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三八 絕筆

(二合一。今日無更了!)

林覺站在一旁,輕聲道:“師母,學生先去瞧瞧吧。”

方師母擦了眼淚,輕聲搖頭道:“不,我和你一起去,我要見夫君,我要見到他。”

林覺正欲勸說,方浣秋在旁抽泣道:“師兄,我和娘要親眼去看爹爹的生死,那是我們的親人,你不必擔心。求你了。”

林覺喟然長嘆,點頭道:“好吧,師妹,扶着師母,我們去見先生去。”

一行人沿着陰暗潮溼的甬道往天字號監舍行去,原本犯人哭嚎怪叫喧擾的監舍之中今日居然毫無聲息,死一般的寂靜。衆人雜沓的腳步聲在監舍之中迴響,每接近一步,都彷彿是重重的踩在人的心裡。

天字三號和四號監舍外邊站着提着燈籠的兩名獄卒,他們遠遠的站在,也不敢靠近監舍柵欄。兩盞燈籠在黑暗中宛如兩團鬼火一般閃動。在接近四號監舍的時候,儘管有了強大的心理準備,但是看到那個懸掛在柵欄頂端搖搖晃晃的人影的時候,林覺還是大吃一驚,驚叫出聲。

“先生!”林覺跪倒在地,仰頭看向那掛在柵欄上端繩索上搖搖晃晃的身體大聲哭叫起來。方敦孺的身形本就高大,這監舍的高度其實也不太高,柵欄高度僅有丈許高。方敦孺的屍體幾乎是從柵欄頂端拖到地上,離地不足數尺高。整個人以發覆面,看不見面容,但林覺認得出,那正是方敦孺。

“夫君啊!”

“爹爹!”

方家母女哭倒在地,撕心裂肺的哭聲響徹監舍之中。

林覺眼淚婆娑,腦子裡一片空白。得知這消息之後,林覺甚至還抱有一絲幻想,覺得小王爺的消息是假的。他覺得自己來到這裡後,會看到方敦孺負手站在這裡對着自己笑說說話。然而,現實永遠是殘酷的,所有的幻想在見到方敦孺屍體的那一刻破滅粉碎,痛苦和悲哀涌滿心田,悲傷讓林覺不能自己,幾乎昏厥。

在林覺身邊的人其實都知道,林覺一直將方敦孺當成父親一般的看待,這一點林覺毫不避諱。即便有時候這種感情讓身邊人覺得奇怪,爲何林覺會對方敦孺會這樣,僅僅是拿一日爲師終身爲父的話來解釋是解釋不通的。林覺自然也不會跟她們去訴說上一世和方敦孺的情感淵源。這也是爲什麼,在方敦孺當初看似極爲絕情的打壓自己,甚至可以說是迫害自己的情形下,林覺依舊對方敦孺保持尊敬之心的原因。作爲一個穿越人士,上一世唯一擁有的便是方家夫婦的溫情,這是那段黑白人生中唯一的一抹彩色,對林覺而言,那是極爲深刻的,刻骨銘心的想要維護的東西。

現在,面對方敦孺掛在欄杆聲的屍體,林覺怎能不痛徹心扉。

“小王爺,按照您的吩咐,我沒讓他們動屍首,怕破壞現場。”守衛御史臺的殿前司那名軍官低聲向郭昆道。

郭昆點頭道:“多謝兄弟了,有機會一起去喝酒。”

那軍官點頭退下。郭昆緩步走上前來,朝着方敦孺的屍體作了個揖,俯身在林覺耳邊道:“妹夫,抓緊時間,一會兒其他人得到消息便要來了。得先查看一番。”

林覺強忍悲痛,爬起身來。走到方師母和方浣秋身旁低聲道:“師母,師妹,節哀順變。我要將先生放下來了,一會我會檢查先生的死因。師母,師妹,要不你們迴避吧。”

方師母滿臉是淚,搖頭道:“不,我們看着,我要親眼看着。”

