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8章 東都牧

爲李世民獻上了那增加商稅之策後,張允文本以爲此事會盡快執行,不料一連十多日,竟然沒有任何消息。

見到這種情況,張允文也沒有再去過問此事。

這一日,張允文在大**事學院裡看那些教員爲學員上課時,忽然看見坐在教室後面一個腦袋正慢慢的壓下,到達桌面時,下巴磕在桌面之上,這腦袋又立刻往上一拔。然而沒過多久,這腦袋又開始往下壓了。

見到此人睡覺之時打瞌睡,張允文暗笑之餘,不由有些氣憤。這教員所講述的是騎兵戰法。而這些戰法乃是軍事學院的教員們在張允文的帶領之下,一家家的拜訪長安城內各個名將才綜合而出的。當然,每種戰法後面還寫着這戰法的使用者及其戰例。

而眼前這傢伙竟然在上課之時打瞌睡,實在是糟蹋自己和衆教員的勞動成果,實在可惡。

不過考慮到此時還在上課,便沒有立刻去追究此事。等到一下課,張允文便來到這位已經趴在几案上的學員面前,伸出手指,輕輕捅了捅這名學員。

這名學員驀地一驚,立馬站起來,一臉凶神惡煞的表情。不過一看到面前站立之人是張允文,他又立馬換上了一張笑臉:“張將軍,你怎麼來了?”

此人正是在駐蹕山一戰中大出風頭的薛仁貴。

薛仁貴早就認識張允文。當初,薛仁貴還是以優異的成績從府兵之中選入偵察營接收訓練。在訓練之時,被張允文發現。二人切磋了一下,張允文小勝一場。而薛仁貴能來大**事學院,還是全靠張允文將他領進來。

可是,如今這傢伙竟然在上課之時打瞌睡,實在讓張允文心頭不爽。

“我乃是軍事學院學正,爲何不能過來?”張允文冷聲道,“倒是你小子,上課之時竟然在這裡打瞌睡,你還有什麼話說?”

薛仁貴看着四周不斷射來的目光,慌忙說道:“張將軍啊,咱們換個地方說話!”

張允文四下看了一眼,當先離開。薛仁貴緊跟在後。

出了那兩層樓高的教學樓,來到一處花壇邊,張允文輕笑一聲:“有什麼說的,快說吧,我聽着呢!”

薛仁貴嚅囁半天,方纔說道:“將軍啊,俺覺得那教員所講的課程,俺都理解了!”

張允文頓時驚異起來,上下打量了薛仁貴一眼,將信將疑的說道:“你小子不會是吹牛吧,那些騎兵戰法可是集衛國公、英國公等諸多名將多年征戰心得而成,其實那般容易理解的?”

薛仁貴見張允文不信自己,當下急道:“真的,若是將軍不信,可以考考我!”

張允文一翻白眼:“老子有沒有學過這書,那什麼考考你!”說着,靈機一動,“不過嘛,有人倒可以考考你!來吧,跟我走吧!”

薛仁貴不知所以然,只好跟在張允文身後。

來到一座兩層高的建築,這裡便是衆軍事學院職員辦公之處。

上了二樓,張允文敲響了一扇門。

片刻之後,這門緩緩打開,露出一張鬚髮皓然的臉來。正是衛國公李靖。

“呵呵,原來是允文來了,稀客啊!”李靖呵呵一笑,請張允文和薛仁貴進入房間之中。

隨着李靖年紀的增大,現今,他也很少出現在朝堂之上了,就連平時的朝會,也沒怎麼參加,只有在重大節日時,纔會露面。其餘時間,要麼在家中養老,要麼在這軍事學院之中坐鎮。

這軍事學院,先有屈突通,後有李靖,這些年老的名將都選擇軍事學院,因爲這裡能夠讓他們回憶起從前的崢嶸歲月。

待張允文將來訪之意說了一遍之後,李靖的目光便落在了薛仁貴身上:“哦,這般說來,這爲薛學員自認爲掌握騎兵戰法之真諦了?”說這話時,李靖的目光盯着薛仁貴,一股強烈的氣勢油然而生。

薛仁貴當即面色一紅,深吸一口氣,不卑不亢的說道:“小人可不敢談掌握騎兵戰法之真諦,不過是對於教員所講之戰法有些瞭解而已!”

