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章 開荒

三個百戶俱是點了點頭,各百戶都有工官提調工役,記錄工時,然後有上計吏負責從百戶官倉取錢,交由工官發放,最後記錄錢數,上報秘書閣戶房結算記錄。

整套流程,管倉的不管錢,管錢的不發錢,統一梳算上報,以防貪污和中飽,甚至剋扣工錢。

在司從曹可是有專人負責下到各百戶,定期訪問審查,要是有扣發延發工錢就是大事,輕則丟官,重則下獄。

各百戶官吏的待遇都很不錯,短期內不會有人主動打地方錢糧的主意,時間久了,則是靠制度運轉。

南安侯徐子先從來不信任個人操守,只信制度。

對這一點來說,吳時中就是不太適應的一個,好在其還未至。將來學房都不會有什麼錢糧出入,營造學校,監督管理學員伙食費都是從戶房直接出,學房只管教學,也是給吳時中省事,也是省得爭執。

夯土路是用疊層法修築,其實是最次等的官道。

早在千年之前,古羅馬的馳道就基本上都是青石板路或是鵝卵石鋪成的道路,最不濟也是碎石路。

秦馳道的道路狀態也是有一些保留的,但那就是夯土路,有一些路面保存好的只是不再屬於道路的核心運轉區,所以保持的相對完好。

以大魏官道來說,夯土土要定期維護,那麼道路條件還不錯。

若年久失修,則晴天一身土,車輛行於其上如在大海行船,起伏不定。雨天則料泥至腰,泥濘難行。

以南安侯府現在的財力,也只能修夯土路,好在養護一定得人,最少在相當長時間內,夯土路會是路面建築的主流。

傅謙又交代了一些植樹和疏浚明溝修築的細節,這才準備上馬離開。

一個百戶道:“我們百戶的開荒地確定了沒有?”

傅謙看了看他,說道:“你們第七百戶開荒地就在北方,東北至十一里地,南十一,北二十一,大約方圓五十多到六十里地。”

“乖乖……”第七百戶的百戶官忍不住咋舌驚呼起來。

第七百戶也是個退役武卒,傷在手臂,截肢切掉了大半個左臂,此後在南安侯府別院學習文墨算術,由公中養着,每月照樣領兩貫錢,那會學習學的這百戶官頭髮直掉,簡直是惡夢。

現在的情形也是說明南安侯真是有先見之明,陸陸續續因傷因病退役的百多士卒,九成以上都學了書算,現在不是吏員就是各百戶的官員,或是爲百戶,或是爲警備士的長官,執掌基層政權和警備大權。

另外還有從武卒中選取的,或是原本南安侯府的老牙將們,也有一些是陸續選拔出來的吏員們。

通過長時間的錄用培養,現在南安侯府保持着一支相當精幹和實用的吏員隊伍,由白丁,小吏,武卒們充任的吏員隊伍,比大魏通過層層考試選拔出來的純粹的生員們,其實更加的合適和管用。

“大約是五萬多畝地?”劉百姓咳了一聲,忍不住問傅謙。

“按丈量法差不多不到五萬畝吧。”傅謙道:“等這邊的路修好,我們要按各百戶農田的範圍,確立水車引水乾渠,沿着田畝中間修縱橫道,要容雞公車對行出入,最好是過一架馬車,這樣拉農具,糞肥,還有將來收穫,出入都方便。此外就是開出大片田畝,用渠道引流灌水,渠道不至者,就打井,用騾驢拉動,晝夜不停的出水。”

各人眼中都有興奮之色,李國柱等人所在的地方,人羣也是一陣騷動。

“這麼多地,人手足麼?”

“差不多吧。”傅謙想了想,說道:“以後可能會大量涌來新移民,官戶名額不一定夠。按君侯的想法,如果官戶名額差不多了,留一部份名額準備賞人,新來的還是民戶,可以當佃農,也可以當侯府的莊丁,領俸祿做事。”