林覺無奈,只得轉身過來,也不叫人幫忙,抽出腰刀劈開柵欄的鐵鏈推了木欄門進去。走到方敦孺的屍體旁邊,蹲下身子用肩膀頂住方敦孺的身體,雙手緊抱着方敦孺的雙腿,用力往上頂起。

林覺原本以爲,高大的方敦孺一定很沉重,但往上頂起的時候,卻發現方敦孺的身子輕飄飄的,雙腿瘦的很。雙手所觸之處骨頭嶙峋,堅硬無比。看似身材高大魁梧的方敦孺,其實已經瘦的不成樣子了。唯有他的錚錚鐵骨還在,硌得林覺肩膀生疼。

林覺小心翼翼的頂起方敦孺的身子,花了好幾次纔將他的頭從繩套中取出來,然後像是生恐弄疼了方先生一般緩緩將他放在地上。衆人提着燈籠圍攏進來,林覺蹲在地上,輕輕撥開方敦孺臉上的亂髮,露出那張曾經熟悉的清雋的面容來。

那張臉上沒有猙獰和恐怖,沒有扭曲和怨憤,一般自掛而死之人都會面目猙獰,但方先生沒有。慘白的臉上甚至帶着一絲微微的笑意,神態甚爲安詳。

“夫君!”方師母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撲上前來伏在方敦孺的屍體上痛哭起來。

方浣秋也是滿臉淚水,抓着方敦孺冰冷的手,哀哀痛哭。人生悲慘之事莫過於親人朋友的生離死別。一個人永遠墜入蒼茫之中時,最痛苦的其實便是他們的家人。其他人很難感同身受這一點。朝夕相處的親人離去,從此陰陽兩隔,永不再見,這種傷痛是最真切的傷痛,比之身體上的傷痕要痛苦百倍。

那邊廂,郭昆命人將嚴正肅的屍首也從欄杆上解了下來,將兩具屍體放在一處。爲避免方師母和方浣秋造成對傷痕的破壞,林覺不得不勸說師母和浣秋節哀,讓浣秋扶着已經要昏厥的師母在旁站立,林覺親自動手,跪在屍體旁仔細的檢查起來。

林覺要檢查的是兩位大人是否是自殺而死,倘若是他殺,傷勢上必然不同。身體也會有打鬥擦碰的痕跡,這些都能會查出疑點。但仔細的檢查之後,方敦孺和嚴正肅的屍體上都沒有劇烈掙扎打鬥的痕跡。對比頸部的痕跡,也只是一道繩索的痕跡,跟用來自殺的那條繩索的痕跡形成印證,並沒有發現是被人先殺死之後僞造自殺的跡象。

同時,根據自殺的方式來看,倘若有人強行將兩位大人掛在木欄上吊死的話,兩位大人的手腳並無捆綁痕跡,那麼掙扎之際一定會在欄杆上留下劃痕。在欄杆上自殺的話,倘若不知自己求死,甚至根本無法辦到。因爲欄杆可以借力,手腳觸碰到欄杆便會抱住而鬆脫,這是本能行爲。但這一切根本就沒有。兩位大人的手指甲裡沒有任何欄杆上的木屑,木欄上也沒有任何的劃痕。

綜合這種種因素,林覺初步得出了判斷。一則,兩位大人是在別處被殺,然後移屍於此,掛在了木欄上僞造自殺現場。二則,兩位大人是真的自殺,一心求死,所以纔沒有任何的掙扎,甚至臉上還帶着笑意。

林覺和郭昆向那獄卒和守衛御史臺的軍官徵詢,得知昨日傍晚過堂之後,兩位大人便一直在牢房之中。方大人還向獄卒要了一壺酒,因爲林覺打過招呼給了銀子,獄卒便滿足了他們的想法。在此期間,兩位大人絕對沒有離開過監舍,也沒有任何人接觸過他們。

“對了,方大人要了紙筆,說要寫字。我們便給他了。他還要了一根繩索,說是睡覺的牀有些鬆散,要拿根繩索綁一下,我們也沒多想,便給他了。適才我們瞧了,那上吊的繩索……便是我們給他的那根。一截兩半,兩位大人一人半根,卻當了索命的吊索……”

