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4章兩條腿走路

“朕有意推廣之!”

皇帝沉聲說道。

隨即,皇帝將小麥的優勢一一述說,而最重要的,就是小麥可以一年兩收,冬小麥的重要性。

而在此時,粟米,雖然種植了上千年,但其一直是春種秋收,耗費的時間接近一年。

春小麥與冬小麥配合,幾乎是縮短了一半的時間,雖然農民不得閒,但卻給予了朝廷更多的錢糧。

光是憑藉這一點,就足以說服陶谷認可小麥了。

當然,小麥不如粟米的,就是口感問題,所以一直以來,小麥當做雜糧,價格不及粟米的一半。

如此,百姓們自然熱衷於種植粟米,而嫌棄小麥。

陶谷自然知曉這些,他頗爲熱情道:“據微臣所知,民間的磨坊已經大規模產生,雖然沒有水磨那般便利,但用騾子,驢等牲畜,也能帶動。”

“沒錯!”皇帝點點頭,說道:“據我所知,小麥磨成粉,成爲麪粉,無論是蒸餅(饅頭),還是饅頭(包子),味道都是極好的,不比粟米差。”

說着,皇帝看了一眼低聲哀嚎的兩個少年,讓張萬把他們帶下去,這才說道:“朕已經讓人從河南府進行推廣,其水利頗多,建立的水磨自然多,百姓們倒是頗爲願意,累些能多賺些糧食,也是值得的。”

“所以,您是想讓老臣,在河北府,推行小麥?”

陶谷拍着胸脯,說道:“這般利國利民的好事,老臣自然是責無旁貸。”

“嗯!”

皇帝點點頭,讓其坐下,上茶,隨即輕聲笑道:“推廣起來,倒是不難,一般而言,小麥與粟米,都得脫殼,但,河南府推行開來,乃是應允了,不脫殼也收。”

“換句話來說,朝廷這是讓利給百姓啊!”

小麥的脫殼出粉率,基本上在八成左右,而古代,無論是粟米,還是稻米,繳納的賦稅,就是得脫殼的。

也就是說,大唐十稅一,實際上是八稅一,或者七稅一,對於百姓們來說,依舊是重擔。

不過,好處在於,除了轉運使司,沒有其他人收稅,也沒有其他的雜稅,比之以往,更是輕鬆了數倍。

陶谷聞言,點頭讚歎。

雖然看上去讓利了兩成,但一旦普及到府,假若河南府夏稅兩百萬石,那直接損失,就是四十萬石,普及到全國。

年入六千萬石糧食,可以說直接沒了一千兩百萬石。

也幸好,南方的產糧大府,幾乎都種植水稻,只有北方纔有機會種小麥。

“前所未有,前所未有——”

陶谷忍不住地讚歎道,止不住地誇讚明君,如此大的讓利,簡直是不可想象。

唐末以來的亂世之中,哪個朝廷不是絞盡腦汁地收刮錢財,像如今這般讓利的,反而是聞所未聞。

“聖君啊——”陶谷忍不住拜下。

“快快請起!”

皇帝連忙攙起,心中格外的滿意。

看上去,他讓利了,讓了兩成。

但實際上,他確實在做大蛋糕,只要小麥普及到北方,產糧不說翻一倍,哪怕是半翻,就足以讓朝廷賦稅大增。

做了好事,得了名聲,而且還獲得了實利,這纔是李嘉想要做的原因。

一個冬小麥,就足以了。

多一茬收成,就多一道賦稅,即使讓步了,也不礙事。

而且,李嘉可以說,也是爲後代留下一個後手。

等到後期,朝廷賦稅不夠時,改成收麪粉,稅收起碼得漲了兩三成,多了幾百萬石的收入。

“有此良策,微臣以爲,自然是毫無阻礙!”

陶谷喘了口氣,面目舒放,笑着說道:“河北府正好可以普及,如此,也算是利國利民。”

“只是不知,陛下爲何選河北?山西,山東,陝西各府,豈不是更應該普及?”

“你算是說到點子上了。”

皇帝笑了,總算說到關鍵了,他忍不住地說道:“前幾天,洛陽府尹李懷恩給我上了一道奏疏,言語的是洛陽人口之事。”

“他說,洛陽的人口,數年來,翻了兩三倍,如今已經達到了八十萬,若是再不控制,恐怕漕運自東而西,大部分的船隻,只是爲了糧食。”

“到時候,朝廷對於邊患,亂民,災害等,皆不在意,唯一所盼的,就是東糧自來。”

“漕運之事,稍有差錯,就會是天翻地覆的大動靜。”

說着,皇帝不由得看了一眼陶谷,說道:“朕一想到未來這般景象,輾轉反側,難以入眠。”

聽到皇帝這般言語,陶谷直接說道:“陛下所言,可是說的永濟渠?”