幾個百戶互相對視着,更多的官戶臉上都顯露得意之色。

當佃農肯定不如他們這些官戶,還了欠債之後,他們開墾出來的棉田就都是自家的,只要按比例將進奉錢折算成籽棉上交,然後服四十天的力役便可。

開墾出來的新田,不管是棉田還是稻田豆田,也是一體辦理。

此後侯府可能會加大進奉錢的上繳比例,其實是另一種層面的賦稅,但相較大魏沉重的賦稅負擔,侯府的稅額還是會很低,不會給人帶來什麼難以承受的負擔。

開荒的頭幾年,都是不收賦稅,各百戶和各家按丁口數來開墾荒田。

很多百姓就恨自己家裡丁口不多,不能多開一些田畝。

如果開荒計劃成功,每家都會有好幾十畝的棉田和過百畝的稻田,由於大牲口充足,農具充足,水利完備,一個五口之家,擁有三丁兩口,種一百多畝地根本就是很輕鬆的事情。

唐時授田,永業田加口算田也是百畝以上,百姓以簡陋的工具照樣獲得豐收。

此外還會安排人們種植桑樹,會有專門的絲農來採桑葉養蠶,擴大南安侯府的生絲產量,從別人手中獲得貨源,不如自己生產出來,這不僅是南安侯徐子先的信念,也是徐子先麾下官吏和百姓們的有志一同。

普通的民戶,在開荒上肯定沒有更多的照顧,借款的利息也會高一些,若是成爲佃農,土地仍屬侯府,只是可免費居住和使用農具,算起來還是官戶合算。

如果是爲僱工,那麼還是無根浮萍,南安侯府的管理相當嚴格,當僱工也沒有辦法偷懶耍滑,更不合算了。

“一個百戶就是五萬畝。”第七百戶的獨臂百戶沉思着道:“現在編了好幾十個百戶,開荒畝數要在百萬畝以上了。”

“並不是各百戶均開荒,各有任務,不過也差不多了。”傅謙看看衆人,說道:“所以大夥都要努力做事,官戶老是被評爲下下的,可能革出去成爲民戶或僱工,那時候可不要抱怨。”

“怎麼會?”李國柱在遠處叫道:“咱們這些人哪個不是有十分力,要使出十二分來?”

也是有很多人一起叫喊着,傅謙知道自己失言,抱拳對衆人道:“在下失言,諸位父老莫怪。不過,有十分力,使十分力,不要多出來力氣,弄的疾病上身,還是要保重身體。”

這些話也是平息了衆人的些微不滿,傅謙是個技術官員,對這些事不擅長,很多人也是心中明白。

“開出來的地也是生地。”劉百戶這時對衆人道:“要先燒荒,這個咱們做好了。然後要深耕,去掉板結土,草根,碎石等異物。然後要以石火燒攪,除掉泥地裡的蟲害,這是第三步。再下來是灌溉,這是第四步。到這步已經能栽種,但這是生土,要種三五年之後纔算熟田,可下功夫深耕細作。我看君侯的安排好,已經叫很多丁口到各溪流疏浚,挖出成挑成擔的河泥,咱們做好了第四步,河泥塘泥就能覆蓋上,就算施肥,上來便算是熟田好土了。”

第七百戶頗爲贊同,大聲道:“以熟土耕作,咱們手裡農具充足,人丁充足,牧畜充足,要是畝產三石以下,也算是白廢了功夫!”

“若水渠,水車,深井都完備,水利和肥料都足,開出百萬畝以上的土地休耕輪作,一畝三石的產量還是能保的。”

“但願如此啊。”

“什麼叫但願?但憑人力去做,不要靠老天,就一定能成功。”

“這是君侯的話吧,他敢說,咱們普通人可別亂說,小心折了壽。”

徐子先的話還是很有市場,很多青年後生都喜歡轉述君侯的話,並且拿來當自己的依仗。

在傅謙等人鼓了一會勁之後,很多人的心氣都起來了。

不提棉田的收益,光是各家百畝以上的稻田雜田就相當可觀,種的菜足夠吃,還能有足夠的糧食養雞養鴨養豬,這樣肉食儲備也是有了。

加上桑林產絲,就算輪種,一年最少種大幾十畝地,平均產三石,一年的收入在二百石以上。

這是多少斤糧?

一戶五口之家,一年能種出兩萬多斤糧食,就算家家都每天細糧白麪,也是吃不掉這麼多的糧食!

就算去除要上交給侯府的一部份,去掉自己一家要吃的糧食份額,每戶人家都還會有相當多的糧食可以拿出來出售。

孩童和大人的衣料錢,帽子錢,鹽油錢,還有日常的傢俱器物,都可以從這一部份賺出來。

還有給孩子娶媳婦討老婆的錢,存着防病防老的錢,怕是幾年之後,都能攢的下來了。

每個人眼裡都是放光,雖然這樣每天勞作確實辛苦,以前各人在福建的時候基本是忙半年閒半年。

移到東藩之後,燒荒挖渠挖河泥造橋修房舍修路,幾乎無一日得閒,就算真的閒幾天,百戶官也是要組織各百戶的丁壯練兵強身,獵社,弓箭社,橫刀社,長刀社,各種社團遍佈各個百戶內,所有的丁壯男子俱在其中,得閒便練橫刀障刀長刀和長矟,也練弓箭射術,婦人們則裁縫束腰箭衣和製造皮製長靴,然後交給南安侯府換取錢財。

這樣的日子,真是忙碌而充滿希望。

根本不用再鞭策了,人們都是自覺自願的想多出把力氣。

傅謙終於上馬離開,一個小吏停留了一下,對劉百戶道:“劉兄似乎在發燒,近來十七百戶中發燒的人多不多?”