獄卒的話讓事情變得明朗起來。當放置在監舍小牀枕頭上的一份信箋被發現後,整件事變得水落石出。

那是一封絕命書。

“餘方敦孺,今日於此作絕筆之書,此書既成之時,便是某絕命之時。爾等見此書時,某已成泉下之鬼。作此書乃抒我心中之言,教新朋故交,親眷同僚知曉方某內心所想,不至生出誤解。”

“……餘自少年時讀書於書堂之中,每讀國史,無不涕淚而下,先皇先臣創業之維艱,亙古未有之。開疆拓土,東奔西突,終於有了我大周大一統之江山社稷。其中艱難苦恨,可想而知。正因如此,餘常在想,後世子孫豈能忘記先祖創業之艱,豈能不好好的經營這江山社稷。”

“……正所謂,創業難,守業更難。我大周自歷代先皇而下,可謂殫精竭慮,勤勉爲國,上下齊心一力,終歷百年之世,讓我大周成爲繁華富庶國泰民安的天朝上國。天下番國無不朝拜敬仰拜服,稱臣俯首。唐人王維所言‘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這首詩放在我大周也全不爲過。餘少年時入京遊歷,恰逢先皇大壽,各國使節魚貫入朝道賀,萬民百姓遙遙拜祝,何等的氣象恢宏,何等的上國風範?自那時起,餘便立下報效大周之念,立誓要爲大周的繁榮富足貢獻心力,打破歷朝歷代盛極則衰的軌跡。爲此,餘博覽羣書,遊歷天下,希望能長識見聞,爲國效力。……”

“……入仕之後,餘一直不敢忘記自己當年立下的誓言,餘有一警勉條幅,隨時攜帶身邊,掛在牀頭,早晚觀之,不敢或忘。那便是‘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或有人以爲方某此言太過自高自大,然方某以爲,這應該是我大周每個人的宏願,每個人都要有責任感,有報國之心,方可成大事,餘不覺得此言過甚。”

“……然少年之時,不知世道之艱,不知國事之繁,總以爲一蹴即成,萬事皆易。躊躇滿志,無所滯礙。待入仕之後,某方知行事之艱難。而我大周百年積弊爆發,日漸衰弱。冗奢靡費,國力日下。某備受打擊,卻又不得挽救之策,故而選擇辭官歸隱,回松山書院教書。有人說我方某言不對心,遇難則退,方某也不想辯駁。但其實方某雖爲教授學子,實則是思索救國之道,思考如何能解決我大周江河日下之危機。處於紛亂朝堂之上,反不知癥結所在。正所謂‘不知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當遠離朝堂之後,方某才慢慢的明白了問題所在,腦海中也形成了一些對策……”

Www● тTk Λn● ¢〇

“……是的,那對策便是,積弊需變,而且要痛下決心,有烈士斷腕之心,方可消弭積弊。要有傷筋動骨的心思,方可撥亂反正,將一切重上正軌。要中興我大周盛世,必須破而後立,不可因循,不可瞻前顧後。那便是要進行一次從頭到腳的大變革。幸運的是,方某的想法得到了正肅兄的應和,能覓到正肅兄這個志同道合之人,方某此生無憾。方某和正肅兄宛如伯牙子期相遇,頗有知己知音之感。更重要的是,皇上登基之後也立志改變目前國力衰微江河日下之況。上立志於此,纔有了改變現狀的可能。皇上殷勤關愛,垂詢對策。我等暢所欲言,相談甚篤,方某這才應正肅兄之約入京爲官,發動變法之事。”

