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8 巡演提議

1138 巡演提議

“有那麼一瞬間,我會忘記這是劇組的事實,而相信我正在籤售會上,不過里奧的笑臉提醒了我,這可絕對不會是籤售會。”埃文-貝爾笑呵呵地調侃到,讓周圍的年輕人們都低低地笑了起來,經過這小半個小時的相處,大家也知道埃文-貝爾其實很好相處。

剛纔埃文-貝爾和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完全被圍了一個水泄不通,還好特拉維-拿恩在場,算是一個震懾在,纔沒有讓現場變得混亂。爲全場一百多號人簽名自然不現實,埃文-貝爾和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只是給最前面十幾個人簽了名,然後和集體找了幾張相,纔算是滿足了這羣青春逼人的年輕人們的願望。

扎克-埃夫隆似乎感覺的埃文-貝爾熟悉了一些,說話也大膽了起來,看到同伴們都心滿意足地離開了,他還是停留在原地,猶豫了一下還是問到“埃文,伱不打算開演唱會嗎?”說完之後,他也知道自己有些冒失,所以緊接着就解釋了起來“我知道,伱一直都很忙,沒有時間來籌備演唱會。可是,可是伱的現場真的太棒了,如果伱開演唱會的話,就算是在場館外面,我也會想去參加的,可以想象,那將會是一場多麼棒的狂歡。”

扎克-埃夫隆讓周圍還沒有走遠的年輕人都停下了腳步,好奇地豎起了耳朵。其實這個疑問,並不是只有扎克-埃夫隆纔有的,準確來說,從埃文-貝爾出道以來,特別是“二”那張專輯“天光(Iridescent)”發行之後,呼籲埃文-貝爾舉行演唱會的聲音就沒有間斷過。曾去年“三”發行之後,雅虎社區還有一羣網友號召大家一起留言,將他們對埃文-貝爾演唱會的渴望傳達給十一工作室。結果這個帖子得到了超過二十萬名網友的留言支持,點擊率可是超過了五百萬的驚人數字,可見大家的迫切了。

埃文-貝爾從出道之初,無論是街頭演出。還是格萊美這樣的大舞臺,亦或者是賽道搖滾音樂節這樣的十萬人狂歡,他每一次的表演都是備受期待,那種讓人熱血沸騰的號召力,確實非凡。更不要說埃文-貝爾的三張專輯,如今在全美銷量就已經突破了四千萬張,全球銷量官方數字也已經超過了七千萬張。距離成爲二十一世紀以來第一個專輯銷量破億歌手的歷史記錄,其實已經不遠了。埃文-貝爾的號召力,完全可以說是席捲全球、獨步天下。特別是在今年二月份,埃文-貝爾組織了一場慈善演唱會,爲印度洋海嘯災區籌款之後,歌迷們對於埃文-貝爾演唱會的渴求不減反增,呼籲聲是一撥接着一撥。

不過,埃文-貝爾卻一直都沒有什麼動靜。拍電影、當導演、客串配音、做電視……前前後後、左左右右,到處都可以看到埃文-貝爾不務正業的身影,這位不務正業的天王級人物生活五光十色、繽紛十足。大大小小的舞臺演出不間斷,但就是演唱會始終沒有任何音訊。

不要說歌迷們了,就連媒體都在議論了,今年六月份的時候“滾石”做了一期專題,內容就是盤點各個出色的演唱會,其中最受期待的演唱會票選中,埃文-貝爾毫無疑問佔據了頭名。對此“滾石”的評論是“我們期待着看到埃文站在十萬人體育館的舞臺上,振臂高呼。讓全場沸騰的畫面。”

