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馬(下)

左綾呆呆的坐在內城中央的空地上,她已經感受不到自己的四肢百骸,她的身體已經與土地融爲一體,再也沒有任何知覺,這是死的前兆。

現在在內層的平民大部分都是這種狀態,因爲他們已經數日粒米未進,很多人已經撐不住了。

士兵們何嘗不是如此?戴慶鼓起最後一絲力氣轉動腦袋左右觀察,一名士兵手持炭筆在城牆的內壁上寫着字。

這是鼓舞士氣的辦法,一開始大部分人寫的都是城在人在的決心,但是很多人也直觀的描寫了自己的感受,那就是餓,還有些人寫滿了各種各樣食物的名字,然而起不到望梅止渴畫餅充飢的作用,反而讓大家的心更加冷落。

而此時,在城外,阿闌豁阿輕輕拍了拍胯下的戰馬,這隻矯健的馬兒嘶鳴着,似乎也對即將進行的任務很有信心,這個強健的乃蠻勇士手裡捏着一隻大大的布袋,裡面裝滿了泥土,少說也有二十斤,但是在他手中似乎就像棉花一樣。

“阿闌豁阿,我的那可兒,你知道,我把你都派上去是爲了向全體蒙古戰士證明這一戰必將勝利,你可不要讓我失望,不要讓蒙古王孫失望。”也古當然不會參加這種突擊,但他派出了自己的那可兒,他走到阿闌豁阿身邊,叮囑他這些話。

片刻之後,蒙古勇士們催動戰馬,他們像天空急速的流雲一般向內城靠近過來。

“果然是天之驕子的軍隊。”郭寶玉忍不住讚歎一聲,蒙古騎兵們技巧嫺熟,變換自如,而城上的敵人惶恐而無可奈何,這些蒙古騎兵跑到城下,倒盡泥土之後轉身回來,整個過程行雲流水。

矯健的戰馬們嘶鳴着,似乎不太懂他們爲何要這樣跑來跑去,這些強健的戰馬既有蒙古人自己的產品,也有來自於對金朝的繳獲。

“數百匹戰馬在城市內跑,我還是第一次看見。”郭寶玉忍不住對也古說。

“是啊,中原人在城市裡是不會騎馬射箭的,而且據我所知,金國內地的居民已經很少見到馬了。”

“金國的戰馬全部都提供給了邊疆,但是它們全都爲大蒙古國所有了,現在金朝沒有戰馬。”郭寶玉向也古解釋:“那幾匹高大的駿馬,我想就來源於金國的羣牧所。”

“是的,繳獲的馬匹非常高大,簡直可以和蒙古的駿馬相比,僅僅依靠這批繳獲,就能讓全體士兵們都騎上最矯健的戰馬。”

在印象中,人們往往認爲蒙古戰馬體型小,耐力強,但是蒙古人也飼養各種不同的馬,東部的山只昆等部落馴養的小韃子馬耐蟲病、耐粗飼,確實體型狹小,是這些人進山打獵的助手。

而西部草原的戰馬高大強壯,適宜衝鋒,和汗血馬有親緣關係,就連鐵木真也讚不絕口,蒙古本身也出產良馬。

不過最好的馬來源於青海,來源於那些吐蕃部落,無論是金朝、南宋還是西夏,都把這種馬視爲上品。至少從眼下而言,除了知道金國從陝西買到部分這類馬之外,蒙古人對西馬還並不瞭解。

然而此時無需挑選馬的種類,因爲無論是怎樣的戰馬都能完成眼下的任務,騎兵們來去自如,而內城壁上無計可施。

騎兵們換了一批戰馬,繼續從事剛纔的工作,土坡已經漸漸成型,再來個三四輪,也許就能發動襲擊了。

也古滿意的看着騎兵們的操作,雖然費了不少馬力,但是成功的避免了傷亡,眼下內城只是一輪衝鋒的事情。

“叫士兵們築好這道土坡之後就停手稍微休整一下,等到今天黃昏的時候再發動進攻。”

城內陷入了巨大的絕望氣氛之中,敵人居然真的在他們眼皮子底下修築好了一道傾斜的土坡,敵人的騎兵可以踩着土坡衝上來。

戴慶找到了奚氏,此時兩個人面對面一句話也說不出來,良久之後戴慶才說:“這堵城牆是守衛不住的。”

這堵城牆確實不可能守衛住了,奚氏給戴慶指了一下大名府衙門的院子,那裡也有相對高厚的牆,然而這種牆阻擋不了蒙古人哪怕半個小時。

“到那裡也是晚死一會而已。”

“絕對不能放棄希望,那裡怎麼也能容納下二三百號人吧。”奚氏對戴慶說:“你要記得把我的女兒帶進去。”

戴慶點點頭。

奚氏深呼吸了一口,轉過身子背對着戴慶:“準確一點。”

戴慶緩緩的抽出了刀,衝着奚氏心臟的位置快速捅了過去。奚氏只是悶哼了一聲,嘴角流出血來,立刻倒在地上。

類似的場景在各處上演着,約有三四百人選擇了自盡,他們包括未成年的孩子,婦女以及老人。大名府畢竟不是高家軍,他們此時最大的願望就是在全體滅亡之前再和蒙古人戰上一場。所以即便孩子們是大家所珍愛的,此時也必須爲這個目的而讓道。

