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薊州(四)

山後行營的行轅就設立在薊州刺史府內,行營軍議自然也就在刺史府大堂之上。大堂還是昨夜那個大堂,只不過今天卻不是昨夜暢飲歡敘的場面,十多員軍將齊聚一堂,門外站着橫刀持槍的護軍,顯得莊嚴而肅然。

正堂屏風前擺着三張條案,正中端坐行營總管趙敬,兩側分別是行營副總管高行珪和行營都虞候李誠中。堂下是各處關隘的鎮將軍使,俱都凝視着端坐案後的三位行營大將,認真聆聽訓示。

李誠中心情十分之好,好得不能再好了。自己面前有條案,堂下軍將則只有一個繡墩,自己條案上有茶水,堂下軍將們什麼都沒有,只能將雙手置於膝上。這就是差別,李誠中暗自得意。

趙敬不急不慢的給衆將訓話,老趙家最重讀書,趙敬底蘊深厚,書卷氣很濃,說起話來彎來繞去,不時旁徵博引,說得諸將頭暈不已。諸將偏偏還要湊趣,聚精會神的聽着,在適當的時候較好喝彩。大多數人都仔細盯着雄武軍使趙懷明和靜塞軍使趙讓,這兩位都是趙家嫡系子弟,飽讀詩書,也就他們能夠聽得懂,知道什麼時候該喝彩、什麼時候該叫好。等他們較好喝彩的時候,大夥兒跟着就行。

шшш ▪тт kān ▪℃o

趙敬回顧了一年來契丹人對邊關各處的騷擾和劫掠,對各處關隘軍將的戰績進行了口頭嘉獎,鼓勵衆人再接再厲,爲大帥南征掃除後顧之憂。接着,他話鋒轉到河北行營,嚴厲指出了宣武軍的進犯的不良居心,對與宣武軍聯合北犯的魏博軍加以抨擊,直斥其“狼子野心”,同時預測了大帥劉仁恭得勝而歸的必然結果。

一番鋪墊之後,趙敬以沉重的語氣分析了當前盧龍軍的局勢,對南北兩個戰場同時開戰的弊端和不利一一進行了詳述和說明,最後得出結論:南北同時開戰極爲不利,如果不對此加以改變,盧龍軍甚至可能出現敗亡的危險局面。因此,趙敬提出與契丹人議和,他認爲,山後行營與契丹人達成議和是符合當前形勢的,是盧龍軍能夠在當前嚴酷條件下延續下去的最終走向,是盧龍軍積蓄後力以待將來的必然結果。

頓了頓,趙敬講到他忍辱負重,揹着罵名親自與契丹來使反覆爭鋒的精彩過程,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終於達成了議和的初步協議,在他看來,這些議和條款是適度的,是可行的,在這裡,他將議和條款拋出,徵詢諸將的意見。

與契丹人達成的初步協議中,最重要的款項是三條:一爲息兵、二爲開市、三爲徙奚。

息兵就是指雙方不再刀兵相向,契丹人由關牆後退二十里,今後不進關牆之內,盧龍軍不得踏出關牆挑釁。

開市就是雙方開設互市,互市設於薊州雄武軍,交換各自需要的物資。盧龍軍方面主要提供糧食、瓷器、布帛、食鹽等,契丹人提供牛羊、皮毛、山貨等物。趙敬強調,他爲此專門與契丹來使做過激烈辯駁和交鋒,以大義微言最終駁斥得契丹來使啞口無言,沒有讓對方鐵器輸出這一項得逞。諸將同聲喝彩,趙敬頜首謙遜。

徙奚就是讓奚人退出饒樂水,從大牙口徹底退至大王鎮,大王鎮屬於趙家控制的勢力範圍,趙敬擬在大王鎮的洵河流域劃出五十里草場,供西契丹人和奚人生存。趙敬指出,之所以加入這一條款,是爲了避免兩族之間再起糾紛,擾亂既定的議和策略。…,

作爲山後行營邀請來參加軍議的呼裡和撒蘭納此時就坐在大堂之內,當趙敬談到這一條款的時候,李誠中看向了撒蘭納,卻見撒蘭納臉上滿是失望和落寞,再看一旁的呼裡,眼睛直瞪趙敬,眼神中全是怒火。

趙敬微微一笑,專門向呼裡和撒蘭納解釋道:“爾等兩族內遷,也是某的一片好意,王子和公主千萬莫要誤解。以爾等兩族數萬丁口,想要在關外獨立支撐下去,恐有滅族之禍。趙某特意挑選了一塊水草豐美之地供爾等休憩,便算是個補償吧。五十里草場雖然少了些,但趙某可調集農戶教導爾等耕作之術,也可稍補缺憾。若是爾等願意,趙某還可向節度府請命,封賜逐不魯大王和掃剌大王以朝廷官爵。”

