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遷都爭議 二合一

“遷都?”

當趙弘潤將目光轉向介子鴟時,此刻在垂拱殿內的諸內朝大臣們,亦紛紛停下了手中的動作,不由自主地看向介子鴟,臉上流露出幾分錯愕。

“遷都?遷至何處?”趙弘潤笑着問介子鴟道。

只見介子鴟神色一凜,低聲說道:“遷都……邯鄲!”

聽聞此言,不光趙弘潤神色微變,就連在場的諸內朝大臣們,亦是一個個震驚地瞪大了眼睛。

遷移都城,一般情況下分爲兩種可能,一種是被迫遷移,就像如今的韓國,被迫放棄王都邯鄲,遷都至北方的薊縣。

還有一種,就是爲了滿足國家的戰略需求,或者說,很大程度上能體現這個國家的戰略意圖。

就比方曾經的宋國,將王都設在距離楚境僅僅只有百餘里的睢陽,這等同於就是一個「宋國將不放棄對楚戰爭」的訊號。

同理,倘若魏國果真遷都至邯鄲,遷都至這座韓國曾經的都城,那麼,相信過不了多久,韓國那邊就會派人前來試探,甚至於質問魏國:我國已經付出了那般大的代價,難道貴國還不肯放過我們呢?

原因很簡單,魏國遷都邯鄲,就等同於是一個準備進一步攻略韓國,甚至於攻略整個中原的訊號。

確切地說,這個舉動不符合魏國當前的利益。

也正是因爲如此,當介子鴟說出「遷都邯鄲」這四個字時,趙弘潤與在場內朝諸臣,皆有些目瞪口呆地看着介子鴟,不知他此舉究竟是什麼用意。

在衆目睽睽之下,只見介子鴟輕笑一聲,徐徐說道:“陛下,我大魏如今已是名副其實的中原霸主,難道陛下與諸位大人就不曾想過……再進一步麼?”

『再進一步?那是什麼意思?難道說是,吞併諸國、統一中原?』

似藺玉陽、虞子啓、馮玉、李粱、徐貫、杜宥等多位大臣,不約而同地嚥了嚥唾沫,眼中浮現幾絲神往。

這些當中,有的捋着鬍鬚默不作聲,有的則看似神遊天外,想來都在細細思考着介子鴟那句話。

就連趙弘潤,亦被介子鴟這話說得心中一愣。

還別說,趙弘潤還真沒想過吞併諸國、統一中原,因爲他這個王位,本來就是被先王趙偲趕鴨子上架,他本身並沒有太多的政治抱負,唯一的執念,就僅僅只是希望國家強大,不復當初那般任由韓、楚兩國欺凌罷了。

說得難聽點,要不是實在找不出一位完全令他滿意的新君,他自身是絕對不會坐上這個位置的。

“更進一步……吞併諸國、統一中原?”

趙弘潤饒有興致地看着介子鴟,他還真沒看出來,原來介子鴟有着這等宏偉的抱負。

不過想了想,他搖頭說道:“你的想法不錯,但不符合我大魏目前的國情……”

而此時,就聽介子鴟笑着說道:“讓陛下見笑了,臣也就是隨口一說而已。”

『隨口一說?』

趙弘潤與在場諸內朝大臣愣了愣,表情着實有些古怪:你這隨口一說,分量卻是相當重啊。

平心而論,介子鴟當真只是隨口一說麼?

當然不是!

他是有目的的提及,想看看在場諸人、尤其是新君趙潤對這件事的態度罷了。

不可否認,吞併諸國、統一中原,這的確是一樁非常困難的事,但仔細想想,魏國從近三十年前遠不如韓國與楚國的二流國家,發展至今日成爲整個中原最強大的國家,這難度難道就小麼?

爲何不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統一中原,結束這個紛爭數百年的亂世呢?

不過很遺憾,殿內諸內朝大臣,甚至於就連新君趙潤,在聽到這件事時態度也很迷惘,彷彿他們曾經皆不曾想過這個問題。

這頓時就讓介子鴟意識到:他提出這件事,或許爲時尚早。

當然,這不要緊,他今日播種下的這顆種子,遲早會萌芽生長,再等數年之後,待他魏國恢復元氣,到時候,眼前這位新君與在場的諸位大臣,多半就會放眼於整個中原了——畢竟人的野心,是隨着人所在的高度、所擁有的權力而一點點增加的,也並未一蹴而就。

