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八章 敬服

李淳風看得入神,不由自主拿起案几上的白紙仔細看了起來。

白紙上縱橫交錯的各種線條形象地勾勒出一個立體的圖形,即使不懂看圖的人,也能大概看個明白。

而一些古印度(天竺)數字標註在線條的邊上,顯然是表示各個位置的長度。

本來有些複雜的圖紙讓人一眼就能看出長寬高所需的度量,可是邊上有一些計算公式李淳風卻看不懂。

此圖與大唐一般所用的平面圖相比,這種立體制圖與標註方法既方便又直觀。

若是用到大型工程或宮殿的建築上,豈不是能夠讓監工更加清晰,也能有條不紊的按照尺寸一步步來。

如此一來,既不會出現重複的工作,又不容易出錯。

李淳風越琢磨越覺得有意思,思維漸漸跑遠了。

即使李淳風自詡學究天人、見多識廣,但看這些古印度數字還是有些吃力的。

特別是旁邊的一些公式他根本沒見過。

比如有一些+-ⅹ÷的符號,讓他一頭霧水。

雖然有些不知所云,但看起來簡直是太便利了。

看了一會兒,李淳風一臉疑惑地開口問道:“忠義伯,這圖紙看起來一目瞭然,很是直觀,可用古印度數字標註的單位和旁邊的符號代表着是什麼?”

看來看去,圖紙倒很容易理解,可標註的數字就讓他有些摸不着頭腦。

這是火炕的圖紙,假如按‘分’的量度建造,也太小了點,如果按‘寸’來算,又太大了。

楊帆這才反應過來,大唐此時的計量單位與後世有所不同,紙上的標註因爲習慣當然是以釐米爲單位。

因爲大唐的長度計量單位主要有五個,分別是分、寸、尺、丈、引,如今根本還沒有出現釐米這樣的計量單位。

如果換算過來,一寸大約等於3.33釐米左右,這也難怪李淳風對計量單位有些疑惑。

更讓楊帆驚訝的是,李淳風居然把阿拉伯數字稱爲古印度數字,讓他有些難以理解。

不過楊帆哪裡知道,阿拉伯數字其實是古印度人發明的。

在古代印度進行城市建設、祭祀等需要計算日月星辰的運行,於是數學計算就產生了。

大約在西元前三千年,印度河流域居民的數字就比較先進,而且採用了十進位的計算方法。

一套從“1”到“0”的數字就趨於完善了。

古印度數字首先傳到斯里蘭卡、緬甸、柬埔寨等印度的近鄰國家。

西元七到八世紀,地跨亞非歐三洲的阿拉伯帝國崛起。

阿拉伯帝國在向四周擴張的同時,阿拉伯人也廣泛汲取古代希臘、羅馬、印度等國的先進文化。

隨着歲月的推移,到十四世紀,中國印刷術傳到歐洲,更加速了印度數字在歐洲的推廣與應用。

西方人接受了經阿拉伯傳來的印度數字,但他們當時忽視了古代印度人,而只認爲是阿拉伯人的功績,因而稱其爲阿拉伯數字。

這個錯誤的稱呼一直流傳到後世,所以楊帆纔不清楚阿拉伯數字的由來。

其實阿拉伯數字在大唐時期的真實叫法是古印度數字,而且普及率極低。

對於李淳風能夠認識阿拉伯數字,楊帆還是覺得有些驚訝的,這個牛鼻子道士學識還是很不錯的。

不過楊帆也害怕在李淳風面前露餡,不小心把自己給坑了,所以釐米這個單位當然不好解釋。

畢竟這可是後世的一個計量單位。

而旁邊的計算公式加減乘除都是計算材積之類的,倒是可以說一下。

看着李淳風那一雙充滿了求知慾的眼睛,

楊帆不怎麼忍心拒絕,況且等一會兒可能得向這牛鼻子問一些事。

想到這兒,楊帆開口解釋道:“其實這是小時候跟一個雲遊老道學來的,不過他把這數字叫阿拉伯數字,這些公式是輔助計算的,而且長度計量單位也有所不同,是這樣的……”

李淳風仔細傾聽着,不疑有它。

事實上李淳風並不在乎這個數字叫什麼名,也不在乎這計量單位是什麼,他比較感興趣的,是那幾個計算公式。

雖然看不懂,但總覺得很厲害的樣子。

“這就是忠義伯上次隨口便能答出許章出題答案的原因?能教給貧道麼?”李淳風指着那幾個加減乘除的公式,眼中精光一閃,有些激動地問道。

無奈,楊帆只好硬着頭皮解釋了一番十個阿拉伯數字以及加減乘除的簡單算法。

李淳風聚精會神的聽了半天,一會兒就皺眉,一會兒沉思。

最後搖了搖頭道:“這數字配上這樣的算法倒是頗爲新穎,但也僅此而已,並沒有比咱們的算法高明呀,那汝在望月樓是如何快速算出牛車與馬車混裝貨物那個問題的?”

楊帆當然知道李淳風說的是哪個問題。

當初與許章比斗的時候,就聽許章說過,這道題也拿給李淳風請教過。

不過紙上的這些計算,是材積的公式,而那次涉及到二元一次方程,當然有所不同。

送佛送到西!