條款一宣佈,李誠中原來大好的心情就變得糟糕之極。

息兵一條等於自己限制了盧龍軍主動出擊的可能性,將邊牆外的大片土地送給了契丹人。雖說原本這些地方就在契丹人的兵鋒控制之下,但通過條款來確定之後,便真正在名義上屬於了契丹。以趙敬爲首的盧龍軍各將意識不到這一點,他卻十分清楚。

互市一條雖說沒有加入鐵器的輸出,但以李誠中所瞭解的情況來看,契丹人的鐵器冶煉水平已經直追關內,趙敬以爲自己控制了對方的命脈,其實在人家看來這根本不算什麼。而且契丹人的輸出貨物中也沒有戰馬一項,這纔是盧龍軍真正最需要的東西。

徙奚一條更爲不堪,直接將西契丹人和奚人賣給了對方。作爲盧龍軍這幾年來最爲天然的盟友,西契丹人和奚人在與契丹人的交戰中扮演了極爲重要的牽制角色,他們的存在,是盧龍軍能夠穩住邊關的重要力量,讓他們遷入關內,等於掃清了對手腹地內的所有障礙,契丹人今後若是再度興兵來犯,就沒有後顧之憂了。

趙敬之所以一力推行議和之策,是有着老趙家的小算盤的。作爲山後行營總管的趙敬,其主要職責就是穩守盧龍軍身後的邊關防線,只要能夠做到這一點,他就算立了大功,完成了自己的職責。隨着大量兵力的南下,邊關各軍都十分虛弱,趙敬自然要奉行“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策略。

至於互市和徙奚兩條,當契丹人提出來的時候,趙敬可謂大喜。互市開設地點定在雄武軍,這裡是老趙家的地盤,由雄武軍使趙懷明直接控制,老趙家所得利益必然豐厚無比。而將西契丹人和奚人遷徙到大王鎮的洵河流域後,只要短短几年,老趙家便能將這兩族徹底控制在手中,趙家在盧龍軍中的地位也必將隨之高漲。

息兵和互市兩條並不損害諸將利益,很少有人具備李誠中來自後世、學習過大清各種賣國條款的眼光,所以大家都不覺得有什麼不好。至於徙奚之策,有眼光卓越的寥寥幾人看出了其中的弊端,但在能夠息兵罷武的偌大好處下,卻也顧不得了。

李誠中看向高行珪,高行珪和他對視一眼,不爲所動。李誠中了暗自嘆了口氣,目光轉向李承約,李承約知道他的心思,卻輕輕搖了搖頭。

李誠中無奈,只得自己站出來發話:“趙總管,各位將軍,我有幾個問題想問。契丹人說罷兵,咱們就連關城都不能出去,豈非等於將關外千里河山拱手送人?消極防守永遠都是最失敗的防守,咱們不能出關作戰,只知一味死守,怎麼守好關牆?互市的開始是否問過大帥?互市中對方沒有戰馬交易,咱們就得不到最需要的東西,這是否公平?將奚人和西契丹人內遷是否徵詢過他們的意見?他們世代苦守的家園就這麼被送出去,能否甘心?奚人和西契丹人是咱們的好朋友,也是抵禦契丹人劫掠的重要力量,他們內遷之後,將來契丹人再攻打關牆之時,便沒有了後顧之憂,諸位是否考慮過這個問題?”…,

李誠中話音剛落,靜塞軍使趙讓便在堂下冷笑,這種冷笑讓李誠中很不爽。只聽趙讓道:“李將軍此言差矣。”以李將軍稱呼李誠中而非李虞候,說明趙讓根本沒把李誠中這個行營都虞候的官職放在眼裡,只聽他大聲道:“關城之外早就被契丹人佔據了,怎麼能說拱手送人呢?李將軍想主動出擊,可不知在座的諸位將軍能否苟同?對了,某聽說李將軍在白狼山大敗契丹人,卻不知將軍帳下還有多少可戰的士卒?”話語中暗藏譏諷,聽得李誠中皺眉,卻不知自己什麼時候得罪過對方。

互市設於雄武軍城,雄武軍使趙懷明也站起來駁斥:“互市當然是公平的,契丹人雖然不賣馬,但咱們也同樣不賣鐵!至於西契丹人和奚人兩族內遷,今天將呼裡王子和撒蘭納公主請過來,不就是徵詢他們的意見麼?”

呼裡當即起身,怒道:“趙總管,我們西契丹人不同意!”