他介子鴟目前尚只有三旬上下,完全等得起。

“……請忘卻方纔的玩笑,在下真正的建議,是遷都雒城。”介子鴟正色說道。

但不得不說,方纔介子鴟那「更進一步」,實在是讓殿內的諸大臣頗爲震撼,以至於儘管介子鴟提出了真正的遷都位置,也沒有人在第一時間討論,彷彿這些位大臣們,仍沉浸在那「吞併諸國、統一中原」的宏偉目標中。

足足等了有小一盞茶工夫,殿內諸位大臣們的心緒,這才逐漸平復下來。

見此,介子鴟便一臉正色地說出他真正的想法:

“……臣以爲,潁水郡與樑郡,目前好比已進入了一個瓶頸,若朝廷推行新政,難免與兩郡內的貴族、世族交惡,於新政推行不利……”

將心中的繁雜想法拋之腦後,前戶部尚書李粱聚精會神地聽着介子鴟的見解,在聽到這話時,他不由地皺了皺眉。

倒不是介子鴟說得不對,相反地,介子鴟的觀點一針見血地點出了目前魏國國內的積弊。

潁水郡,包括樑郡,乃是魏國的核心腹地,基礎建設是舉國各郡中最快的,但相對地,像「土地兼併」這種情況,難免也是舉國最嚴重的。

簡單的說,在潁水、樑郡這兩地,貴族、世族勢力掌握着太多的土地,以至於民力出現了很大程度上的浪費,仍有許多的平民尚未擁有屬於自己的耕地,這種情況會引起許多問題、許多矛盾。

在這種情況下,朝廷對此的解決方案有兩個。

其一,就是削減貴族、世族所能擁有田地的面積,但這樣做會引起國內貴族勢力的不滿與抵制。

說實話,趙弘潤並不在意與國內的貴族勢力交惡,但反過來說,他也不能否認,在這個時代,貴族與世族還真是國家的基礎——就好比「五方伐魏戰役」時期,若不是成陵王趙燊、安平侯趙郯等姬趙氏王族分家子弟號召舉國的貴族慷慨解囊,不惜餘力地協助朝廷共赴國難,那麼那場戰爭,他魏國會打得更加艱難。

正因爲如此,趙潤對這些貴族的看法也再次出現了改觀:魏國的貴族,固然是貪婪,但在事關國家的大是大非面前,絕大多數人還是頗爲明智的。

在這種情況下,縱使是趙潤,也不好意思對這些曾經給國家出過力的貴族下狠手。

至於其二,那就是諸如前戶部尚書李粱今日在午朝時提及的:想辦法使潁水郡內的平民遷移,向上黨、河西、河東、河套、三川等土地充足且人口密度相對較少的郡遷移。

只不過,實施這個方案的難度很大,畢竟朝廷不可能強迫民衆遷移,若是民衆不買賬,那這條策略就只能胎死腹中。

然而介子鴟,此刻卻提出了第三條解決方案:遷都雒城!

據介子鴟解釋,遷都雒城有種種好處。

首先,雒城本身就在三川郡內,且截止目前爲止,因爲工部不遺餘力對三川的建設,使得三川郡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基礎建設,不至於使遷都之事變得異常困難。

其次,遷都雒城,有利於魏人與川民的民族融合,既能使羯族、羱族、羝族這些川民,趁這次機會徹底融入到魏人當中,也能爲日後魏國吸納他國、異族人羣打下基礎。

再次,一旦遷都雒城,三川無疑就成爲了京畿之地,發展必將大大加快,而河西與三川南部,也會因爲與王都拉近了距離而加快發展,甚至於就算是河套地區,也能被帶動發展。

至於第四點,也是最關鍵的一點,遷都能有效地號召人口密集如潁水郡內的民衆,向三川、河西、河套等地遷移,從而減輕潁水郡境內人口與耕地的矛盾、平民與貴族的矛盾——魏國的王都要搬到雒城了,魏國境內的尋常民衆,難道還會無動於衷麼?

相信傻子都能明白,倘若他魏國果真準備將王都搬到雒城,那麼雒城,包括三川,必將發展迅猛,這個時候跟隨君王與朝廷遷移到新都,獲得新都戶籍,這可是一樁穩賺不賠的買賣啊。

“妙!妙啊!”

