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七章 大勢

“你別走。”陳篤敬叫住準備離開的兒子,淡淡的道:“你是男子,將來要當家的,不要和婦人學,滿嘴嘰嘰渣渣的多話,你小妹那裡,你還怕沒有人去傳話?”

陳正志是打算去見小妹,分享一下喜悅,同時取笑一番。

曬鹽之事確定之後,陳家上下當是對陳篤敬的決斷再無異議,陳篤敬加強了自己的權威之後,也是在考慮扶持兒子了。

現在陳篤敬方五十出頭,滿頭烏髮,陳正志不到三十,逐漸穩重,十餘年過後,陳篤敬和老一輩就可以退位讓賢,將家事和對外的事務,逐漸移交給下一輩了。

當然,陳正志心裡也是清楚的很,最爲關鍵的還是他和徐子先的交情相當深厚,彼此間在南安鎮時就建立了交誼,和南安侯府的高官武將們也相與的不錯。

更是大儒吳時中的入室弟子,只是以陳正志的水平是學不了經義的,說來也是令昌文侯府的先人蒙羞……要知道第一代昌文侯也是允文允武,武能帶兵,文事上也足以稱道一時,是當時福建路有名的儒臣,要不然府名封號也不會被賜爲“昌文”。

陳正志則只是跟着吳時中學畫,也算是差強人意,好歹算是大儒的入室弟子了。

有這麼一些關係在,陳篤敬現在扶持兒子,族人也不會有什麼閒話可說。

到底是將來的族長,下一代的昌文侯,就算提前介入大事,涉及一些錢糧權柄,也是理所當然之事。

“兒都聽大人的。”陳正志微微一笑,坐在了父親的下首處。

能在這裡落座,這在陳正志來說是破天荒的頭一回,他應當感到很有成就。

這是由一明一暗兩間小室套連起來的精緻書房。外面的明問佈置着桌、椅、屏、幾,外帶盆景和瓶花,主要是供日常休息,偶爾也用來接待相知的密友。現在,管家陳寶領着客人走進了裡面一間。

客人們很快就出現了。

走在前面的是陳篤竹。他身材矮胖,方臉,大嘴,小小的眼睛,淡淡的眉毛,無論什麼時候都擺出一副樂呵呵的樣子。在一般人眼裡,他性情爽直,胸無城府,只有陳篤敬等少數幾個人才知道,此人其實計智深沉,精明強幹,含而不露。

走在後面的,是陳篤敬的妻兄林養先。因爲是至親常客,陳篤敬也不多禮,彼此揖了一揖,就分賓主坐下。老僕陳昇奉上茶來,陳篤敬知道陳篤竹在品茶上十分講究挑剔,問明是“毛尖”,便擺擺手,吩咐換過三貫錢一斤的“芥片”。

兩個僕役退了出去。席上這三個人喝着茶,各自吃了一兩件點心,兩個尊親請陳正志上桌,陳正志笑着謝過了長輩的好意,只坐在下首等着他們說話。

眼前這兩人,都是替陳家勾當外事,在外結交相與權貴,跑碼頭,談買賣的重要角色,絕不可輕忽怠慢。

陳篤敬知道陳篤竹這個族弟剛從北地返回,而且私下家人說話,也不宜一下子進入正題,當下便道:“竹弟,近來北地,特別是燕京有什麼值得一說的時聞?”

陳篤竹嘴巴里正塞滿了蜜橙糕兒。他啊啊嗚嗚地點着頭,眨着眼,好容易把糕兒嚥下去,又呷了一口茶,這才說道:“不是大得不得了的事,不過,卻也可駭可嘆——我去歲在京裡時聽說,去年孟冬祭太廟,羣臣先至殿門外候駕,其時殿門未開,忽聞內有異響,衆人正驚疑問,只見殿門大開,十餘位龍袍帝冕的偉丈夫,從內徐徐走出,轉眼不見;再看殿門,又復緊閉如故。當時見者,俱驚駭不敢言。及至皇上駕到,行禮之時,忽然殿內怪風捲起,燈燭全滅。

陪祭羣臣,無不失色俯伏;皇上亦因此驚悸成疾,下體軟麻,不能行立,治理十餘日方始痊癒。及至去歲韓鍾再相,祭廟之日,卻是天氣晴和,亦無異象,聞得龍顏甚喜,對左右嘆道:“韓先生畢竟是有福之人!”

陳篤竹說完,啜了一口茶,又夾了半塊蜜糕放進嘴裡嚼着,臉上仍舊樂呵呵的。

他故意不加註解,知道陳篤敬必定領會他的意思。

連陳正志也是微微冷笑,太廟祝祀一事福州這邊也是略有耳聞,傳揚甚廣。

身着冠冕的帝王樣人物自太廟魚貫而出,人都說是燕京泄了大魏王氣,天子因此流言而感覺憂懼。

其實這是當時有意造出的謠言,爲了叫韓鍾退職致仕,爲太廟之事負責。

後來大政潮起,韓鍾復相,當然就成了韓先生畢竟是有福之人。

天子也真是不要臉皮。

陳篤竹提起這事當然也不是要閒聊,當下正色道:“從京師到山東,河南,河東諸路,我所見之處,所過州縣,到處都是押運糧草的民夫。”

“這以說,北方物價是在飛漲了?”