趙敬本來一直在微笑,聽到呼裡這一嗓子後立刻繃起了臉,鼻孔裡哼了一聲,緩緩道:“不同意便作罷。契丹來使也說了,就算這一條不能達成,照樣與我盧龍軍議和。只不過既然議和了,一應糧餉輜重便不能隨意出關,逐不魯大王和掃剌大王到時候莫再來找某就是。”

西契丹人和奚人之所以現在還能在關外苦苦支撐,與盧龍軍在身後的大量物資支持是分不開的,趙敬一旦斷絕對兩族的物資支持,兩族的處境必將更加艱難。這等於抓住了兩族的命門,呼裡當即就氣得說不出話來。

卻見撒蘭納緩緩站起,道:“關外是我們奚人的家園,草場是我們放牧的根基。我們奚人不怕和敵人作戰,哪怕戰至最後一人,我們也不會屈服。多謝趙總管和諸位將軍多年來對我們的援手,撒蘭納就此告辭。”說罷,頭也不回,與呼裡並肩離開了刺史府。

趙敬死死盯着離開的兩人,沉了沉氣,轉而又微笑起來,向大堂上衆將道:“也罷,不識時務者,咱們也管不了太多。諸位還有什麼話要說麼?”

李誠中強壓心頭的那份沉重,問:“趙總管,議和之事大帥可知?”

趙敬點頭:“這是自然,沒有大帥同意,某怎敢做主。”

李誠中無語,又問:“不知某的營州,契丹人怎麼說?”

趙敬一笑:“自成放心,營州之北以白狼水向北五十里爲界,東至醫巫閭山,趙某早已談好,怎會讓自成吃虧?”

。,

第84章 釘子(十七)第13章 蔣袁合流(三)第40章 白狼山水間(七)第43章 春夏(九)第104章 決戰上黨(十九)第5章 西京變(五)第24章 大河之東(九)第24章 諸侯之定(三)第23章 諸侯之定(二)第51章 饒樂山巔(五)第31章 榆關風雲(十)第75章 釘子(八)第8章 中官之死(二)第39章 盧龍節度(八)第47章 盧龍節度(十六)第74章 轉折(六)第59章 兩河輪戰(五)第63章 河北新軍閥(六)第27章 幽州留後(二十七)第30章 營州經略(二)第8章 中官之死(二)第23章 遼西雙城(二十三)第21章 整軍(四)第20章 西京變(二十)第123章 河南(一)第64章 己未之冬(十五)第21章 幽州留後(二十一)第20章 幽州留後(二十)第78章 釘子(十一)第125章 河南(三)第83章 釘子(十六)第33章 營州經略(五)第25章 諸侯之定(四)第77章 大王莊——將軍廟(一)第6章 魏州血夜(六)第65章 燕郡問題(十)第61章 燕郡問題(六)第125章 河南(三)第9章 中官之死(三)第23章 榆關風雲(二)第3章 遼西雙城(三)第30章 營州經略(二)第2章 西京變(二)第52章 范陽之春(六)第63章 燕郡問題(八)第124章 河南(二)第14節 幽州留後(十四)第78章 轉折(十)第73章 轉折(五)第84章 釘子(十七)第95章 決戰上黨(十)第63章 兩河輪戰(九)第44章 雙極(十六)第132章 中樞之要(二)第31章 幽州留後(三十一)第4章 幽州留後(四)第24章 插曲(一)第49章 范陽之春(三)第70章 仁恕之道(三)第101章 決戰上黨(十六)第12章 北迴歸線(二)第76章 非常規戰爭(十三)第28章 插曲(五)第79章 轉折(十一)第63章 燕郡問題(八)第51章 饒樂山巔(五)第68章 兩河輪戰(十四)第46章 盧龍節度(十五)第18章 幽州留後(十八)第60章 己未之冬(十一)第35章 白狼山水間(二)第48章 范陽之春(二)第60章 河北新軍閥(三)第34章 白狼山水間(一)第66章 燕郡問題(十一)第28章 大河之東(十三)第39章 春夏(五)第41章 白狼山水間(八)第7章 遼西雙城(七)第33章 盧龍節度(二)第26章 幽州留後(二十六)第50章 己未之冬(一)第1章 西京變(一)第103章 決戰上黨(十八)第13節 幽州留後(十三)第138章 中樞之要(八)第50章 范陽之春(四)第116章 南北戰策(十)第18章 整軍(一)第63章 河北新軍閥(六)第9章 幽州留後(九)第11章 蔣袁合流(一)第7章 西京變(七)第78章 大王莊——將軍廟(二)第28章 榆關風雲(七)第80章 大王莊——將軍廟(四)第18章 遼西雙城(十八)第3章 遼西雙城(三)第66章 非常規戰爭(三)