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三十九章放榜

科舉考試,流行一千多年,其中最重要的內核就是公平二字。

無論出身,只求學問高低,在這整個世界來說,可謂是開天闢地的一回。

西方此時在羅馬的廢墟上,建立的查理曼帝國早以分裂,貴族世襲制建立不久,中世紀到來,羅馬教廷開始大展神威。

中國卻已然廢棄了貴族制,門第制,領先其數百年。

“公平?又怎麼會有真正的公平呢?”

李嘉嘆了口氣,看了一下這十張考卷。

說實話,以他的實際水平來瞧,這幾篇文章都差不多,都是極爲優秀的作品,那些考官們精英中的精英,水平不知道比他高到哪裡去,歷朝歷代的皇帝也是如此。

而且,由於各考官喜好不同,錄取的門檻也就不同,有的喜歡老成持重的,哪怕你文采飛揚,寫出花了,也被篩掉,主觀性太強,影響公平,這纔在明時有了八股文,規定了書寫格式,方便閱卷,評比。

八股文雖說限制思維,但卻保障了公平,所以被明清沿用,這時的科舉纔算真正的相對公平了。

事實上,無論是否有八股,皇帝對文章水平依舊判不出高低,只能另尋他法了。

比如名字,清乾隆五十四年乙酉科開考時,乾隆皇帝已經79歲高齡。年齡問題成爲他主要的心理負擔。殿試後,閱卷大臣將前十名的卷子呈送他審定。

當乾隆看到第十名時,見其人名叫胡長齡,不免心中一動。“長齡”兩字,不是意味着長命百歲嗎?於是大筆一揮,欽點胡長齡爲狀元。

李嘉也不例外,他先看了那些人的籍貫,竟然沒有一個邕州的,不由得搖搖頭,然後又瞧了下年齡,將三十以上的都排除了。

最後,他只能從名字下手了,這時,一個叫做唐復的名字印入眼簾,李嘉心中一樂:這番寓意倒是不錯。

硃筆一批,就是狀元了。

隨後又看了下,他發現一個熟人——蕭善文,排名第八,評語是文章嫺熟,老成謹慎,隨即一樂,從第八一下午就到了第二,成了榜眼。

而探花,此時並非是第三名的代稱,到了北宋晚年才成,李嘉卻直接金口玉言:

“這進士科第三名,就名探花,探花郎講究貌美,就須是個年輕的郎君!”

又翻閱了一下,選了一個二十來歲,名叫顧真的舉子。

“這狀元、榜眼、探花,就是三鼎甲,賜爲進士及第;第四至第三十名,賜予進士出身;剩下的,就賜予同進士出身,也不枉費來考取一趟!”

自唐以來,李嘉的這番科舉,算是錄取最多的一次了,進士科就達到了一百多人,而唐朝一般就一二十名,全部賜予進士出身不現實,所以就直接沿用後世,將進士科分爲三等。

唐時考中進士只是有了做官的資格,還需要進行選試,通過了才能做官,當然,由於選試屬於吏部自考,相當於自主招生,貓膩極多,李嘉爲收買人心,就廢除了選試。

畢竟恩出於上,而吏部受宰相們影響太大,等於是爲他們收攬門徒了,這對於一直致力於擴大皇權,限制相權的李嘉而言,是極爲不利的。

於是,就直接借鑑了明清時期的做法,有了以下章程。

三等進士,地位卻大爲不同,三鼎甲直接進入翰林院擔任編修,過不了幾年就去各部觀政,遇缺即補,一外放就是縣令起步。

賜進士出身,與同進士出身,則需要再進行一番考試,再選出十幾人進入翰林院。

賜進士出身六部觀政兩三年,就外放爲官,起步就是縣令;而同進士出身,觀政數年,外放地方,只能從主薄、縣丞佐貳官做起,兩三年後才做主官。

官場上一步慢,步步慢,同進士出身最高只能做到侍郎、尚書級別,爲相是沒多大可能了。

明法科的那些舉子,將會安排到大理寺和刑部觀政,是李嘉爲將來實行政、法分離做出的準備。

地方上,司法與行政兼任,這對於中央集權而言是不利的,宋朝就設立提點刑獄官監督地方司法,但李嘉卻想一步到位,地方設立一個小大理寺,讓行政權與司法權徹底分開。

明算科,則基本上屬於轉運使司與戶部官吏的補充了,乾的好,也能成爲地方長官。

腦袋裡裝了許多想法,李嘉卻想全部實現,但現實卻哪能如此?