蒙古騎兵踏着土坡向上前進,士兵們在進行最後的阻擋,甚至於躲進城裡的難民們也組成了人牆,抵擋蒙古騎兵,弩機再一次狂吼起來,但是弩箭很快就用完了。

難民們徒勞的被一個一個砍倒在地,蒙古人進城了。

城內到處都是驚恐的叫聲以及怒罵之聲,很快,內城的城門也被打開,漢兒軍們也隨即衝了進去,哭叫聲更厲害了。

等到也古進城的時候,他看到的是即便蒙古軍人也爲之膽寒的地獄景象。

整個城內都是紅紅的,地上是殘肢斷臂和碎肉屑,已經看不出人的蹤影,牆上抹的全是淋漓的黑血,在黑血當中透露出黑色的用炭筆寫上的詛咒蒙古的文字。

也古用手按住胸前,此時他感到了巨大的震撼。從廝殺中清醒過來的蒙古騎兵看到周圍的景象後,膽子小的已經忍不住嘔吐起來。

戴慶緊咬牙關,拒不投降,這裡面只剩下十幾名軍兵以及兩百號平民了,其中還有六十個孩子。

蒙古人沒有攻城,他們已經受不了內城的景象,前來攻打內牆的是漢兒軍,戴慶他們拼盡力氣將這些人從牆上驅逐出去,但隨即他餓得兩眼發昏,暈倒在地。

第十九章 火漫山東(上)第二十章 涇渭難分意難捨(下)第二十二章 以膳代兵高太尉(下)第三章 事與願(上)第十九章 鹽糧事發,高畢相競(上)第八章 兩羣不速之客(下)第十章 戰地風來草木腥(下)第八章 風蕭蕭(下)第十七章 教育法令(上)第六章 來之不易的勝利(下)第二章 彭義斌元氏就義,高太尉開州點兵(下)第二十三章 血冤(上)第五章 書信頻頻(上)第四章 兩縣和(下)第六章 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下)第十六章 一堆蒼煙收不起(下)第二十四章 亭亭山殲滅戰(下)第十五章 金鞭溪突圍戰(上)第五章 號角復,烽堠舉(上)第一章 劉家渡突襲戰(上)第五章 玉碎瓦全(上)第十二章 按部就班(下)尾聲第十三章 內侍局(上)第十一章 胡山堡(上)第二章 劉家渡突襲戰(下)第二十三章 蛆(上)第三章 北鄙備戰急(上)第十四章 餌與誘(下)第二十章 溏濼磐石馮叔至(下)第二十二章 糧倉劫營戰(下)第十三章 三縣合討賊(上)第十二章 競速寶勝(下)第十一章 宋軍之敗,彌遠之得(上)第十五章 左翼壘(上)第十二章 磨刀霍霍(下)第二十四章 四海一心:決戰的最高戰略(下)第十九章 西夏的新生(上)第九章 沃州的援軍(上)第十五章 游龍調(上)第十一章 麥田伏擊戰(上)第十三章 血染石牆(上)第二十四章 飛狐壩(下)第二十一章 心念忉忉(上)第七章 武大公講禮迎客,李師帥斷糧進軍(上)第十四章 誓?隱?網(下)第九章 符金刀的標槍(上)第二十二章 文資與武職(下)第二章 瘴雲滾滾(下)第八章 血鐵(下)第十九章 深情寄(上)第二十四章 物資(下)第一章 糧食法令(上)第十六章 熬不過的非議(下)第十二章 宣徽院(下)第二十二章 獻州的收復(下)第十九章 深情寄(上)第八章 艱苦卓絕的守衛(下)第十五章 人情難做(上)第二十四章 吏員(下)第五章 柳暗花明(上)第十章 符金刀的標槍(下)第十六章 在穩當可靠的基礎上,爭取一切可能的勝利(下)第五章 步兵進攻(上)第十九章 鹽糧事發,高畢相競(上)第十八章 地陷魯南(下)第七章 說不出的想法(上)第十九章 狼(上)第十一章 穆王何事不重來(上)第二章 醉中看劍,再動星文(下)第三章 忍耐不是壞事(上)第十四章 木華黎重拳出動,太平軍設兵邯鄲(下)第十五章 左翼壘(上)第十九章 雲裡帝城雙鳳闕(上)第六章 掌新兵軍馬同西走,隔長河魯豫大交兵(下)第一章 自願的陷阱(上)第六章 貓(下)尾聲第七章 軍隊(上)第五章 走在情感與理智之間(上)第三章 礪氣桃源鎮(上)第九章 華東莊(上)第六章 一日之差 百年之愧(下)第十章 秩序與混亂(下)第十六章 外界形勢有利(下)第十三章 喚醒勇虎(上)第四章 三州野戰(下)第十九章 霸州的阻滯(上)第十七章 中軍帳(上)第十六章 左翼壘(下)第二章 詩人高唱而至(下)第二十四章 降霹靂高俊申天罰,上和書嚴實求苟且(下)第十六章 人情難做(下)第十四章 險象環生的渡河(下)第二十一章 鄒乃濟(上)第二十章 霸州的阻滯(下)第二章 武學(下)第五章 書信頻頻(上)第五章 省中啼鳥吏人稀(上)第三章 忍耐不是壞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