“是的,是的。”陳篤竹很肯定的道:“現在北地一切事務俱是以北伐爲先,地方州縣若不能支應完足糧草,不僅天子不會放過,兩府也不會放過他。所以地方上不僅黃榜壓迫,白榜更多。一縣之地,最少都要供應過萬石糧,幾十萬束草,幾千騾馬大車,過萬民夫。加上醃肉,菜,鹽,糖,藥材,紗布等物,簡直是人山人海,車馬行人不絕。而且,行人多半攜帶弓箭,兵器,據稱是兩府決斷,此役除了三十萬禁軍二十萬廂軍外,尚有百萬民夫,民夫也要參與掩護糧道,修築城堡,掩護大軍打下來的後方。此役不可冒進,徐徐向營州進攻,穩紮穩打,步步爲營。”

陳篤敬掃了陳正志一眼,說道:“這樣的情形倒是叫我想起杜工部的詩來了。”

陳正志會意,起身吟道:“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爺孃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

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幹雲霄。

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

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

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

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林養先捶了下腰眼,嘆道:“人家都喜歡李太白,雄奇豪邁,奇詭瑰麗,誠爲千古詩家第一人。但我還是更喜杜工部,悲涼又不失慷慨激昂,心繫大唐,卻總是不忘細民百姓。三別之詩,讀來至今令人扼腕。”

“三別的情形,又復重新現於當日了。”陳篤敬在心腹煙親面前也不必隱晦什麼,當下道:“大舉北伐,用錢當在數千萬貫,國庫自不能支。兩府爲了害怕打到一半沒錢,已經將錢糧人丁之事悉數委於地方。地方當然是催逼細民百姓,而貪官胥吏,自是還要層層加碼,是以民不聊生已到極至。我這裡有最近十來天的塘報,滑縣,鄭縣,商丘,歸德,俱有民變,當地州縣派衙前吏目帶同廂軍會剿,結果爲賊所敗,據稱有萬餘人嘯聚到一起,往陝州一帶去了。”

“要是和西北流賊彙集到一起,那可不得了。”

“不,不!”陳篤敬做了一個有力的手式,說道:“現在不是怕他們到西北去,是怕西北羣賊到河南。北地禁軍,大半集結北伐,只有京師尚有少量京營兵,此外是秦鳳河東一帶爲防北虜西羌而有十餘萬禁軍佈防。除此之外,關中空虛,河南,山東,都是異常空虛,若兩股賊彙集一處,擾亂山東河南河北諸路,那亂起來就是不得了的大事了。”

若徐子先在此,也要讚一聲老丈人不愧是坐鎮福建路多年的文官領袖,見識真的不凡。

事實上也就是這樣亂起來的。

原本大魏六十萬禁軍,十餘萬在京師,沿京師的北邊防線諸鎮也是有重兵防守,加上河東陝北,加起來有四十萬左右的禁軍和五六十萬人的廂軍,加上各地的團練弓箭社怕也有百萬人以上,而在河南河北山東諸路也有十餘萬禁軍駐紮,加上閩浙兩廣雲貴的幾萬禁軍,構成了大魏防禦的完全體系。

從這個體系也是看的出來,大魏的防禦中心是完全的北方爲重的情形,在幾十年前,南方也有十來萬禁軍,還有過萬人的水師力量,而到了眼下,東胡的威脅太大,禁軍防禦的重心中的重心,已經是放在北方,特別是東北方向了。

此次北伐,不僅是東北和京師一帶的禁軍調集,腹心地帶的禁軍也是幾乎被徵調一空。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北伐出動的三十萬禁軍會留下大片的空虛地帶,要抽調內鎮禁軍遞補上前,補缺補漏。

至於內鎮地方,特別是長安,潼關,洛陽,開封,至濟南,歸德,淮安,這一大片地方几乎都成了空心之地。

若是太平年景,也不打緊,好歹會留下二三十萬人左右的廂軍,日常守備也是夠用了。

但現在顯然不是太平年景,陝北和晉北的流賊已經有往關中活動的徵兆,若陝州潼關被打破,或流賊從蒲阪過河,大河以東和大河以南,怕是立刻會成爲流賊的天下。

徐子先記憶之中的演化,也就是如此。

兩年到三年間,由於失去了大量的精銳禁軍,這些軍隊都是經過多年訓練,適應了裝備具甲,經過長期的訓練和擁有實戰經驗,幾千禁軍打幾萬流賊跟玩兒似的,而這些精銳都是在北伐一役中被消耗光了,然後是廂軍和流賊打,一邊是求生存的流賊,一邊是缺乏動力和能力的廂軍,勝負可想而知。