“燒了兩天了。”劉百戶道:“強撐着還能動彈,不會耽擱公事。”

“不是說這個。”小吏道:“上頭有交代,凡出差公吏遇着有感疫發燒者,一定詢問清楚,隔離諸事十分要緊,不可耽擱,不論發燒者任何職司,需得入隔離所隔離,退燒乃得出……”小吏看着劉百戶,沉聲道:“適才傅司曹沒好說,只能在下直言了,劉百戶你要暫時退職,將百戶職司交給農官暫代,你自己住到隔離所去,退燒了才能出來。”

劉百戶姓劉名叔敬,老武卒出身。其實他一直不太習慣軍營生活,只是爲了生計勉力支撐。後來江灘一戰時受了傷,順理成章的請求退役,然後因爲沒有家室留在南安侯府居住,學文書算倒是沒有叫他爲難,移民東藩時他來的早,成立百戶的時候,劉百戶順利上位,成爲諸百戶官員的一員。

一切順利,直到如今。

=====

臺灣的開荒史,其實明鄭時期就做的相當出色,大抵就是用官田,私田,給官員將吏圈地這三種模式。

第五百一十三章 不太美妙第四百章 去心魔第四十七章 承諾第十三章 雅集第三百一十一章 馬至第一百五十六章 志向第三百一十九章 各百戶第四百七十七章 發若雷霆第一百七十四章 接仙台第五十四章 祖訓第二百九十八章 鬥爭妥協第五百四十一章 步戰第三百六十五章 回島第三百五十八章 巡查第三百一十七章 土著京觀第三百一十章 鐵騎兵第五章 文學版第一百二十章 騎兵第五百一十五章 抱養第二百四十一章 神兵天降第四百四十六章 取捨兩難第四十六章 獲勝第三百六十六章 飲子第五百四十三章 變化第二百零七章 新卒第六十五章 坊車第四百六十三章 人心第二百四十八章 收穫第五十五章 再進一步第一百二十八章 你好做第三百一十三章 上山第四百零一章 或給開府第一百四十一章 拜年第三百二十八章 新辦法第一百八十五章 談妥第三百四十二章 時隔千年的殺戮第七十四章 回府城第二百四十七章 巨盜授首第四百六十一章 岐州港內第四百九十九章 復仇第二十五章 心有猛虎第一百四十六章 帳目第一百四十二章 用間第一百二十三章 城頭上第三十九章 四面第三百零四章 父與子---今天兩章第三百三十九章 他們的道第五百零九章 開地第五百二十章 紅旗第二百八十四章 一潭死水第三百零一章 防疫第十三章 雅集第三百三十四章 海外第四百六十七章 大勢已去第六十四章 歡聲第一百五十三章 入京第一百零七章 忠誠和信任第二百六十二章 追趕第五百二十四章 威逼第五百一十二章 北方客人第四百三十章 真正之基第二百四十二章 破釜沉舟第四百二十一章 驚醒第四十八章 湊趣第六十四章 歡聲第三十六章 更好第四百八十四章 擒獲第四百七十二章 玄甲騎第四百四十七章 斷舍離第四百六十八章 慘敗第七十三章 招兵第二百三十章 上寨之路第四十五章 對峙第三百四十一章 踏步向前二百五十八章 不復爲患第五百零二章 倭商第二百二十二章 編伍第一百二十九章 強爭不讓第二百五十四章 轟動第四百五十六章 竭盡所能第六十七章 設卡第二百六十七章 不得快意第七十六章 昌文侯府第一百八十六 太尉第一百九十三章 酒宴第二百五十四章 轟動第四百六十章 斷壁殘垣第四百一十章 崛起之路第二百八十七章 初成第五百四十六章 失手第一百二十四章 飛騎報捷第二百二十一章 厚賞第五百三十九章 汗諭第五百四十八章 破堡第三百五十八章 巡查第二百三十三章 內核之思第五百七十八章 見證第二百九十九章 棍棒說話第四百八十章 賊首潰逃第三百三十九章 他們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