋世名將,但能把一千多人管理得不錯的人還是有那麼一羣的。

步兵改革有序進行,影子統制們也在不斷學習本領,隨時準備接過指揮權,等十二個營基本建立之後,太平軍步兵改革就度過了最關鍵的階段。

按照高俊的設想,太平軍在山東的軍隊將不會超過兩萬五千人,所以,十二個步兵營已經完全足夠用了,但是,未來太平軍可能還要撥出一部分部隊去支援其他地方,所以可能還要陸續再成立五六個步兵營。

相比於步兵,真正的困難在於騎兵,好的步兵六個月就能練出來,好騎兵至少要練三年。

在過去幾年時間,儘管資金不足,但高俊還是想方設法的培育了一批騎兵苗子,其規模已經達到了上千人,經過幾次分兵,根據地還有數百人,他們組成了一個龐大的騎兵營。

戰馬的培育則令人感到驕傲,現如今淮北地區能提供的合格成年戰馬已經達到了8000匹左右。

即便是騎兵至少要求兩馬一人,也能保障4000名騎兵自由奔馳,除此之外,根據地各處養馬場還有駑馬馭馬數千匹,以及供拉車的牛、驢數千匹。

但是,此時真正困難的是如何確定騎兵的編制,目前,高俊手下有三種類型的騎兵:重騎兵,輕騎兵和通用騎兵,他們各自擔負的任務不同,裝備也有差距,按照李銘的建議,每一名騎兵都應該精通各類武器,並且隨時更換裝備,充當不同種類的騎兵,完成相應的戰場任務。

但是也有不少中層的騎兵軍官認爲,太平軍想要在短時間內打造出一羣鐵血戰士實在是太困難,倒不如學習一下宋軍的花隊法,輕、重、通用騎兵分類培養,各自完成自己的戰爭任務,並不混用。而太平軍總部應該確立相應的編制,配齊各類騎兵人員。

兩個意見針鋒相對,各自都有理由,高俊也曾經去資格最老的幾支騎兵部隊看過,不得不說,李銘的想法是有依據的,雖然不能保證每個騎兵都精通所有技術,但是軍官對他手下人馬的能力都心裡有數,他需要的時候,只要一聲令下,相應的人手就會立刻出現。

也許他身後的50名騎兵中只有26人能夠齊射,但他只要打個手勢,這26個人就會立即心領神會,掏出弓箭來站到另一邊去,以騎射手的身份繼續作戰,而他再打一個手勢,這幫人又掏出刀槍來,回到騎兵的陣營當中。

無怪乎臨陣換將是兵家大忌,只有跟士兵同甘共苦很多年的軍官才知道自己哪個手下射箭最準,哪個手下最能探路,一旦有任務就能選出最合適的一批人。

但是,時代畢竟不一樣了,高俊也實在沒有辦法支撐這樣的訓練,所以最後他採納了那些中層軍官的辦法,將輕、重、通用騎兵分類,各自執行相應的任務。

太平軍最早區分輕重騎兵的時候,是將自己訓練的精銳放在重騎兵,以少數民族騎兵爲主的熟悉馬性的騎射手們定爲輕騎兵,前者重甲,後者輕甲。

現如今,太平軍開始以戰場任務定兵種,由於任務需要,無論是衝鋒陷陣,長槍對敵的重騎兵,還是兩翼齊張,萬箭齊發的輕騎兵,都需要足夠厚重的裝甲來保護自己,這樣一來,輕重騎兵的名字就顯得名不副實了。

軍中有不少文人,其中也有喜歡暢談兵事的,他們給高俊上了一個意見,主張以古代著名的騎兵兵種來爲太平軍命名,可以將衝鋒陷陣的重騎兵稱爲突騎,而弓騎兵們則稱爲飛騎,除此之外還有虎豹騎等等。而且還主張以民族和地域,將部隊分爲若干單位,這樣的話,一支部隊裡的士兵都是同鄉,語言相通,同仇敵愾,一定會更加強大。

高俊對這個意見不以爲然,與之相反,他決定採用土嗨命名法。

將太平軍重騎兵命名爲具裝槍騎兵,而原本的輕騎兵則命名爲具裝弓騎兵。

通用騎兵則按照偏重分爲通用槍騎兵、通用近戰騎兵和通用弓騎兵。通用騎兵依舊保持“通用”的本色,必要時隨時轉換武器(但是不必精通)補充具裝騎兵。

而且,騎兵——以及太平軍的所有兵種,都在營級以下實行混編制度,無論民族,無論地域,出於方便方言使用者溝通的目的,在同一個都內也許會編入同鄉,但是在此以上,必須混編。