在介子鴟詳細解釋之後,內朝大臣虞子啓捋着鬍鬚頗感意外地讚道。

什麼叫春雨潤物細無聲的策略,這就是,藉助新王的號召力與有利可圖這件事,誘使潁水郡的百姓主動搬遷至雒城,這可遠比禮部、戶部派人在全國各地張貼榜文,以「發展」爲由號召百姓那樣做要好得多,也容易地多。

但正所謂凡事都有利弊,反對這樁提議的亦大有人在,就比如前兵部尚書徐貫,他就皺着眉頭反對這件事,因爲在他看來,雒城太過於落後——可能雒城每年創造的財富並不遜色大梁幾分,但那裡的基礎還太過於薄弱,倘若新王果真決定遷都雒城的話,那就等同於在雒城重新建造一座都城,這個工程量太大了。

他估摸着,就算充分利用了水泥,他魏國重新建造一座王都的所需時間,怕是最起碼也需要五年,遠水解不了近渴啊。

而對此,介子鴟笑着說道:“可以先放出這個消息,使潁水郡的百姓獲悉此事後先行一步搬遷至雒城,至於朝廷在雒城建都之事,徐徐圖之即可。”

“這……”

前兵部尚書徐貫摸着鬍鬚無言以對,被介子鴟說得啞口無言。

“那期間所需的開銷呢?”

前戶部尚書李粱立刻接上話茬道:“於雒城新建都城,用計不知幾凡,今日陛下已決定增設全國路網,恐怕戶部負擔不起承建新都的開銷……”

聽聞此言,介子鴟笑着說道:“此事不妨與川雒的那些位部落首領交涉,想來,只要朝廷確定新都建造於川雒,他們會十分樂意替朝廷出一部分資金……”

“……”李粱皺了皺眉,一時間說不出話來。

因爲正如介子鴟所言,別看三川郡整體落後,可架不住那裡富有的人多啊。

雖然曾幾何時,那些部落民與部落首領一個個窮困潦倒,可在開通三川貿易之後,川人通過牛羊貿易與奴隸貿易,從魏國這邊得到了大量的金錢。

就好比綸氏部落,一個當年曾在魏軍打擊下幾乎要覆亡的部落,由於其部落族長祿巴隆福靈心至地投誠了當年是肅王、如今的魏君趙潤,使得整個部落的部落民,如今富地冒油。

最離譜的莫過於祿巴隆,曾經多麼勇敢的部落勇士,然而這些年來,卻因奢侈享受而日漸肥胖,據說快連上好的戰馬都快負擔不起這位族長的體重了。

曾經的部落勇士,就這樣被安詳奢華的生活給無情的摧殘了。

試問,像祿巴隆這些堪稱一夜暴富的川人,如今最渴望的是什麼,那麼顯然只是「身份」與「地位」而已——這些人就算再殷富、再有錢,但在魏國的老牌貴族眼中,也不過就是暴發戶般的存在。

在這種情況下,倘若朝廷有意將新都建立於雒城一帶,那麼相信,只要朝廷放出這個消息,似祿巴隆這等川民首領,必然會主動送上金錢,促使朝廷儘快遷都。

畢竟一旦新都落成於雒城,那麼似祿巴隆這些川民,便可搖身一變成爲了京畿人士,再加上爲國家遷都而貢獻了力量,身份地位自然不可同日而語。

所以說,錢的問題也解決了。

可即便如此,其餘內朝大臣們,依舊對遷都雒城一帶有些牴觸,這不光光是因爲川雒那一帶過於落後,還是在於那一帶充斥着羯族、羱族、羝族的川民,儘管魏國這邊口口聲聲說願意接納異族融入魏人這個大家庭,但這並不代表,魏人當中就沒有輕視那些異族的。

更要緊的是,此事可能引起樑郡、乃至潁水郡境內貴族的牴觸與不滿。

或許就連宗府,也可能對此抱持異議。

一時間,殿內諸大臣對此各執己見,誰也無法說服對方。

見此,趙弘潤遂開口道:“這樣吧,明日朝事時提起此事,也聽聽朝中大臣的意思。”

他本人是一個利益至上的人,只要是對國家發展有利,他會毫不猶豫地遷都大梁,相信他父皇趙偲也會這樣決定,但問題是,這件事的影響太大了,他需要儘可能地得到更多的人支持,否則,雖然不至於影響到他的王位,但保不定就會有人從中作梗,破壞遷都的事宜,白白浪費朝廷的精力與開銷。

“時辰也差不多了,朕就先走了。”在說完這些事後,趙弘潤起身說道。

禮部尚書杜宥下意識地瞥了一眼窗外的天色,見日近黃昏,倒也沒有挽留或者勸阻的意思。

畢竟這位新君的脾性,禮部尚書杜宥已瞭解很深:你不能指望這位新王像先王趙偲那樣勤勉於政務,那簡直就是癡人做夢。

除此之外,杜宥也能理解,趙弘潤這兩日確實很忙,除了國事,這位陛下還得操勞於後宮之事。

就比如,在先王過世之後,宮內絕大多數的后妃,按照舊例都應該搬出皇宮,搬到皇宮邊由工部最近翻修的寺圓居住,就連王皇后,也得搬到「壽延宮」,而將「鳳儀宮」讓給新的皇后羋姜,由後者執掌後宮。

