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四九章 愁緒萬端

林覺的信中提醒方敦孺和嚴正肅早作打算。林覺的建議是,兩人應該提早向皇上主動坦陳新法之弊,以退爲進,並且採取有效的對新法補救的措施,化被動爲主動。因爲只有讓皇上堅定的支持他們兩人,或許纔能有效的將此次風波平息下去。他們需要爭取皇上的理解,並且切實的做出對新法的改變。林覺提醒方敦孺,這一次有人是要藉此大做文章的,因爲有人剛剛經歷了平叛的失敗,他們需要找回場子,控制話語權,轉移注意力。所以絕不可掉以輕心。

方敦孺看了這封信之後既憤怒又好笑。自從自己將逐出師門之後,自從他林家人闖衙侮辱自己之後,他和林覺之間 便早已恩斷義絕沒有聯繫。林覺此刻寫這麼一封信來看似帶着關心和好意,但這關心和好意卻讓方敦孺覺得不是滋味。

方敦孺認爲,雖然林覺的提醒是帶着好意的,但他方敦孺又怎麼會接受他的好意。他越是自作聰明的提醒,自己卻偏偏不聽他的這些言論。他歸根到底還是在堅持之前他跟自己反目時的觀點,他還是認爲新法的弊端明顯,需要改善。他不過還是藉此事來重申他的觀點罷了。

況且,方敦孺一直堅定的認爲,就算變法有弊端,生出了一些意外,但那是變法路上的必經之途。哪有一蹴而就的變法,這正是變法所要經歷的坎坷之痛,皇上一定會明白這一點的,根本無需去解釋。林覺要自己和嚴正肅去向皇上請罪,這簡直太可笑了。自己和嚴正肅何罪之有?請罪那豈非是自承叛亂因新法而起?豈非反倒給人抓住了把柄?林覺這是指了一條絕路讓自己走。沒想到此人如此的歹毒。

方敦孺越想越鑽牛角尖,便越是氣憤。於是,這封林覺熬了一夜寫來的信很快就在方敦孺的手裡化爲了紙簍中的片片碎片。林覺深思熟慮絞盡腦汁爲他們想出來的對應之策也被拋諸腦後,當成了是害人的計劃。方敦孺甚至連這封信的內容都沒跟嚴正肅提及,因爲他覺得那是羞辱的一件事。自己被昔日的弟子寫來一份信給羞辱了,還怎麼提?

但接下來數日,林覺信上的提醒卻一一的開始應驗。就像整件事都按照林覺的預測在進行一般,呂中天吳春來等人開始對新法對自己和嚴大人進行了兇猛的攻訐。而這一次的攻訐顯然比一直以來所遭受的攻擊更爲兇猛。方敦孺和嚴正肅雖然表面鎮定,但他們其實也感覺到這一次和以往不同。呂中天親自上陣,京城內外上百官員聯名上奏彈劾,這聲勢絕對不容小覷。

方敦孺和嚴正肅採取的是沉默不應的作法。他們知道,只要一接口,便是無休無止的辯論。而在上一次的十罪疏的彈劾之事中,他們已經做出了迴應。此刻說的再多都是多餘的。況且,他們兩人心裡都明白,叛亂和新法之間是有關係的,越是辯論,反而越是暴露了這一點。所以不去迴應,保持沉默纔是最佳的方略。

可是,事情的演進並沒有平息之勢。直到今日,當樞密使楊俊表態之後,方敦孺和嚴正肅終於意識到事情已經嚴重到了何等的地步。朝中所有的勢力已經完成了一次聯合,變法派已經被完全的孤立。樞密院政事堂兩大核心機構在反對變法之事上終於達成了共識,這意味着,朝廷中絕大多數的官員將站在自己的對立面上。那麼,皇上在這種情況下能頂得住麼?