楊帆只得又接着向李淳風背出了乘法口訣,並解釋了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正所謂一通百通,李淳風很快便想通了。

作爲太史令,掌管曆法的修訂,其實就是一個天文學家、地理學家。

不管天文地理都需要與大量的數據運算結合在一起。

從古至今,但凡天文地理學家其本身必是個術算高手。

這也是爲什麼李淳風能成爲大唐術算界的牛耳。

雖然唐朝的科舉也有數算一科,但在儒家理學盛行的時代,像數理化這些學科,其實屬於奇淫技巧、旁門左道。

根本沒有後世那種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的說法。

這時代,即使術算學得再好,最多也只能成爲一名八、九品官員,所以讀書的人更熱衷於學習四書五經。

在他們看來,學習四書五經纔是升官發財的捷徑。

像李淳風這種術算高手能成爲從五品的太史令,除了術算高絕,更重要的是,他是道門中的高人,而且其學識並不差。

聽到楊帆傳授的方法與口訣,李淳風埋頭研究一會兒,猶如魔怔了一般。

直接拿起了案臺上的水芯筆,歪歪曲曲的寫寫畫畫。

李淳風直接寫了兩組很大的數值,一組用繁體字寫,一組用阿拉伯數字寫。

對比一下,見到繁體字實在太繁瑣,又給劃掉了。

最後在阿拉伯數字那一組,輔以乘法口訣很快就算出結果,然後又列出兩個數值相除,列出算式也很快得出結果,頓時驚喜不已。

驚呼一聲,李淳風莊重的站起身來歎服道:“這數字書寫簡便,初始並不覺得如何,但越是涉及到複雜的數字,越是計算簡便,這數字配合這樣的口訣、公式,簡直是天才的想法,從此以後,貧道計算天文等曆法時可省心多矣,多謝忠義伯授藝,真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呀!”

雖然被李淳風的高帽子戴得飄飄然,但楊帆卻是清醒的認識到,自己只不過是站在了幾千年的文明這個巨人肩膀上。

於是有些尷尬的擺了擺手:“這都是小時候那雲遊道士教得好……”

雖然楊帆這麼說,但李淳風並沒有相信,在他看來,如果這種方法以前就發明出來,應該早就風傳於世了。

不過李淳風並沒有深究,反而顯得更加尊敬,也纔想起了來這裡的另一個目的。

只見他在貼身之處摸索了一會兒,這才掏出一樣東西來……

第六百一十八章上貢第一百八十八章懲治第六百八十六章末路第二百二十五章 觸景第七百零七章收民心第六百六十九章新式海船試航第四百一十一章 樂在其中第一百一十七章心真夠大第三百零三章 故意習難第一百二十一章 窮衙門過大年第八十一章 老公的由來第六百三十五章投降第四百六十六章 準備滅口第四百二十四章 指點第五百一十三章進宮第五百六十五章浪漫第三十八章 奇珍閣第三百章 臣服第二百六十四章胡攪蠻纏破局第七百二十六章別有用心第四百一十一章 樂在其中第五十三章 風雨欲來第三百一十四章 血性第六百五十九章朝堂爭鋒第二百七十七章 吐蕃有動作?第四百四十三章 各方雲動第一百五十章老狐狸教子第一百四十章 差點着了道第六百八十七章立威第七十七章 活神仙or神棍第五百二十七章勝負已分第七百六十一章蘭陵蕭氏第七百六十七章忐忑第三百八十四章 女人羨慕的對象第二百五十章 驚醒第五百八十九章隕落第四百八十五章各方算計第六百九十五章情誼第二百八十四章 獎勵?懲罰?第三百一十五章 心態轉變第三百三十章質疑第五百二十七章勝負已分第七百七十章震撼第七十二章 貪財的二舅哥第五百七十章攻守同盟第三百三十五章 要挾第六百三十一章死戰不退第三百三十五章 要挾第四百四十五章溫水煮蛤蟆第六十二章 想帶節奏的長孫衝第九十三章 謀劃第三百三十七章 理想第五百八十二章作亂第三百四十三章除後患第五百章太不要臉了第二百章 尋求庇護第四百零四章 會鬧的孩子有奶吃第二百二十三章妾室也不錯第七百五十七章鉅額財富第二百五十三章 提醒第六百九十五章情誼第六十章 被給紅包的老手第六百二十七章不怎麼樣第五百六十四章大喜之日第五百八十八章變故第五十章 西湖龍井第六百六十一章各方算計第四百五十二章打賭第七百六十章樂極生悲第九十二章 被算計了第六十章 被給紅包的老手第六百二十九章要人要地第三十章 遇到棒槌親王也慫第一百四十二章 長生不老的美夢第七百六十六章離間第五百九十章解開心結第三百五十二章 爭執不休第三百一十三章 算計第七百一十七章榮辱不驚第一百八十三章 揚眉吐氣第四百三十三章 能屈能伸的老頭第六百九十二章賤皮子第七百五十四章競標會第二百八十四章 獎勵?懲罰?第七百六十八章富可敵國第五百一十一章壞人死於多話第四百七十二章 高興得太早第六十章 被給紅包的老手第五百七十一章回門第一百五十五章朝議爭鋒(下)第七百九十一章左右爲難第二百四十一章 暴力美學第五百一十章置之死地第二百一十一章打不還手第五百二十五章不長記性的長孫衝第四百五十四章 勸誡第三百三十二章 檢查第三十二章 打不過就找爹第二百二十章大唐商行第四百一十二章 有沒有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