“……可以這麼說,入京變法這近三年來,是方某這一生過得最爲痛苦的三年。這三年,可謂耗費了方某畢生之精力,經受了方某從未經受過的煎熬和折磨。方某每自攬鏡自顧,看着自己一天天從黑髮變成白頭,從康健變成衰微。從當初健步如飛穿行山野之間的黑髮健體之人,變成了一個齒危發禿,垂垂老暮之人。這三年,在方某而言不啻爲三十年之久。但實際上,身體上的煎熬算不得什麼,每日三更方息,五更便起的辛勞也算不得什麼,最讓我煎熬的其實是內心之中。變法之事從一開始便阻力重重,各方攻訐不休,指謫如潮。這種壓力,纔是方某和嚴大人所面臨的壓力。方某不敢說沒有動搖,曾幾何時,也曾想過掛冠而去,不涉此紛擾之事,笑傲山野之間,過自由自在的日子。然少年時報國之志,天下黎明百姓之苦,江山社稷之危,我又怎能無視之?‘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的宏願又怎能實現?所以無數次的煎熬之中,方某還是堅持了下來。直到今日,方某決定命赴黃泉之時,還是沒有爲當初的選擇而後悔。那是方某畢生想做的事情,無怨無悔,無悔無怨!”

“……變法之事不能說毫無瑕疵,事實上變法確實帶來了巨大的紛擾和一些弊端。但此乃意料之中的事情,並不值得大驚小怪。自古變法之難,難就難在破陳立新之時必有人出來反對,因爲傷筋動骨,侵犯了有些人的利益。但站在江山社稷的角度,這些都不足爲患。變法的目的乃是‘富國強兵’,只要這個目的達成,付出任何的代價都是值得的。這些都是我們決定變法便在預料之中的事情。但沒想到的是,這些紛擾確實阻撓了新法的推行,甚至愈演愈烈,不可收拾。針對方某和嚴大人的攻訐一直不斷,這些其實我們也不以爲意。但皇上對此可能沒有心理準備。別有用心之人將各種罪責歸於變法之事上,讓人不勝憤慨。所以方某才說了那三不足之言,本意乃針對變法之事,而非冒犯皇上之言。倘若有人要問,方某後不後悔說出那樣的言論來?方某可以在此明言,方某絕不後悔。那本就是方某心中之言。方某痛心的不是這言論導致的攻訐和後果,讓方某心寒的是,在此之前,皇上變法之心便已然不堅。倘若一開始便無決絕之志,變法如何能成?變法絕非是一時之興起,絕非是言語上的震耳發聵,更需要的是信任,是理解其本質,理解所有作爲的目的。一旦生出疑竇,便爲人所乘,變法便難以爲繼了。”

“方某熟讀史書,自知古來變法者從無善終者。戰國時吳起變法,結果車裂於市。秦商君變法,帶來大秦一統天下之局,亦不免被車裂於市。屈原楚國變法,最終投江而沒。漢晁錯變法,晁錯死。王莽政改,王莽死。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無論成功者與不成功者,都難逃一死之厄運。何者?無非是動了一些人的利益罷了。方某這嚴大人自決定變法之事,便已經考慮的清清楚楚,便已經決定不惜一己之身,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我二人唯一所想的便是要達成‘富國強兵’之願,讓我大周重新中興,萬世綿延。讓政和清明,讓百姓安居樂業。讓我大周成爲當今世上最爲強大富庶之國。只要能達成這樣的目的,死又如何?只可惜的是,我二人終不能達到這樣的目的,身陷囹圄之時我們便明白,這一切都已經離我們而去,我們的宏願無法實現了。新法被廢,我二人的心血付諸東流,我二人既爲變法而來,如今又有什麼理由而立足於這世間?宵小之輩的攻訐對我們而言根本不算什麼,我們可以笑着面對,不屑一顧。但變法之事的終結,便是我們生命的終結。所以,方某選擇一死以謝天下,一死以明心志。倘我大周變法必須要有人流血送命,方某和嚴大人便爲天下之先,爲變法流盡熱血。此爲方某和嚴大人願意命赴黃泉的本意。旁人無需多加揣測。……”

“冰雲吾妻,浣秋我兒,原諒我此舉。我知道你們會很傷心難過,但人終有一死。今日不去,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之後終不免有此離別。你們也莫要怨恨我,你們是我的親人,當知我心中之志。我此去是遂心中之願,你們就當最後一次容忍我的自私。冰雲吾妻,爲夫希望你保重身子,頤養天年,勿要傷心。敦孺此生負你良多,也不必多言。倘有往生,必結草銜環報答你此生之恩情。吾一生清貧,家徒四壁,亦無積蓄。老家還有薄田數畝,破宅數間,當可讓你不至於受飢寒之迫。浣秋我兒,勿要怨怪爹爹,大丈夫立足世間,當有所爲,當有所必爲。爹爹赴死,便是必爲之事。你今後好好孝順孃親,相夫教子,爹爹便含笑九泉了。”