不得不說,後宮近幾日的變動也很大,需要趙弘潤這位新君時常關注。

反正就趙弘潤這幾日的表現來說,禮部尚書杜宥已經足夠滿意,不敢奢望更多,他頂多就是抱有疑慮,不知這位陛下能堅持幾日。

待等到黃昏前後,內朝的諸大臣亦各自準備返回家府。

在相互告別前,內朝大臣藺玉陽忍不住詢問介子鴟道:“介子大人,你之前所說「遷都邯鄲」,當真僅僅只是玩笑麼?”

一聽這話,原本準備邁步離開垂拱殿虞子啓、李粱、徐貫、杜宥等大臣們,下意識地就停下了腳步,回頭看向介子鴟。

說實話,其實不單單藺玉陽始終念念不忘,其餘各大臣們,心中亦不能釋懷,畢竟介子鴟那句「更進一步」,在讓他們感受到震撼之餘,亦好似滋生了曾經未曾有過的野望——對啊,我國如今已制霸中原,爲何就能更進一步,做出歷代先王、賢臣都未能辦到的豐功偉績呢?

介子鴟笑了笑,並未解釋什麼,朝着諸位大臣拱了拱手,便離開了。

見此,溫崎連忙跟上,跟介子鴟低聲說着什麼。

望着這兩位後輩同僚離去的背影,藺玉陽似笑非笑地說道:“看來,並非單單只是玩笑……”

“介子大人估計是想試探試探陛下與我等的態度吧?”虞子啓附和了一句,隨即感慨地說道:“更進一步……多麼叫人嚮往的宏圖抱負啊。”

諸人之中,恐怕也只有禮部尚書杜宥最鎮定,但心情,恐怕也是最複雜的。

因爲在內朝諸大臣當中,就唯獨他的歲數最大,就算有朝一日他魏國真能入介子鴟所言,吞併六國、統一中原,到時候他多半也已經不在人世了。

無緣參與這件事,不能親眼目睹那等強盛,這讓杜宥這位對國家忠心耿耿的老臣倍感遺憾。

想了想,杜宥正色說道:“諸位,從今日起,我等要更爲勤勉……”

聽聞此言,似李粱、徐貫、藺玉陽、虞子啓等這些年過四旬甚至接近半百的朝臣們,一個個彷彿也意識到了自己肩上的重擔,神色肅穆。

固然,他們這些老輩的朝臣,可能無緣目睹魏國日後兵吞中原的盛事,但這並不妨礙他們得更加努力、更加勤勉地發展國家,爭取待日後後輩的同僚接替他們的位子時,他魏國能變得更加強盛,實現「吞併諸國、統一中原」這個在目前看在猶如天方夜譚的宏大目標。

“杜大人所言極是!”

諸大臣們紛紛點頭說道。

而此時,趙弘潤已經帶着升任大太監的高和,在燕順、童信兩名拱衛司御衛長的跟隨下,來到了他母妃沈淑妃居住的凝香宮,繼續勸說這位母妃。

原來,新君繼位之後,按照舊例,除原來的皇后王氏外,宮內的先王妃子,都得搬出皇宮。

但這次的情況有所不同,因爲已升至太后的原皇后王氏,並非是新君趙潤的生母,連養母都不是,雖然出於遵守孝道,趙弘潤將王氏這位名義上的母親留在了宮內,但內心深處,他未嘗沒有想過讓養母沈淑妃取代王皇后的位置——以他如今的地位權勢來說,只要他開了這個口,朝廷是絕對不會忤逆他的,甚至於,他都不需要自己開口,只要稍微表露一下這個態度,就會有人替他去辦。

只不過沈淑妃素來對這些事看的很淡,先王趙偲在位時,都未曾想過去跟王皇后爭奪什麼,而如今,更不會仗着自己養子已經是魏國的君王而去欺負那位太后——在沈淑妃看來,王皇后亦是一個可憐人。

