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印度的日常械鬥

對這些剛剛走出校園,進入社會的大學生進行第一次社會毒打之後,艾倫威爾遜才繼續道,“從我們英國進入南亞以來,海得拉巴土邦一直以我們英國的盟友姿態出現,早在海得拉巴還叫尼薩姆的時候,就幫助我們擊敗了馬拉塔帝國。三次馬拉塔戰爭當中,海得拉巴都派兵幫助遠征軍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四次邁索爾戰爭也同樣如此。甚至一八五七年的印度大起義,在這之後我們和海得拉巴的關係,一直和睦到現在。”

在印度大起義之後,英屬印度不在以蠶食吞併爲目標,可以說當時的印度王公才加印度大起義某種程度上達成了目的,當然最大的受益者,就是一直以英國盟軍出現的海得拉巴土邦,在馬拉塔和邁索爾比海得拉巴強大的本土勢力被消滅之後,海得拉巴就成了印度王公剩下最強大的一個。

而在那之前,東印度公司的操作,就是藉故找這些土邦的麻煩,藉口對方沒有子嗣就沒收對方的土地,或者找個什麼其他的藉口,一直兼併這些土邦的土地直接管理。

這種手段很像是明清時期的改土歸流,都是在想方設法的將這些土邦的土地,歸屬於東印度公司的管理之下,而在印度大起義之後,改土歸流就算是停止了,形成了現在南亞五百多個土邦的格局。

在臨走之前,剛剛進入英國公務員體系,還是一個菜鳥的艾倫威爾遜,對着比他自己還要菜鳥的助手們,進行了一番深刻的思想教育,海得拉巴專員某種意義上算是一個顧問,在米爾·奧斯曼·阿里汗面前,是沒資格裝天龍人的。

如果在一般的時期,海得拉巴專員幾乎就和發配沒什麼區別,在海得拉巴君主面前可以被輕易地無視,而倫敦也不會因爲一個專員被無視不滿,就對現今英屬印度最強大的土邦君主怎麼樣,可現在不同,至少艾倫威爾遜認爲不同。

英國人確實在英屬印度高人一等,可要分對着誰,階級和民族的界限並非完全不可突破。

現在已經是一九四五年了,艾倫威爾遜可沒有能幫助英屬印度繼續存在的錦囊妙計。倒不是完全沒有這麼想過,但都是在做夢的時候。

在這個敏感的時間點,英國撤離南亞是大勢所趨,他認爲自己能做的事情還是很多的,不管是從私人利益方面,還是從更大的範圍起到正面作用。至於這個過程可能會出現小小的犧牲,則需要偉大的印度人民多包涵。

連自己的便宜父親,都因爲歷史的一點變化,成了直面操作孟加拉大饑荒的人,在印度人處境雪上加霜的這個層面,艾倫威爾遜再努力一點也沒什麼。

距離去海得拉巴上任還有幾天,作爲新任的海得拉巴專員,艾倫威爾遜沒有像是自己說的那樣,對英屬印度的龐大人民報以尊重,而是轉頭就規劃好了一條路線。

“恆河沿岸那座城市人口密集,還有一定的工業設施?”

巴倫爵士被艾倫威爾遜的問題一下子問愣了,怎麼這個年輕人不着急去海得拉巴上任,卻問起來了這麼一個沒頭沒尾的問題。

“中央省和聯合省附近是南亞人口最爲密集的地方。”巴倫爵士不解的回答道,“艾倫,你問這件事做什麼,海得拉巴在南印度。”

“巴倫爵士,我只是算一下什麼路線合適。”艾倫威爾遜輕笑着回答,其實這只是他一個私心而已,就是想要見識一下恆河的真實景觀,是不是像是後世那樣不可入目,裡面有沒有什麼各種污染物,以及屍體。

這也是爲了大英帝國着想,雖然在英屬印度的獨立過程當中,英國本土的輿論他並不知道,可按照常理來說,明面上還是世界三巨頭的英國,對放任印度獨立肯定是有輿論反彈的。

如果消弭這種輿論反彈,艾倫倒是有一個不是很上臺面的招數,他就想起來後世赫赫有名的恆河浮屍,那一套照片絕不僅僅是在中國出名,而是在世界各國廣泛流傳。

如果以文化攻擊的角度來看,恆河浮屍的一套照片,幾乎把整個印度人的尊嚴都踩在腳下,在連同恆河在印度教的重要地位,幾乎給印度這個國家帶來了巨大的負面影響。

連同幾年後發酵的印度強姦,以及廁所話題,把整個印度釘在了恥辱柱上。

這樣在英屬印度失去控制之後,艾倫威爾遜就可以用收集起來的信息,讓英國本土的輿論更加能夠接受一些,打贏這一場輿論戰。

只要表明不是大英不給力,而是印度爛泥扶不上牆,英國實在不能繼續在那個糞坑浪費時間了,就給英國本土的人一個心理安慰,從道德層面上對印度獨立不在難以接受。

可惜直到艾倫威爾遜出發,仍然沒有在恆河上游找到自己想要的景象,好在還有兩年的時間,艾倫倒並不是特別的着急。

離開新德里坐上火車的艾倫威爾遜,算是正式的開啓了自己的公務員生涯,還沒有到海得拉巴,就已經將當地的君主米爾·奧斯曼·阿里汗資料記在心裡。

阿里汗身材瘦小,體格乾癟,無論怎麼看也不像富翁,他的“勤儉節約”也是遠近聞名。他一生中只戴過一頂非斯帽,平時穿的也都是破爛不堪的寬鬆褲。

每次吃飯,他都將盤子舔得乾乾淨淨。他的臥室簡直就不能夠稱之爲臥室,到處是廢紙簍,中間鋪着一塊草蓆。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對自己如此吝嗇的人,卻是名副其實的世界首富。

