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聲

最後的清點,大名府超過八萬名男女百姓被蒙古人所殺,高家軍軍兵、貼軍損失481人,根據地百姓傷亡兩千人左右。由於扯兒必、也古撤退的快,沒有對根據地造成嚴重不良影響。

而這一戰俘獲、擊殺蒙古軍共計七千三百餘人,斬下的首級就有四千多個,其中蒙古真番兩千六白多人。

但是,在三天後,第482名陣亡將士出現了:戴慶連續三天不眠不食,口述完成了大名府作戰記錄之後,在當天夜裡仰藥而死。

高俊得到消息的時候,戴慶已然去世,他平靜的躺在牀上,桌上是留下的八個大字。

“食蛆飲漚,味在其中。”

看着室內的景象,高俊臉色鐵青,以後應當爲將士們設立必要的心理疏導,就算是沒有心理學的年代,也應該意識到經過一場大戰之後,人的情緒需要發泄,高俊疏忽了,沒有意識到戴慶巨大的壓力。

慘勝如敗。

所有被殺掉的俘虜也被集中埋葬,他們的盔甲和武器作爲屠殺的見證被封存,大名府內的場景,高俊找來了周邊的文人和畫家一一記錄,作詩、作文、作畫作歌,雕出來,說出來,刻出來,將這一幕儘可能永久性的保存下來。

天陰沉沉的,空氣裡都是悲痛的成分,不時傳來隱隱的哭聲,主持完祭祀儀式的高俊心情很沉重。全體軍兵站在他身後,隊列排成一條長長的線,一直模糊的消失在盡頭,他們拿着武器,沒有擡頭。這些玄色盔甲的軍兵與陰白的天顯出了鮮明的對比。

根據地的人終於見識到了蒙古入侵的殘酷,高俊一直孜孜不倦對他們說的話在這一刻終於變成了現實,他們看到了,清楚的看到了,他們看到敵人是怎麼焚燬城市、殺害平民的。

他們終於看到了,知道高俊所說的一切都是完完全全的實話。

高家軍違背了以往的規定,殘酷的殺害了上千名蒙軍戰俘,沒有人提出異議。

也是從這一刻開始,高俊與鐵木真真正的變成了不死不休的敵人,沒有妥協,沒有諒解,直到一方徹底的毀滅另一方。

就在高俊收復大名府城兩天之後,臨陣脫逃的完顏承裔率軍來到大名府,並且立刻向完顏珣寫了札子,吹噓大名府的收復。高俊也不動聲色地寫下了另一份札子,把來龍去脈一一向完顏珣講明。所幸的是,完顏珣確實懲罰了承裔,然而在高俊看來,程度上太輕太輕。

率軍脫逃導致上萬人死亡,下獄處死並不爲過,然而只是革職,日後必然有起復之機。

儘管這場戰爭進行的十分慘烈,但生活還是要繼續。春天來了,一年之計在於春,農民們再次忙碌起來,大名府的重建工作也提上日程,在朝廷的命令沒有來到之前,高俊毫不客氣的佔據了大名府。

第三屆小學生畢業之後,高俊終於創辦了女學,學生還湊不夠一個班,阿紅、左綾等人連同根據地裡十幾個富家女的女子一起上了學。

夏啓此時與阿紅已經是親密無間,得知阿紅能夠在高郎君創辦的學校裡上學,也爲她感到高興。

春天到了,又到了萬物交配的季節,養馬場的母馬們也都做好了繁衍下一代的準備,高俊對於養馬的工作極爲重視,這可是千年大計,爲了能夠培育出優良的馬種,高俊、李銘、段景住三個人這幾天天天泡在養馬場裡,按照每匹馬的高矮胖瘦分成不同的類別,制定了配種計劃。

這次戰鬥之後,高家軍一下子擁有了兩三千匹大小馬匹,短時間內是不愁戰馬了,但是養馬是長久的工作,絕不能爲眼下有了幾匹馬而掉以輕心,除了戰馬之外,高俊也開始了牛、豬、驢、犬和鴿子的培養。

何志也一直籌劃的中學終於掛牌成立,已經從小學畢業的學生中有一部分選擇考入中學,而另一部分覺得讀完小學之後已然不錯,眼下在衙門辦事也有錢拿,所以沒有選擇繼續深造。

高家軍中的少年軍們終於立下了第二塊牌子:軍事中學,除了戰爭遺孤之外,也開始面向普通小學畢業生招生,畢業之後就有可能在高家軍當上軍官。

當年的師範學校也培養出了兩屆畢業生了,因而學校進一步擴大了規模,開始向全根據地推廣教育。

學生們的學習任務很辛苦,但是待遇還算不錯。高俊合何志也都向他們強調:根據地以超乎平均生活水平的待遇給予學生,因而學習是學生絕對不可推卸的任務。(國家待士深厚,唯求進學)