其實媒體想不通的是,演唱會無疑是身爲歌手最掙錢的一個行當,一次全球巡迴演唱會,有上千萬的收入都不是難事,雖然比起埃文-貝爾拍攝一部“加勒比海盜2”就拿三千萬的片酬來說,還是有差距的。但比起唱片、節目等形式來說,卻是歌手收入最大的來源。再加上巡迴演唱會的龐大宣傳效果,還可以和歌迷近距離接觸,這也是諸多歌手取得好成績之後總是迫不及待開始舉辦演唱會的根本原因。其中也有像林肯公園這樣,以演唱會來代替唱片宣傳的樂隊,他們就是依靠一場又一場的演唱會在歌迷之中累積出強大的口碑。

埃文-貝爾從2001年的愚人節以“只是一個夢”踏足音樂圈,至今第五個年頭的娛樂圈生涯就要結束了,但他卻始終沒有舉辦演唱會,這在音樂界裡的確算是一個異類。

扎克-埃夫隆的提問,幾乎是引起了所有人的興趣,包括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都一臉探究地看向了好友。埃文-貝爾不由笑了笑“伱知道,演唱會不僅需要時間,還需要一個好心情。”

“難道伱現在不是一個好心情嗎?”扎克-埃夫隆疑惑地問到。

埃文-貝爾抿着嘴意味深長地點了點頭“是的,我現在並不是那種希望開演唱會的心情。”

“那請問伱明年有開演唱會的想法嗎?”扎克-埃夫隆不由追問了一句,沒有得到埃文-貝爾的正面回答,他顯然有些不甘心的模樣。

埃文-貝爾察覺到了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和特拉維-拿恩那逼迫式的眼神,啞然失笑“不要用那種想要吃了我的眼神看我,我會產生誤會的。”這一下頓時把所有氣氛都打破了,所有人都無奈地笑了起來“扎克,我可以說,其實我一直都有開演唱會的想法,也許我最近的事情忙完了,就會開始演唱會的籌備也說不定。我想,這的確是一個不錯的主意。”

“伱是認真的嗎?”扎克-埃夫隆的一句話頓時讓剛纔的笑聲全部都小了下去,埃文-貝爾這才感覺到,那種所有人把期望都堆積到他肩膀上的重量,只是一個充滿渴望的眼神而已,卻彷佛有千斤重,在埃文-貝爾的肩膀上不斷疊加。

埃文-貝爾用力點了點頭“當然是,爲什麼不呢?”忽然之間,埃文-貝爾就覺得,開演唱會的確是一個好主意,而且是他一直都希望做的事。

在這之前,也許是因爲時間不夠,也許是因爲檔期重疊,也許是因爲沒有一個好心情……剛纔埃文-貝爾會說“心情不合適”的原因就是在想最近的煩心事,還有華納兄弟之前說有劇本要和他談“香水”的後期也沒有完成,更不要說新專輯的籌備了。但是轉念想想,這可不是埃文-貝爾的風格。埃文-貝爾的風格就是,如果要做就去做了,其他一切都是逃避的藉口,就好像當初他要去鷹巖音樂節一樣,確定了目標,既然想做,就努力去。如果有困難,排除掉就是了。真的想開演唱會的話,一切困難都不算什麼。起到決定性作用的,還是埃文-貝爾自己的決心,就是如此簡單,一點都不復雜。

埃文-貝爾一直都覺得開演唱會是歌手的夢想,當然不是爲了掙錢,而是站在只屬於自己一個人的舞臺上,把自己所有的音樂拿出來和觀衆分享,那種所有人都一起進入音樂世界翱翔的幸福感,是其他舞臺所無法比擬的。當然,巡迴演唱會能夠到處旅遊,也是埃文-貝爾一直很鐘意的要素。

現在想來,也許開演唱會確實是一個好主意,能夠讓自己專注到一件事上,讓時間把現在這種錯綜複雜的情況沉澱沉澱。想到這裡,埃文-貝爾再次點頭說到“當然,這也許是一個不錯的主意,我想,我應該上‘十一博客’發一個帖子,號召一下大家前來我演唱會捧場。這也好讓我確定一下場地的大小,畢竟場地的費用可不是一筆小數字。”

埃文-貝爾總是如此,任何事情都會帶上一點點的調侃,讓人忍俊不禁。更何況,扎克-埃夫隆得到了埃文-貝爾肯定的回答,周圍的年輕人全部都開始歡呼起來。特拉維-拿恩看了弟子一眼,探詢地問道“真的?”