有些人雖然富可敵國,表現出來卻沒有多愛財富。艾倫威爾遜並不是在內涵誰,不愛錢可以喜歡別的東西,從阿里汗後來的經歷他就知道,這個海得拉巴的君主,其實很明白所有的財富都是建立在權利之上,想方設法的讓海得拉巴處在獨立地位。

只是最終還是敵不過國大黨的領袖尼赫魯,獨立企圖最終被粉碎,歸根究底,米爾·奧斯曼·阿里汗是一個和平教徒,如果他的土邦和克什米爾互換的話,結局會好很多。

在到達海得拉巴之前,還沒有離開北印度的時候,在一處火車站,艾倫威爾遜一行人不得不停留了一天,打聽之後才知道,是當地的和平教徒和印度教徒正在械鬥。

第九百五十八章 可恥的抄襲者第一千三百五十章 對準法國第七百零八章 新任法軍司令第一百五十二章 輸出分治經驗第九百五十一章 焦頭爛額第九百七十四章 不同文明的合作第七百二十五章 煩惱的日本人第一千四百三十八章 我是你爸爸第九百四十三章 新外交大臣第十八章 屁股決定腦袋第九百五十七章 安排大臣第三百一十九章 信得過的富豪第一千一百一十六章 養寇自重第一千三百零六章 亡羊補牢的美國第五百一十九章 開羅會議召開第1550章 兩伊戰爭第1595章 一場車禍第五十一章 聲東擊西第三百四十二章 新公務員首領第二百九十二章 分歧很大第九百八十五章 救民先救官第七百二十三章 人文關懷威爾遜第一千四百八十八章 在堅持堅持第九百三十一章 重返緬甸戰略第三十七章 英法友誼第1610章 教育一下美國第一千一百六十九章 古巴導彈危機第七百六十三章 福禍相依第六百九十七章 對法國重拳出擊第一千四百零九章 紅海軍出擊第八百六十七章 精簡又沒精簡第一千二百六十六章 馬來亞決不投降第一千四百三十四章 母子團聚第1678章 只要一個承諾第四百六十九章 殖民地國企第一百八十三章 聖誕晚宴第九百五十九章 巴西鐵礦第1540章 世紀婚禮第九十五章 我們的人第四百二十六章 失去價值的甘地第四百四十八章 合縱連橫第八百六十四章 馬丁路德金第二百七十八章 無趣的艾倫第九百四十七章 忠誠!第一千四百八十八章 在堅持堅持第七百五十九章 暗箱和暗戰第九百二十五章 海軍元帥蒙巴頓第二百一十五章 旗開得勝第四百五十五章 公投日期第二百七十九章 蛛絲馬跡第一千一百七十八章 互秀肌肉第一千零九章 農牧業合作成果第一千零八十四章 兒子的前途第九百一十一章 殖民者回來了第六百三十章 柏林危機第八百六十六章 怨仇級的軍售第八百七十章 一九五六年第七百七十章 從實力地位出發第1689章 搞定蘇聯第八十章 真男人巴頓第1685章 年終大戲第五百一十六章 要有儀式感第九百四十四章 新的征途第一千零八十九章 新移民法第九十八章 前首相丘吉爾第一千一百零九章 投石問路第五百章 印度治安戰第一千零四十章 獨立日第一千一百六十二章 赫魯曉夫的決斷第一千三百七十九章 美元危機第八百零七章 重回自由世界第九百四十七章 忠誠!第一千五百四十八章 大裁員第六百二十一章 聯邦德國成立第一千三百零四章 美國一定會勝利第五十四章 把水攪渾第一千一百七十八章 互秀肌肉第三百八十五章 英法是盟友第一千二百九十七章 石油禁運第九百七十七章 頒獎風波第一千零三章 一地雞毛的辯論第一千二百六十九章 呼喚緬因號第十八章 屁股決定腦袋第七百六十六章 到達西貢第六十一章 事了拂衣去第九百五十四章 法國最後的男人第五百二十一章 雙話事人嘍第二百九十八章 小丑竟是我自己第1595章 一場車禍第二百六十七章 夢迴二戰第八百九十三章 圖靈團隊第一千五百二十一章 秣兵歷馬第二百八十九章 上億的大買賣第一百一十五章 會議閉幕第一千一百零四章 優柔寡斷的巴列維第八百六十章 贏麻了第四百四十一章 王儲的出行第三百二十章 舉報信第一千四百六十五章 無上權威的指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