某種程度上來說,如果在以士兵盔甲輕重來區分的話,原本的重騎兵和輕騎兵現如今都是真正的重裝騎兵了,只有通用騎兵還相對輕裝。

畢竟,中國歷史大部分時間還是相對統一的,而用滿身盔甲的重裝騎兵來對付遊牧民族的部落射手,也未免太過愚蠢,所以,儘管初唐時期有那麼多具裝甲騎,但是,等到唐玄宗時代也就只剩下南衙萬騎而已了。

高俊所處的時代則是重騎兵的第二次綻放,富庶的中原大地被不同的國家所佔據,大家都有意願並且有能力發展各自的重騎兵,大遼有鐵林軍,大宋有背嵬軍,西夏有鐵鷂子,金朝有鐵浮屠。

現如今,在重騎兵的神聖殿堂裡面又加入了高俊的手下們,這支訓練有素的隊伍很快也將馳騁於中華大地之上,並將他們的旗幟插上中國騎兵史上的光榮之巔。

第二十三章 千萬人的復仇(上)第二十一章 龍吟虎嘯一時發(上)第二十三章 歸(上)第五章 不想負責的就無解(上)第十五章 豬(上)第六章 工廠(下)第十二章 號角起,鐵騎連(下)第十章 巧用力叢氏奪睢陽,勢蓋天高俊再和議(下)第六章 辛勞的家主(下)第二十二章 死囚牢(下)第十九章 現代戰爭(上)第二章 北?南?亂(下)第十七章 濱州混戰(上)第六章 和議成(下)第十八章 人生險阻艱難裡(下)第八章 絕擊天勝(下)第十三章 土地工作(上)第十九章 火漫山東(上)第三章 忙碌中又想起你 對我的若即若離(上)第二十一章 閒棋冷竈(上)第十六章 諸線牽(下)第十八章 進與守(下)第十三章 東風惡(上)第四章 延伸殺傷(下)第二十四章 喋血玉津園(下)第十六章 商船(下)第二十一章 龍吟虎嘯一時發(上)第三章 兩縣和(上)第七章 遵循良心的義務(上)第十七章 勢不可擋的尖刀(上)第九章 北院(上)第二十三章 懸崖勒馬也王爺(上)第十三章 行軍法令(上)第二十章 敵與友(下)第十章 顧留鎮保衛戰(下)第十章 暗流如潮涌(下)第十三章 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上)第七章 再動旌旗催陣鼓(上)第十五章 瘴氣三時作陣雲(上)第五章 驚心嬀川道(上)尾聲第二章 紅襖起(下)第二十三章 法?理?情(上)第十九章 決勝胥浦橋(上)第十二章 奮進的義軍(下)第十一章 掙不脫的束縛(上)第二十章 以人民的名義(下)尾聲第十章 戰地風來草木腥(下)第九章 四方館(上)第八章 風蕭蕭(下)第三章 困難重重的進攻(上)第二章 令人疑惑的情報(下)第十四章 木華黎重拳出動,太平軍設兵邯鄲(下)第二章 完顏珣遣兵下淮北(下)第十九章 勢窮力竭(上)第五章 勸?恨?歸(上)第十四章 木華黎重拳出動,太平軍設兵邯鄲(下)第十四章 邢州的結局(下)第三章 困難重重的進攻(上)第二章 說不出的話語(下)第九章 後遼的陷阱(上)第二十一章 覺醒的巨人(上)第六章 血銀(下)第十二章 雪之進軍(下)第十六章 熬不過的非議(下)第二十四章 趙公旭牽引滔天計(下)第二章 尚書省(下)第八章 西軍營(下)第十三章 嚇不退的計劃(上)第七章 前線吃緊,後方緊吃(上)第二十一章 山如是,海如是(上)第十章 欲涉者,待其定也(下)第二十一章 獻州的收復(上)第二十二章 血紅色的曙光(下)第二十章 鹽糧事發,高畢相競(下)第二章 炮手就位(下)第十一章 也王爺掘地三尺,真定府毀家輸軍(上)第五章 散漫與果決(上)第十三章 彙集四方猛銳(上)第十五章 刀與銃(上)第四章 步兵(下)第八章 狼煙茫茫(下)第十五章 左翼壘(上)第十九章 梁山鏖戰(上)第九章 沃州的援軍(上)第十四章 橫刀立馬英雄膽(下)第七章 武大公講禮迎客,李師帥斷糧進軍(上)第六章 邢州的合圍(下)第五章 二郎君遇險州城外(上)第十六章 愛恨河坊街(下)第九章 後遼的陷阱(上)第十四章 在寬大機動中大量消滅敵人(下)第九章 食鹽法令(上)第十二章 嘆聲聲(下)第二十章 箭?斧?合(下)第二章 肇端易州靖安民(下)第十一章 人(上)第七章 陰差陽錯(上)第十四章 再會的同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