幾天前,方敦孺和嚴正肅被召進宮。郭衝給他們看了案牘上厚厚的一疊彈劾他們兩人的奏摺已經對新法的攻擊奏摺。那時候郭衝還眼神明亮的明確告訴自己和嚴正肅,他會堅定的支持他們。讓他們不要擔心,專心做事。郭衝還引用了孟子的話勉勵兩人,什麼‘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之類的話,着實給有些內心不安的兩人打了一針強心劑。但是現在,情形已經大大的不同。今日聖上倉促散朝,便是因爲楊俊的表態。這說明,聖上其實也心裡慌了,他也無法面對眼前的局面,所以他下意識的選擇了逃避。

聖上宣佈休朝十日養病,這似乎是緩兵之計。但這也正表明了聖上心中的猶豫和動搖。如果聖上當真還堅定的支持變法和自己以及嚴正肅的話,他該旗幟鮮明的表明態度。今日從宮中出來的聖旨便不是養病休朝的旨意,而是應該一錘定音,表明態度,讓對新法和對自己以及嚴大人的指責全部噤聲的力挺。當然,要皇上這麼做似乎有些要求太苛刻了些,畢竟那是呂中天和楊俊的表態,皇上不可能不斟酌。但是今天天黑之後,他和嚴正肅進宮面見皇上卻被拒絕,這多少說明了些什麼。他們本來是不想進宮的,但聽說呂中天和楊俊被分別召進宮中覲見,兩人才決定進宮覲見。可是他們卻被拒絕了,這說明了什麼。

清冷的殘月之下,方敦孺站在風中想了許久許久,他的手腳是冰冷的,心裡也是冰冷的。發生了這麼多事情之後,他才意識到林覺那封信上的提醒是有意義的。早知道事情會發展到現在這般地步,他就該按照林覺信上的建議提前跟皇上溝通關於青教叛亂的事情。林覺只是讓他們向皇上認錯啊,並沒有讓他們向天下人認錯。皇上會理解他們,這纔是問題的根本啊。

而且也應該早些採取一些措施,對新法條例及時的微調。在彈劾之前做這件事和在被彈劾到現在這種情形做這種事那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之前做了,對方便失去了一個攻擊的火力點,現在做了,反而多了個把柄。自己怎麼就不信林覺呢?仔細想一想,除了在變法之事上他跟自己意見相左之外,他的所有作爲可都沒有對自己不敬啊。自己爲何對他耿耿於懷,對他抱有極大的憎惡之感呢?

方敦孺的心裡回想起和林覺交往的一幕幕情形來,自從和林覺恩斷義絕之後,他早已刻意的屏蔽了林覺在自己腦海中存留的記憶。因爲每想到林覺,他便會惱怒,便會難過,便會惋惜。他不得不承認,將林覺逐出門牆其實是他逼迫林覺的一種手段,他本以爲這麼做林覺會乖乖的回頭,會向自己求饒,會回心轉意的。可是事情弄巧成拙,反倒將林覺推的遠遠的。若說方敦孺沒有生出悔意是不恰當的,他之所以不願再提及林覺,不願回憶起他,便是因爲他心中是有愧疚之感的。

松山書院的老友薛謙寫信來將他痛罵了一頓,嚴正肅也對他的作法不甚贊同。自己的妻子每次因爲此事爭吵都指責自己絕情無義,這麼多身邊最在乎的人的反對,他方敦孺又怎麼會不反思。可是他是男人,是師長,是要面子的方敦孺,他又怎麼能輸了這口氣?或許林覺心裡也是這麼想的吧,他也是要面子的。因此,兩人之間漸行漸遠,加之處於惱火和生氣,那次自己關押了林覺,更導致了矛盾的激化。他知道,自己再也無法讓林覺回到身邊來了。

眼下之事,自己再一次犯下了意氣用事的錯誤,回頭想想林覺的那封信,應該是事前得到了些什麼風聲,於是寫信來提醒自己防備。而自己卻將他的好意曲解了。方敦孺對自己有些失望,他還是第一次生出這樣的情緒來。要知道他方敦孺可是極其自信的人,他對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有着強烈的自信的。唯獨在對林覺這件事上,生出了失望和後悔之意。

身後傳來沙沙作響的腳步聲,將方敦孺從深陷的情緒之中驚醒了過來。方敦孺轉頭看去,恰好看見一個纖弱的背影正朝屋裡走去。身後的小桌上擺着一壺熱茶和一碟點心。

方敦孺輕聲喚道:“秋兒。”

那身影站住了,慢慢的轉過頭來,輕聲道:“爹爹,天冷夜寒,喝些茶水暖暖身子。還有……您早些睡吧。”

方敦孺點頭道:“爹爹很快便去睡。你怎地到現在還沒睡呢?你娘睡了麼?”