“沒錯!”皇帝讚歎道:“永濟渠,自幽州,滄州而入洛陽,如今多有堵塞,但仍舊是一條可以利用的溝渠。”

“河北府以及北都,沃野千里,良田萬頃,作爲糧倉,再適合不過,只要將堵塞的永濟渠貫通,到時候河北之糧,就可直入洛陽。”

“洛陽城,也能兩條腿走路了。”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隋唐大運河的存在,讓河北府的糧食,可以順利的到達洛陽,這纔是利國利民的大事。

而陶谷的任務,就是經營河北,疏通運河,從而讓洛陽多一條糧道,商道。

因爲通濟渠,汴梁就這般繁華,而如果加上永濟渠,那洛陽不得起飛了啊!

一番交心後,皇帝畫了下大餅:“不及兩三載,政事堂必有你的一席之地!”

陶谷聞言,渾身戰慄,這纔是他念茲在茲的事情啊,他竭盡全力,說道:“老臣必然不辜負陛下期望!”

隨即,陶谷昂首挺胸而去,精神抖擻,充沛至極。

皇帝笑了笑,然後看到了那擺放行刑後的兩條長椅,略微還撒着點血跡。

“將這兩個收拾起來,給我放在上書房,讓那些皇子們瞧瞧,長長記性!”

“喏——”

李嘉從皇子又想到了自己的妹妹,長公主李薇兒,心頭就是一陣煩躁。

十三歲了,是時候訂婚,然後十六歲嫁出去,讓皇宮早日清靜一些。

自己的皇室淑女培養計劃,都被這個搗蛋鬼給破壞了,真是太讓他難受了。

“必須得嫁出去才行!”

皇帝堅定地說道。

第1222章樂不思契丹第一千零九十九章行進第1362章第1217章不一樣的涼州第四十章前路漫漫第九百五十七章信步第八百章度田第八百一十七章飛鴿第兩百二十七章不出所料第一百一十章嶺南不安(中)第五百五十七章安撫第一百七十六章悠哉悠哉第九百五十章牙兵第四百四十六章掌控第1392章復立安西第八百四十章軍制(下)第七百三十八章氣急第1373章兩勝一敗第四百八十一章漳泉(1)第三百九十九章名單第六百八十四章出城第三十九章名義之下第三十八章突兀想法第1297章正旦之事第一千零九十二章第四百二十三章杯酒釋兵權第五百四十二章警惕第1248章暫住證第三百二十五章糧草危機第七百九十二章輜重營第六十九新的展望第五百零五章攻守第七百零五章嶽麓山(第三更,補)第七百零四章糊弄第兩百零一章以功封王第1112章老君山第七百七十二章都司第1112章老君山第五百四十五章哀愁第兩百九十八章戰事不休第六百零二章中秋家宴(求票求訂閱)第一百六十一章衣帶詔(下)第四十一章大食商人第1182章第一百二十五章歷史新篇(下)第1297章正旦之事第兩百零四章梅山之亂(中)第1400章盛世與危機第一百二十二章人至番禺(下)第五百六十四章諡號第一千零四十一章賤戶第七百六十七章誕辰第四百七十六章湘西府(百萬字了,訂閱票票來一波)第九百一十一章牙癢癢第七百六十七章誕辰感言第九百九十二章大決戰(上)第三百一十一章梅山攻略第1187章哼,女人第五百一十五章刺探第六十七章人力缺乏第八百零九章頑固第1287章第六百七十章敘職第七百四十章第四十九章占城海遇第七百四十章第一百三十四章番禺戰慄(1)第六百七十四章吳哥王朝第1336章鼓動第三百八十七章經濟第八百二十四章騎兵第八百三十八章玩鬧第八百九十章官媒第1149章第一百零二章啓程耽羅第1250章文教第八百七十六章獻女第九百七十五章影響第1410章危機第1196章第六百九十一章符太后第四百二十二章兵權第一千零三十八章無題第八百七十章藤原第五百六十六章國土人口統計第1331章威逼第1143章柔情第三百四十四章江陵第六百二十二章封爵厚待第七百三十四章多錢第七百四十一章索然無味第四百六十七章林仁肇第三百八十四章憧憬第四百八十八章攻伐第一百章自由貿易第兩百四十五章以糧爲本第八百一十六章決定第五百零八章蜀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