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四九章 意外

攻擊涿州城的兵馬正是韓剛和馬青山兩人率領的三萬大周騎兵。兩人在霸州城頭達成共識之後,決定要站着死,要讓遼人付出代價的勇敢決定。在經過三天的準備之後,兩人在霸州城中的近十萬兵馬中挑選出了三萬精銳兵馬準備進攻。

挑選兵馬的過程並不順利,韓剛和馬青山雖然是此刻霸州城中最高軍事將領,但他們並無調兵之權。一個是被楊俊要治罪的將領,一個是已經戰敗的北征軍的將領,對於目前的局面而言,兩人都無調動兵馬之權。所以,當兩人開始挑選兵馬,集結物資和人手準備的時候,很快便遭受到了城中衆將的質疑。

韓剛和馬青山爲了能順利的集結兵馬,完了一點詭計。他們宣稱,剛剛前來霸州傳旨的朝廷官員給兩人下達了秘密的旨意,兩人挑選集結兵馬正是因爲得到了朝廷的旨意,並非擅作主張。至於要幹什麼,暫時無可奉告。

城中官員和將領雖然將信將疑,但卻也不好公開質疑。三天後當一切準備就緒之後,韓剛和馬青山召集了軍中數十名中高級將領進行攤牌。他們如實告知了他們的目的,他們是要去反攻遼人,爲楊樞密復仇。而且他們作爲大周軍人,因爲北征潰敗之故導致朝廷不得不跟遼人訂立屈辱和議,心中着實內疚。所以他們要反攻遼人,抱着必死之心去恕罪,這纔是大周軍人在此刻該做的事情。

一干將領都驚呆了,他們萬萬沒想到韓剛和馬青山居然是要和遼人作戰,這簡直不可思議。朝廷和遼人已經達成和議,邊鎮各軍已經接到了不得和遼人衝突的命令,韓剛和馬青山現在這麼做這是公然的違抗上命,違背朝廷的旨意的舉動。更何況,楊樞密親率三十萬精銳兵馬都沒能取勝,這兩人昏了頭,這不是拉着大夥兒一起送死麼?

衆將領紛紛質疑,表示此舉決不可爲。韓剛和馬青山告訴衆將,此次行動純屬自願,他們絕不會強迫衆人蔘與其中,他們可以退出。十幾名將領當即表示他們要退出,這非法的軍事行動他們不會參與。即便韓剛和馬青山的官職比他們高,但這樣的軍令他們是絕不會服從的。

韓剛笑着表示了理解,請他們退出議事的府衙大堂。然而,當十幾名將領踏出大廳門外,行到臺階下的空地上的時候,四面八方無數的羽箭攢射而至,將這十幾名將領當場射成了刺蝟。韓剛以雷霆手段鎮壓了軍中的異見者,此時此刻,他必須用這樣的手段去解決指揮權的問題。既然抱着必死之心,韓剛便沒打算給自己留後路。這些將領中絕大部分都是北征軍的將領,他們在北征軍慘敗之後無法置身事外,他們因爲救贖自己的行爲,而不是退縮。他們應該在析津府之戰中戰死,而非在此時反對這項計劃。

剩餘的將領們當中也有猶豫的人,只是他們沒有這十幾人這麼直接。當他們看到那十幾人在大堂外的秋陽下瞬間被射殺的時候,都明白了一件事。韓將軍和馬將軍是鐵了心了。他們絕不會容忍有人反對這次行動。所有人當即表示服從命令,願意跟隨韓剛和馬青山對遼人發動復仇行動。

韓剛和馬青山都明白,以這種方式逼迫衆人跟自己行動確實有些不光彩,但他們只能這麼做,否則沒有人會願意跟着自己去作戰。這麼做當然弊端很明顯,整支兵馬靠的是強壓而整合在一起,並沒有凝聚力。也許一場交戰便會分崩離析。但結果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兩人完成自己的心願,戰死戰場,殺敵而死,絕不願不明不白的死在陰謀之中。

對於此次作戰,兩人心中誰也沒有底,但是三萬兵馬還是在這種猶豫和未知之中出發了。首要的目標當然是涿州城,事前得到的情報是遼人從涿州撤走了一部分兵馬,但具體涿州還有多少兵馬駐紮,卻是未知之數。

馬青山制定了半夜裡悄悄摸進,從東南西三面城牆發動偷襲的計劃。事前的偵察表明,涿州城防尚未修復,白天裡大批遼人正在忙碌修葺城牆的防禦體系,這足以證明對方城池的防禦手段不足。所以有了偷襲成功的可能。但這個計劃也僅僅是有成功的可能而已,對於韓剛而言,涿州城是他北征首戰失敗的羞辱之地,他心中甚至有了一絲心理陰影。馬青山的計劃更他當初失敗的那次偷襲何等相似,韓剛甚至有一種不祥的預感,覺得自己依舊要重蹈覆轍,而這一次怕是要死在這裡的預感。

然而,當攻城戰打響之後,讓韓剛和馬青山萬萬沒想到的是,事情居然順利的不可思議。大批兵馬摸到城下的時候,對方城頭遼軍居然沒有絲毫的反應。當強弩將城頭遊弋的少量流動守夜的偵察哨射殺之後,城頭居然沒有任何的覺察和騷動。只攜帶了最簡單的攻城雲梯的大周兵馬怕是史上最爲寒酸的一隻攻城兵馬。但他們居然直到利用雲梯大批攻上城牆之後才被城下帳篷裡熟睡的守軍發覺。城頭上居然除了那些值夜的流動哨之外,沒有任何的防禦措施和駐守兵馬。