流賊在禁軍恢復的那幾年裡迅速壯大,發展到百萬人以上,後來在野戰中禁軍也不是流賊的對手了,在最後時刻,禁軍有生力量被流賊和東胡輪流撕扯,不斷失血,最終和大魏一起轟然倒地。

當然流賊也完全不是東胡人的對手。

處於巔峰期的禁軍全副武裝,人人披甲,從純綿甲到鑲嵌三重鐵葉的鑲鐵綿甲,到全是鐵環鑲嵌的半身鎖甲,到全身防護的純鐵甲,從長矟,橫刀,障刀,長刀,還有長矛和步弓,再加上小梢弓,神臂弓,腰張弩,蹶張弩,牀弩,八牛弩,擁有這麼多鎧甲和精良兵器的禁軍,對東胡人的戰事也是敗多勝少,何況那些只趁着大魏虛弱趁勢而起的農民軍們。

如果給他們更長的時間,那些流賊會有穩固的根據地,打造更多的鎧甲兵器,選將任能,在戰爭中獲得更多的精兵強將,直到將東胡人趕出去。

可是他們崛起太快,幾年時間就到百萬規模,在遇到東胡人之前流賊們根本沒有打過象樣的硬仗,一遇到東胡人,面對成千上萬匹戰馬構成的重騎兵突擊時,流賊們直接就跨了。

他們不是禁軍,哪怕是北虜和東胡最強時,遇到已經在野外結陣的大魏禁軍,多半的選擇也是避而不戰。

陣而不戰,這是騎兵對步兵集陣後的一個基本的原則。

迂迴,騷擾,斷後方糧道,不停的牽扯,直到軍陣崩潰混亂,那時候纔是衝擊收割的時候。

但流賊們完全連第一波的正面突擊都擋不住,當東胡人的騎陣出現的時候,他們在第一時間就會崩潰。

漫山遍野,丟盔棄甲,潰不成軍,一潰千里,伏屍遍野。

陳篤敬的判斷異常的準確,腹心空虛,內有流賊,現在的態勢已經相當危險了。

第五百一十七章 死寂第五百三十四章 十字第五百一十五章 抱養第四百八十二章 右相至第三百一十一章 馬至第四百四十章 奪人先聲第二百二十四章 憶昔第四百九十四章 封城第一百八十九章 一等第三章 秀娘第六十章 邀約第二百四十七章 巨盜授首第三百四十五章 結晶第三百三十九章 他們的道第五百四十七章 扭曲第三百零九章 團結和衝突第五百六十四章 大敵第四百二十二章 議功第二百五十三章 交易第三百九十八章 得意洋洋第十三章 雅集第三百二十九章 羣官第七十一章 變化第五百一十一章 參觀第二百四十七章 巨盜授首第五百六十一章 追殺第三百六十九章 文告第四百一十二章 不信第四百八十六章 開府親王第一百六十一章 密計第四百章 去心魔第三百三十九章 他們的道第五百七十五章 將來第五百二十五章 兵制第六十三章 團練使第二百五十五章 激動第四百六十章 斷壁殘垣第五百四十九章 拉攏第六十九章 第一桶金第四百八十九章 且爭將來第五百一十七章 死寂第三十三章 將作第一百二十七章 根第四百八十九章 且爭將來第一百四十七章 上不封頂第五百一十三章 不太美妙第三百零六章 環島(今天兩更)第三百四十四章 鹽第三百四十五章 結晶第一百七十九章 斫大參頭第二十八章 上轎第六十二章 政事堂札第五百零四章 家督與背叛第三百零二章 百戶官第三百三十七章 倭人第四十二章 敵蹤第十章 兄弟閒談第五百五十八章 光明第三百四十二章 時隔千年的殺戮第一百六十三章 南安侯第二百八十六章 篳路藍縷第二百八十八章 班底第五十三章 大員第三百二十九章 羣官第五百一十八章 消耗第二百三十六章 實力第十五章 敲打第四百六十章 斷壁殘垣第二百七十九章 釜底抽薪第一百一十八章 向前第三百三十三章 農官第一百四十一章 拜年第五百一十一章 參觀第二百八十一章 展望第四百八十四章 擒獲第二百二十七章 燒殺第九章 三個男子第三百七十六章 轉移第六十七章 設卡第二百四十八章 收穫第二百七十七章 澎湖第六十一章 名儒第八章 遇事惹事第二百零七章 新卒第一百七十七章 排頭砍去第三百六十八章 巨盜來襲第三百六十六章 飲子第一百一十八章 向前第十九章 齊王第四百五十二章 克敵之資第一百八十六 太尉第二百一十四章 讚賞第三百一十三章 上山第二百三十九章 昂揚第二百四十章 風急第四百一十四章 各方第六十二章 政事堂札第四百八十三章 步步爲營第二十九章 馬蹄金第四百九十八章 奇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