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一十二章利慾難安(上)

待長子走後,鍾允章長嘆一聲,又呆坐着,腦海裡一片空白。

自己剛中進士後,毫無背景,於是只是一個小小的中書舍人,負責起草聖旨招書,多年不遷。

索性自己文筆不錯,每被誇獎,名氣愈大,被當時皇四子看在眼裡,待其繼位後,凡誥敕、碑記和上表朝廷一切文字,多由他執筆。

如此一來,名氣一直在上漲,甚至傳到了國外,於是越來越受到皇帝的重用。

被認命爲工部郎中,知制誥。

待到先帝派他至楚國求親,求親不成,但他卻充分了解楚國的國情國勢。

楚王馬希廣新立,弟馬希萼起兵於武陵爭位,兄弟鬩牆,國將衰亡,於是就建議皇帝乘機攻楚。

先帝很信任他,聽取了這個建議,決意用兵,派招討使吳懷恩爲帥,率兵圖楚。

幾年間,先後奪取原屬楚國的賀(賀縣)、昭(昭平)、蒙(蒙山)、桂(桂林)、宜(宜山)、梧(梧州)、嚴(來賓)、富(富川)、龔(平南)、象(象州)、柳(柳州)、郴(湖南郴縣)、連(廣東連縣)13州地。

於是越來越受到重用,待他恩遇日隆,採納朝臣奏議命他爲皇太子師。

皇帝繼位,推恩舊臣,十分禮遇他,升他爲尚書右丞知政事,位列宰輔。

隨後,宦官當政,朝政一片灰暗。

這時,一位年輕人率領着幾千雜兵,打敗了禁軍,掌握了整個京城,挾天子以令諸侯,就是他的做法。

逐漸的,連北方的潘將軍也被拿下,當了一個有名無實的副都督,整個嶺南已經掌握在他的手裡,任他取捨。

徵佔城,復安南,都是他的手筆,前不久,他稱王了。

接下來,他自然知曉是什麼了,但心中一直過不去這道檻。

作爲官場人物,在這個亂世,禮義廉恥早就被識時務者爲俊傑佔據,而他不一樣,他是個讀書人,“忠君”一詞,跨越過去很難……

在這個糾結的時刻,還是讓兩個兒子先走吧!

首相的鐘允章很糾結,但作爲次相的崔泉而言,選擇卻很果斷。

待中原的消息傳來,大名鼎鼎的大周國消失了,禁軍大將趙匡胤繼位,首先在崔泉心裡響起的,不過是又一個武人登位罷了。

但,架不住聯想啊!

被封爲薛王的李都督,也是一個武人,也是功勳赫赫,挾天子以令諸侯玩極其嫺熟,又懂得分寸,曉得分權,整個嶺南隨着時間的推移,一步步地被其掌控。

兩人都是一樣,掌控了禁軍。

改朝換代,這個詞猛然的就出現在他心頭,水澆不滅。

所以,他心動了,在大勢面前,他一點也不敢反抗,只想順從大勢,從而爲自己及家人,撈上一筆。

有什麼功勞,比得上從龍之功嗎?

但,這又需要分寸,光是自己謀劃,若是人家無心,那不是白打算了?

於是,他就派遣人接觸了一下薛王府的管家李安國,隱晦的表達了自己的意圖。

李安國就見了李嘉,如實轉告。

“皇位?會不會太早了?”這種事情,李嘉也不在乎保密了,直接把王寧王判官,射聲司吳青,以及幾位禁軍中的高級將領找來,共商大事。

“中原歷經大變,周國滅,宋國興,但未曾更改的是,中原國勢日隆,兵甲日堅,嶺南一隅之地,若不能同心,遲早會被吞併!”

王寧沉着臉,對於推翻南漢並沒有直接發言,反而間接說起了天下大勢:

“天下諸國,首推中原,次爲唐,嶺南地域雖廣,但盡爲蠻荒之地,兵不過數萬,丁不過百萬,若是不變,中原俞強,諸國愈弱,難免被一一吞併,請王上三思!”