“好!”李靖撫掌笑道,“既是如此,那薛學員可敢與老夫推演一局?”

薛仁貴吞吞口水,看看張允文,鼓起勇氣道:“有何不敢!”

那李靖便道:“你我各有五千騎兵,皆爲輕騎,配有長槊、弓箭二物,箭支一壺,於一道丈寬的河流兩岸分別紮營,糧草僅供兩日之用。你且說說,如何破我?”

薛仁貴沉默片刻,說道:“有河流爲阻,騎兵難以直接衝殺,小人會帶着兩千輕騎取道上下游,秘密進攻。至於原先營中,煙竈不減,營房不變,每日砍伐樹木一座渡河之用……”說道這裡,薛仁貴停住了,他發現了一個錯誤,自己好像忽略了僅有兩日糧草。

李靖見狀,手撫長鬚,呵呵一笑。

薛仁貴不甘心的說道:“那國公又當如何破我?”

李靖笑道:“領兵後撤,讓出地盤,等你軍過河,半渡而擊之!”

薛仁貴一愣,接着便猛的點頭。

二人說完這種戰例之後,有馬上出另一種情況。一旁的張允文聽得雖然有趣,但看着這時間慢慢的流逝,又該讓這薛仁貴去上課去了。

不過瞧着兩人說得如此起勁,也就任由他們說下去,而自己轉身出了房間。

日子就這樣一天天過着,張允文隔三岔五的去瞧一下張繼,看到他在專心訓練,滿意的點點頭。

他每天都要抽出大把時間陪着自己的妻兒,在家中享受着天倫之樂。這種平淡的溫馨讓他覺得非常幸福。

然而,他不知道的是,自己的幸福日子正在一點點的遠離自己。麻煩事又要來了。

“朕欲以你爲東都牧,不知允文你意下如何?”

這一日,張允文聽到李世民遣人來喚自己,當下急衝衝的趕了過去。然而,李世民說的第一句話便是讓張允文做東都牧。若是張允文答應下來,也就是說在今後的一段時間裡,他都得呆在洛陽。

下意識的,張允文從心裡不想離開長安,故而有些抗拒這東都牧之職。

唐朝在西都、東都、北都設牧各一,從二品。

“呃,這個,陛下不知爲何做出此等決策?”張允文問道,同時心念急轉,自己可沒有得罪什麼人,誰在陛下面前進言要將我外放啊?不對啊,這朝中似乎沒幾個人能左右陛下的決策,若是陛下不想將我外放,人家說也沒用!難道是陛下想讓我去洛陽那邊?

正思忖着,卻聽見李世民嘆聲說道:“洛陽乃我大唐東都,據天下之中,擁運河之便,商業繁盛。然而這商業稅的徵收實在是不盡如人意啊!前些日子你跟朕提了一下這商稅之法,朕也是頗爲上心,與衆臣討論許久,決定放手一試!至於這人選嘛,選來選去,便只有允文能夠擔當了!”

聽了李世民說了這原因,張允文不由一愣,原來是自己沒事招來的。

“呃,陛下,殿中大臣人才濟濟,怎麼會沒有人選!微臣身爲武將,不通民事,此事恐怕有些難啊!”張允文仍舊試圖讓李世民收回成命。

李世民輕嘆一口氣:“遍顧朕身邊衆臣,多是出身世家,唯有輔機與你等寥寥幾人出身寒族。依允文之策,此去洛陽,乃是與世家爭利,若是派遣世家出身的官員,如何能行此策。而輔機等人又要輔佐於朕,所以這差事便落在你的頭上了!”