也要適當的參加勞動,何志也帶着中學生們在院子裡種了兩畦豌豆,既是爲了吃,也是爲了講述遺傳學原理。

以玻璃器和香皂爲代表的衛生運動也在如火如荼的進行着,在高俊的土地上,這兩個東西的價格都不算昂貴,分到地產的中農們也消費得起。潔淨的器皿和日常清潔身體能夠有效的抑制夏季傳染病。

來自河北山東的難民無窮無盡,高俊已經有計劃利用這批人開發嶧山的煤炭,這既是未來工業的能源,在眼下的生活上也至少能保證讓大家喝熱水。

在根據地範圍內開展了全方位的剿匪活動,以高家軍正軍爲中堅,各地民兵配合,掃蕩了大大小小十幾個山頭,勞改營近乎於人滿爲患。

正當高俊忙碌於這些工作的時候,完顏珣的命令終於下來了。

高俊賜姓溫敦氏,除正五品宣威將軍,實授沂州防禦使、總押泰安、兗、沂三州兵馬事、加授山東路宣撫副使、賜金帶、行六部事於三州、兼任管內廉訪使。

這些都在意料之中,甚至還薄了些,但是下面的話就讓高俊震驚不止了。

“授都尉,尚真寧縣主。”

這真是晴天一個大霹靂,讓高俊徹底懵了,但是宣讀詔書的人卻與高俊賀喜:

“高建麾真真年輕有爲,本朝開國以來,縣主們多是嫁於世家大族,高郎君以諸色人尚縣主,真是本朝前所未有之景,此乃國家獎進人才之體……”

第二章 定風波(下)第二十章 凱歌雍雍(下)第七章 血染邊關路(上)第二十二章 龍吟虎嘯一時發(下)第二十一章 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上)第九章 符金刀的標槍(上)第十九章第八章 李敬齋的數學(下)第十六章 外界形勢有利(下)第十三章 在寬大機動中大量消滅敵人(上)第二十四章 終舉義幟(下)第二十一章 順與叛(上)第十五章 高舉正義之劍(上)第十一章 雪之進軍(上)第十二章 中戰整頓(下)尾聲第八章 蒙漢分明:蒙古人的觀念(下)第十八章 潘彥真的詢問(下)第八章 兵者,詭道也(下)第二章 欺騙(下)第二十三章 天地無路,忠義無法(上)第五章 迷霧隱隱兇徒手(上)第十七章 濱州混戰(上)第二章 意外的故人(下)第十二章 辟舉(下)尾聲第九章 支援前突(上)第十四章 邢州的結局(下)第三章 身後身前事莫猜(上)第十章 弓騎兵(下)第四章 步兵(下)尾聲第六章 血銀(下)第十八章 教育法令(下)第二章 一片山河好氣象(下)第七章 留客住(上)第十三章 魚(上)第一章 船隊(上)第二十四章 懸崖勒馬也王爺(下)第十九章 反對(上)第十九章 雲裡帝城雙鳳闕(上)第十三章 老將知兵,宿臣善政(上)第一章 桃花盡日隨流水(上)第十八章 洺州的反擊(下)第十章 掙扎(下)第十五章 日月昏昏(上)第二十一章 血情(上)第三章 雅俗共賞:元好問改良文藝(上)第三章 白刃紛紛(上)第二十章 奮戰的軍兵(下)第十四章 險象環生的渡河(下)第十九章 溏濼磐石馮叔至(上)第二十二章 痛苦的頭領(下)第三章 路茫茫(上)第三章 忙碌中又想起你 對我的若即若離(上)第二十章 間隙生同牀(下)第十七章 濱州混戰(上)第二章 說不出的話語(下)尾聲第十六章 左翼壘(下)第十四章 學校(下)第二十四章 蛆(下)第二十四章 喋血玉津園(下)第十七章 中軍帳(上)第十二章 共赴勝利(下)第十四章 黑鴉與花帽(下)第二十二章 太平軍南線大戰,盧鼓椎語涉謗譏(上)第九章 飛針走線(上)第七章 前線吃緊,後方緊吃(上)尾聲第二十二章 覺醒的巨人(下)第七章 尺素傳(上)第十九章 警備騎兵(上)尾聲第十九章 意離離(上)第二十二章 破釜沉舟,拼死一搏(下)第七章 狼煙茫茫(上)第十章 威震應州李雲龍(下)第十五章 震驚的知府(上)第二章 破壞與建設(下)第二十章 警備騎兵(下)第九章 掙扎(上)第三章 鮑員外的野望(上)第三章 撼不動的柱石(上)尾聲第一章 北?南?亂尾聲第九章 後遼的陷阱(上)第十七章 烽火揚州路(上)第十九章 梁山鏖戰(上)第十一章 致力公心:潘正的姿態(上)第一章 意外的故人(上)第十九章 敵與友(上)第六章 倍則分之(下)第一章 忽聞疊鼓一聲飛(上)第十二章 辟舉(下)第十六章 同甘苦,共生死(下)第十六章 同甘苦,共生死(下)第二十三章 熱血灌開山河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