“各位故交新朋,方敦孺在此和諸君別過。特別告訴你們中的一位,方某對你寄予厚望,勿忘方某所言,當有所作爲。一個人立足天地之間,倘只爲自己,此生便無意義。當以天下爲己任,爲萬民立命,爲江山社稷着想。老夫擱筆之時,送上老夫最喜歡的這首詩與君共勉,就此永訣!詩曰:亭亭山上鬆,瑟瑟谷中風。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冰霜正慘悽,終歲常端正。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方敦孺絕筆於臘月二十三小年之夜!”

林覺默默的看完這封絕筆信,心中不知何種滋味。傷痛惋惜眷戀崇敬,種種情緒涌上心頭,呆呆而立,淚流滿面。

方浣秋從林覺手中拿過那封絕筆信去,看了筆跡確認無誤,再看了那信中內容後,將那封信抱在胸前,再次大放悲聲。

第一二八零章 夜話(續)第一四三七章 天雷(續)第三二二章 仙才嘆第一五二零章 入甕第一二零章 陰損毒辣第四零六章 涉險第八十章 大獲成功第一六一章 王爺的回憶(續)第一二二三章 驚天之秘第八二九章 密會第一三六五章 自尋死路第一六五五章 誰是大首領第一四零一章 勝利在望第一三六八章 破城第五十八章 揚眉吐氣第九零二章 釜底抽薪第一二九七章 演示第八六零章 突襲(續)第五五四章 管教第一零一七章 心機第三二七章 連番棄權第四九九章 金口玉言第一六一九章 胡攪蠻纏第九一八章 決不當聖母第五九七章 教你如何寫話本第一二六五章 浴血第一三九零章 結局第五零五章 說情第七四七章 求援第二九八章 和解之望第一零五四章 行動第二九七章 人心易變第七十五章 共眠第六一三章 當年事第一四一七章 來信第一三五六章 夜襲第一四八三章 怒火第一一七八章 天下譁然第六九二章 戰書第四六三章 御史中丞第一四一章 面師第一二七零章 道理(續)第一四三章 招攬第一二四四章 序幕拉開第一一八零章 建設第一六七五章 世事如輪轉第一三五零章 大勝第一三一四章 成婚第三三三章 千里之外第一一六十四章 外科聖手第五二二章 橫插一腿第九九零章 試藥(下)第一三四五章 未卜先知第一三六八章 破城第二五三章 師訓第五九九章 成心鬧事第一三六章 功成人散第一二八五章 大勝第九十六章 道別第八八一章 血戰到底第八二四章 更進一步第一五九六章 重逢第一六一章 王爺的回憶(續)第一八五章 同心一力第九一八章 決不當聖母第九九一章 商議第一五六五章 攻城第九九三章 同心第一五三五章 攔截第六百四十二章 山上來客(續)第五三四章 兄弟之間第三四五章 卸任第三零二章 探知第六五三章 賀新年第一四五五章 窮途末路第六十五章 意料之中第二五九章 夜會第一六二零章 拖延扯皮第三九三章 囂張跋扈第一五六二章 攪局兩姐妹第四四九章 扯來扯去第七一五章 拜見岳父第一五三章 人心叵測第一零七四章 分庭抗禮第一八三章 說服第一四八九章 計劃有變第一五七四章 二對二第一零二八章 急轉直下第一一八六章 妙計第四八六章 酒後真言(續)第一六一四章 玉佩第四九八章 奇文共賞第二一四章 荒島餘生第八七八章 大勇有智第六十八章 樓外有樓第一二六六 浴血(續)第四十六章 杖責第一六七零章 心中言第一千零六章 雙喜臨門第一二四九章 警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