可不是嘛,親生骨肉雍王趙譽自刎前都不願喊她一聲母親,養育三十年的長皇子趙禮,據說如今也跟王皇后形容陌路,以至於王皇后身邊,就只剩下雍王趙譽的長子趙言。

沈淑妃自忖,王皇后雖然一度貴爲國母,但這結局,未免令人唏噓。

由於沈淑妃的竭力反對,因此,趙弘潤只能作罷尊奉養母爲太后的心思,退而求其次,他吩咐內造局派人在宮內深處再建一座宮殿,姑且就稱作「福延宮」,供母親居住。

但是沈淑妃並未應允,她希望跟烏貴嬪作伴——畢竟烏貴嬪的兒子趙昭遠在齊國,而如今先王又過世了,烏貴嬪孤零零一個人呆在大梁,形單影隻,這讓沈淑妃動了惻隱之心。

而如今趙弘潤前往凝香宮,也是希望能再勸勸母親。

除此之外嘛,這座凝香宮究竟留給趙弘潤的哪位女眷,這也是一樁叫人有些頭疼的事。

要知道,除了羋姜這位新的皇后娘娘已經註定得搬至鳳儀宮以外,其餘諸女對於凝香宮是非常眼熱的,畢竟這可是她們婆婆此前居住的地方,承寄着趙弘潤許許多多的回憶,地位當然與衆不同。

對此,作爲婆婆的沈淑妃也很頭疼,畢竟她對幾位兒媳都是頗爲滿意的。

而就在趙弘潤在凝香宮內再一次勸說母親時,「新王欲遷都雒城」的消息,亦率先在朝中不脛而走,傳得沸沸揚揚。

終於,這個消息當晚傳到了宗府宗正趙元儼耳中。

“遷都雒城?”

對此,趙元儼在目瞪口呆之餘,完全無法接受。

在他看來,大梁乃是祖宗留下來的都城啊,豈能擅自更換?!

第509章:行刺第455章:魏川會晤第1008章:陷城第二十八章:蘇姑娘 二第827章:繇諸君趙勝『加更14/33』第一百零七章:一封書信第564章:膽大包天第195章:戰爭來臨 二合一第523章:陽夏見聞第30章:東胡湮滅第125章:善後 二合一第467章:民商崛起之初 五第703章:墨門鉅子第353章:抵達河西第795章:驚喜第1030章:姬潤與韓然 四 『加更8/23』第578章:穩坐釣魚臺第325章:推波助瀾第393章:戰爭升級第243章:火田之威第85章:楚齊泗水戰役 二合一第258章:心念 二 二合一第1052章:河東相聚第1271章:謠言頓起第一百六十章:楚地風俗第462章:十月第420章:試探第485章:說服第289章:風起 二合一第349章:秦王親征第十六章:同滑第669章:符離塞之戰 二第486章:說服 二第568章:威懾掃地第285章:暗示 二合一第72章:北上見聞 二合一第兩百零四章:羋姜與魏地風俗 二第111章:技擊之士 二合一第952章:聲東擊西 二第281章:春季之戰 二合一第491章:交鋒第280章:道不同不相爲謀 二第506章:蹩腳刺客第1369章:陌路第285章:暗示 二合一第614章:齊使田侑第988章:混戰第二百四十四章:侷限第兩百二十二章:戶部失權第877章:“一日”戰役 二第335章:魏楚之戰爆發第54章:戰爭預熱 二合一第220章:進退 三第1341章:曲樑侯府之變第1047章:君子欺之以方 二第五十六章:反制第三百四十八章:混戰第44章:追緝蕭鸞 二合一第949章:戰術二第1057章:城門口的爭執第437章:羯角暫退第1054章:勸退『加更10/27』第525章:碭郡遊馬第521章:召調軍隊第1149章:川雒的分歧第九十五章:追與逃的賽跑第三百三十五章:羱族青羊部落第657章:強攻銍縣 四第1126章:迴歸行宮第1045章:尚縣寇正 二第二百六十三章:衆人拾柴『加更9/14』第815章:畫像第407章:雒水之盟第217章:湖陵戰場 二 二合一第640章:圍殺第330章:昭武八年第一百零三章:增築營寨第10章:頤王的不安 二合一第三百五十七章:回國第二百二十八章:祀天 四第二百七十八章:真與幻第597章:妖孽幾凡第459章:羚、羯部落的請求第585章:思慮第1272章:循循誘導第207章:魏齊泰山戰場 二合一第442章:驅虎吞狼第一百九十六章:撤軍楚境第308章:秦魏休戰 二合一第955章:援軍 二 『加更31/33』第1010章:籠中鳥第1146章:禹王趙元佲第235章:顧慮 二合一第兩百二十章:肅王的手段 四第479章:輿論第122章:焦灼的戰場 二 二合一第113章:技擊之士 三 二合一151章:五月 二 二合一第30章:東胡湮滅第32章:廉駁投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