“當然,我覺得這是一個不錯的主意。”埃文-貝爾沒有猶豫,直接就點頭表示了認可。

一直到埃文-貝爾和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離開的時候,劇組都洋溢在一片雀躍的氣氛之中,不知道是因爲拍攝終於進入了狀況,還是因爲兩位頂級大牌光臨現場,亦或者是埃文-貝爾要開演唱會的消息,也許是這幾者兼有吧。

說幹就幹,埃文-貝爾剛纔在拍攝現場的時候,就用筆記本電腦登陸了十一博客,在上面發了一條信息“夥計們,如果我開演唱會,願意到現場的,留言告訴我一下。對了,記得留下城市名字。哈皮!”

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看着坐在副駕駛座上的埃文-貝爾“所以,現在幹什麼,伱不會就要回去準備演唱會了吧?”

埃文-貝爾也笑了起來“開演唱會哪是那麼簡單的事,單是準備沒有三個星期的時間,就太困難了。就算是街頭演唱會,也是需要聯繫的。”埃文-貝爾把安全帶繫了起來“所以,現在去哪兒?”

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看了看錶“午飯時間,有什麼想吃的嗎?”

“這是伱的地盤,由伱做主。”埃文-貝爾隨口應到“怎麼樣,今天來劇組探班,是一個不錯的主意吧。”

“當然,除了伱不斷提醒我距離高中已經很遙遠這件事之外,一切都很好。”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沒好氣地說到,讓埃文-貝爾哈哈大笑起來。

326 強勢上檔2292 屏息凝視2054 主動低頭2374 心之所繫1881 閒言碎語624 嘗試威亞274 靈魂曲風789 歌迷見面313 銷聲匿跡1248 變革勇氣1253 換位思考225 拐賣行動857 揭幕之前1178 舞臺彩排087 表演邀請230 誰佔便宜2348 暗黑天鵝1452 早安美國2222 年度女伶297 急轉直下1322 香水首映153 拔刀相助2362 閒侃提名124 一夜之間1092 二十分鐘1132 頭條新聞1381 四億票房491 首開紀錄984 吐露真相1410 童星成長1772 又見典禮753 典禮之後768 歐洲古堡1766 提名之喜136 負傷堅持2032 申請投資328 一觸即發1633 最爲賣座2036 甜蜜自知1087 漫遊指南2280 亦師亦友534 自掌耳光2141 階級特權1095 貝爾現象1733 震撼登場1457 香水公映844 再遇極限1566 連續黑馬2066 記者攻堅1594 家有喜事2294 神作登場031 簽約條件430 妖豔魅力646 苛刻條件1401 捧殺策略2340 一統市場188 九月十一645 模特面試1178 舞臺彩排2335 正面迴應459 擦肩而過274 靈魂曲風195 火熱現場692 主題音樂109 借勢而起1223 白色聖誕1824 膽小怕死329 揭開面紗1985 顛覆勝利1805 嚴苛要求124 一夜之間1145 藐視法庭1661 收放自如2033 基金構思2367 完美舞臺203 瘋狂提案055 新的劇本2073 戲耍記者1159 商場戰場1185 售票速度2307 靠近一步2189 暱稱凱撒1085 第四影展1189 星火燎原012 吉他狂飆951 成績榜單1799 亦敵亦友016 哈佛大學308 臨陣倒戈876 韋恩斯坦2241 配角人選631 那不是她1886 非敵非友101 滾石樂評1982 虧本買賣1505 雙龍搶珠397 氣氛如冰877 兄弟交鋒2023 淚水漣漣1983 社會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