“就這樣吧!其餘的也就不改了!”

李嘉手指碰了碰桌面,不由得笑了笑,自己這一言一行,竟然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皇帝的魅力,就在這裡。

隨後,李嘉又苦惱起來,一次性錄取兩百人,哪怕觀政數年,但哪能有如此多的官位呢?

恐怕,這是在逼我打地盤啊!

皇帝的旨意很快就傳到了孫釗這裡,他看了一眼,發覺三鼎甲都被換了,原先的三人都被押後。

“唐復?此人與聖人有舊?”一位同考官疑惑道。

“此人乃英州人士,近日纔來番禹,何以見聖人?”

衆同考官滿臉疑惑,探討起來,只有孫釗笑了笑,他與聖人潛邸時就經常見面,自然瞭解一二,看了看其名字,低聲說道:

“你要感謝你父母之恩啊!”

“諸位,既然聖人已然決定,我等自然要遵守,趕快出皇榜吧!舉子們已然等待不及了!”

“相公所言極是!”同考官們笑了笑,拋下了顧慮。

隨後,一張蓋有皇帝璽印的黃綢就擺在桌子上,字體規整的吏員開始書寫,一旁吏員則在報名,除了姓名外,還要有籍貫,年齡,才能不出錯。

番外3世系變更第六百六十六章渤海國第兩百六十二章朝堂之上第一百六十六章一石二鳥第一千零六十八章熱鬧第1367章窺伺唐法第三百九十六章修路第兩百零三章梅山之亂(上)第九百九十七章勝之第一千零八十七章太原第1339章第一千零八章第八十章以糧爲綱第九百零一章拿下鳳州第1356章第1229章戰略第1214章遺民第1168章安撫第兩百九十五章有所差距第兩百零四章撫卹安排第六百三十章第六百七十四章吳哥王朝第1127章八議第1393章高原上的戰爭第兩百一十三章利慾難安(下)第1318章澎湖縣第1297章正旦之事第一百八十六章北伐消息第四百五十八章太僕寺第兩百零七章大興科舉(中)第九十八章乾柴烈火第1212章于闐王第九百八十六章亂民第七百四十二章人心第六百三十五章官缺第六百二十九章衣錦還鄉(上)第1281章當家做主第1225章隱情第一百三十一章酒暖人涼第八百二十四章騎兵第九百零四章連雲棧道第六百五十六章郭氏第一千零三十五章第一千零四十五章鹽引第八百零九章頑固第九百六十三章民心第1360章談話第三百七十五章南下第六百七十六章令人生畏第六十一章各色宴席第兩百五十四章意有所指第五百四十六章波瀾第三百二十七章整編、整訓第五百三十六章心神不定第一百二十八章坐鎮番禺(下)第七百六十章新的朝貢體系第一千零三十章無題第一千零三十五章第1332章射聲司的驚喜第八百九十九章人心第四十九章占城海遇第八百七十九章浙江府第兩百三十四章爾等配嗎第三百一十三章分發賞賜第一千零六十四章都督府第一百五十六章信仰整合(下)第一百六十一章衣帶詔(下)第六章邕州衙內第1253章教訓第1152章心思第九百七十八章無題第一百三十六章番禺戰慄(3)第1262章陽妃谷第四百六十二章輿論導向第一千零二十六章御前會議第二十章富饒貧瘠第七百零二章第三百七十九章詢問第五章意外之人第九百七十七章膽顫第兩百五十五章另有用處第1173章第一百六十二章錢賦多少第四百五十章勳爵第1320章千歲第1231章開藥第五百六十二章有我無敵第七十七章媚川都第九百六十四章第三百二十五章糧草危機第兩百六十六章初掌蠻軍第兩百一十六章論功行賞第十二章雜事繁多(下)第九百九十六章崩潰第五百二十四章意外(求票求訂閱)第五百八十八章封賞第八百零九章頑固第四百二十三章杯酒釋兵權第八百七十三章出征第四十章前路漫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