方浣秋輕聲道:“娘和我在聊天說話兒呢,娘叫我給爹爹沏茶送來的,她來看了幾回了,見爹爹在想事情,便沒有打攪。”

方敦孺點頭,心中升起一股暖意。這個時候,還是夫人和女兒心疼自己。雖然夫人和自己現在的關係很是冷淡,因爲自己大部分時間都在衙門裡,所以方夫人睡到了浣秋房裡。即便自己回家,方夫人也不願回房去睡了,實際上兩人已經分居而睡了。浣秋和自己也基本上沒有什麼話說,見到自己除了行禮之外,便再不多言,成天躲在房裡寫寫畫畫。自己只要一去瞧,便立刻收起來,像是防賊一般,方敦孺自己也覺得無趣的很。家裡的氣氛很是冷清。但是,她們畢竟是自己的親人啊。也只有他們心疼自己。

第五四一章 苦中作樂第九十九章 窩裡鬥第七一三章 團聚(續)第四八五章 酒後真言第三六八章 事出有因第六二零章 斗酒第九零二章 釜底抽薪第一一四八章 置換第一三零一章 烈火第五八九章 現實冷似冰第三一八章 掌上可舞第七十七章 路遇第八零一章 京畿小縣第七九九章 沖喜第六六七章 功虧一簣第九三五章 受賞第一零一章 花式秀實力第一二五九章 強渡(續)第一六一一章 絕情絕義第七二二章 不歡而散第九一三章 膽大包天第一二四四章 序幕拉開第二九九章 州府之會第一零一一章 大早朝(二)第四六八章 千里追愛第六一零章 放假第九五四章 終結第五五五章 求助第七章 將奈何第一三五七章 報應不爽第二三零章 後知後覺第一四二零章 藉口第一四四三章 揭露第三五九章 撮合第六零七章 甘霖還是毒藥第一四一七章 來信第一零五三章 小發明第四三七章 攤牌第四二九章 危機第六九五章 一窩蜂第一六二六章 謀劃第一三五零章 大勝第二一二章 功敗垂成第九五三章 你也配稱英雄第一陸四二章 大決戰(三)第一三六六章 君子之戰第一四三二章 草芥第七七六章 別有隱情第一五二一章 荊棘鐵刺陣第八五二章 狼來了第一一五八章 別無選擇第一七零六章 大展手腳第一二一六章 南方來的大富商第五九七章 教你如何寫話本第一九四章 矇混過關第五二零章 搬救兵第六零二章 驚人技第一三五二章 幕後人物第四七七章 少女心思第九六八章 王府晚宴第一一六六章 世外桃源第一三四九章 意外第六一六章 新氣象第一零九四章 意外的平靜第六六五章 物是人非第一零一一章 大早朝(二)第一一一六章 血色黃昏(四)第一二二八章 挾持第六五二章 青教第一四零四章 不得不戰第三零七章 方門弟子第一二八八章 洪流第三四四章 拖延之計第一五七四章 二對二第七六零章 往事第一六零四章 未決第六十二章 何須出處第九二一章 人難逃第四一九章 恢宏氣勢第五十一章 良機第一六七零章 心中言第五五三章 大難臨頭第三十八章 人世艱難第四九一章 大事將至第三九六章 對戰第一四八三章 怒火第一二二二章 徒勞無功第一零一八章 反訛詐第八三九章 計劃第八零七章 談判第二八三章 不速之客第四九八章 奇文共賞第一六三四章 伏擊第一一七六章 家宴第一四一一章 山中喜事第四三八章 攤牌(續)第一零六八章 上位第一零三六章 煎熬第七七二章 會面第七五一章 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