這番話,令李嘉想起了三國時期的蜀漢,諸葛亮窮兵黷武,屢屢北伐,激起了整個蜀地的反對,並非他不體恤百姓,而是若不北伐,以攻代守,以魏國半個天下之勢,和平就等於讓他回血,興復漢室就越難了。

此時的嶺南也是如此,要是想拜託困境,就只能以攻代守。

集中力量才能辦大事,嶺南只能有一個皇帝。

隨即,李嘉目光又看向了吳青。

吳青瞬間一激靈,連忙說道:

“六十州中,心向劉氏的不足一半,各州團練也換了個遍,西北邊軍也在掌控之中,未起過亂子……”

吳青作爲射聲司指揮使,負責監督地方,自然明白李都督的所想,一五一十地彙報着。

“京城安穩如樣,禁軍也未曾有事!”

李都督目光一掃,田忠立馬出聲說道。

“只有鐘相公有些反常,其子連夜收拾衣物回家,說是代父祭奠先祖……”

“鐘相公就不用管了,派人看管好,有人接觸立馬彙報與我!”

“這個天下,萬幾重擔,實在是非常人所能擔起,我又何嘗不想悠哉于山野之中,垂釣爲樂,但,天下萬民,歷代列祖列宗之囑託,實難拒絕,想起這些,我,寡人夜不能寐啊!”

李嘉嘆了口氣,一臉的愁緒。

“實不相瞞,寡人乃前唐睿宗之子、玄宗之弟,薛王李諱業之後,嶺南節度使李諱知柔乃寡人之曾祖,李唐皇室後裔!”

“大唐數百載江山,滅於黃、朱二賊之手,多少夜間,寡人淚溼於枕,常嘆息於懿、熹,天不絕唐,上天庇佑於我,才依稀有見大唐光復之日……”

這麼一堆話說完,其實就是表達兩個意思,自己是天命所歸,你們不要有啥負擔的,盡情的爲我效力吧!

第二個則是對第一個的強調,我是大唐後裔,這個天下以前就是我家的,如今不過是重新收回罷了,大唐光復之日不遠,你們要認真努力啊!

第四百一十二章半年第九百八十三章第五百三十一章兵臨城下第一百二十三章歷史新篇(上)第三百三十七章板蕩第八百一十章大朝會第五百五十三章細作第七百六十九章第兩百四十二章千里迢迢第九百七十四章賞賜第七百二十四章晉陵縣第四百三十六章榨油第1410章危機第兩百一十二章利慾難安(上)第九百六十六章親征第八百八十五章第1308章諸王第八百四十七章湘江春景第1350章第一千零七十七章攻略第六百五十一章丈人第兩百一十章淮南節度第一千零四十四章巡鹽御史第七百四十二章人心第1287章第一百八十六章北伐消息第一千零五十三章第八百零二章賤戶第九百三十九章所得第1267章第八百九十章官媒第三十三章飛龍軍成第六百六十三章第五百四十五章哀愁第兩百六十四章楚國不靖第八百九十二章謀劃第四百零九章風波第1252章無題第四百五十五章皇城司第1316章第1257章安南府第一千零九十八章第1324章氣惱第五百七十三章屯田之劣第一千零二章條件第六百一十七章大勢已定第兩百零四章撫卹安排第八十章以糧爲綱第四百一十章軍械第一千零九十一章水淹第九百三十章流言第四百四十六章掌控第五百九十七章條件第六百八十二章結果第七百四十七章燕雲第九百四十七章兵來第三百五十章贈予第1271章巡視王庭第九百九十二章大決戰(上)第一千零四十九章第四百八十三章漳泉(3)求票求訂閱第兩百五十章努力剋制第八十二章膽大包天第1206章覬覦第兩百零一章以功封王第七百九十二章輜重營第四百二十二章兵權第兩百零三章梅山之亂(上)第1208章第七百二十章探討第1319章就國第1283章談心第一百二十八章坐鎮番禺(下)第1298章規格第五百零八章蜀奸第八百三十三章後續第一千零三十一章公侯貴戚第六百五十八章錢糧第1218章涼州詞第1372章重甲步兵被屏蔽了一章,明天應該能解禁第1355章山民第八百五十八章誠懇第六百三十二章第七百三十四章多錢第1323章胡昌翼第一百五十四章信仰整合(上)第九百五十六章第兩百四十一章欣喜萬分第一百零六章儋州上下第九百二十六章命門第三百六十三章長沙第兩百六十六章初掌蠻軍第七百四十一章索然無味第1228章子嗣第七百六十三章第1251章心思莫名第八百二十五章第一千零七十三章喪事第七百三十八章氣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