“那調查院、軍事學院那些部門怎麼辦啊?”張允文聽見李世民的話,頓時死了讓李世民打消主意的心,向他問道。

“這調查院暫時就由林然管着,等你回來的時候,還給你就是!軍事學院、偵察營也一樣。那炮兵營嘛,便讓道宗先管着。”李世民沉吟一下,迅速做出了決定。

張允文終於點點頭:“好吧!反正那偵察營現今也沒幾個人,新兵來沒有招過來呢!調查院交給林然,我倒是放心。軍事學院有我沒我都一樣!既然如此,那微臣去趟東都便是!不過嘛,若是想要洛陽商稅能夠上漲,光靠微臣一人可不行,還要一大批專業的官員才行!”

李世民露出一絲陰謀得逞的笑容:“朕就知道你會這般說,所以早就準備了一批年富力強的官員,將在你前往洛陽之前,先行進駐洛陽!另外,如果你還需要什麼官員,自己去尋便是!只要不耽誤朝堂運作,也可由你領去!”

得到李世民這個承諾,張允文鬆了一口氣,不過他接着又小心的說道:“那可不可以帶宇兒他們去?”

李世民先是一愣,接着“哈哈”一笑:“允文啊,這出京爲官與出征可不一樣,只要你願意,隨便帶什麼人都可以!”

一聽見這話,張允文臉上頓時露出笑意:“那敢情好!”

這時候,李世民肅聲道:“不過允文啊,你且說說,你要多久纔會給朕一個答案呢?”

張允文沉默片刻,說道:“只要陛下能全力支持,最三兩年,最少一年便可以看到成果!”

“好!”李世民撫掌道,“朕會給你全力支持的!不要怕,放手去做便是!”

第134章 朝見和求婚第131章 午餐第505章 郭孝恪之死第91章 臨國第39章 斷腿第494章 張家來人第492章 旱災與爭水第240章 林邑國王到了第71章 張亮第168章 張允文的工作第41章 孫思邈到來第53章 長林軍第292章 會面第31章 劉黑闥叛亂第224章 歸程第396章 舉旗謀反第13章 送信第295章 遷居第501章 清剿第491章 洛陽商稅第39章 斷腿第199章 漠北第243章 威懾第503章 悠悠歲月第196章 僵持第24章 洛陽城降第372章 百騎破萬第140章 試炮第456章 大勢第415章 遼水橫路第411章 御駕親征第248章 王玄策第292章 會面第171章 李道玄第24章 洛陽城降第121章 噪聲第15章 夜襲第76章 新年第17章 遭遇第96章 流水線計劃第316章 南北衙第134章 朝見和求婚第160章 退敵第113章 我有一個夢想第393章 魏徵之死第468章 殺雞儆猴第186章 世家第33章 賞賜第368章 雷法辨人第373章 蘇烈來信第239章 槊戰第85章 挾持第481章 親人第295章 遷居第200章 雛鷹展翅第256章 請客第148章 軍備第504章 出征龜茲第161章 目標太原第489章 丹藥比試第126章 狼王第58章 東宮動作第145章 太學生第253章 支柔有喜了第282章 城降第112章 新兵第127章 奚族第487章 往事第210章 破城第288章 密談第342章 和親之論第29章 開府天策第322章 我乃楊常第4章 李世民與張允文第270章 野火燎原第73章 藥方第432章 歸來第277章 赤水第410章 戰前動員第103章 羅成第318章 聚散第129章 自相殘殺第203章 攻佔第480章 走親訪友第359章 承天門外第103章 羅成第424章 大戰將起第172章 出發前的準備第238章 驛站內第180章 歸程第171章 李道玄第185章 炮兵第327章 揍人第34章 所謂鴿子第378章 行刺未遂第156章 先鋒鐵騎第350章 利令智昏第299章 魏王一黨第363章 各方反應第147章 冠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