當遼軍發現大周兵馬已然攻上城頭的時候,一切已經晚了。潮水般的大周兵馬涌入城中,東南西三處城門被攻佔,城門洞開。更多的大周兵馬瘋狂涌入,像海潮一般灌滿了各處街巷。

守城的這一批遼軍兵馬是從中京道調來的步兵。他們原本隸屬於北樞密院樞密使耶律材的步騎兵大軍。數月前,完顏阿古大的女真大軍突破天險山巒突入中京道,一路屠殺直奔興中府而去的時候,耶律材做出了最快的反應,他命十五餘萬騎兵率先追擊,剩餘的五萬步兵只能步行跟隨。 直到耶律材在興中府大靈河南岸的曠野被完顏阿古大的騎兵伏擊,幾乎全軍覆沒之時,步兵們也沒有趕到興中府戰場。

而恰恰因爲他們行動速度慢,卻也因禍得福躲過了洪水的滅頂之災。但之後他們卻不得不繞行大靈河北岸,最後和耶律春的兵馬匯合一併趕往大定府。到了大定府之後,他們中的三萬人又不得不行軍六七百里趕往析津府,因爲析津府大戰結束,朝廷將所有兵馬集結於大定府,而這三萬人則必須填補析津府守軍戰鬥陣亡的缺口。

也就是說,在短短的兩個月的時間裡,這些步兵從中京道最東邊的海北州開始行軍,一路往西,最終抵達了一千三百里外的析津府。這還不算完,到了析津府之後他們中的兩萬倒黴蛋又不得不開赴涿州。到了涿州本以爲終於可以安穩下來了,然而,涿州守將韓宗澤這個靠着他爹爹的權勢得到守城軍職的傢伙居然下達了要這兩萬人修築涿州城池的命令。

連續多日的辛苦奔波行軍,現在又是重體力的修建城牆的工作,這兩萬步兵早已疲倦欲死。白天累得半死,晚上一個個睡的跟死豬一番,怕是打炸雷也炸不醒他們。那韓宗澤還自以爲聰明,自以爲體恤士兵們的感受,特地在城牆下修建了供他們夜晚睡覺的工棚,讓他們睡的更香甜。爲了恢復他們的體力,讓他們不至於太不開心,韓宗澤更是下令解除軍中戒酒禁令,在晚間允許他們喝酒。那些喝了酒又疲勞的遼軍苦力倒黴蛋們哪裡還有半點的警惕性。刀架在脖子上,砍出血來,他們纔會驚醒。

其實韓宗澤這麼做也沒錯,只能說,韓剛和馬青山的這次進攻完全是意料之外的進攻。遼人怎會想到,前腳訂立了和議,後腳便有大周兵馬攻城?

這種種的因素導致了大周兵馬不費吹灰之力便迅速掌控了局面。韓剛和馬青山也意識到涿州城中的兵馬並不多,戰鬥力也並不強悍,他們驚喜的發現,這場攻城戰居然會如此的順利,如此的摧枯拉朽。對於敵我雙方而言,這都是一場意外。

第七五八章 安置第一二八四章 惡戰第九五九章 初心不改第一四五一章 來使第四四二章 好花堪折直須折第一一一六章 血色黃昏(四)第三九一章 歸去難第一二零二章 撤兵第七五六章 補救第一二五八章 強渡第五九五章 浮生半日閒(續)第九十章 牢籠第一五三五章 攔截第四九七章 聖駕第五八三章 收留第一零五六章 御風而行第一三九九章 蓄勢待發第一三四七章 微妙之局第一零九章 迷霧重重第四一四章 敲詐勒索第六三九章 心跡第五一九章 火燒眉毛第一一七一章 爛泥不上牆第一四九一章 一窩蜂第一零三四章 求援第五八一章 來者不拒第二四一章 義無反顧第八七三章 最後的頑抗第一二八章 底細第九百章 客自應天來第一六一零章 卑鄙手段第二八八章 聚衆滋事第一一零三章 歪打正着第七二二章 不歡而散第一二三八章 敗軍之將第八七六章 受挫第九四零章 完美之法(續)第六五六章 伶牙合君意第一二五零章 夏夜第七七二章 會面第九五七章 追尋第一六六七章 欺負老實人第六一五章 復仇路第七二六章 夜探(續)第一三五七章 報應不爽第三六三章 見字如面第一一三七章 喋血黎明(七)第三六三章 見字如面第七七三章 重逢第五九一章 新衙第一二九二章 對峙第三五零章 大考第五三八章 相談第一零二六章 大錯已成第六十三章 盛事將至第一三一九章 道理第一四零九章 最大的贏家第一三八八章 執迷不悟第一五零二章 證據第七一六章 欲說還休第七十八章 指點迷津第一零六章 孤島匪巢第七一三章 團聚(續)第一五四二章 一雪前恥第三六三章 見字如面第二零六章 攪他個天翻地覆第一一七一章 爛泥不上牆第一零四零章 追悔莫及第七十三章 加賽第一四三二章 草芥第一五三零章 領會第一一八六章 妙計第三六七章 現真身第一二八二章 埋伏第一六三六章 利令智昏第一一五一章 簡單有效第二五一章 京城衆相第二二四章 災星第一二一三章 舊日同僚第三零七章 方門弟子第一二五章 寨中事第九章 反戈一擊第一七零章 上位者的威嚴第一一零章 暗中觀察第九七三章 覲見(續)第一一二七章 驚惶之夜(五)第六一二章 亭中細細談第六十七章 開門紅第一四一八章 頹廢之人第二一一章 成事不足第一六七八章 虛君共治第一二三二章 緩和第一五二零章 入甕第九三八章 不堪回首第五零一章 事發第六一零章 放假第四一二章 極大誘惑(續)第一四二零章 藉口第一三九二章 人之將死第五四零章 混吃等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